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药目图谱(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52:41
2009年06月15日14:39 来源:360经验口袋
药 目
1、(30味)
. 白芍 . 白芷 . 半夏 . 板蓝根 . 百部 . 槟榔 . 薄荷
. 斑蝥 . 鳖甲 . 川乌 . 附子 . 大黄 . 大青叶 . 丹参
. 当归 . 地黄 . 地榆 . 杜仲 . 党参 . 颠茄草 . 川芎
. 川贝母 . 苍术 . 沉香 . 刺五加 . 陈皮 . 柴胡 . 蝉蜕
. 蟾酥 . 冬虫夏草
2、(22味)
. 莪术 . 茯苓 . 桔梗 . 枳实 . 香加皮 . 洋金花 . 洋地黄叶
. 生姜 . 茵陈 . 栀子 . 麦冬 . 苦杏仁 . 苦参 . 灵芝
. 连翘 . 龙胆 . 鹿茸 . 麻黄 . 绵马 . 贯众 . 木香 . 马钱子
3、(33味)
. 牛膝 . 牛黄 .  蒲公英 . 人参 . 肉桂 . 山楂 . 山药
. 三七 . 石斛 . 石决明 . 石膏 . 麝香 . 砂仁 . 酸枣仁
. 檀香 . 天花粉 . 天麻 . 天南星 . 五味子 . 五倍子 . 细辛
. 小茴香 . 香加皮 . 延胡素 . 远志 . 益母草 . 益智仁
. 淫羊藿 . 紫草 . 朱砂 . 浙贝母
4、(21味)
. 防己 . 关术通 . 瓜萎 . 甘草 . 沉香 . 钩藤 . 枸杞子
. 葛根 . 藁本  .红花 . 厚朴 . 何首乌 . 黄连 . 黄芪
. 黄柏 . 黄芩 . 黄精 . 泽泻 . 知母 . 金银花 . 金蝎
5、(26味)
· 吴茱萸 · 天冬 · 喜树果 · 刺五加 · 金樱子 · 空心莲子草
· 延胡索 · 连钱草 · 锦灯笼 · 水菖蒲 · 地肤子 · 龙葵 · 水仙
· 淡豆鼓 · 留兰香 · 仙茅 · 蓖麻子 · 含羞草 · 鸢尾 · 白扁豆
· 麻黄 · 知母 · 水飞蓟 · 虎掌南星 · 榧子 · 大风子 · 升麻
6、(26味)
· 菟丝子 · 青黛 · 地骨皮 · 蒲黄 · 桃仁 · 海金沙 · 椿皮
· 木槿花 · 望江南 · 鬼箭羽 · 罗布麻叶 · 仙鹤草 · 南瓜子 · 芦荟
· 桑叶 · 鱼腥草 · 淫羊藿 · 白及 · 夏枯草 · 胖大海 · 栀子· 前胡
· 枳壳 · 川芎 · 枸杞子 · 黄连
7、(26味)
· 杜衡 · 浙桐皮 · 密蒙花 · 薏苡仁 · 肉苁蓉 · 紫珠叶 · 泽兰
· 藁本 · 锁阳 · 石楠叶 · 三白草 · 芦根 · 杜仲 · 庐山石韦
· 辛夷 · 无患子 · 油茶油 · 牡丹皮 · 一枝黄花 · 骨碎补
· 竹茹 · 侧柏叶 · 肿节风 · 穿山龙 · 香加皮 · 芫花
8、(26味)
· 黄精 · 木鳖子 · 虎杖 · 牵牛子 · 乌蔹莓 · 绵马贯众 · 苘麻子
· 希莶草 · 姜黄 · 黄药子 · 桑白皮 · 西番莲 · 金荞麦 · 菥冥
· 拳参 · 槲寄生 · 黄花夹竹桃叶 · 小蓟 · 莪术 · 川桐皮 · 鸡冠花
· 娑罗子 · 络石藤 · 胡颓子 · 泽漆
9、(26味)
· 列当 · 蔓荆子 · 山楂─野山楂 · 荔枝草 · 土茯芩 · 牛蒡子
· 陆英 · 天南星 · 青果 · 茅莓 · 香附 · 女贞子 · 马鞭草
· 泽泻 · 车前子 · 莱菔子 · 赤小豆 · 三叶鬼针草 · 瓶耳小草
· 芥子 · 葫芦巴 · 荔枝核 · 刀豆 · 蛇莓 · 龙眼肉 · 铁苋菜
10、(26味)
· 化橘红 · 白薇 · 火麻仁 · 绞股蓝 · 草乌 · 矮地茶 · 郁金
· 山茱萸 · 蛇床子 · 使君子 · 白英 · 天葵子 · 柿蒂 · 半边莲
· 土人参 · 天竺子 · 扁蓄 · 徐长卿 · 吴茱萸 · 臭草 · 路路通
· 马兜铃 · 瞿麦 · 石蒜 · 南鹤虱 · 列当
11、(22味)
· 枇杷叶 · 紫参 · 狗脊 · 玄参 · 南沙参 · 黄芪 · 甘草 · 金银花
· 党参 · 白术 · 射干 · 艾叶 · 川贝母 · 苍术 · 板蓝根 · 诃子
· 广藿香 · 北沙参 · 川楝子 · 虎耳草 · 菊三七 · 鸡矢藤
12、(26味)
· 一枝黄花 · 羊角拗 · 猪苓 · 苦楝皮 · 旋覆花 · 枳具子 · 桑寄生
· 臭梧桐叶 · 鸭跖草 · 白茅根 · 皂角刺 · 棕板 · 荠菜 · 白附子
