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精彩】(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27:46
细节体现态度,而中国社会的细节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涓涓细节,汇成源远流长的文化。 一个和谐的公民社会需要成千上万的细节建设。 希望不远的将来,有一个细节中国……
【楼主】 (2):第一篇 被叫停的历史
一、“国军”为何不扔手榴弹
在无数的国共两军交战的影视作品里,我们几乎看不到国军扔手榴弹的镜头,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国军只配美制冲锋枪,不配手榴弹(手雷)吗,还是他们的手榴弹只在自杀的时候用。
每每国军用重机枪压得共军的战士喘不过气来,共军就施展出扔手榴弹的绝招,夺华山是这样,战上海也是这样。手榴弹这玩意儿我上中学的时候也玩儿,而且还达标了,想来扔出去并不难。
看来问题就出在导演和编剧身上,是他们不让国军扔手榴弹,因为这一招已变成共军制胜的经典招法。我们的导演和编剧还有很多类似的绝招,就像我军的演习总是红军胜蓝军。这种颜色的意识形态一直压得蓝军抬不起头来。直到柳建伟写出《突出重围》,真正的战争对抗演习才算在虚幻的作品上开始了梦幻之旅。这仿佛就是影视的力量。
想想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战争作品,想想那些血肉横飞、子弹穿耳的场面,才明白其票房为什么那么高。尽管有很多特技处理,但子弹对敌我(同盟国军与德军)双方来说都是不长眼睛的。
好了,现在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国军的手榴弹了。它们将毫不留情地被编导们扔向日本鬼子,炸得他们人仰马翻,就像共军炸国军一样。我们的编导们终于有机会来实践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艺术真实原理了。
二、中国影视里何以没有哲学家、科学家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是作官的。他们一边作官,一边做学问,他们的哲学思想其实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中国的影视作品即使表现哲学家(如:孔子)和科学家(如:李时珍),也多是表现其情感生活的一面,几乎不讲究哲学或科学的生成过程。那些影视创作者似乎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普通人(一般观众)的心灵,产生所谓的“共鸣”。
在中国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与科学历来都是不被重视的两座孤岛。那些立在孤岛上的我们民族的精魂们在无人喝彩中暗自摸索着我们中国人(汉语)思维的边际。那些所谓的政治家、那些清官和那些聪明人对民族的贡献,比起他们来,不能同日而语。
但他们的贡献归贡献、事业归事业,影视追求的只是好看好看更好看。即使当今的所谓“主旋律”影视,也是以反腐、刑侦、改革为主题。这和那些清宫戏、皇帝戏、官场戏在旨趣上并无二致。这也不奇怪,这些其实都是同一帮人搞出来的玩意儿,不过是贴上了不同的标牌罢了。
我们民族真正的脊梁们,依旧要在那个孤岛上承受着冷落和孤寂。当然他们已经作古,于是孤岛成了坟茔,渐渐被历史长河里的垃圾给掩下了河面。
三、领袖们的笑
在表现Communistparty打败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各类影视里,我们时常看到领袖们的笑。
笑得最憨厚的是朱德。他虽贵为总司令,但几乎拿不出什么战略战术,顶多附和Mao.ZD两句。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红军时代使用的那条扁担,那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帮带啊。除此之外,这位新中国的第一元帅竟然没有丝毫真知灼见的表现,也只得呵呵傻笑了。有时候不知所云的说句笑话,然后领先笑起来。
笑得最无奈的是刘少奇。他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白区工作,对战争艺术不是十分熟悉,除去说些注意这注意那的小事儿,也只可埋头写下《论Communistparty员的修养》。
笑得最灿烂的是周恩来。他总要表扬老毛两句,以显示后者的伟大英明及自身的谦虚谨慎。他每每拿着要发出的电报草稿给主席看,只会批评主席不注意身体。他也开玩笑,但很文雅,有时评论老对手蒋公两句,有时候对某国民party大员讽刺一二。他的笑里也仿佛在说,瞧瞧,我是不是还可以当个毛主席的助手啊。
笑得最豪放的当然是老毛。我们的老毛总是在开了一个很幽默的玩笑后放声大笑,或者朗诵自己的诗歌后爽朗而笑。然后我们的另三位领袖们就像闸门被打开一样,大笑不止,直到分镜头结束。
四、反腐题材的主要模式:二把手犯罪
看多了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也琢磨出其中的一些模式。政治搭台,经济唱戏。其中最主要的模式,就是二把手犯罪。无论是副市长、副省长还是party委副书记,要不就是下一级别的干部,反正必须是这样的人物犯罪(主要是受贿、渎职),整个剧作才好处理。
在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里,这些二把手或道貌岸然,或委实狡诈,或暗渡陈仓,或南辕北辙。开始总是风光无限,找到一个上级作靠山,而这个上级一样是个副手。待到即将暴露,又会来上一连串的组合拳,使情节骤然紧张而悬念突增。待到一把手或上级当中的正职出现,才是拨开云雾见太阳。一切都尘埃落定,板上钉钉。那一把手或上级当中的正职为什么早不露出庐山真面目呢,或者犹豫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或者在疗养休整到party校学习,或者就是剧情需要很容易搞定的事偏要拖到罪行进行完毕。
在这些作品里,我们能看到公共安全专家战线的那些英雄们。他们看似对地位甚高的(有时甚至是顶头上司)嫌疑犯穷追不舍,表现了一个公共安全专家干警应有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其实他们不过是一个良心的道具,用以掩盖作品本身在反映社会现实上的缺失。
之所有让公共安全专家干警作为社会良心的代表,一个原因还是为了使剧情更好看。而那些拙劣的侦察手法,那些做报告一般的台词对白,那些插科打诨的爱情,那些拘谨的场景,使得作品只能和晚会歌曲一样属于一次性消费品。以《大雪无痕》为代表,副市长(又是个二把手)案件竟然是通过一张子虚乌有的室外照,一张很可能是失手才拍下来的垃圾照片而获得突破的。
在这些作品里,我们也几乎看不到煤矿腐败的影子。那么多矿难,那么多煤矿工人的惨死,那么多煤矿安全的隐患,那么多隐藏其后的腐败,何以就不能唤起影视工作者的良知、勇气与灵感呢。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只有根据刘庆邦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而且还获了个二流国际奖。可见写这方面题材还是很有便宜的。可《盲井》所表达的思想和腐败也无关,也不是什么深刻之作。
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丝毫看不到新闻监督应起的作用,看不到公民、纳税人对公务员的监督,看不到正义力量的那只无形之手。创作者们依然没有脱离在反腐题材上的一元化思维,似乎新闻舆论、公民(而不是群众)监督等等都是不能登堂入室的,顶多有个群众来信或记者采访。其实,他们是处理不好这样的情节,认为在政治上太过敏感,认为民主监督不是他们要表现的。他们觉得,只有一元化的监督才是最稳妥的情节。
