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新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43:22
(一)"周边安全环境"的外延和内涵均已被相对扩展。
传统的"周边安全环境"范畴本质上是对一般地理概念和地缘因素相结合的概括,如"中国周边地区大致可从地理上分为北东西三个部分。因地域不同、国家制度各异,中国面临的区域安全环境不一",这种按地理意义诠释"周边安全环境"一直是我国学者观察一国安全环境的普遍视点,所不同的只是依每年形势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或"东平西乱、北缓南急"等等。当然,由于国力发展和对外政策以及与国际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其周边安全的范围及内涵也会相应变化,但除个别超级大国,这种变化也只是相对地理范围内的扩大或缩小。
但是,"后工业社会前所未有的信息流动,使边界的意义在更广泛的空间关系背景下被改变了",20世纪初一些地缘政治学家曾经预期的"技术因素将改变地理因素对于政治的重要性",在21世纪初美国新军事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正在变成现实。美国海外驻军"灵活进入"理念所提供的"美国存在"新方式,新联盟思想及安全共同体战略所改变的传统亚太安全关系,突破了人们对周边安全环境概念的传统界定。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及周边邻国后面或强或弱的"美国因素",我们面临着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广内涵的周边安全环境:第一,"灵活进入"为美军在地区范围内的军力配置、统一调度提供可能,亚太美军不仅包括地理意义上驻扎在我周边国家的"看得见"的美军,还有借助远程输送能力、可快速抵达驻日本、关岛或印度洋基地上的"看不见"的美军。第二,更多亚太国家接受和认同这种灵活进入的驻军方式,原本与我不相接壤、并不直接发生关系的国家,由于进入美国主导的军事安全合作体系,实际上就成为影响我周边安全环境的一个新因素。第三,在"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口号下,周边安全环境的内涵将从军事安全延伸至非传统安全领域。
(二)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出现"内生化"倾向。
1995年美国国防部的《东亚战略报告》明确指出,"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与全体美国人的福利息息相关:美国的经济前景、对民主价值观和人权的促进,以及美国传统的安全利益都要求美国恒久地介入这个地区,在亚洲保持一支维持安全的力量。"布什政府利用 "9·11"事件后的反恐契机,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全面调整对亚太的军事部署,在确保美国亚太战略利益不受恐怖主义威胁与损害同时,进一步强化新世纪美国新霸权主导下的亚太安全秩序。
一国军事力量在他国领土的存在,被视为是一种"异质品"。但国际政治学认为,"霸权国家在国际上建立起霸权体系时,国际体系由于它的控制而变得稳定,政治和平、经济繁荣和相互依存因此加深"。在亚太安全力量格局进一步分化组合、恐怖主义威胁及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的形势下,强大的美军事力量客观上对亚太地区相对脆弱的安全、经济和政治环境,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因此,与冷战时期苏联进驻越南金兰湾等地的情况不同,亚太一些"在追求国家生存方面不能通过发挥自身国力充分决定本国安全的小国",更希望能够搭乘美国"顺风车"、享受军事存在提供的安全稳定等"公共产品"。东盟一些国家更提出,只有依靠美国军事力量的存在和保护,才能遏止区内极端伊斯兰主义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外资进入造成的极大威胁,创造稳定的社会发展和投资环境,并有效防止区内各国因领土纠纷、民族恩怨、宗教矛盾等引发的冲突,平稳区外各大国力量发展不平衡对东盟国家的影响。在美国的军事存在已经"同质化"为亚太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亚太更多国家认同布什政府提出的"美国肩负着使世界更安全的特殊责任,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和安全中至关重要"的思想,一些国家积极寻求与美国发展军事合作关系,甚至把美军力量作为自身国防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在中国进一步溶入亚太的过程中,美国在本地区军事存在的"内生化"倾向对中国是利弊相随的,必须善加处置。
(三)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化趋势日显。
在亚太地区构建一个类似北约的机制化安全机制,是美国一些人士多年的愿望。受历史、文化、民族、经济、宗教等因素影响,亚太国家普遍对构建类似制约性、机制化的安全机制心存疑虑,态度消极。冷战结束以来,共同安全、集体安全概念盛行,一些提倡开放性、非机制化、非约束性的多边组织,如"东盟地区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多边对话机制应运而生。但近年来,这些组织受到的批评增多,被认为是效率低下、缺乏制度约束的"亚太方式"。随着地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国家开始接受机制化理念,推动亚太多边安全进程加快步伐。2002年,东盟地区论坛通过"预防外交的概念与原则"主席声明,2003年6月东盟又提出了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设想。关于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框架,也存在发展为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潜力。
但是,"建立管理和控制国际事务、国际体系的各种国际机制,并胁诱其他国家参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霸权体系",通常是霸权国建立霸权的主要手段或方式,前美军太平洋司令拉森曾说过,美国建立的亚太多边安全机制,可像一张安全大网,"把一些国家聚集在一起,用法律的力量努力按照行为准则行事"。在机制化的组织机构内,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往往会将自己的安全利益强加于别国,成员们的行为往往更容易受制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在单极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为维持和巩固其优势地位,会使用各种手段阻止任何地区性大国在经济、安全上的挑战;对它认为威胁或挑战其优势地位的力量或国家,以破坏地区稳定、维护现存安全秩序名义,单独或联合其它国家力量对其进行打击。这就是所谓的"制度化陷阱"。因此,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大国来说,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形成中的机制化亚太安全框架里,既加大处理地区安全问题的有效性、增进集体的和自身的利益,同时又保护自己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防止被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所操控。
(四)"霸权稳定论"正在亚太扩大市场。
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的哈斯建议,新世纪"对美国外交政策提出的挑战,是如何使我们的力量变为某种持久的东西,即塑造一个世界",使其他国家和组织融入到一种努力当中,以便维护一个与美国利益和价值观一致的世界。这种"软霸权"可以充分体现美国新霸权战略思想中"你强我更强"的战略理念,使美国的亚太战略目标转变成亚太各国的安全利益,并以此重新诠释"安全"、"秩序",及至"主权"等基本概念。近些年来,一些亚太国家主动认可、欢迎美国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期望美国为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与政经支持,甚至主动与美国加强军事政治合作,一方面表明这些国家对美国的"霸权稳定作用"寄予希望,想搭便车,甚至借美国在牵制其它大国;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国家对上述行动的"双刃剑"效应认识不足:比如说美军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遏止亚太地区不断滋生的恐怖主义威胁,及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有利于保持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同时,一旦亚太国家的政策与美国的战略利益相悖,美国的军事存在就会转换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威胁力量。更何况包括美国的一些官员、学者也承认,布什政府加强对亚太地区军事介入,在东北亚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在东南亚开辟第二条反恐战线、向南亚扩大军火销售,为亚太地区选择了一条"以单方面、技术性的优势使这一地区越来越不安全的道路"。
霸权稳定论在亚太地区被炒热、被实践,既有美国力图强化软霸权、通过影响安全观念来影响各国战略的一面,也有该地区国家缺乏自己的安全理论、安全观或是安全理念混乱的原因。在亚太地区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地区安全框架形成之时,达成一个被亚太国家普遍接受的地区安全战略共识或战略观,显得非常必要。就此而论,中国在大力宣传自己的新安全观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编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