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抟的生平及其学术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23:57
李远国
在中国道教史上,陈抟是具有相当影响的人物。他被列入“高道”一类。成为继老子、张陵以后的又一道教至尊,称之为“陈抟老祖”。(1)从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陈抟对于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于理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源之功。他创立的先天易学,开创了末明以来易学研究的规模与传统。其内丹修炼的理论,又为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他精深广博的学说,开拓了两宋学术之渊源,一个宏大的陈抟学派形成绵延于宋元时期。诚如蒙文通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则图南不徒为高隐,而实博学多能;不徒为书生,而固有雄武大略。真人中之龙耶!方其高卧三峰,而两宋之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观其流风所被,甄陶群杰,更足验也”。(2)可见,无论在思想史上或宗教史上,陈抟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由于后世神异离奇的传闻掩盖了他真实的面容,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了解。本文试就陈抟的生平及其学术渊源作一考辩。以求还原他在历史上的真相和应有的地位。
一、传奇似的生平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唐末五代时普州崇龛(今四川安岳县境内)人。(3)其家世无考。《群谈采余》说有渔人在河中抬得,“乃从渔人姓陈”。(4)可见他出身低微,无门第可言。
陈抟所处的唐末五代,是一个封建割剧、战乱不休的时期。如同北宋欧阳修所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弒相寻”。“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国亡被弒者,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出现了“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混乱现象。
陈抟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青琐高调前集》卷八说他“年十五,《诗》、《礼》、《书》数之书,莫不通究考校。方药之书,特余事耳”。企图沿着科举的路径,进身于建封王朝的仕林。后唐长兴(公元93O年——933年)年,陈抟应考进土,此时他已颇有名望。《宋史·陈抟传》说他“颇以诗名后唐”,宋庞觉《希夷先生传》亦说:“唐士大夫挹其清风,欲识先生,而如景星庆云之出,争先睹之为快”。
然而,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后唐王室内部危机四起。长兴二年(公元931年)五月,唐明宗杀朝廷重臣枢密使安重海。四年(公元933年)五月,明宗因病,旬日不见群臣,“都人汹涌。或潜窜山野,或寓止军营”。十一月,李从荣见明宗病危,率兵攻打内宫,欲夺政策,宫中卫兵击杀李从荣,明宗受惊而死。在这种情况下,陈抟考取功名的希望自然破灭了。从此,他的人生道路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离开仕途之后,陈抟开始访道求仙,寻求一种新的境界。《宋史·陈抟传》说:“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君’。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厉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仙籍总龟》亦说,陈抟“适与孙君仿、獐皮处士遇,相与谈易与老庄,直七日夜不辍。游心天地外,脱出五行中之心,便油然面生”。
陈抟隐居武当,是在后唐清泰(公元934年——936年)年间。《邵氏闻见录》说陈抟有大志:“《隐武当山诗》云:他年南面去,记得此山名’。本朝张邓公改‘南面’为‘南岳’,题其后云:‘藓壁题诗志何大,可怜今老华图南。’盖唐末时诗也。’陈抟在武当大约住了三、五年,而非“二十余年”。
后晋天福(公元937年——944年)年间,陈抟已返归四川。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余游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天庆观,有陈希夷诗石刻云:‘因攀奉县尹尚书水南小酌回,舍辔特叩松局,谒高公。茶话移时,偶书二十八字。道门弟子图南上。’其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末书‘太岁丁酉’(公元937年),盖石晋天福中也。天庆本唐天师观,诗后有文与可跋,大略云:‘高公者,此观都威仪何昌一也。希夷从之学锁鼻术’。”