· 沉香 · 苦丁茶 · 一点红 · 北豆根 · 秦皮 · 合欢花 · 蒲公英
· 山药 · 土荆皮 · 松花粉 · 益母草 · 黑芝麻 · 枇杷叶
13、(26味)
· 川桐皮 · 枸骨叶 · 茵陈 · 粉萆 · 乌桕根皮 · 结香花 · 天仙子
· 木通 · 紫苏叶 · 野颠茄 · 狗脊贯众 · 白鲜皮 · 千日红 · 郁李仁
· 昆布 · 祖司麻 · 啤酒花 · 王不留行 · 天仙藤 · 石韦 · 三尖杉
· 野马追 · 白前 · 通草 · 牡荆叶 · 羊角拗 · 猪苓
14、(26味)
· 天胡荽 · 马钱子 · 佩兰 · 鬼臼 · 急性子 · 海芋 · 葱子
· 芡实 · 瓦松 · 落新妇 · 青葙子 · 西河柳 · 千年健 · 沙苑子
· 丁公藤 · 大血藤 · 酸枣仁 · 降香 · 葶苈子 · 苏木 · 黄柏
· 槐米 · 甜瓜子 · 钩藤 · 鼠曲草 · 墨旱莲
15、(26味)
· 瓜子金 · 粉防己 · 补骨脂 · 旱菜 · 广防己 · 红豆蔻 · 常山
· 大草寇 · 爵床 · 白头翁 · 瓜蒌 · 荆芥 · 紫菀 · 苍耳子
· 白花蛇舌草 · 四叶参 · 白屈菜 · 太子参 · 石榴皮 · 败酱草
· 土木香 · 水红花子 · 笔筒草 · 乌药 · 丝瓜络 · 长春花
图 谱
防己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
[药材特征]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去甲基粉防己碱(汉防己乙素Demethyl tetrandrine),轮环藤季铵碱(Cyclanoline)等。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风湿痹痛;高血压症。
关木通
[来源]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riensis Kom.的干燥藤茎。
[产地分布]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山西等省。秋、冬二季采截,除去粗皮,晒干。
[药材特征]
呈长圆柱形,稍扭曲,直径1~6cm。表面灰黄或棕黄色,有浅纵沟及棕褐色残留粗皮的斑点。节部稍膨大,有1枝痕。体轻,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黄色或淡黄色,皮部薄,木部宽广,有多层整齐环状排列的导管,呈细密针孔状;射线放射状;髓部不明显。摩擦残留粗皮,有樟脑样气。气微,味极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马兜铃酸Ⅰ、Ⅱ(Aristolochic acidⅠ, C17H11O7N;Ⅱ,C16H9O8N)及青木香酸(Debilic acid C18H13O17N)。尚含鞣质及钙等。
[功效主治]
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水肿,热淋涩痛,白带,经闭乳少,湿热痹痛。3~6g。
瓜萎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产地分布]
栝楼主产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双边栝楼主产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四川等省。
[药材特征]
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粘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主要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有机酸及其盐类、树脂、糖类、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及类生物碱物质、色素等。
[功能主治]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甘草

