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课堂教学有了哪些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45:27
教研随笔   2009-09-22 11:03   阅读208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小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研究报告
课改十年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究竟发生了哪些可喜的转变?又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缺少真正有底气的回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在国家层面上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准确把握。
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事业,教育的智慧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实践智慧,而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希望。
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提高教育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必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课改十年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究竟发生了哪些可喜的转变?又存在着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长期以来缺少真正有“底气”的回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在国家层面上对课堂教学现状的准确把握。从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展了“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研究与评选”工作。这是2001年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在国家层面组织 的首次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研究和推广工作。这次评选工作共收到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教研部门报送的教学课例3572份,涵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美术和音乐9个学科,向我们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小学多个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
新评价标准下呈现出的课堂教学新图景
本次课例评选的标准,除一般性要求以外,特别强调一下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坚持教学的实效性原则,较好地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恰当处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样,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合作性。
第三,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与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设施设备和资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此,本次课例评选的关注重点是:课堂教学对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收获如何;课堂教学氛围如何;教师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风格。在这样的标准之下,课例评选与研究发现,小学的课堂教学整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在凸显,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正在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明显提升,教学更加关注实效。
课堂正在由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课例评选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明显增强,很少出现教师一讲到底或只动脑不动手的情况,课堂教学开始更加突出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互动交流中展现自我,分享学习成果与经验。尽管有些课例表演痕迹还很明显,但大部分课例已经走出以烘托气氛为目的的虚假互动,减少了齐声问答的热闹,能够提出一些问题,并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教师也更多地开始面向全体,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学生的假设与教师或教科书上的预期不一致时,大多数教师能持宽容态度,不仅是学生的另类假设和理想的假设一道写在黑板上,还专门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研究。另外,学生能主动思考发表见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生活与课程内容建立联系。这主要从课例评选量表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中的“学生表现”、“面向全体”、“教学氛围”等几个纬度的数据中反映出来。各学科在四个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如[表1],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如[表2]。

学科实例1
在获得一等奖的63个语文课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学设计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向“怎么学”,教师设计了合理的学习过程,借助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深化感悟、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例如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过程:
①说一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
③是因为什么才使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④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广阔美丽的景色,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这四个学习活动从课文的整体把握到局部品位、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或是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文章信息,或是利用教师提供的形式进行语言表达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文本并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等奖课例大多安排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展现自我的成就感,分享到了他的成果与经验,个性发展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互动交流的层次来说,大部分课例都已经能够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在互动过程中提出新问题、有了新发现,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例如《桥》中的一个片段:
师: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在人们看来,他像一座大山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联想学过的课文,船长和老汉都敢于担负责任。
师:责任如山。还有吗?
生:人们把老汉当成他们的靠山。
师:靠山,威信如山。
生:老汉镇定、稳重,像一座大山。
师:镇定如山。
生:只要有他在,人们就有生还的希望。
师:是啊,现在这座山就矗立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座山的镇定、高大。
这样的互动交流给了学生比较大的开放空间,交流的内容超越了提取信息、简单概括的层面,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互动交流的同时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少数课例中,教师还大胆地将互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安排小组内的学习成果交流,各组自由在全班展示,互动的效果更为显著,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心”的下移。
一等奖课例在教学效果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能够主动思考、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科研分为静态的思考和动态的表现,大部分课例都能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去理解、感悟,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课文之间建立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感悟、读出味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自然乐于表现。(小学语文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有机整合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在报送的获奖课例,尤其是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中,新课程三维目标呈现方式得到有机整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凸显。
从获奖课例的总体情况看,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很重视,理解越来越充分、到位,教师们注意研究学生与教育教育目标的联系,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确定、实施、落实与以往相比有突出的表现,也比课程改革初期理解得更加具体、深刻,具有可操作性。
学科实例2