基于这样的创作心态,观众及其广大的眼球们也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作品。
于是,我们就会在不同的电视剧里看到那些大义凛然的纪委书记,貌似廉洁的二把手,高深莫测的上级,作为经济动物的二把手的情妇,忽而狡诈忽而愚蠢的商人,容易冲动的刑侦大队长,能把屁股坐出痔疮来的公共安全专家局长。
试问,如果一把手或上级的一把手也参与了犯罪,那么这样的反腐电视剧将如何进行到底呢。
五、影视中的十五宗拙劣
1、人一昏迷就喷水
昏迷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气的,有的是吓的,有的是饿的,有的是革命斗士被敌人严刑拷打打昏的(这得用桶来泼水才行)。可无一例外,只要给喷(泼)上些水就一定会醒。这到底有什么医学依据么,我反正没试过。
2、摔瓷瓶
电影中的人物一生气就顺手拿起瓷瓶摔下去。摔瓷瓶的好处很多,动静大,还能象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物心理,而且成本低廉。可惜现当人物就没有这样的方便,在电影环境中瓷瓶几乎难觅。怎么办?砸玻璃。窗户、茶几、门,都是撒气的对象,甚至连眼镜儿也不放过。
3、不关家门
不关家门的用意是让其后想进来的人不必打招呼、动脑筋,尤其是那些仇人、小偷、强盗、情人之类。导演如此安排,实在可以减少很多于剧情毫无价值的细节铺垫。
4、女扮男装
影视作品里为了增加戏剧性,有很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女可扮男装,但其身材、胸部、肩腰臀的比例、音色、还有上厕所的方式,却是无法改变的。作为一个观众,我想我若是剧中人物一定能立马看破。可导演不让,那就将就吧。
5、睡觉还穿正装
很奇怪,这些穿正装睡觉的人难道不难受么。而且这样的场景很多还出现在夫妻戏里。他们有的穿制服,有的穿运动服,有的穿校服,有的穿运动服,有的干脆白天穿什么睡觉还穿什么。他们连起码的生活真实都不讲,还讲究什么睡得舒服与否呢。尤其是女的,可能是怕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露点走光,就特别会穿,一般就是时装了。
6、弹未炸,人先跳
战争场面或许是很难拍摄的吧,一般都不够真实,所以《拯救大兵瑞恩》才那么好看。但至少在表演的协调配合上应该注意一些吧。那些“弹未炸、人先跳,刀未到、人先倒,剑未到、先惨叫”的场景该是向京剧当中的武戏学了很多技巧吧。
7、倒带的轻功、飞去来
表现轻功的一种很原始的方式是演员往下跳,然后倒带编辑出来。后来有了《卧虎藏龙》和《英雄》里的飞去来,简直就是在表现神仙,而不是武侠。到了这个时候,侠的本意已经遭到了篡改。侠不是神仙,而是具有侠气的人。是人就要受到现实因素的束缚,这样才能有侠的光辉。中国武术也不是仙术、神术,它一样受到人体生理的局限。
8、是军队,就多找几个人来
使用群众演员最多的,就是表现军队了,还有学生page~ant。那些港台剧在这方面很差,经常几个人就当成千军万马(又是京剧的象征手法),几个拉标语穿学生装的就算游戏示威了。也许那里的军队和page~ant就是这样的。可大陆不该如此啊。大陆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军队,那么多学生,尽可以表现浩浩荡荡和轰轰烈烈,而且这方面的传统也相当深厚啊。
9、装疯卖傻
人为什么会发疯?何时发疯?原因很复杂。但在影视剧里,发疯却是可以预料的。当编导们干不下去的时候,剧中人物要么不明不白地死掉,要么就发了疯。发疯是个状态,也是个标志,说明这个人物以后再无情节的发展,告示观者不用再管此人物。他会在不久以后就消失掉,因为该交代的已经交代完了。
10、血迹太假
那些跟红墨水差不多的血迹把演员身上的衣服都弄脏了,却丝毫也没有负伤的意思。演员越是装痛苦,就越让人觉得滑稽了。
11、化妆不是为了体现人物,而是为了留下倩影
完全不从人物性格出发,纯粹为了自己美丽的花瓶身体能留在电影史记当中,而刻意化妆,根本不管历史、时代背景。
女演员最喜欢演两种角色,一是皇后、妃子,一是妓 女。为何?因为化妆方便、能够比较随意,尤其是妓 女。
12、一脱衣服就转移镜头
要不然就含蓄点,干脆用比喻或提示的方式来告诉观众剧中人物要做爱了,要不就大大方方地演,别老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和“此处删去XXX字”似的。
13、轻功
自从〈卧虎藏龙〉出名以来,轻功更是甚嚣尘上。人人都能毫无道理地脱离地球引力,飞得跟风筝似的。
似乎这轻功已成为中国功夫的典型性表演,但它跟大卫的魔术一样,丝毫不能表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因为这根本就是超现实主义的杰作。
14、清朝官服
最丑陋的服饰,最没落的王朝。
破草帽,松松垮垮的肩,总是那么脏的官蓝。
15、奴才的角色
我发现,在很多电影里演奴才仿佛也成了热饽饽,而且容易出彩。
这到底是演员演技高超,还是中国人特别喜欢当奴才的感觉呢。
六、无人理睬的错别字
我们何尝在乎快餐包装纸上出现几个错别字呢,我们只在乎快餐的质量。我们行色匆匆地路过街道,何尝在乎一旁的标志牌有几个错别字,或那上面的英文是否标准。
更多的错误来自信息量更加巨大的电视。电视每天给我们提供娱乐和资讯,整理着我们每日繁杂的生活琐碎的记忆。无人理睬的错别字和误读,它们不会影响到信息的确定性,也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但看到电视屏幕上频繁出现的错别字,听到播音员对常用字有口无心的误读,我就已经能把握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了。
汉语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具,一个熟视无睹的符号。
茴字确实有四种写法,但我们和那个咸亨酒店的伙计一样可以不予理睬。
汉语上的错误就像街边行乞者,与我们的世界丝毫不构成交叉。
那些砍大山的北京混子能把口语说得精湛无比,但错字连篇,甚至提笔忘字。这很像那个燕国青年去邯郸学步,却爬回了家。
汉语,就是我们回家的路。
七、被叫停的历史
身处在一列不知向何处去的列车上。列车时常嘎然而止,据说是被叫停了。
而后又徐徐开动,改变了方向,却依然不知去处。
被叫停的次数多了,便有了经验,不再因迷惑而痛苦。
列车两旁风景秀丽,足以慰籍。
打牌的打牌,下棋的下棋,诈金花儿的诈金花儿,快活的快活。
不再询问车的前方会是哪站,以后的目的地又是怎样。
当车再一次叫停,便有人下车去买土产。
即便停在了稻田麦地边,也能和老乡通通乡音。
等到汽笛一响,便知有一个前方已遭抛弃,而另一个停处正在敞开。
回到车上,或许少了刚才的熟人,或见车窗上多了一盏明灯。
大白天的,点灯作甚。
可无人去吹灭,原来那竟是吹不灭的。
继续向前,抑或在向后,是爬坡的需要。
两个机头,更多了叫停的可能。
何时能安排叫醒服务,在叫停的时候。
睡下时看表,也是停了。
须知,这列车便是中国的当代史,便是时下的此刻。
八、嘿,请叫我“公民”!
经常在电视上能听到那些go-vern-ment官员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老百姓”,啊!这个不知是谁发明的词应该好好分析一下。
勿庸置疑,“老百姓”肯定和启蒙读物《百家姓》有关。至于“老”,那应该是个虚词,和“老虎”的“老”以及“老师”的“老”一回事。
我是老百姓吗,我是,我只是其中的一员。除此之外,我还是群众中的一员,人民中的一员,市民中的一员。
在这里最常用的,还是“老百姓”。官员们爱把“老百姓”挂在嘴边,其内心独白无非是:瞧瞧,我这个父母官当得还不错吧,我这个政策的施与者还行吧。
go-vern-ment真的是所谓的“公仆”吗?