[来源]
豆科(Leguminasa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产地分布]
甘草:主产内蒙古、甘肃、新疆。东北、河北、山西等地亦产。
胀果甘草及光果甘草:主产新疆、甘肃。
[药材特征]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具特异的甘草甜味。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或灰褐色。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有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主要化学成分]
甘草:根及根茎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为干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尚含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zzhetec aced)。甘草甜素含量在5~11%,甘草次酸含量在3~7%。甘草尚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还含β-谷甾醇等。
胀果甘草: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还含甘草查耳酮I(Licochalcone I)。
光果甘草: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还含去氧甘草次酸Ⅰ、Ⅱ(Deoxyglycyrrhetic acid Ⅰ、Ⅱ)、异甘草次酸(Liquiritic acid )及黄酮类化合物光果甘草甙(Liquiritoside)、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e)、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A.B等。
[功效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腕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5~9g。
甘遂

甘遂 radix kansui
(英)kansui root
别名 苦泽、甘泽、肿手花根。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ex t.p.wang的块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肉质草本,全草含乳汁。根细长,部分呈连珠状。茎直立,淡紫红色。单叶互生,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无柄或具短柄。杯状聚伞花序,通常5~9枝簇生于茎端,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苞叶对生;萼状总苞先端4裂,腺体4枚;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一枚生于同一总苞中;雄蕊、雌蕊各一枚;雌花位于花序中央,子房三角卵形,3室,花柱3,柱头2裂。葫果圆形。花期6~9月。
生于山沟荒地。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
采制 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生用或醋制作用。
性状 根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化学成分 含α-、γ-大戟甾醇(α-,γ-euphorbol)、甘遂甾醇(tirucallol),并含13-氧化巨大戟萜醇(13-oxyingenol)、甘遂萜酯a、b(kansuininea,b)。
性味 性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沉香

[来源]
瑞香科(Thymelaeaceae)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含树脂的木材。全年均可采取,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
[产地分布]
主产广东省。广西、福建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
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或盔帽状,有的为小碎块。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味苦。
另有进口沉香,表面黄棕或灰黑色,有刀劈痕,密布断续棕黑色的细纵纹(即含树脂的部分),有时可见黑棕色树脂斑痕。质坚硬而重,能沉水或半沉水,气味较浓,燃之发浓烟,香气强烈。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及树脂。挥发油中含沉香螺萜醇(Agarospirol)及倍半萜成分白木香酸(Baimuxinic acid)、白木香醛(Baimuxinal)。
[功效主治]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喘急。1.5~4.5g。
钩藤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华钩藤 Uncaria sinensis (Oliv.) 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药材特征]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埂),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主要化学成分]
含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此外,尚含赛鸡纳碱(去氢钩藤碱Corynoxeine)、异赛鸡纳碱(Isocorynoxeine)、毛帽柱木碱( Hirsutine)及二氢兜花木碱(Dihydrocorynantheine)。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症。
枸杞子

[来源]
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呈橙红色时采收,晾至皮皱后,再爆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除去果梗;或热风低温烘干,除去果梗。
[产地分布]
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区。
[药材特征]
本品呈类纺锤形,略扁,长6~21mm,直径3~10mm。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凸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而有粘性,种子多数,类肾形,扁而翘,长1.5~1.9mm,宽1~1.7mm,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无臭,味甜,微酸。
[主要化学成分]
果实含甜菜碱(Betaine)、葫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B2、C,果皮含酸浆红素(Physalien)等。另含多种游离氨基酸、脂肪酸。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葛根

[来源]
豆科(Leguminasae)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或甘葛藤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前者习称野葛,后者习称粉葛。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晒干;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再截成段或纵切二瓣,干燥。
[产地分布]
野葛:主产湖南、河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地。
甘葛藤:多为栽培,主产广西、广东等地,四川、云南地区亦产。
[药材特征]
野葛:为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极强。味微甘。
粉葛:呈圆柱形、类纺缍形或半圆柱瓣状,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纵切或斜切为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黄白或淡棕色,未去尽外皮的呈灰棕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纤维少,味微甘。
[主要化学成分]
野葛:根含黄酮类物质,总量可达12%。其中主要为黄豆甙(Daidzin)、黄豆甙元(Daidzein)及葛根素(Puerarin),其次为黄豆甙元4′,6″-二乙酰基葛根素(4′,6″-0-Diacetyl Puerarin)等。
粉葛:根的总黄酮含量较野葛根为低。广西产的约为2.22%。
[功效主治]
解肌退热,生津退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等。9~15g。
藁本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 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秋季茎叶枯萎时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产地分布]
藁本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辽藁本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省。
[药材特征]
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起的根痕及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辽藁本:较小,根茎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柱状,有多数细长而弯曲的根。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3-正丁基酜内酯(3-But-ylphthalide)、川芎内酯(Cnidilid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等。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红花

[来源]
为菊科植物红花 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区。
[药材特征]
本品为不要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长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红花甙(Carthamin)、红花醌甙(Carthamone)及新红花甙(Neocarthamin)。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厚朴

