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与卢光稠的风水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3:24:08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风水宜人、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卢光稠其人其事
卢光稠为汉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字茂熙(懋唏),乳名十七郎,讳定国,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七月十八日生于虔州虔化县上三乡怀德清音里韶坊(今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虔州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即公元1152年改称赣州)。少年时就天资聪颖,喜爱骑马射箭,常用藤条、利器与坚甲操练武艺。长成时,身材高大魁伟,身长八尺五寸,虎背熊腰,臂力过人,相貌威严,声若洪钟。
他博览典籍,细察民情,光明磊落,智勇兼备,文经武纬,融会贯通,甚得乡人好评。
他的父亲是卢卓,祖父是卢广,曾祖父是卢公达,高曾祖父是因唐代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政治事件而埋名移居赣南的卢宗泰。他有一个哥哥,七个弟弟。妻文氏,侧室尉氏。长子卢延昌,次子卢延巡。
卢王拥兵起义前居住地点将台
h    说来也巧,卢王拥兵起义前居住地遗址符合杨公风水法。
地点:上犹双溪卢阳村点兵台后山;
水口:乙辰;  入首龙:坐穴立向:估计应为申山寅兼坤艮(甲申水龙);
纳水:艮寅、辛戌、癸丑
消砂:艮、寅、卯、巽、午、庚、乾、亥、壬、子、癸、丑,诸峰较平等。
卢光稠爱才   杨筠松得以重用
穿过岁月重重浓雾,赣州府志等史料所勾勒的一幅杨筠松扎根赣南传播风水文化的画面清晰跃在眼前。    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
他的行踪被主政虔州的卢光稠剌史了解后,邀请进府晤谈。因为杨筠松毕竟是朝迁命官,而且是掌管皇家风水的人才,作为信奉风水的卢光稠,把杨筠松当作座上宾客,从公从私都想借杨公之力营造一方好风水,也是合情合理。

杨公为卢母亲择地建墓
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据《范阳堂——上犹卢氏族谱——上犹县各公房族谱》记载:“卢光稠的父亲卓公字允立,唐宪宗元和茂子任兵部尚书,葬八都求田, 其墓地如旗形,穴在旗尾,兑山卯向,系杨救贫卜,清道光十五年乙未十一月初三日合族重修。卢光稠母亲曾氏殁葬韶潭头龙马形,乙辰向,杨救贫卜。”
笔者曾考察过此地。 墓为两拱,分别为卢光稠的母亲和妻子,杨公给卢光稠的母亲选址建的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的山坡上。墓前两水交汇,明堂开阔 , 朝应山峰龙势颇好,层层叠叠、 峰峦秀丽挺拔,也有临官峰。卢光稠母亲和妻子合葬的墓碑上刻有“杨公仙绩”四个大字。其妻子的碑文有一幅对联:“赏图龙马出 村韶凤凰来。”
经测,卢光稠母亲曾氏及卢光稠夫人文氏合葬墓;
水口:甲卯(金局胎位);入首龙:坐穴立向:辛山乙向兼戌辰(甲辰火龙);纳水:丙午水、
艮寅水;消砂:丙(高秀)、巽、甲(高秀)、寅、艮。(注:清光绪14年5月29日重修)
卢王母曾氏夫人葬于此,清代重修时,又把卢王夫人文氏也迁葬于此,碑刻“地肖龙马形”, 迁葬卢王夫人文氏时,不知何故违礼仪葬于卢母墓左侧(传统是以左为尊为长)。颠倒了婆媳的主次位置,对后人的运势有何负面效果?
行文至此,我想到历史上一个传说。
传说杨筠松在宁都麻田给卢光稠母亲选做了风水,预测墓地在来年开春一定会花草盛开。杨筠松对卢光稠说:如果墓上长草这个风水就算我帮你做的,如果墓上开花你就要重金谢我。第二年墓地上果然有怒放的鲜花和茂盛的野草,卢光稠的家人就把花拔了告诉卢光稠说,墓上全长的是草。到实地一看的杨筠松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卢家只能出草头王了。不管传说是否有,但是历史的演变结局也证实了卢光稠只能是草头王。但在赣州历史上,历任一州之长的官职几乎99%地由外地人担任,卢光稠却是一个例外,是一位本土培养的一位最高行政长官,而且创下了赣州历史上官吏统治时间长达33年的最高纪录:从在上犹县双溪乡芦阳村举兵起义,到后梁朝廷的认可,被委派为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管辖虔州和韶州,后又再置镇南军,封为舟汝王。
和所有的统治者一样,卢光稠为图皇权永固, 同样十分重视陵寝府城的风水勘址。杨筠松除了给卢光稠的父母均在宁都洛口乡麻田村择过穴地,还被卢光稠盛情挽留在王府为赣州古城择基选址。
另外,我们测量了卢光稠出生地老宅遗址。
地点:宁都洛口乡麻田村卢前排
水口:巽巳(水局绝位)
入首龙、坐向:无迹可考,推测应为子山午向兼壬丙;  纳水:辛戌、丁未;
消峰:午(最高秀)、丁(最高秀尖齐)、未(低小)、坤(最大)、申(高秀尖齐并重叠)、辛(高秀)、乾(高秀)、壬(高秀尖)、子(正北)、癸(最高秀重叠)。
(注:此处磁场较强,罗盘指针不稳,但村民说此地并无磁矿石。据说有地师罗盘在此损坏而不能用的)。
杨筠松为卢光稠扩城做风水布局
郁孤台
古代建城,必先堪舆,做为卢光稠座上客的杨筠松,自然成为卢光稠的好助手,为虔州扩城设计。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与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城镇的构建中,讲究“无水不建城、无山不成景”。从古到今,赣州城一直在做水文章。赣州城内的地理形势,是东、西二江夹城,汇于城北合水而下;城内地势三山五岭、西高东低、南上北下、南衍北锐和南陆北水。而东晋土城,以防兵水之患为重,应筑于洪水所不能淹到之处。东晋建城多是延袭旧制,是直贯的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相交,城内里坊布局。
扩城前的赣州城规模如何?