那些“公仆”如果是“公仆”,为什么事事优先于他的主人。道理很简单,因为仆前有一个“公”字。他是人民、老百姓、群众的公仆,而不是谁的私仆,所以能事事优先。
每当听到那些“公仆”们一口一声亲切地叫着“老百姓”的时候,我都很烦。
在关掉电视之前,我大喊:嘿,请叫我——公民!
九、有关部门
在日常生活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部门应该……”的话语。我们也不知道“有关部门”这个词是不是新闻学上的术语,反正大家这么听多了也就接受了。
“有关部门应该……”,似乎在表明这件事一定有人、有部门来负责。可能那位记者、编辑还没搞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想搞清楚)这个有关部门是哪个。
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出那个部门是谁呢?不清楚可以求证之后再报道。你不指名道姓,人家“有关部门”就不痛不痒,下次报道的时候还得弄公众一头雾水。
汉语,实在含蓄啊。
[注]
“有关部门”可以追溯到诸葛亮的《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其中的“有司”就是现在的“有关部门”。
十、别跟我说你很忙
一句“我很忙”,标志着“忙”的时代代替了“吃”的时代。“忙”意味着一个人有事业、有家庭、有目标、有奔头,所以现在的人们除了谈房子就是说:“我很忙”。至于忙什么,那就各怀鬼胎了。
有的人两眼一闭说,嗨,瞎忙。
有的人双手一摊说,忙了一辈子了。
在这样忙的时代里,最忙的是少年儿童。他们被功利的父母带到各种培训班里、各个大小舞台上,去体味一个忙碌的世界,去感受地球的离心力。
充实就是冯小刚一年一个的贺岁片,丰富就是街上的盗版大片儿一部接着一部。
我们逐渐用过程代替了理想,用速度代替了方向。
就理想而言,过程实现的欲望被当成了理想。
就速度而言,速度的快感消解了方向。
所以,别跟我说“我很忙”。
【楼主】 (3):第二篇 “中国智慧”
十一、找你们经理来
在饭馆里吃饭,经常会遇到有人不满意服务,就对服务员喊,找你们经理来。
这人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付了钱,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服务。如果服务员不能解决问题呢,经理自然是要叫的。行使权利嘛。
这人的逻辑非常正确,也一定能得到《消费者法》的保护。只是我们不光吃饭要付帐,我们购买了这个社会很多的公共服务。
当我们不满意某种社会服务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这么说:
找你们科长来 [服务大厅的座席这么少,得等多久啊,再叫两个来。]
找你们处长来 [这马路开膛就没个计划,“十五”里是怎么规定的?]
找你们局长来 [怎么电信资费老那么高!]
找你们部长来 [油价不是跟国际接轨了吗,为什么人家降的时候咱这儿不降,涨的时候就猛涨!]
找你们总理来 [地皮到底卖给谁了?]
十二、晚会歌曲的两段论
中国不知道何时出现了那么多的晚会,可能是太平盛世就要歌舞升平吧。晚会基本上有歌和舞组成,一般是舞伴歌,也有歌伴舞。
听听那些歌曲,基本上是两段。第一段叙事,第二段咏叹。然后重复第一段的旋律,但歌词有所不同。再然后同理重复第二段旋律。最后以高调歌唱最尾旋律片段两到三次结束。有的时候,最后那几个字还要像结巴一样重复一下下。
汗ing
原来连歌曲也是个八股,不然那些作者怎么赶得及呢。
自从戏曲有了程式,才能在同样的板调下演出不同的戏剧,才能让演员在观众的期待中唱出所谓的唱腔。
而晚会歌曲的程式完全就是在粗制滥造中期待某种板儿砖式的漫骂。可是,没有人扔板儿砖,也没有人漫骂,因为大家根本就不听这种歌曲。这种速朽的垃圾歌曲居然是在烘托一个很高尚或很伟大的晚会主题,实在让人作呕。更加作呕的是,居然我还听过这样的歌曲而且还要评论它。
十三、开心辞典:二选一,你到底是公仆还是父母官
“这是一道真正的选择题,如何选择将分别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不同的观念。”当《开心辞典》里的王小丫把五个手指并作一面旗,就是在告诉你,“请回答。”
“受教育这么多年了,也。我选一。”
“公仆——。啊,你确定?”
“我……”
“你知道‘公仆’的来历吗?”
“我……”
“要不要求助一下亲友团?”
“好的。”
……
“你的亲友团要你选二,父母官。确定?”
“我……”
“你知道‘父母官’的来历吗?”
“我……”
“要不要求助一下在场观众?”
“好的。”
……
“在场观众要你选一,就是你刚才差点选的‘公仆’。确定?”
“我……”
“确定?”
“主持人,我能都选吗?”
“不可以。你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场观众选一,而你的亲友团选二。”
……
“时间到。正确答案是,啊,答案呢?”(低头寻找,而后扬脸)“场务,导演,编辑,佳明儿——”
十四、当居民楼一层全变成按摩院
当那些临街居民楼的一层全都变成了美发厅、按摩院,我们会看到一幅多么美妙的浮世绘啊。一到夜里,旋转灯就跟参加灯会似地一齐转动,霓虹也闪得格外诱人。行人驻足,如见罗敷。
按摩院比饭馆干净,没有油烟,又是人人需要,最适合开在居民稠密的小区。以洗发为名,用按摩当幌,行卖肉之实。电视里歌舞升平,小姐的手就是回春的丹药。从此,丈夫再不闹离婚,再不嫌弃老婆的扮相。老婆怀了孕,也不至于担心老公出外遇。只消到门口楼下泄泄火气,当空放放空枪,也就是了。虽然破了些财,却纯粹是种生理需要,与感情无涉。
中国人历来以身体为重,男女授受不亲。可是偷情的、扒灰的、插足的、露水的,历来不少。其实那些更多的是先解决生理需要,然后才生了情。可哪个男的会对楼下的小姐产生廊桥遗梦般的情愫呢。
女权主义者又要发言了。那妇女权益谁来保障?一边是女色消费对女性不尊重,一边是下楼偷情、对女性不忠诚。她们叫嚣女权已经百年。她们可以改造那些被迫卖身的人,却无法阻止那些滚滚如鲫的女孩主动投身色情业。
指责社会总是那么容易,可按摩院、美发厅、洗头房还是解决了很多没有一技之长的女孩的生计。她们大多来自农村,有的就此沉沦,有的去学化妆并走上正经之路。按摩院就是一个转换器,使那些漂泊尘世的女孩们接触到大城市的文明与丑陋。她们还能利用劳动所得学习电脑、化妆、服装等技能,同时支持她们的亲人走出贫困,支持她们的兄弟姐妹接受高等教育。
如果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城市化、需要驱除愚昧,需要给三农问题一个小出路,需要给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一个解决之道,居民楼的一层全都变成按摩院又何妨?