新课程的目标在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的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在对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把握到位的基础上,把课程目标化解和体现到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中。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也是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为了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从学生在本节课能够发展什么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目标。要在考虑语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和品格教育方面的发展目标。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在目标的表述上应尽量选用“行为动词”,以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次课例评选一等奖里就有很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比较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表3]中我们列出了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描述。
从以上目标设计我们看到,教师不仅关注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目标中还体现了情感、策略、文化等多个不同的层次,且目标的描述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检测性,为落实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小学英语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教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
教师素质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国家在教室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上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并取得了较大成绩。课例评选中明显发现,教师教学设计水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广大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注意自我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在教学中认真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中心”,环节连贯,层次清楚,对学习情况分析比较全面。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体现多维层次,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教材资源的使用上有了明显的开放意识和创造意识,善于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融合。在教学目标、内容、资源三个纬度的评选中,各学科教学设计达到B等级以上百分比如[表4],达到A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如[表5]。

学科实例3
课例评选标准中指出,教学问题设计的效度要高,容量恰当,难度层次清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比如:郝威执教四年级新授课《确定位置》
片段1:借助座位,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初步感知,发现问题。
①让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用多种方式描述自己的位置。
②为了使同学们说起来更方便,把全班同学按照列从左至右分成八个小组,并发给小组牌。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③课前每个同学从老师这儿抽取一个信封,里面写有学生心的座位,学生根据信息找到自己的新座位。(有两名学生的信心缺少一个条件,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
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要确定某个位置必须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评析:在依照每个学生手中卡片中所示信息去找自己新座位的活动中,教师故意立障设疑,挑起认知冲突,班上出现了两名学生因缺少其中一个条件而无法完成的窘境,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有序数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关键处,不直接向学生吐露自己的“谜底”,而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这正是一个优秀教师成功的秘诀。
片段2: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在第几组第几个座位,教师记录。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记录方法太麻烦,产生能否更简捷地表示出自己位置的需要。
②学生自主探究设计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展示汇报。
③认识数对,指导数对的写法、读法。
④用数对表示同学及自己的位置。
⑤老师说数对,是谁谁就站起来。(1,6)(6,1)(2,7)(7,2)
引导学生发现交换数对中两个数字的顺序,位置就变了。
评析:当学生看到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多个“X排X座”而普遍感到太麻烦时,教师便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放手让每人自己去设计“简捷”的方案,并可相互商量,顿时出现了“8排5座”、“8-5”、“8/5”等多种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定为(8,5),并指出这是数学上规定“数对”的写法。教学中真正做了放收得当,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符号“简约”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学科实例4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和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这些感悟与行动在这次的课例评选中明显表现出来。
例如:周建忠老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属于“走向世界”教学主题,周老师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四个方面:第一,了解我国市场上有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同样中国也有许多产品远销国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二,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感受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在经济上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文化、体育等方面互相影响。第三,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习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第四,培养学生运用访问、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处理有关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下周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提问“大家吃过外国品牌的食品吗?”然后进入教学下一个环节,了解身边的外国品牌产品。在这个环节里,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外国产品的名称,而是在学生回答时,反馈学生回答问题与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会如何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周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资源开展探究:比如调查校门口家长的汽车品牌,电话采访有关人员对外国品牌进入中国的看法,调查小区的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这种探究,保证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成本。在此教学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从现在回到过去,又拉回今天,解读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中国加入WTO,并且适时地介绍余杭当地和中国产品出口国外的调查情况,得出世界需要中国的结论。最后以联想集团为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情感。
本节课教学容量比较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观察社会现象中指导、引领、提升他们的认识、感受,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教学活动有意义、有价值,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使得学生在思维角度、思维深度、思维能力等都有了质的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注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
通过参评课例分析发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明显改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明显增强,信息技术等手段在教学中适恰运用、效果明显,教学更加注重课堂生成,注重教学实效。课例评选统计结果显示,儿童的学习方式开始从“安静听”到“动手做”,从“记住”到“探究”,从“独学”到“共同讨论”、“分工合作”。教师的教学也从“灌输”到“引导”,从“表演”到“对话”。教学手段走向多样化,开始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各学科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师素质”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如[表6],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如[表7]。

学科实例5
只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它,进而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
本次报送的较为成功的课例无一例外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比如黑龙江省报送的《我的小绵羊》一课,执教的李彦明老师这节课设计的学习活动非常富有创意,让学生在乐此不疲的音乐活动参与中学到了知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节奏领着学生跳绵羊舞、奏鱼蛙筒,加入二声部学绵羊叫,在学生熟悉歌唱、表演歌曲后又玩起了捉迷藏。教师为师生共同合作学习、表现歌曲创造了不同的、积极的参与机会,“花样”频频但不脱离教学的有效性,整节课使学生忘记了课堂,忘记了老师,完全投入到了表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学科实例6
在此次评选活动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都比较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培养阅读策略、教学生如何记录笔记等。张培林老师在他的阅读课上就注意到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培养,[表8]列出了本节课里张老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些阅读策略并不显得很生硬,而是流畅地嵌入到教学流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小学英语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专家组)
