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中的白领阶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15: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们对新的社会阶层更加关注,白领阶层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白领”一词起源西方。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社会向着以工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为标志的“管理社会”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出现了一个不具有资本所有权但却有管理权的管理阶层,和一个由技术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一般行政人员、宣传专家等薪金雇员所构成的专业技术群体。这些职业人员不同于老式中产阶级:小农场主、店主和小企业主,美国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在1951年所著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将其称为“新中产阶级”或“白领”。米尔斯分别就白领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进行了分别描述:就财产而言,白领雇员的地位和雇佣劳动者相当;就职业收入而言,他们“大致处在中间位置”;从事白领职业的人要求获得高于雇佣劳动者的声望,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即使低等白领雇员的大多数也依旧享有中等的声望;在工作过程中,白领职业者行使着一种派生性的权力[1](P57-P59)。米尔斯指的“白领”阶层涵盖了很广的范围,白领职业者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分配业、协调业中都有分布,同时,白领行业本身在增长,而且在每一行业内部白领职业也在增长。在美国的现代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白领阶层。构成美国白领阶层中最大的三个职业群体分别是学校教师、商店内外部的推销人员和各式各样的办公人员。这三者形成了美国白领人群的主体。在19世纪50年代,白领职业已经覆盖了美国中产阶级总体的一半以上[2](P50~P51)。同时,米尔斯认为在白领世界中是分层次的:那些年老的工业界巨子将日常工作移交给了企业的经理们,这些经理们在顶层,这些顶层的管理者对不同层次中的中层管理者发号施令,其中包括商店的接待人员、工薪领班、州或联邦政府雇佣的农业和家政顾问、联邦调查员,以及受过法律训练的警方调查员[3](P1)。他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白领”这一社会阶层的特征:1.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2.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3.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4.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4]。根据1982年出版的New Coolins Concise English Dictionary中词条的界定:“白领”是指在办公室中从事非体力劳动、按月领取报酬、具有专业性职业的工作人员(nonmanual and usually salaried workers employed in professional and clerical occupations.)[5](P1345)。
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白领”首先是职业具有专业性特点的脑力劳动者;其次,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再次,收入水平在特定的社区内处于当地收入水平的中等层次。
“白领”,这一名词在中国大陆的走红与1987年米尔斯的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以中文版本的出版有着一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些变化,许多新兴行业的兴起造就了社会变迁时期新群体的出现,“白领”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身份坐标[6](P261)。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生活宏观和微观的变化背景下,西方“白领”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得到传播和产生影响。正如米尔斯曾感叹20世纪由于白领大众化的生活方式,白领已经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和人生体验一样,在现实中,中国白领阶层正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学术界对于“白领”概念的界定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各有其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7](P125-P127):(一)以不同的劳动方式所做的界定。“白领”是脑力劳动者,“蓝领”则是体力劳动者。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进展,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减少,“蓝领”劳动者中脑力劳动的成分日益增加,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很多“白领人员”不相上下;另一方面,由于引进了机械、电子设备等,“白领人员”的工作中,体力的、机械性的劳动反而占有相当比例。如此,仅以脑力劳动作为“白领人员”的基本含义已名不副实。因而,一些研究者改称“白领”为“非体力劳动者”。(二)从社会职能角度所做的界定。联邦德国社会学家弗里茨·克龙奈在20世纪 60年代初提出了“白领人员”所承担的四项职能:(1)行政、事务;(2)设计、计算、研究、分析等技术工作;(3)监督、管理、控制;(4)经营商业、买卖。这四项职能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曾经是由雇主担负的。这一看法的缺陷在于,人们因对这四项职能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差异。(三)引入“纯粹物理条件”视角的界定。瑞士社会学家罗杰·吉罗德根据所谓的“纯粹物理条件”提出,“白领”具有两个显著的标志:(1)是从工作环境看,“白领人员”从事的是“科室工作”,而不是在车间同机械打交道;上班时穿戴得体,无需穿特殊的工作服。(2)是从工作对象看,“白领”多是与文件、文字、符号以及与人打交道,而“蓝领”的工作对象是“物”。以上三种观点对理解白领阶层有一定贡献,但伴随社会发展,此三种观点对白领阶层界定已存在巨大的不足。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白领阶层主要应该从职业性质、社会声望和收入水平这三个方面去综合分析和理解。