十五、信息要用血来换
断断续续看过央视-法制(治)频道的《秦兵说房》,看样子还要一直说下去,看来房地产中的猫腻堪称自楚汉相争后又一次十面埋伏。
这里专称那些购房的公民为老百姓,是因为公民是单称、老百姓是复称。
看看购房合同,那就是为老百姓集体制作的,谁跟谁的都一样。
要是一个公民,他就会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和开发商签定个性合同。每个公民的合同都是不一样的,这才是公民待遇。
那个说房的秦兵到底在说什么,他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将吗。他不是,他在说的是阿房宫的秘密,也就是房地产的真实信息。
为了这信息,老百姓可以驻扎在售楼处外长达数月。
为了这信息,老百姓可以自组织起来去搞蓝城攻略,他们倒是很像一群房博客。
为了这信息,老百姓可以去求东求西,有时候还要把维权的条幅挂到大街上去。
在老百姓成为单数的公民之前,在秦兵依旧说房的时候,这信息是要用鲜血来换的,因为房子就是老百姓的江山社稷啊。
十六、民主需要怎样的素质
很多年前,谈到在中国实行民主,有人就说中国人素质低不能搞民主,一放就乱。这样观点的人非常多,他们的思维一直是因果颠倒的。
现在,村基层实现了民选,乡也有了海选。这些可都是在农村、在国民素质最低的地区搞的民主制度(或者叫实验)。
在城市,业主委员会是最民主的机制了,它有权选择物业公司。这很像议会选择go-vern-ment。
那些买得起房子的大多是中产阶层。他们主张自己的民主权利是必然的,却和农民的民主诉求如出一辙。
在这素质一高一低的两个阶层里,民主的种子早就发芽成长,小树亭亭玉立。这民主之树说明,民主和国民素质实在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那么,民主需要怎样的素质呢?
民主的一个目的,是要保护每个人的私有财产。民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保证每个人的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
我想所有具备了不同素质的人,纵然他们财产有多寡之分,精神有高下之别,在民主的诉求上却是异口同声。
所以说,民主根本不需要什么素质,因为素质是民主之果。
十七、恶俗语
1、风景线
这个词被广泛地滥用着。首先一个风景能够被喻为线,这本身就表明此风景已然退化成了一个符号。如今很多事物就是个符号,就是个形象工程,却偏偏要再一次符号化,称之为“某某城市的又一道风景线”。不仅仅是“风景线”,更是大量的国资民财,就为了给眼前增加一点亮色,而成为滥用者的牺牲。
2、双刃剑
这个词的恶俗之处在于说者自以为相当地辨证,可天下何物又不是“双刃剑”呢。把那些带有矛盾的不同发展趋势的事物统统归入“双刃剑”的大筐,实在不如说成“两面针”更有新意啊。
3、搞笑
这仿佛成了评判一个东西是否有价值的头一等标准。笑是需要搞一搞才能出来的,这成了很多娱乐作品的原则了。相声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搞笑,而无厘头电影兴盛的缘由也是这个。
4、填补空白
我国确实还比较落后,无论经济还是科技都欠发达。但落后也有好处,就是有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空白等着去填补。填补空白,无论是否有长远的裨益,这已经是对中华民族的千秋功绩了。国画山水讲究留白,留下的白是对黑的限制,染上去的黑也是对白的解答。看来我们国家的很多空白未必就需要填补,那些填补所耗费的国力不一定就能有几点墨汁的效果。
5、里程碑
“里程碑”的命名思路缘起自“质量关系”。当量的增长达到了质的地步,就可以说“里程碑”树立了。高速公路上每一公里就该是一个里程,是否也要树碑呢。碑林么,还是墓地。
6、还行
这个词与“凑合”、“一般”、“那么回事儿”一样,表达出随遇而安的心态。恶俗之处在于不带任何信息量,毫无生机地袒露说者平淡无奇的生活和思想。不仅是生活与思想的“还行”,而且是汉语口语上的“还行”。后者更是说明对汉语丰富变化毫无兴趣,而任意处理自己的口语资源。
7、天王(天后)
“天王(天后)”的流行应该是港台娱乐界的创造。越是个面积人口都很小的地方,其中的娱乐明星越是要封上这样的名头,反而更加显出小来。
8、美女(帅哥)
凡是女孩一律恭称为“美女”而不是“小姐”,凡是男子则就送给“帅哥”而非其他。满天飞的美女们让审美的价值跌落到历史最低,使得真正的美女找不到美的方向,从而削减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度的真实数量。
9、炒作
它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对过度宣传的蔑视变成了怀疑主义者的口头禅。不炒作同样可以是刻意的沉默,也是一种炒作。
10、“总”
不知什么时候起,“张总”、“李总”、“王总”到处都是,大家都成了“总”、“老总”,似乎身份地位马上就直上重霄九了。
总经理、总监的头衔已经像扣帽子一样成了社交场合和单位内部的称呼习惯。不管怎么说,“总”什么总比“老”什么要好听一些吧。时代真TMD进步了那么一点点。
想想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周总理从来就没被叫过“总”吧,只有朱德常常被叫“朱总”。
11、你老家在哪
这是一句中国人初次见面必问的话,和以前的“吃了吗”是一个等级的。只是后者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而消失,前者却一直保留下来。
为什么老家在人们的心目中那么重要呢,那不过是父辈的出生地而已。可能是时代的发展使人更喜欢找寻自己的本源,于是互问老家就成了寻根探讨的开端。
然后就是:
哦,我去过那里。
风景怎样?
小吃如何?
姑娘漂亮吗?
呵呵,再见!
12、为xx而奋斗!
这种口号还是经常能在各种会议的发言稿上看到,听到。那些写稿的人似乎根本就没想要去奋斗,因为这么重要的实践词汇被这么轻易地说出口。丝毫不费力,也就说完就算。最后,被奋斗的往往是下一篇发言稿。
同理的还有:作出XX的贡献,努力xx到底……
13、战线
这种革命时代的词汇如今依旧没有褪色,到处都是“战线”。什么公共安全专家战线、稽毒战线、防洪战线、反黄战线……,甚至比战争年代还要多呢。
类似的还有:“战役”、“斗争”、“号召”、“动员”、“运动”。
但“战壕”可能是没了,因为一说它满身满嘴都是土。
14、某某酒量不错滴
我很奇怪,为什么人们喜欢把餐桌上的第一句夸奖用如此的方式送出。在我们这个崇尚喝酒、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品牌酒的国度里,能不能喝酒、酒量如何,已经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生活习性。
某某酒量不错滴;
某某还是很能喝滴;
菜可以不吃,酒一定要喝光;
瞧不起我是不是,来,干;
操,你怎么这么没酒德啊;
吐了再接着干;
……
15、广场与嘉园
那些房地产商如今成了新地名的命名者了。
广场、嘉园、工社,大量的地区新词汇充斥在广告牌、电视上。
还能说什么呢,没有典故的这些地名将抹灭很多东西,而我们以后更需要把怀旧当成一种时尚了。
16、《论代总》(来自[作者]“梦见自己睡着了”的跟帖)
楼主,“你老家在哪”?认识“代总”吗?代总住在3800的“广场与嘉园”,而且“酒量不错滴”!
代总虽非“美女”“天后”,基本上也“还行”。
代总在杂谈“填补了空白”,构成亮丽的“风景线”和崭新的“里程碑”。
代总的“搞笑”“战线”是“双刃剑”,毁誉参半。代总还要继续“炒作”,“为杂谈YY而奋斗”!