课改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到教学中去
尽管课例评选活动向我们展示了鼓舞人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动向,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的痼疾。例如,参评课例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学校在十七个纬度的表现上都高于农村学校。又如,参评课例表演成分较多,借学生上课、做秀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几乎所有课例都经过精心打磨,削弱获奖课例的说服力。同时,即使在获奖的课例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手段层面存在的问题。
课堂生成仍未受到应有重视,教师把握学习过程的水平仍需提升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课堂生成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以及教师素质本身的问题,课堂生成内容、方式与效果差异较大,这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本次参评课例目的性太强,教学生成被普遍忽视。大多数课堂没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有些虽然设置了学生质疑的教学环节,但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各学科参评课例在“课堂生成”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均未超过70%,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最高也仅20.6%。
评选研究发现,大多数课堂没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没有发挥出其实际作用。学生的问题整散不一,水平不齐,有的还偏离了学习内容,教师也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学生的问题与教师的引导分离,问题的最终提出者仍然是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落在教师身上。大多数教师为了既定的程序不去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放走了很多学习机会。
问题分析1
在教学参评课例中发现,有些授课教师提问频繁,但大多数都是一问一答,无需太多思考。善于提问是数学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高质量、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问题,没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低效的提问,只能引发学生低层次的思维,比如回忆、复述的能力。好的数学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学生往往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另外提问以后,要求学生齐声回答的时候也要尽量减少。另外动态生成的课堂具有开放性、非预设性和创生性,其课堂教学的节奏、内容、语言、活动等都应是动态生成的。但我们有些案例这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比如,四年级的一节新授课《用字母表示数》。整堂课差不多都是提问式,学习方式过于传统,教师唯恐学生不会,牵着学生小步子向前走,课堂上预设太多,致使学生没有讨论、争辩、探究等自主活动的时空。
问题例析2
有些美术教师的教学过程很美,语言、教态、方法等各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只是不像日常的教学活动,像是在演电视节目,似乎在朗诵,而不是与学生对话。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在“过”教案,教案“过”完了,“节目”演完了,学生作品展示了,课堂教学也就结束了。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仅仅停留在表面。
教学方式运用误区较多,教学风格模式化现象较为严重
参评课例中,教师在教学方式把握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但在课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误区,教学模式化、缺乏多样性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创设问题情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有些课例中的问题情境是外在的情境,并没有体现教学的本质;相应地,有关的探索活动也没有体现出必要性,造成问题情境和探索活动对于学生真正的深入学习没有帮助。在课例中经常会看到,整个课堂的小组合作进展得热火朝天,学生们对于开展的活动很有兴趣,但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在高层次思维方面的效果。
问题例析3
在利用信息技术、开放教学资源辅助数学教学方面,不少教师还存在为了工具而工具的现象。比如可以用图片的地方却要用简笔画,可以利用教室内的资源的却要提前准备非常多的动画、图片等。其实,这些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更具有现实性、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变革教学方式过程中,还要明确教学方式的学段特征。在一等奖获奖课例中,不同学段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趋同,教学方式的学段特征并不明显。同样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表达自己的感悟,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课例中出现了相同的要求。要力求避免小学教学的“成人化”现象,也要力求避免高学段的“低幼化”倾向,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学段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具体要求使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问题例析4
在课例评选中发现,有些地区的教学呈现模式化,缺乏多样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无法体现。比如在英语课例中,有一些地区的课在教授生词方式都非常雷同,跟着老师分声调进行朗读,缺乏在一定语境下的意义学习。还有的地区的课上,老师非常喜欢使用中英文混合编歌谣的教学方式,比如:我是I,你是you……,妈妈妈妈mother,爸爸爸爸father。这些歌谣非常机械,对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起不到任何作用,有的甚至对语音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然而竟然是以一种模式出现多个课例中,就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被一些地区认可的,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和修正。
教学评价的反思性环节有待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还需深化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与教学融为一体。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做出有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合理、恰当,具有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要能够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
对评选专家评选意见统计发现,参评课例评价语言较单一,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学习过程本身。课堂评价较为形式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相当数量的课例中,教学评价依然停留在教师称赞学生“你真棒”或“说得真好”这样的形式化评价上,教师评价较多,学生自评和互评较少。各学科在“教学评价”纬度达到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均未超过70%,达到A等级的百分比最高仅为26.3%。
问题例析5
在美术学科课例中,很多教学评价依然停留在教师称赞学生“你真棒”或“说得真好”的层面上。而许多美术教师仅仅注重对学生作品的题材、构图和色彩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作品中创意部分的评价。由此可见,美术教师们对美术教学评价的意义、内涵和方法尚未真正了解,随机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都进行得不够充分。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不应与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混为一体。
问题例析6
对语文学科课例统计发现,获得一、二等奖的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得分都比较高,一等奖平均分在4.57,二等奖为4.22。这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教学过程在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开展,而将之前的设计付诸实践,就有了高下的差别,因而教学效果也就有所差异。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们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学反思”,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发现和完善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所欠缺的也正是这一点。
从报送课例来看,大多数教师开始有了课后反思的习惯,在课后反思这一纬度达到A、B等级以上的百分比也较高。但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存在误解,很多课例中有关教学反思的部分都是对自身课堂教学较好方面的总结,缺少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更少有改进建议的提出和对今后课堂教学的思考。
总体来看,本次课例评选无论是所涉及的范围,还是所涵盖的学科,都较好地从工作推动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小学教师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当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的最高质量和水平。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推进课程改革政策制定,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进行教师教育培训,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关注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行为的融合,让理念真正转化成教学行为,特别要是在大量的日常课中真正贯彻科学的理念,增进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