第一,从职业性质上看,白领阶层是一个其成员拥有专业性职业、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白领阶层成员所从事的职业要求较高的科学知识和复杂的职业技能,这体现了白领阶层从事的职业具有脑力劳动性、专业性。其表现就是白领阶层成员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白领阶层成员受教育程度高,实质上就是说明他们拥有的较多的文化资本。布迪厄认为,判断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与属性,只有从个人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构成及其轨迹方面来分析,才能准确地加以区分。在当个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差异不足以说明这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的情况下,是文化资本的多寡决定了这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拥有的地位与声望,因为文化资本影响着个人艺术欣赏的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品味[8](P259)。古尔德纳指出,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新阶层,知识分子的主要特征:“第一,在数量上——它占有相当多的文化资本份额,并且其收入相对较大的一部分由此产生。第二,在质量上——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文化是特殊的文化。”[9](P32) 白领阶层的良好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可见,白领阶层对文化资本的占有是他们的一个特点。以中等收入者中的教育程度状况作为佐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分析,在中等收入者当中,硕士以上(包括硕士)学历占48.6%,大学本科学历占26.3%,其他学历占25.1%[10]。同时,白领阶层有对新知识、新事物很强的把握能力,在工作中具有开拓能力,因而拥有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其他资本的能力。
结合我国现行的人口普查所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在我国,白领阶层主要分布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三大职业群体之中,当然也散布在其他各类职业群体中,横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和其他领域。白领阶层的职业群体的具体构成如下[11]:
政治领域:国家机关及工作机构负责人,党群组织负责人;
经济领域: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农林技术人员,飞机和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业务人员;
科教文卫领域:科学研究人员,科学技术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法律工作人员,教学人员,文艺、体育工作人员;文化工作人员,宗教职业者;
其他领域:行政办事人员,政治保卫工作人员,邮电工作人员,以上职业之外的其他职业中的文职和各种管理人员。
白领阶层职业是与社会进步同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金融、房地产、旅游、保险、商贸、传媒、法律、咨询、策划、社会服务、公用事业等领域的职员,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公务员,企业里的管理者等等,这些具有专业性、脑力劳动性质的职业构成了白领阶层的社会职业主体。
人们在职业性质大体相同基础上,依据职业具体特点不同对白领阶层进行细分,认为“白领”之上有“金领”,“白领”之下有“灰领”,“白领”还涵盖“银领”、“粉领”、“绿领”等等。在城市中数量不多的中等收入阶层在产生分化,即中等收入阶层的上层和中下层普通白领职员的分化,而真正能够纳入上层白领的人数是很少的[12]。媒体对所谓的“金领”、“银领”、“粉领”、“绿领”的报道与关注,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对白领阶层分化现象的体现。
白领阶层成员散布在各类职业群体中,横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和其他领域。而这种散布,因为城市、乡镇或农村在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现实状况、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不同,白领阶层在城市、乡镇或农村的分布极不均匀。白领阶层更多集中在经济发展基础牢、发展态势好、文化氛围佳的城市。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的:现象一,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被称为“农民工”;现象二,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各地招商引资活跃,许多具有现代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进驻中小城镇,使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些企业中存在着一群从当地农民中聘用来从事文职、甚至从事管理的雇员,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能力、一定得知识努力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城市中“农民工”和县、乡镇企业中的雇员在职业性质上是专业性的、脑力劳动性的,单独从职业性质角度考虑,他们可以被视为白领阶层的一部分。