十八、那些没有思想的评论家们
常常看到很多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出镜,指点江山,激扬话语,粪土当今社会现象,俨然是明星了。他们经常出镜,也就养成了一些毛病。有的是新养,有的是痼疾。
其中之一是语速飞快,如同印钞机,仿佛生命即将结束必须赶紧把遗言说完。这样的语速,似乎是在掩饰着什么。
另一是靠举例拖延时间,并可取代自己的想法。也许根本就没甚么想法。经常作客电视栏目之后就会形成一个习惯,那就是把做节目当成拉家常。
还有就是不断地说车轱辘话,越是同义反复,越是不知所云。
这里最典型的莫过于周孝正了。他的出镜率实在太高,其思想水准也就接近于影视明星水平。虽然老夫聊发少年狂,但实在难于听到什么新东西。他让我经常联想到学校里的教导主任之类的人物角色。他似乎也学习了西方很多人文理论,却不能融会贯通,更不能发出自己的思想之芽。
他评论网络新偶像的时候,那些几乎是喷着唾沫发出的论调不仅毫无新意,而且自相矛盾。可参见博客网肉唐僧的文章《周孝正,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http://bbs.bokee.com/p719294.html)。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真的需要周孝正之类的社会评论家具有思想吗,我们真的需要他为我们提供一些新东西吗。
如果一个栏目策划对这些评论家说,如果您没什么独到的见解,就别上节目了,那么估计这个节目也就主持人一人跟那儿干讲吧。
应该说,我们的精神生活还没有丰富到需要每天听到新思想、享受新文化、消费新艺术的地步。我们只需要有个人来替我们把道理摆摆,把我们自己想说又懒得说的废话给倒出来。
于是,周孝正、郑也夫之流就粉墨登场大话天下了。所以这社会上才有那么多外国产品的代理,才有那么多思想的二道贩子。
十九、“中国智慧”
总是有一些新出来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就像海龟们贩卖西方理论一样,其作者以兜售本土文明为生。这样的本土文明多是些经典的回光返照,或者就是刚刚出土的古董级智慧。孔孟、老庄还有一本《易经》,似乎已经把“中国智慧”的轮廓勾勒出来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玩意儿已经混和到那些宣扬“中国智慧”者的口水、体液、血液里了。他们整理这些玩意儿,把它们一一晾晒到大众面前,似乎中国的文明就复兴了。
中国最神秘的智慧莫过于《易经》。扬振宁说《易经》耽误了中国科学思维的形成和成熟,他其实说了一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易经》本来研究的就不是自然,而是天与人的感应关系——按照天的征兆来行人事。儒学很好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到了朱熹方有“存天理、灭人欲”。
而老庄或讲治国,或论人生,与科学进化毫无关联。他们关注的是国家的长久和人生的快乐。相比而言,庄子更像一个艺术家。他只谈人生,几乎对政治抱着厌恶的态度,当然也就是个无go-vern-ment主义者了。而老子相对沉稳,睿智而消极,如汉朝依旧施行黄老之学恐不会有四百年基业。老庄道学可以说是一种解构之道,对艺术创造非常有益处,却不能胜任国家、家庭和人际的复杂。
诚然,“中国智慧”远不止这些,但百家争鸣也算是夸张了。墨家算是当时的科学技术人员的集团了,讲究一些科学技术上的研究与开发,以便提高农耕效率和质量。但百家争鸣而不是相互融合,导致相互排斥和仇杀,终究没有产生一个集大成者。如果墨家(科学技术)能和儒家(社会伦理政治)、老庄(人生艺术)相互融合,想必今天的中国会是另外的景象。
于是,在这样的“中国智慧”里,当代中国人的贡献是极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真的需要那些“中国智慧”贩卖者的贩卖吗。那些一版再版的“中国智慧”丛书,有的类似大型礼品装,有的装潢精美好似月饼盒,有的故作神秘像古墓门。
我之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似乎我们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依旧是古人经典的注解。似乎我们的每一次言语不过是祖先古文的白话版。似乎我们的行事作为仅仅是为了弥补历史细节上的空缺。
并不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先贤,我们就有任何的自豪。因为这样的“中国智慧“谈得越多,我们就越不自信,越发感到现时代的卑微。
这种对“中国智慧”的发现,既源自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泛滥,又是对”文艺复兴“的中国式想象。这样的“中国智慧”发现,跟刨祖坟窃取其中的宝物差不多,终究是文化的抄袭。以前抄西方的,后来抄日本、韩国,如今就只得抄古典了。
我们终不能从自身的感知出发,达成自身的理念。我们对古典的崇拜,是现代化带来的对文化归属的梦魇。当西方人把目光投向东方的时候,我们也明白,他们看到的是我们背后的历史和我们脚下的古迹,而不是我们本身。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只能捧出“中国智慧”来招待客人。
二十、环境被污染的古诗
1、早发白帝城?和李白同志
朝辞白帝看半天
千里江陵不见猿
但问导游何处有
山间野店盘中餐
2、相见欢?天桥
无言独上天桥
车如流
万里铅云灰色锁地球
风不断
闻得见
是氧硫
别有一番滋味
在鼻头
3、小区送友人出
北风卷地白草折
可怜几年不见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塑料布
招摇过市当旗帜
散入窗台成罗幕
莽莽苍苍无限望
愁云惨淡万里途
城里垃圾已失控
市长调兵忙开路
屋中置酒遣君尝
君言归途尚茫茫
忽闻纷纷人语响
但见小道起微光
小区东门送君去
去时垃圾又满目
三绕两绕不见君
路上空见君行处
4、酸雨
酸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害人细无声
5、无题
百尺烟囱擎天树
一路汽车鸣喇叭
塑料本是囊中物
误上青天满枝桠
6、国风之一
坎——坎——捞——泥——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黑油油猗
不稼不穑
能做鞋油一千盒兮
不狩不猎
却卖美圆九百块兮
7、老君县除四害
奖给我省老君县
消除四害出奇迹
群众运动几十年
结果还是白费力
发展经济鼓春风
这事还得靠科技
乡镇企业烟囱多
老君山下排废气
二氧化硫进了城
四害终于全葛屁
耗子麻雀碾成泥
蚊子苍蝇没了戏
人生几回伤往事
大地依旧裹寒衣
今逢四害消灭日
老君山下草凄凄
【楼主】 (4):第三篇 大便学说
二十一、网络游戏与中国书法
盛大公司因网络游戏的盈利而在Nasdaq股市上一路高走,成为新一代的中国概念。与此同时,天下芸芸父母却都在为孩子网游成瘾烦恼不已。网络游戏可谓是新时代的鸦片。可以说,盛大公司就是开了一个大大的大烟馆儿,吸引了这千千万万的未成年人来此吸食,而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
素质教育专家陶宏开如今成了天下父母们心目中的观世音。他是一位勇士,通过讲座演讲、媒体宣传、一对一谈心、培养志愿者来对抗盛大的商业行为,来对抗盛大业务的网络传播,怎么看怎么像螳螂当车。所以陶老师也是一位烈士。
成功的网page~ant业在中国就像烟草业,明知有害,但利税不断;更像那些高耗资源的制造业,明知污染严重,但利润丰厚;还像我们的国粹——书法艺术。
书法何以在晋时发扬起来,很可能是当时无为之风盛行。人人扪虱而谈,作清流状,闲极了就以炼字为生,不惜染黑池塘。这和网游的境界何其相似。也许这样的比喻,是对书法艺术奥妙的误解。但这样的并置,又有着一番情景的雷同。网游玩家可以几天几夜废寝忘食,其痴迷状与十数年不下楼的书法家情同手足。
互联网的繁荣,一个是靠黄色网站,一个就是靠网游。黄色网站曾一度使网络找到了可提供的内容而繁荣起来。虚荣是什么?词典上说是表面的光彩。在网络世界里,却是虚拟的光荣。那些网游玩家得到的虚拟的光荣是黄色网站无法提供的,网游让互联网更合乎情理地昌盛了。
天下的父母和教育家们必须想到,电视等媒体虽然强大,却远没有互联网更先进。互联网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力。陶老师的说教内容,如孝顺、如前途、如电脑工具说,却都是很古老的生产关系。
说到吃人的网游,那么高考制度一样是吃人的游戏。陶宏开为什么不开导孩子们不要去考试,为什么不教唆其父母去搞素质教育吧。说到害人的网游,其根源还在教育制度上。陶老师只是靠讲道理,靠纠正父母的教育方法,想使痴迷者回到那根本不讲道理的枯燥的应试制度当中去,这实在不能说治到了根本。
曾有一代人牺牲在愚昧的时代,
还有一代人牺牲在奴化的时代。
曾有一代人牺牲在个人崇拜的时代,
还有一代人牺牲在偶像追逐的时代。
曾有一代人牺牲在应试教育的前线,