东晋时赣州古城是一座土城。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虔州“东晋永和五年太守高珪置郡城于章贡二水间”。
东晋土城范围:城墙面江而筑,西城墙应仍是现在城墙的位置,北面城墙从龟角尾赣州供电所内高地(八境路西侧)沿坡势至百家岭——景凤山——曾家巷——解放路上段——章贡区总工会、小古城巷——大公路东段——南京路部分——新赣南路——马扎巷、盐官巷间区——西门炮城的走向围合。沿着这条路线正好将面临江水的低洼地让于城外,使土城免受洪水的冲淹。城内的主要大街,即是今天南北向的文清路和东西向的西津路、章贡路。次街,则是沿土城内侧的马道和一些街坊间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现大公路与健康路相交处南侧发现了南朝墓,反映了南朝时期这一带曾是墓葬区。据此,这一带应是东晋土城的南郊。
扩城后的赣州城规模又如何呢?
同治年《赣州府志》对当时的扩城描述到: “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他将新城面积扩大到东晋土城的一、二倍之多,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赣州古城规模。
扩城建设上的变化主要有三:
一是,扩城中对濒临章江的西城墙不动,只是向南延长西城墙。延长的西城墙渐离江岸,南向延伸至现赣三中东侧到镇南门(文清路南端口)。
将东晋土城东墙向外扩展至贡江岸边。这就将原来老土城外卢光稠所属的种植放牧地,土城与贡江之间的一片洪水缓冲地带也纳入于新城内。为了防止洪水冲坏土城,就用抬高江岸地面堆砌保坎的办法阻水,以保护土城墙基。印证了记载上的“三面阻水”。20年前,相关部门对贡江河岸的钻测情况揭示,城墙基挖筑很深,达至地下沙层。一千年的历史证明,卢光稠修筑的河坎基本上达到了对外移城墙的有效保护。外移的东城墙沿着贡江河岸向南延伸一千多米,到达现在的东河大桥位置处,修建了东门——百胜门。
南面老城墙外扩,东接百胜门,其间筑拜将台、镇南门西侧城墙渐西转,连接从西津门延伸过来的新城段。
新城扩大后,城内面积加大,满足了修建皇城后城内驻军增容空间的需要。
扩城后的风水意向
章贡两江合流处建有八境台
杨筠松依照赣州古城的地形地貌,建议卢光稠新扩城营造龟形和王城格局。由于将东西城墙推移至章、贡二江边岸。南城墙的大幅度外扩,使新城北尾南首,特具龟形。 杨公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
确良赣州城有二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祖,宛延而至城内的贺兰山龙钟穴的,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
龟首南向,城内皇城座北面南,阳街(今文清路、建国路)南北贯通,南朱雀、北玄武。扩城后的阳街更接近于虔州城的东西中轴位置,皇城居中的格局,暗藏卢光稠称王的玄机。正因为赣州城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霸30余年。
赣州古城其阳宅立向:道台(今赣州公园)、府台(原地区老百货公司)、县台(原地委)、舟汝王府(今地区公安处)、拜将台(今儿童公园内)均立子山午向,坐戍子火穴,和赣州的总水口火局合局。
经堪测, 赣州的城墙、城门、寺庙、官府均符合杨筠松的风水格局。赣州城的郁孤台、八境台、文庙、海会寺、光孝寺、寿量寺、杨仙岭上的杨公祠。这些庙宇的定向均扦插大空亡和小空亡 。
卢王城在今赣州城北,中心在郁孤台和八境台之间。虔州的皇城(原赣州电影院),位于赣州城区北部现郁孤台下,皇城曾经是赣州历代官府的衙门,这块赣州城区的最高点是赣州龙脉龙尽气钟的结穴处。最早时是卢光稠的住宅。这一段城墙至今还保存有一千多年前的皇城砖墙基脚,已列为赣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上述诸多符合杨筠松风水布局的遗址外,值得一提的是,赣州东河大桥下的东林寺传说也是为护佑卢光稠的天子穴而建筑的。综上所述,赣州是一千多年前实施杨筠松风水理念和实践的样板。
杨筠松的风水理念主旨是“内外环境生气观”。根据龙脉的走向来寻求“生气”,并结合外境山水格局内接龙气,做到内外生气相合,阴阳平衡。所以,章贡两水汇合之处,为龙钟穴的,水口关锁,生气聚而不散,把赣州古城修建城为宜人居宜防御的理想之地。
(提示:凡引用赣州风水养生堂网站曾祥裕作品者,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