文与可,即北宋进士、四川盐亭人文同。在其著作《丹渊集·拾遗下》中有《书邛州天庆观希夷先生诗后》,详载始末:“希夷先生陈抟,字图南。后晋天福中来游蜀。闻是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善锁鼻息飞精,漠然一就枕辄越月始寤。遂留此学,卒能行之。后归关中,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当时有赠昌一者,亲墨殿楹上。”后人已刻铭祀之,讫文同作跋时已一百一十四年。由于年长,诗铭藏隐晦黑。皇祐庚寅(公元1050年),郡将崔公复令文同铭诗于石:“予可作系疏其繇,俾来者知所以然,因而护持貤于无穷。”于是文同作跋立碑,以记希夷之迹。
陈抟的睡功是来自何昌一(元李简易《玉豀子丹经指要》卷首《混元仙派之图》中有何昌一,其下系以谭景升,则谭亦当为何昌一的学生),而并非什么武当山的五炁神君。(5)所谓“锁鼻术”,即是精深玄妙的内丹修炼术。(6)
然而,另一方面,这位自称“道门弟子”的陈抟,并没有忘记他济世治国的理想。他在周流四方、寻仙觅真的同时,又“多游京国间”,了解社会,观察各阶层的动静,追求拨乱反正、治理天下的理想。
他在《隐武当山诗》中说:“万事若在手,百年聊称情。他时南面去,记得此岩名。”(7)显现了他不凡的政治抱负。他曾“揽镜自照,曰:‘非仙而即帝’,其自任如此”。(8)
对于陈抟的这种企望,社会上已有传闻。后周世宗认为陈抟必有大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召见于朝,其真实的目的即为考察陈抟。《五代史补》说:“世宗之在位也,以四方未服,思欲牢宠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拜左拾遗。抟不就,坚乞归山。”世宗觉得陈抟似无异志,即不会危及他的统一大业,“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9)也就是要地方时刻注意陈抟的动静。
果然,周世宗刚死,陈抟即把“图南”的宿愿付诸行动。他“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汴州。中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于是定矣!’遂入华山入道士,葺唐云台观居之。艺祖召,不至:”(10)
由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废周自立,在以赵氏为代表的大地主官僚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寒门庶族的陈抟明智地退避了。他知道自己无力扭转乾坤,便正式出家当了道士,从宗教飘渺的精神世界中去寻觅寄托。
对于陈抟一类的道流术士,北宋王室表面十分钦重,实则严加控制,特别是在政局动荡的时候。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太宗即位。十一月庚岁,即令诸州大索“知天文术数者,传送禁中,敢藏匿者,弃市;募告者,赏钱三十万”。(11)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8年)又诏:“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阴阳书,民间并不得私习。若有蓄者,限诏到一月,悉以送官。限外不迭及违诏私习者,悉斩。有能告者,赏钱十万。州县吏匿不以闻者”,亦重治其罪。(12)
历史上的陈抟,正以精通天文术数而闻名,当然在“传送禁中”之列。正是在严令三请的情况下,太平兴国初(公元977年),陈抟应诏入阙。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上谓一年之内,太宗三次派使诏宣陈抟,天使葛守中至华山面呈诏书,并曰:“宣命三次,先生不可固辞。岂不闻《鲁论》云:‘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诏旨岂宜抗拒。又《邹书》云:‘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可辞也。”陈抟遂随天使入京。
陈抟深明大理,韬光晦迹,不自伐其才。“帝恳求济世安民之术,先生不免,索纸笔书之四字:‘远近轻重。’帝不谕其意。先生解之曰:‘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帝听罢,大悦。”陈抟的进言正中时弊,深切致世,故甚得太宗敬重。于此,亦可见陈抟确有经邦济国之才
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陈抟再次入阙,太宗益加礼待,他“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日:‘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力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13)宋琪等赞赏不已,并上告之。太宗甚为欣喜,下诏赐号“希夷先生”,赐紫衣一袭,令增葺所居华山云台观,数月后送还归山。其诏曰:“赐诏陈抟,一代高人,累朝逋客,慕我隆平之化,来修觐谒之仪,不有嘉名,何彰贞范,宜赐号希夷先生。”(14)
陈抟在京之时,“太宗多延入宫中与语”。“自契崆峒之问,八素九真之要诀,四觉七缘之妙门。故其造膝沃心之旨,莫得而闻也”。(15)所谓“八素九真之要诀”,即指道家秘传奥旨;“四觉七缘之妙门”,则为佛家玄理精义。由此可见他们之间交谈的话题是相当广泛的。
据载太宗在立王储之时,陈抟也在其中起了重大影响。《东轩笔录》说:“太宗以元良未立,虽意在真宗,尚欲遍知诸子,遂命陈抟历抵王宫,以相诸王。抟回奏曰:‘寿王真他日天下主也。臣始至寿邸,见二人坐于门问其姓氏,则曰张曼、杨崇勋,皆王左右之使令,然臣观二人,他日皆至将相,即其主可知。’太宗大喜。是时真宗为寿王,异日张晏侍中,杨崇勋使相,皆如抟之相也”。这段记载即说明陈抟精于相法,同时也说明陈抟善揣人意。他明知太宗立储,“意在真宗”,要他历相诸王,不过欲借相法,平定诸王而已。因此,他做得干脆利落,借谈用人将贵,以明天命所在。于是太宗大喜,“建储之议遂定”。