正有一代人牺牲在网游繁荣的后方。
既然牺牲是不可避免,我们就该想想,这一代人的上一代又曾为什么痴迷,忘记了更上一代的教诲。我们就该想想,这更上一代又曾为什么废寝,而忘记了更更上一代的管教。每一代都有痴迷,都有可以痴迷的对象。如此追溯而上,必能追到东晋的王羲之了。
二十二、从教室占座看潜规则的生成
经常可以在大学自习室里看到有人占座。这些人占座的方式五花八门,但规律却是一个,不见占座的人,只见占座的工具。
用书占座是最常见的,不怕丢是最基本的,不过有的老兄还要放上好几本,似乎在着重说明,千万别抢,否则书丢了算你的。
有的在桌上签名就算占座了,看来即将到此一游。
有的把喝光的饮料瓶往上面一搁,到底是谁喝剩的呢,只有指纹能作证。
有的用张纸就能代表自己的使用权了,太象征主义了。
有的用粉笔画上自己的势力范围,做得够绝的。
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也是这样。图书馆的座位几乎被占光了,可图书馆里却没多少人。我很气愤,就把那个占座的书包往窗台上一放,顾自看起书来。
占座的是个女生,她气哼哼地拿起书包在旁边坐下来。
我不认识她,却问,你恨我吗?
她不说话。
我很天真地说,你读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就必须具备下列的条件:
首先,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
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
第三,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
分析一下同学占座的情形,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是很接近的。
首先,这块自习桌还不曾有人占住。
其次,同学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学习所必需的面积。确实,很少有太过分的,一下占上十个座。同学们还是比较节制的,谁都不容易。
第三,同学们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空洞的仪式,而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使用权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比如放张纸,也是劳动啊。要是搁两本书,简直就是耕耘了。
大学生的所作所为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未来思想的基础。他们能够把占座思想作为社会契约论的生活实践,实在难能可贵。这种精神足以发挥到对小区物业的管理当中,业主委员会要讨论的占座问题那就复杂多了。
只是,占座一例似乎是对《社会契约论》的滥用。同学们把个人以为合理的契约强加给别人,然后也默认他人的强加。于是,这个占座的契约就能风行校园,变成一个潜规则。
中国的潜规则大约都是这样形成的。先是容忍,然后是默认,最后是同流。
潜规则也是契约。
那些中国的青年在大学里可以去占座,到社会上就会去买批文圈地,获得不义暴利。
同学们现在可以用一张纸来宣称自己的不义之权,将来就会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狗肉挂出羊头,就像《无极》那样。
他们在校园里习得了潜规则的创立、流行之法,必会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并引以为豪。
这种占座行为其实和业主委员会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同。后者是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像前者那样无端制造自己的权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说法里包含了更多的契约精神,只是这样的契约精神在于不订立契约。
我们不订立那些类似潜规则的契约,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更加简单、清澈。
参考:
1、 lovervip《大学自习室占座面面观》
http://edu.sina.com.cn/y/bbs/p/2006/0111/11291900.html
2、 卢梭《社会契约论》
二十三、借古讽今的游戏
司马迁批评了汉武帝,留下千古美名。但到了司马光,就只能资治通鉴。于是后来的人大多学会了司马光那一套,借古讽今的手法越来越精熟。至今,中国人借古讽今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五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必借着明清那点儿历史,像吴晗的《海瑞罢官》、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六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先是说明清史,然后开始研究更加古老的宋元,钱钟书就是这样写下了《管锥篇》。
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批林还要带着孔老二,借古讽今达到了最高潮,很多古迹文物因此遭殃。
到了八、九十年代,说事儿必要上溯到文革,但下追也止于文革,因为文革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了。
这就是我们借古讽今的文字游戏。
那些喜欢这种游戏的人抱着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自以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却从来不喜欢、不敢于把现实问题说明白、说透彻。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一点点丧失了反思的力量。
二十四、国民素质的传说
这世上是否有个东东叫“国民素质”,竟然还四个字的,很动听啊。
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东东就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每每显身用来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实。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国民素质”不行嘛。
不知道这东东是从哪个理论箩筐里掉出来的,真不知道这样生动的理论到底是谁发明的,真不知道这个发明者的住址在哪。
鲁迅研究了“国民性”,这个人就发明了“国民素质”。
农民算是国民素质里最次的吧,可正是他们搞起了村直选、乡海选。民工算是低素质吧,可没有他们哪里有高质量的城市呢。
好的理论决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好的理论总和实践分不开。而一句“‘国民素质’问题”,就可以把行动直接从理论的离心机里甩出去,就可以使我们达到心平气和的地步。
鲁迅写出了《阿Q正传》,可“国民素质”依旧是个传说。因这东东的一大特征就是要贬低国民性,否则发明出来干吗。
二十五、化妆对美女的贡献
网上经常会传些明星美女们未化妆时的照片,似乎在说,瞧瞧她们,其实底子挺差的。
必须承认,化妆使大街上的美女增加了两倍,使夜色中的美女增加了十倍,使影视上的美女增加了一百倍。这确实是化妆独特的贡献。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化妆利用的是人类共有的视觉上的错觉。
正是因为错觉,我们缘木求鱼捉不住河里的泥鳅,我们视觉暂留发明了电影,我们刻舟求剑学会了西方的油画,我们熟视无睹放弃了人生的机遇。也正是有了错觉,尼斯湖水怪、神农架野人、UFO才盛行于世。
而化妆利用的正是以上错觉的总和。
而且我们还应明了,化妆更深地是作用在我们的内心。就像圣父、圣子、圣灵是一体,我们内心的错觉认为,真、善、美也是三位一体,是一个东西。它表现为善的时候,我们就会以为其一定是真诚而美丽的。它呈现为美时,我们就认为它的背后有着真的善心。它表达出真时,我们就会觉得是那样的美丽和善良。
于是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以为漂亮的女人必然善,所以就产生追求之心。同时,轻信漂亮女人的话必然真,于是就倾己所有。毕竟西施素面朝天浓妆淡抹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我们身上所具有的错觉依然故我。人类的进化实在还远未结束,恐怕要等美女们抛弃她们的化妆品那天才算有了曙光吧。
二十六、你凭什么劝返我?