第二,从社会声望上看,白领阶层是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声望的群体。声望是指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这反映在白领阶层的职业声望和生活方式(即品味)两个方面。
首先,白领阶层具有较高职业声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的声望一般来自于占有一个公认的好职位[13](P242)。白领阶层成员占有的职位,从中国当前发展程度的角度而言,是好职位。这些职位具有的特点包括:(1)待遇好。这包括占有该职位的白领阶层成员享有较高的货币收入,享受较高的福利(住房积金,保险,补贴),享有法定的节假日或企业规定的轮休时间,享有较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机会,有较高的成就感。(2)劳资关系处理较好。一方面体现在占有该职位的白领阶层成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源于企业运转的良好、运作的规范,这使得处于该职位的白领阶层成员感到有发展的前途。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意见表达的自由度上。对白领阶层成员在职场中重新定位、重新选择的原因进行了解发现白领阶层成员的“跳槽”原因之一是意见表达不自由或自由表达了却得不到重视,所以白领阶层成员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注重好的劳资关系氛围。(3)工作资历的连续性。白领阶层成员的工作岗位相对于一般的普通员工而言较为重要,而且他们多在现代化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中靠自己的“个人奋斗”经受历练,因而他们在前一个职位工作的本身就为他们选择下一个职位(往往是一个更好的职位),提供了一种声望支持。
其次,白领阶层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即品味)。等级的划分建立在习惯的生活方式基础之上,任何一个人要想属于某一特定的圈子,首先必须满足它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要求;而生活方式则建立在教育、出身、职业等事实之上[14](上卷P337-339;下卷P253-254)。对照中国的白领阶层而言,其成员已经因相似的教育、出身、职业等事实而形成相似的生活方式,通俗一点说法就是形成了自己的品味,并且这种独特的白领阶层品味使他们与其他中产阶层相区别。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消费和社会网络关系两个方面。(一)来看白领阶层的消费。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评价,常常自然而然地从他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行为上来判断。福塞尔早年对于美国不同阶层间的分化与区隔问题表明:生活品味与格调已经成为美国社会阶层的最好标识。这种阶层的区隔表现得如此鲜明,以至于一个人所属的阶层可以通过生活的各个细节,尤其是消费上的表现[15](P259)。布迪厄则把凝聚并体现在文化商品消费中的品味看作一种阶级标志[16](P128-129)。一项调查显示白领阶层在消费特征上表现为:白领阶层的消费意识比较理性:注重商品的质地和实用程度占调查人数的55.8%,关心商品品牌占18.8%、商品款式占15%、商品价格占11.3%[17](P159)。同时,白领阶层的消费具有倾向性的。他们更乐于将上层的习俗与生活方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努力突出自己与上层阶级相近的趣味,强调与较低等级阶层趣味的相区别,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或“品味”。谈到白领阶层的消费,就不能不谈到白领阶层的休闲消费。在谈到美国新中产阶层的生活时,米尔斯说:“工作和闲暇的分离,以及闲暇在现代人的奋斗意识中具有较强的重要性,贯穿于20世纪美国的全部经纬之中,它影响到人们对工作的有意义的体验,并确立了大众的目标和幻想。”[18](P186)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对自由个性的崇尚,新兴白领阶层在紧张工作和快节奏城市生活之余感到休闲是必需的。因此,在休闲上的花费也渐渐成为了消费内容之一。他们的休闲形式多样,他们并不刻意追求奢侈的高尔夫、奢华的派对等休闲形式,一些时尚的休闲形式让他们乐此不疲,如成为“驴友”去攀登、参与极限运动等。休闲是他们对生活品味的一种追求。(二)来看白领阶层的社会网络关系。米尔斯曾说过,社交是为白领提高自己的社会名望服务的,“白领人士向各种高级因素借用地位的倾向非常突出,以至在所有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地点的特征中都能见到这一现象。”[19](P192)在中国社会,社会网络关系越多,社会资本量越大,个人所能获得的社会回报也就相应较多。个人的社交能力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有密切的关系。在社交中表现地更有技巧的社会成员,他们所能占有社会资源的量和获得的机会也相应而言较多一些。
第三,从收入水平上看,白领阶层是一个在特定社区内收入水平处于当地中等层次的群体。白领阶层属于中等收入阶层是中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说: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阶层是由白领层组成的,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办公室人员等脑力劳动者[20]。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在讲述米尔斯的“新中产阶级”和老式中产阶级的区别时说:英文“middle class”其实既可以翻译成“中产阶级”(对老式“中产阶级”尤为合适),也可以翻译成“中间阶级”或“中等阶级”、“中等收入阶级”(对“新中产阶级”尤为合适,因为他们其实没有能够作为生产资料的“产”)[21](P379-P380)。一个白领阶层成员作为脑力劳动者,通过参与工作、拥有一个职位而拥有一定的收入;收入主要不是凭借拥有的财产而获得。白领阶层的收入包括了货币获得量和“非货币化的收入”。一个白领阶层成员作为工薪成员按照国家、企业的相关规定有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助、加班工资等货币获得量,同时,白领阶层成员还因为工作环境的优越而得到相应的生产性劳动服务,这让白领阶层成员获得了“非货币化的收入”。 