临至出京,太宗“即赐宴便殿,诏宰臣两禁赴宴,赋诗以宠其行。又诏华州刺史王时就存问,以廪其阙”。如此殊礼相待,更使陈抟名振朝野,为社会瞩目。“由是海内无贤不肖,闻其风而墓之,其愿操几杖以师事旨,不可胜数”。
席后将出京师,陈抟赋《辞朝诗》以表其志:“十年踪迹踏红尘,为忆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16)
政治上的抱负归宿于纯粹思辨的世界。陈抟隐居华山,“咏嘲风月之清,笑傲云霞之表。遂性所乐,得意何言,精神高于物外,肌体浮乎云烟;虽潜至道之根,第尽陶成之域”。(17)他潜心于精神领域的探索,精研易学玄机,务穷宇宙之秘,开拓了有宋一代学术新风。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七月二十二日,陈抟逝世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寿一百一十八岁。经七日,肢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累日不散”。(18)据此而推,陈抟当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这一说法和宋魏泰《东轩笔录》所说“生于唐末”相吻合,可以相信。
统观陈抟的一生,他虽然没有当官事政,但他深明世理,通晓治理国家之道。种放立被叙陈抟之学曰:“皇王帝伯之道”,(19)《东轩笔录》言“图南有经世之才”,宋太宗诏令称他:“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遵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侯;蕴将相之奇才,末朝天子”。(20)赵道一谓“先生紫胞绿络,眉目伟异,方瞳粹音,九流百氏之学,咸彻视洞观。先生之道窈乎,其深而不可穷,恍乎其变而不可測,固将乘云气,骑日月,以游乎四海之外,岂与眩奇怪,尚诡谲、以欺世取誉者同年而语哉!”(21)这些评价是符合事实的。
二、多渠道的学术渊源
有唐一代,在唐王朝的提倡下,儒、释、道三教并行。这种时代的特征,在陈抟的故乡普州崇龛有着鲜明的反映。
从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1年)开始,下迄明清,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精美的摩岩石刻造像。其鼎盛时期是盛唐至北宋的近四百年间。据现在初步调查,今安岳地区共有十万余尊造像。其中三米以上的造像有百余尊,五米以上的有四十余尊,最大的一尊卧佛全长二十三米,堪称我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据经刻悉知,这尊卧佛至少落成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
在这些造像中,绝大多数属佛教造像,分为掸宗与密宗两大系。又有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玄妙观巨石上。上凿大小石龛七十九个,内刻道教神像一千余尊。其中有十二龛为佛道合龛,典型的是太上老君与释迦牟尼并坐中央,而身后各侍立身着汉式袍服的真人与身披缨络轻纱的菩萨。这些雕刻于唐代的作品,象征着唐代佛、道并重及两教思想的交融。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还发现了几处三教同堂的石刻造像,这在我国浩瀚的石刻造像中是极为罕见的。其中以大般若洞最为出名。此洞镌刻于宋代。龛窟正壁凿释迦牟尼,左侧刻孔子像,右侧为太上老君。两壁分三层排列,上壁十个童儿,中刻二十四天神,下列十八罗汉,三教共奉一堂。这类造像的出现,说明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崇龛有相当的影响。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洞窟的顶上,刻有一个直径为两米的“丫人”字,所谓“两个人字颠倒颠,认着便是活神仙”。实际上,这一特异符号正是陈抟《无极图》的简略图。这件出自宋代的珍贵石刻,亦是陈抟为崇龛人的有力旁证。
这些建造于唐宋时期的珍贵石刻,说明丫崇龛地区三教流行,佛道的势力和影响是相当大的。在这种弥漫着宗教文化的地区生长的陈抟,毫无疑问,必然深受其薰陶和影响。
早期的陈抟本为儒主,因此儒家学说对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社会伦理方面,陈抟显现出儒家的面目。他说:“事来之时,不要错了先机一着,则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养静在动处养,方见平日操存;养气在卧时定,方见平日澄清;待人在无事时接,方见平日寅恭,守此便是真人地位”。(22)看,这里所说的“真人地位”,俨然勾画出了后来的理学家的尊容。特别是在他后来转向道门之后,《周易》中的宇宙生成学说对他形成内丹理论的影响更为显著。他将儒家传统的易学加以改造,使之成为阐述宇宙生成与内丹修炼的道教易学一即先天易学。
然而,对陈抟影响最大的则是在他遁迹山林后所从游的师友。在这些师友中,既有何昌一、谭峭,吕洞宾这样的逸人,又有麻衣道者这样的高僧。正是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陈抟贯通儒、释、道,而启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