2006年3月2日上午10时,公共安全专家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共安全专家部开展预防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保障公共安全专项督察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
请问徐局长,两会期间公共安全专家机关对北京的有关人士进行清理,想问一下清理人员是什么样的标准?而且清理的人数大概是多少?是会增加还是减少?
回答:
我们没有针对某些特定人的清理,主要是对社会治安秩序的管理。在两会期间对一些无正当职业、固定住所及稳定收入而长期滞留北京的人员,采取集中劝返,减少危害社会安全的一些因素,我们没有特定的数量限制和指标的要求。
虽然我是北京人,有正当职业(虽然不懂何为“正当”、谁来认定)、固定住所(虽然这住所是我父母的)、稳定收入(但这收入会因为失业而波动),但我依然无法理解这样的措施到底想干什么。
难道难以保证两会安全就可以作为违法操作的理由吗?
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没有法律根据,却还在我们这个号称“以法治国”的人民共和国里到处存在着。
当年的收容遣返制度如今被改成了自愿救助制度,然而“遣返”还是能以“劝返”的面目出现,而且还要以可笑的“集体劝返”方式,是要包专列吗。
再来看劝返的标准,“无正当职业、固定住所及稳定收入而长期滞留北京”。
“无正当职业”怎么了,我失业了,在找工作,难道就因为一时没找到而且在开两会,就要把我给遣返了。
“无固定住所”到底啥意思,怎样才算固定的,怎样才叫打游击。我一天换一个地方不行吗,我住旅馆不行吗,我住钟点房怎么了。
一个人是否有“稳定收入”难道也成了他能不能在北京呆下去的标准了。我今天挣500,明天挣1000,后天挣2000,这样的收入很不稳定啊。
“长期滞留北京”和“长期滞留中国”是不是一个意思。这是我的祖国,这是我的祖国的首都,为什么不能滞留、不能长期滞留。
万恶的劳教制度即将倒掉,像如此之类的公共安全专家部发表的言论为什么还那么落后于时代。
当然这根本就不是公共安全专家部发言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人治天下所养成的任意发挥、践踏人权法制的又一次表演而已。
参考以下网友相关评论:
http://comment.news.qq.com/cgi-bin/comment_show?srv=news&id=33
二十七、想唱不能唱的IT精英们
看过《超级女声》,便想到那些奔命在华夏大地上的工程师们,
那些为了一单生意而徉装豪爽善饮的销售们,
那些和厂商里的区域经理打成一片争取特单的渠道代理们,
那些三十几岁满身是病满头白发的CEO们,
那些整日加班以点击率养胃的网站编辑们,
那些西服革履暗中盘算贷款的IT精英们。
IT业就是一个努力工作回报难以把握的行业。
没有知识版权的销售们日夜盼望的便是那点儿提成。为此,他要和客户达成默契,以便能够控制公司回款的频率,还得时刻提防公司的小动作,并且尽量占有一些公司的财物以防前者秋后算帐。
同样没有知识版权的工程师们看着自己的岁数越来越大,要学的知识技术却越来越多。以前学的那些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还没学到的知识却已经像泰山般巍峨。
于是出现了很多MBA,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为了在应聘时多个砝码,一个是为了在MBA班上养自己的人脉。为此,他们要付出十几万的学费,学到的都是垃圾。
还有那些IT海龟,越来越多。他们的技术或许比国内还算先进,可插队知青的大帽子却摘不下来。他们看似洋,实是土,让人以为来自某个太平洋上璀璨的珍珠岛国。
IT业就是一个想唱唱不出来的行业,其中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一点也不浪漫,更难说什么快乐。
除了钱,找不出更多的意义。
和文化产业毫不相关,那些所谓的拓展训练不过是为了给马和驴饮点水。至于娱乐,无非是唱歌、聚餐、郊游,每个人都心怀鬼胎。也许回来的翌日,就会被动了奶酪。
IT既然是信息技术的意思,也就避免不了人变成信息的牺牲品。
硬件工程师的信息量就是他的技术性经验了,没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性经验很不保险,这才逼得工程师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考这考那,花费金钱和精力,得到的不过是一份并不保险的工作保险。
而那些软件工程师虽然生有一双制造知识产权的手,可大多产权不归自己。那些软件公司很好地实践了中国古代帝王分而治之的原理,使得每一个编程工作者不过就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卓别林”。他们能够把握的只是对Bug数量的控制,或者就是为了提防公司及客户安放一些“定时BoB!!!”。
日益严重的国产化和价格战使得外国公司愁眉不展。由于国产化总是从产品的底层向上推进,那些外企职员的日子也被逼到了高处不胜寒的绝路颠峰。今天还是一白领如蝶般停泊在办公室的枫桥边,明朝就躺在床上不用起床可以自然醒了。
而那些国内大公司的基本市场策略就是人海战术,以华为、港湾为首,把大量的销售力量本地化、办事处化,使得在各个行业的办公室里都能看到他们生活的身影。他们每天就像泡妞那样去泡用户,直到把用户泡成钱包为止。这样的日子对于那些销售们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而他们却以此为荣、甚至以身相许。殊不知,他们实际上就是一个销售工蜂的角色,却还自以为代表了多么光荣的民族产业呢。
IT业的发展正如女孩的头发,越来越长,却长得越来越慢。竞争激烈,前途渺茫。IT公司都自称系统集成,提供Total Solution,讲究服务甚于卖货。他们语言重复,想象疲乏,其根源在于IT充分竞争使得每个人的施展空间比卫生间里的隔断还要狭小。
这里有两种人最痛苦,一种是有客户资源却不知道该卖什么,一种是有产品却不知道卖给谁。这世上所有的销售和他们的老板都在为这两个主题而犯愁、而活着,他们实在是把用户、客户都给充坏了。
不仅如此,销售们日益沦为三陪的事实表明,我们不仅不快乐,还要努力给别人带来快乐。销售们大多外向、热情、善谈,喜欢把别人的快乐建筑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这样的痛苦最集中地表现在他们的身体上。他们的职业病包括:胃病(主要是慢性)、神经衰弱、肾衰、心脏病、老年痴呆、少白头,假笑,还有就是:滔滔不绝地讲废话,难以暂停。
二十八、为什么花瓶总是很大陆
看过超级女声叶一茜的被淘汰,就想到评委何炅的评价:你的唱法或许不是很强势,但你的歌声很适合当夜歌听,你很适合唱歌的,希望你继续走下去。这么客气的评价,其根本的意思却是:没特点、缺内涵、少个性。
叶一茜很漂亮,标准美人儿,或者说,是个大陆花瓶儿。我想她也一定这样自我认为,她内心那个美的标准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不会有什么区别。男人们喜欢这样的美女。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作为一个榜样。
只要看那些电视上的广告就能明白,美女们就是循了社会的一般认识对自己的各个零件进行精加工的。修身的范畴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美女们依照社会商业标准不时自我打磨、抛光,终于百炼成钢。
一个女孩子的长相跟她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对于美女而言,往往不是审美观影响长相,而是长相影响到审美观。这和中国美女的成长史紧密相关。
美女们一般都很清楚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更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经常不能自已。美女的外表来自父母的遗传,美女的心理则来自社会、家庭。她们的家庭、父母、亲戚、同学、同事都在时刻潜移默化地造就着美女的心理。
