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父本姓夏侯 后人发达后为何不恢复本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51:04
2009年12月07日 15:28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1条
文章摘自《历史的千年之眼》作者:何木风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原文: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
——《曹操不复姓》
曹操姓什么,这有好几种说法。史书上也很模糊,对曹操的老爸曹嵩,追溯曹操姓氏的关键因素,史书上就简单地说了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估计是被曹操和曹丕等人删改过了,他们也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本来姓氏。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曹操本姓夏侯,因为他老爸曹嵩本来是夏侯睿的儿子,不过夏侯睿是一个很老实的读书人,后来当上了南阳县令,但书生气依旧很重。他不小心卷入了党争之中,受到牵连,把官丢掉了。他为官清廉,当官的时候就没什么积蓄,而没官做了自然马上变得一贫如洗。妻子颜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夏侯巍,此次便是曹嵩。不过,家里实在穷的揭不开锅,没办法,便把曹嵩送给了在朝中当宦官的好朋友曹腾。于是,曹嵩便改姓为曹。
按道理,曹操发达之后,他要恢复自己的姓氏易如反掌,何况按照礼俗,养子三代之后便可以恢复原来的姓氏,曹操也完全可以让儿子曹丕等人恢复原来的姓氏。然而,他却一直没有复姓,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测。
在这儿张燧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能。他是同意曹操本姓夏侯这种说法的,至于曹操不愿意恢复原来姓氏的原因,张燧从一本书的记载里找到了答案。其中说,当时有人用谶纬之学进谏曹操,对他说曹氏代表刘氏是天命所归。为什么呢?在汉代之前,官员的职位不称曹,而汉代以后,则中央政府有六曹,长官为尚书;地方政府有也有曹,譬如户曹、赋曹等。于是,人们习惯把官吏通称属曹,也成为侍曹,这不明摆着是属于曹、侍奉曹的意思吗?所以,曹氏取代刘氏是天命。曹操想想也对,于是,为了不影响这天命的归属,自然依旧姓曹。
原文:三桓讽鲁作三军,合《周礼》矣,其志乃欲卑公室而夺之权。曹操讽汉复九州,合《禹贡》矣,其志乃欲广冀州而益其地。凡奸人欲济其邪谋者,未尝不引经术也,况鬼蜮如操耶!
——《曹操讽汉复九州》
这一段讨论的是曹操讽汉复九州的用意。
建安九年,曹操打败北方势力最为强大的袁绍,夺取了冀州。汉献帝为表彰曹操的功劳,任命他为冀州牧。事实上把冀州变成了曹操的私属地。冀州是大禹平治水土时划分的九州之一,因为它面积最大、又处在天下的正中,所以是九州之首,天下第一州。以今天的地理范围来说,它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右边,包括今天山西的南部、河南的东北部、河北的西南角以及山西的最西段。是夏商周三朝文明的主要分布地区,也就是三代的统治中心。
从东汉末年开始,冀州便成为袁绍的地盘,是他最重要的领地。因此,刚打败袁绍,曹操便迫不及待地把冀州揽入自己的手里。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实力,另外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他得防止汉献帝任命一个不跟他同一条战线的大臣去做冀州牧,刚铲除袁绍,他当然不想再来一个袁绍。
总之,冀州到了他手里,他以此为基础,逐个击破,把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侄子高干都灭掉了,终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不过,这时已经是建安十二年了。五年以后,他打败雄踞西凉的马超和韩遂,班师回朝,汉献帝下诏仿照汉高祖刘邦当年优待丞相萧何的例子,允许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就是对皇帝说话的时候可以不说自己的名字,譬如老臣某某某之类;入朝的时候课可以慢慢走,而不是一小步一小步的快跑;还可以带着宝剑上朝——这些都是当时能给一个大臣最大的优待。
不过曹操还不满足,第二年,他就找人进奏汉献帝,说应该恢复古代地理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体制,汉献帝自然只有听从的份,便下诏把十四个州合并为九个州。几个月后,他又找了几个人给汉献帝打招呼:丞相立下了如此功劳,应该有封爵才是。因此,汉献帝只好下诏封曹操为魏公。允许他建立自己的宗庙,设置官僚佐吏。
张燧的议论便是针对曹操改十四州为九州这件事的。按照当时的情况,他向汉献帝要特权要爵位,汉献帝都不打折扣地听从了。不过他要汉献帝把十四州并为九州,这是为什么呢?张燧认为,这是他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前面说过,冀州已经在他的手上了,而把十四个州并为九个州,冀州的地域就会更加广阔。
张燧认为这跟春秋时期鲁国执掌权力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让鲁昭公恢复周朝的礼制是同样的道理。当时,三家氏族在建立三军的旗号下,把鲁国国君名下的土地人口分为四分,两份给季孙氏,一份给叔孙,一份给孟孙,结果把鲁国国君彻底架空了,成了没有任何实力的空架子,只能任由他们摆布。
所以,张燧才说,奸诈小人们想实现自己的邪谋,往往都先摆出一副严肃的模样,引经据典来说明问题的,像曹操这么鬼蜮的,那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