谭峭,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省)人。五代时著名道教思想家。他不从父命求仕进,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等书。后出游终南山,遍历名山,出入巴蜀,学道青城,师事邛州何昌一,精辟谷养气之术。撰有《化书》六卷。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说:“显德四年(公元957年),隐士谭景升居终南山,与陈抟相师友,著《化书》百十篇,穷括化原。”《化书》写成以后,曾被宋齐丘窃为已有。经陈抟揭露:“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见末齐丘有仙风道骨,……乃出《化书》授齐丘,云:‘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趿而去。齐丘夺为已,而序之。”(23)真相方大白于世。
谭峭,陈抟互为师友,他们同出何昌一门下,可见何昌一必定是隐居蜀中的一位道德高深、精通炼养大道的道教大师。正因为陈、谭关系密切,同出一源,因此在思想行持上有相当多的共同处。在谭峭《化书)中,突出地表现出一切事物都在永恒变化的自然观,称世界的本源是“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陈抟《胎息诀》说:“夫道化少,少化老,老化病,病化死,死化神,神化万物,气化生灵,精化成形,神气精三化,炼成真仙。”(24)亦认为变化是万物生灭的根本法则。谭峭说:“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谓之大同。”这种虚实相通的“大同”,即形神统一的世界,和陈抟《无极图》丹法的“还虚”境界,(25)完全同属一个精神领域。
陈抟好《易》,得易学秘旨于麻衣道者。《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说:“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26)理极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及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汉晋诸儒如郑康成、京房、王弼、韩康伯皆所未知也。其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膝,纵横皆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图纵横倒正合交错,随意数之,皆得十五。刘牧谓非人智所能伪为。始抟以传种放,放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始为《钩隐图》以述之。”麻衣道者的生平不详。宋政和癸巳(元1113年)章炳文撰《搜神秘览》中有传:“麻衣道者,不知其姓名、谁氏之子、乡里州县。常以麻辫为衣,蓬面积垢秽,然颜如童稚,双瞳凝碧。多在定州、真定、保塞,人识之积久。未尝启口,惟缄然而已。见酒即喜抃,亦不至耽滥。人间其甲子修短,及卜前因未来,皆书画于纸。其言为接引世俗明了本性,大抵戒人归于为善杜恶已。而乖睽分错,不可探索。……常有贽颂,得其一曰:‘这里有情忘我,诸佛大恩增长,地狱时时转多。不忍见,不忍见,三转净行,不及愚夫五欲乐。’”李简易《玉豀子丹经指要》卷首《混元仙派图》中有麻衣道者,其下即系以陈抟。《张三丰全集》卷一说:“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八载,麻衣道者曾与陈抟同在崇龛修道,有“小香王先生崇龛人,常游天池(遗址在今安岳县城内),遇陈希夷及麻衣道者,乃辟谷修炼,后尸解于青城山矣”。
在宋代的许多典籍中,都可见有关麻衣道者的记载。《宋史·太祖本纪》说:”汉初,(太祖)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佛祖统纪》中亦有类似记载,谓老僧即麻衣道者。《宋人轶事汇编》卷四记载,钱若水为举子时,见陈抟于华山,陈抟约他明日再来。“若水如期而至,见有一老僧与希夷拥地垆而坐。僧熟视若水,久而不语,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曰:‘急流勇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后若水登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政。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骨,命老僧观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复留。老僧麻衣道者也,希夷素所尊礼云。”另外,《邵氏闻见录》、《贵耳集》、《续闻见录》、《湘山野录》、《洞微志》中皆有述麻衣事迹者。
陈抟十分尊敬这位老师,他赞誉麻衣道者“道行高洁,学通天人,至于知人,尤有神仙之鉴”。(27)他即精通掸理术数,又擅长易学,融三教为一体,这种思想特征在《正易心法》中表现鲜明。