在白领阶层收入上存在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现在,学术界对白领阶层的收入状况并没有进行调查和得到确切的描述,即使将白领阶层的收入以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作为界定参考,然而,中国学术界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并不统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狄煌认为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0元~40000元即为中等收入者[2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应该按收入、资产、生活质量三个方面的标准对中等收入者进行划分并经调查提出了具体划分标准[23]:按收入划分,家庭人均收入应在15000元以上;按资产划分,户均财产应达到45万元左右;按生活质量划分:1.恩格尔系数应在35%以下;2.人均居住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3.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应达到85克以上;4.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比重应在40%以上。从对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的讨论可以得到启示有三:(1)划分标准应以家庭人均收入、户均而非白领阶层成员自己的收入为准;(2)对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划分标准是一个大的范围(如:1万到4万),可以知道白领阶层分布在中等收入者的各个层次之中,因此,划分白领阶层的收入标准也会是一个范围,并且两个额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3)中等收入者更主要是一个收入水平概念,因而可从家庭人均收入或从收入及以此为基础的资产和生活质量来界定的概念,而相比较而言,白领阶层由于有了“阶层”二字,它就不再是“收入”的单一指标可以准确定义、说明和描述的概念,它是一个包括职业性质、社会声望和收入水平综合指标的概念。其中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指标而言只能是一个地位较弱的参考指标。但不论通过怎样的标准进行划分,白领阶层的收入水平都应该在特定社区内处于中等层次。
综上所述,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白领阶层并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想象仅仅是一个关于收入水平的概念,这个概念应该从职业性质、社会声望和收入水平这三个方面去综合分析和理解。笔者认为可将白领阶层界定为:一个其成员具有中高等教育程度、拥有专业性和脑力劳动性的职业,形成了独特生活方式(或品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收入水平在特定社区内处于当地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通过对白领阶层进行社会学视野分析与界定,笔者期许文章能对于学术界廓清关于白领阶层的模糊认识,科学地把握白领阶层这一社会群体,具有新的理论和现实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3][美]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6):90-111.
[5]pubished by Collins,New Coolins Concise English Dictionary.London &Glasgow(1982) :1345.
[6]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李强.西方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载何建章等编《当代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第七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艾尔文·古尔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0]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收入分析”,2002.
[11]潘允康.“白领”与现代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9(3):184-192.
[12]李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构成[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第32卷:7-9.
[1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Bourdieu Pierr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M]. pub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ssachasetts(1984).
[17]许海峰.你“中产”了吗?[M].北京:经济时报出版社,2003.
[18][美]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美]莱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虹译)[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李强.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构成[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第32卷:7-9.
[21]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载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和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2]狄煌.合理界定中等收入 家庭人均收入应达到1万-4万[N].《经济参考报》,2003-2-13.
[2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和划分标准[J].北京:《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53-55.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2007级社会学系研究生“关注社会,情系民生”学术交流会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20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