这样的特殊心理导致了美女的审美观也只能依赖于外界。于是,社会的审美标准结合了美女的特殊性进入到美女的内心。美女们总是扎堆儿去一些商场、酒吧、KTV,就表现了这一点。这就不难解释,何以韩国人美容后全是一个模样,何以花瓶的歌声大多抒情和缓而缺乏个性,何以卡拉OK里听到的歌声很少有耳目一新。
与此相反的是,网络偶像的出名就在于其不按常理出牌,能够独辟蹊径,敢于向一般的美女标准和审美情操挑战。所以,她们火了。但火的同时,也招来一片骂声。这骂声也就都是来自那一般的美女标准和审美情操。
花瓶儿们虽然也注重表现自我,但她们更多地依靠她们的美丽来塑造表演特征(就像评委夏青夸叶一茜那样),而不是相反。叶一茜无疑也是如此。她作为最后一个被淘汰掉的大众美女,完全堕入了古典情调的汪洋大海。
还有很多超级女声,她们长得不够漂亮,比如李宇春、周笔畅、何洁,但她们注意根据自身才智个性特点来安排表演特型。她们的表演反而更容易得到认同,这说明花瓶儿终究不是关键的一件事。
李宇春靠的是舞台控制。她的中音确实很窄,但她的控制面却很宽。她总是能把一首烂歌通过丰富的表情结合四肢的造型来表现得光芒四射。周笔畅的唱法和她的长相一样中性而且夸张,她在表演当中几乎不笑。张靓颖靠的是脱俗的外貌和嗓音的完美结合,以静制动。何洁则活力四射,她的舞蹈节奏明显快于歌唱。
而这些,都是叶一茜所没有的。她有的,只是那些软绵绵的诗情画意,是最没个性的风格。这些即使运用到水墨画中,也是犯了大忌。这也可说是技术策略的失误。叶一茜一味抒情,造成齿音过重、表情呆滞、五体静止。这些缺点仅靠长相和身材是无法弥补的。时代终究不同了,人们甚至刻意地想找些审美疲劳的茬儿。叶一茜算是撞到了枪口上。
可见,超级女声不仅仅否定了权威对电视媒体的垄断,而且让裤子战胜的裙子,使一个个花瓶乍破水浆迸。这对于引导美女们向着更智慧、更个性、更技巧、更创新发展,无疑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不过,美女们是否买帐还是个问题。因为她们心中那个审美观实在是和封建性一样地根深蒂固。
叶一茜,一个美人儿。据我猜想,出于对自己的长相过于自信和自恋,而忽视了在其它特质上的塑造。这也是花瓶儿们的通病。所以说,与其美得标致,不如美得有个性。与其五官平平而美,不如一官突出而美。与其生来就美,不如成长中美。
至于那些既有美貌、又聪明、又有专长的美女们,我们当然不能忽略。她们属于美女中的另一类了,很早就知道以色事人不得长久的道理,便积极地和非美女们在一个饭堂里抢食吃。她们以先天的自信和后天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的辉煌。她们能够得到这些美貌之外的品质和技能,实在算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了。
二十九、从计划走向市场的美女们
计划经济下的美女带有淑女的气派,在一夫一妻的大原则下规划着小日子。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和通货紧缩让美女们陶醉于比较传统的美德当中,相夫教子,把美貌当成遗传学的最佳证据。
美女们的美色难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个性的展示,这是因为计划经济只生产产品。产品概念下的美女首先是一个生产人类的产品,其次才是一个具有美貌的产品。由于计划经济没有将美貌作为社会的主要产品,更没有把美女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规划。所以美女的交换价值被严重低估,美女的使用价值也遭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同时,计划经济受到理论的局限,无法看到人性本身也是生产关系当中的重要因素,也就不能把美女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由此造成美女的购买力严重疲软,相当薄弱,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的小数位上。计划生育更是不加区别地严格限制着美女的生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计划性对此的极大忽视与轻视。
等到市场经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比起计划体制下分配的产品来更加注重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于是美女的美貌得以获得高出生育的地位,并且获得了独立的价值。这个价值在市场自由理性的操作下和其它商品相交换,具有极高的附加值和深加工优势。
美女们此时也严重地意识到自身的市场经济特征,开始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市场以及可以对自身进行精细加工和优质包装的工场。模特业,演艺业,广告业,时装业,家居业,汽车业,选美业,色情业,都在这样的买与卖的相得益彰中蓬勃起来。
此时,人性作为生产关系当中对美色举足轻重的要素,深刻地推动了美女经济的发展。人性如乌贼那样把触角伸向了与美女有关的生产、销售、渠道、宣传、公关、社会调查等各个环节,并且使美色越来越远离其自然价值。
而且,人性还在美女的行业标准制定上不遗余力。各个行业都会制定各自的美女标准,并且严格实行,使得美貌更加客观化、平面化。保险业业加入进来,以保证行业标准在执行当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美女不仅是商品,也是稀缺资源。就资源的稀缺性来说,美女更是价值连城。不可再生的差异性,是美女这种商品的最主要特点。既然此种资源如此稀缺,自然要加强保护。于是,护肤、健美、化妆、滋养等功能性商品及服务也应运而起。同时,法律、道德、规章也有相应改变。
但是行业标准和美容(整容)业对美女的差异性和不可再生构成了颠覆性的影响。化妆术更接近一种魔术,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人的容貌,只是靠制造幻觉和掩盖真实来达到众所周知的目的。但人工美女的出现,人造美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天生美女们的死敌。在这方面,韩国人似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也使得韩国的美女资源遭到万劫不复的破坏。
市场经济对美女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说是精耕细作、倾情投入。美女们也回报给市场无限荡漾的春情。美女们在市场舞台上的打擂表演对新一代人观念的冲击与刺激,远比学校还停留下计划体制下的淑女教育要见效快,还有效得多。
美女新经济的蓬勃,还应归功于运作者的抄袭、创新二合一的精神。他们首先能充分理解中国的独特文化生态,同时也对中国美女的传统和新作风有着精准的把握。而后他们就会为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个年龄层的美女们定制适合她们的经济开发项目。这很像在不同的地区环境种植或养殖适宜的作物牲畜。
三十、 冯小刚的“大便学说”
导演冯小刚说,文艺片是盲肠,可有可无。娱乐片是胃的一部分,切除了就会吃饭不香。冯是拍娱乐片的高手,有高票房,自然是最硬通货的论据。可他却得不到影评家的肯定,艺术上的肯定,这当然源于他的电影取向、趣味取向和市场取向。
人们只能说,这片子多逗,演员阵容多豪华,布景投资多排场。
可没人说,这片子多令人感动,拍得多美、多艺术,有多难忘,有怎样的回味。
于是冯导就将这些他的片子里没有的东西归入盲肠一类。
如果人类从没有过泪腺,那么伟大的进化历史或许会让我们把唾液当成眼泪。如果这世上从没有过艺术片,那么娱乐电影或许能回到盲肠的地位。
可是我们曾经被感动过,曾经有过过目不忘的经历,曾经在生命的低潮期见到过令人心潮澎湃的东西。
虽然这些东西现在被收入盲肠,可冯导正好说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无用的,只作用于精神,决不会像胃一样最终产生大便。
所以,冯小刚的几句随便之语,足以构成其“大便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