麻衣道者传《正易心法》,河洛秘诀于陈抟。此外,明黄宗炎《太极图辩》说:“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28)考察这几种著作,它们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在这些著作中,运用佛教“唯心是法”的观念,打破了儒家传统易学,融“老、佛、医、卜诸说”为一体,而开“先天易学”。南宋理学大家张拭评价《正易心法》:“呜呼!此真麻衣道者之书也。其说独本于羲皇之画,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脉之流动,论反对变复之际,深矣,其自得者欤。希夷隐君实传其学。二公高视尘外,皆有长往不来之愿,仰列御寇、庄周之徒欤。……希夷述其说曰:‘学者当于羲皇心地上驰骋,无干周、孔脚迹下盘旋。’”(29)正是这种不迷信权威,敢于自创新说的革新精神,开拓了宋代易学研究的新思潮,使宋代易学研究的水平,无论是在理义上还是在象数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陈抟的师友还有吕洞宾。《宋史·陈抟传》说:“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宋抟斋中。”据《异林》载,华州椽张刺达曾从太守谒会陈抟,亲自看到了吕洞宾“兰袍、葛巾,萧如也。”黄宗炎《太极图辩》也认为吕、陈确为师友:“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刻之华山石壁。”
吕洞宾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岩,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也称吕祖或纯阳祖师。河中府永乐(一说京川蒲板)人。少习儒、墨,举进士不第,遂浪迹江湖。据载他在长安遇钟离权,经过“十试”,乃授以延命之术:又得五代丹家崔希范传授内炼秘旨,“面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30)他曾作诗赞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31)钟离权亦为五代道流。《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五载:“邢州开元寺一僧院壁,有五代时隐士钟离权草书诗二绝,笔势迺逸,诗句亦佳。诗曰:‘得道真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说:“钟离权,字云房。自称汉时遇王玄甫,得长生之道。避乱入终南山,于石壁间得《灵宝经》,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为天地升降之宜;气中生水,水中生气,即心肾交合之理。乃静坐内观,遂能身外有身。”这里所说的“汉时”,实指五代刘之后汉。
钟、吕内丹说中阴阳相抱、心肾交合的理论,和陈抟《太极图》、《无极图》思想是一致的。(32)这种辩证的阴阳学说来源于道家,在《老子》、《庄子》中已透露出阴阳相守的观点。到了东汉时期,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太平经》中,更详尽地阐述了这类思想。再经钟、吕的传播,至陈抟把它引进了阐述宇宙生成的系统,并作为内丹修炼的基本理论。
概括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陈抟的学术活动及其思想渊源。陈抟精通佛典禅法,重阐老庄奥义,务穷易道之秘,这种鲜明的思想特征,显然和他的师友何昌一、谭峭、麻衣道者、吕洞宾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1)《诸真宗派总簿》,北京白云观抄本。
(2)蒙文通《陈碧虚与陈抟学派》,四川省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八期。
(3)《宋史·陈抟传》谓陈抟是“亳州真源人”,经考证,似为不确。陈抟应是昔州崇龛人。详拙作《陈抟籍贯小考》,《中国史研究》1984年2期。
(4)《坚瓠辛集》引。
(5)《古今图书集成》第195册《武当山》:“按《图经》记,马明生故壤,陈希夷次居此地,感五炁神君授睡法,得尽其妙。”此系神异传闻,不足以为史实。
(6)详王家祐、李远国《仙家睡功第一玄》,《气功与科学》1985年1期。
(7)宋祝穆《方舆胜揽》卷三十三《均州》引。原诗中“南面”作“南岳”,今依《邵氏闻见录》校订。
(8)(14)(15)(16)(18)(19)(20)元张辂《太华希夷志》。
(9)(13)《宋史·陈抟传》。
(10)《邵氏闻见前录》卷七。
(1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12)《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九十八。
(17)《青琐高议前集》卷八。
(21)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
(22)《玉诠》卷五引陈抟语。
(23)《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
(24)《诸真圣胎神用诀)引陈希夷《胎息诀》。
(25)关于《无极图》丹法思想的评述,详见拙作《陈抟无极图思想探索》,四川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哲学文集》第二集。
(26)《正易心法》并非伪作,确系麻衣、陈抟著作。详拙作《正易心法考辩》,《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6期。
(27)钱希白《洞微志》。
(28)《宋元学案》卷十二。
(29)胡渭《易图明辩》卷十引张栻跋
(30)《入药镜中篇》,《道枢》卷三十七。
(31)宋萧廷芝《解注崔公入药镜》引,《修真十书》卷十三。
(32)详拙作《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