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的时代观:谋势而后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5:09:57
[ 原创 2009-12-07 03:15:45] 作者:云中岳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60126996346951
最近的《瞭望》周刊发表题为《胡锦涛的时代观与中国主张》的长篇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胡锦涛的时代观”这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意义非凡。
文章把胡锦涛的时代观概括为“深刻变革论”、“和谐世界论”、“共同发展论”、“共担责任论”、“积极参与论”等五大主张,全面而具体地总结了胡锦涛同志对世界形势的深刻论述以及胡锦涛同志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索。
“胡锦涛的时代观”这个新命题,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贡献。对这个理论的学习和领会,我们还需假以时日。初步学习,我感到,胡锦涛的时代观最核心的问题是十分充分而深刻地把握住一个字:“势”。
古人在论谋势时有句著名的论断,曰: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是决策的最高境界,所谓“善谋势者必成大事”。
“势”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中。在《孙子·势篇》中对“势”这样阐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湍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把巨石冲走,这是因为它的流速飞快所形成的势。又云:“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认为,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就是所谓的“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孙子所谓的“势”,是指形势、态势、气势等,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的那句至理名言是那么的令人震撼:“世界形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胡锦涛的执政思想中,清醒的“度势”意识、高超的“谋势”本领是十分重要的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之相联系的是,国内形势、党的自身建设的形势发生着重大变化。对这些变化的深刻思考,就形成了贯穿胡锦涛执政思想的世情观、国情观、党情观。
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中,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直是他判断、分析的最重要的依据。比如,在十七大报告中,他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胡锦涛“度势”和“谋事”的根本出发点是让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纷纭复杂的世事变化中始终得到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发展。正因为此,胡锦涛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尤其重视,对党员干部能否真正具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本领格外重视。
正是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分析、准确判断和深刻把握,所以,胡锦涛总是深刻地剖析党内存在的种种“不适应”、“不符合”形势要求的现象,很多分析都是振聋发聩的。有人说,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内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鞭挞的严厉程度,是建国以来、甚至是建党以来都少有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严厉批评某些干部在发展观念上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方面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存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等等。这样的讲话,让不少干部都有芒刺在背的感觉。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系统地梳理了党内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决定》中如警世洪钟的判断重重地敲击着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灵:“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种充满深刻忧患意识的判断,在党的建设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度势”、“谋事”的根本还是促进发展。所以,如何把外势转化为内势,把逆势转化为顺势、把弱势转化为强势,如何蓄势待发,如何借势发力,如何乘势而上——这是一个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胡锦涛在处理这些重大战略问题时,体现出超强的驾驭能力。
一个最为现实、也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的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果断出手,使我们赢得了主动。
就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时,“5·12”大地震发生,也就在“5·12”发生一个月后的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重点研究了三大重大问题,一是灾后重建问题,二是奥运筹备工作,第三个重要问题就是当前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的要求。这次会议,是被专家称为“非常规、大动作”、建国后罕见的一次会议,人们几乎还没从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伤害中还过神来,中央就已经十分清醒地审时度势了。这对把精力调整到应对经济生活中“十分复杂的局面”上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7月上旬,中央高层开展了密集大调研,就在奥运会开幕之前的7月20日左右,胡锦涛和温家宝又分头赴山东和广东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把脉焦点问题。这不能不让我们对中央的决策者们的智慧肃然起敬。
今年的经济发展大局已定,“最为困难”的一年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召开,新华社的特稿直接以《中流击水,趁势而上》为题,文章说:“砥砺奋进一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动荡、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绩:经济增速从去年下半年的急速下滑转为今年以来的逐季回升,全年‘保八’无悬念;从启动成品油税费改革到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批多年想改未改的重点改革相继启动;从年初上千万农民工失岗返乡转为部分地区再度出现‘用工荒’,全年就业目标有望超额完成……‘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取得可喜成就,鼓舞人心。” 回顾这样的成绩,我们不能不赞叹胡锦涛“时代观”的深谋远虑。我们看一看胡锦涛在这个特殊时期出席国际会议之频繁,就可以清楚地领略到胡锦涛是如何为中国经济走出低谷“造势”的了:
2008年11月15日,胡锦涛出席G20金融峰会,发表题为《通力合作,共克时艰》的演讲,提出四项主张,即,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2009年4月1日至2日,胡锦涛出席在英国伦敦举行的G20第2次金融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看法,提出了中方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张,宣介了我国应对危机的举措和取得的初步成效,表明了反对保护主义、关注发展问题的鲜明立场。
6月16日,胡锦涛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发表题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的演讲,指出,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们应该坚定信心、相互支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全力推进本组织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务实合作,增强自身实力,把本组织的事情办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危机、防范风险,推动本地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6月16日,胡锦涛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建议四国通力合作,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致力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致力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致力于确保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9月25日,胡锦涛出席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G20第三次金融峰会,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强调了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刺激经济增长;坚定不移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
11月15日,胡锦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讲话,他就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四点主张:坚持不懈,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着眼长远,促进可持续增长;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全面协调,推动平衡增长。
这只是胡锦涛在一年多时间来出席有关应对金融危机的全球性会议的粗略统计,共六次之多,可以说,如果从国家元首就同一主题出席如此多的全球性会议的角度说的话,胡锦涛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个纪录!
胡锦涛出席的每一次会议都传达出坚强而响亮的中国声音,中国都成为一大亮点。这就是典型的“造势”——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机会,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最优良的国际环境。可以说,这些年来,尤其是近一年多来,中国声音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频率之高、力度之大,也是史所罕见的。而这,正是指引中国经济在困境中率先复苏的希望之火。
强者抢抓机遇,智者创造机遇——胡锦涛的时代观体现的是时代智慧。
善谋势者,必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