[来源]
木兰科(Magnoliaceae)厚朴Magnolia lfficinaois Rehd.et Wils.及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ahd.et Wils.var. 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安徽、福建、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亦产。多为栽培。
[药材特征]
干皮 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cm,厚0.3~0.8cm,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因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状结晶。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 称根朴。呈单筒状与不规则块状,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端面呈纤维性。
枝皮 称枝朴。呈单筒状,长10~20cm,厚0.1~0.2cm。质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
[主要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约1%。油中主要含β-桉油醇(β-Eudesmol,Machilol),占挥发油的95%以上,有镇静作用。另含厚朴酚(Magnolol)约5%,有抗菌作用,及它的异构体。此外,还含少量木兰箭毒碱(Magnocurarine)及鞣质。
[功效主治]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3~9g。
何首乌

[来源]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产地分布]
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省区。
[药材特征]
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宜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 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主要化学成分]
含蒽醌衍生物,主要为大黄酚、大黄素,其次为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蒽酮(Chrysophanol anthrone)等,此外 ,尚含卵磷脂及一种茋类化合物2,3,5,4-四羟基茋-2-O-β-D-葡萄糖甙(2,3,5,4-Tetrahgdroxystilbeno-2-O-β-D-glucoside)。
[功能主治]
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用于瘰疠疮痈,冈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
黄连

[来源]
毛茛科(Rununculaceae)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叶黄连 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上述3种的药材分别称为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产地分布]
味连主产四川、湖北省,陕西、甘肃等省亦产。主要为栽培品,是商品黄连的主体。
雅连主产四川,为栽培品,有少量野生。
云连主产云南及西藏地区,原系野生,现有栽培。
[药材特征]
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似鸡爪,单枝长3~6cm,直径0.3~0.7cm。表面灰黄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有残余的茎及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或橙黄色,呈放射状纹理,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多为单枝,较细小,弯曲呈钩状。
[主要化学成分]
3种黄连均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以盐酸盐存在,含量5.2~7.69%;其次为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巴马亭(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此外,尚含木兰碱(Magnoflorine)及阿魏酸(Ferulic acid)。云连不含甲基黄连碱。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湿热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眠,血热吐衄,目赤牙痛,胃热吞酸,痈肿疔疮,内热消渴等;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2~5g。
黄芪

[来源]
豆科(Leguminasae)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及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吉林、甘肃、河北、陕西、辽宁等省亦产。野生或栽培。
[药材特征]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至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嚼之微有豆腥味。
[主要化学成分]
膜荚黄芪:根含2’4’一二羟氧基异黄烷(2’4’-Dihydroxy-0,6-Dimethoxy- Isoflavane)、γ-氨基丁酸0.024~0.036%及微量叶酸。尚含毛蕊异黄酮(Calycosin)、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新三萜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等。
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D-β-天冬素(D-β-Asparagine)、黄芪多糖、胡萝卜甙、r-氨基丁酸及多种氨基酸。尚含硒0.04~0.08ppm。
[功效主治]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9~30g。
黄柏

[来源]
芸香科(Rutaceae)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r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一般在3~6月间采收,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产地分布]
川黄柏:主产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甘肃、广西等省区亦产。
关黄柏:主产吉林、辽宁,以辽宁产量最大;内蒙古、河北、黑龙江等省区亦产。
[药材特征]
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粘牙。
关黄柏:厚2~4cm。外表面黄绿或淡棕黄色,轻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端面鲜黄或黄绿色。味甚苦。
[主要化学成分]
关黄柏:树皮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Berberine)约0.6~2.5%,并含少量共同体柏碱(Phellodendrine)、木兰碱(Magnoflor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即棕榈碱)等。另含苦味质黄柏酮(Obacunone)、黄柏内酯(Limonin,即柠檬苦素)、白鲜内酯、青荧光酸、γ-及β-谷甾醇、豆甾醇等。
川黄柏:树皮的成分与关黄柏相似。但含小檗碱较高,达4~8%。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痿躄等。3~12g。
黄芩

[来源]
唇形科(Labiatae) 黄芩Scutella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晃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再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等省区。野生或栽培。
[药材特征]
根呈圆锥形,扭曲,长8~25 cm,直径1~3cm。表面棕黄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有的枯朽状或已成空洞。气微,味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其中主要有黄芩甙(Baicalin)约4.0~5.2%及汉黄芩甙(Wogonoside)、千层纸素A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 Aglucuronide)、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另含β-谷甾醇、油菜甾醇(Camphesterol)、豆甾醇等。
[功效主治]
请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所致胸闷呕噁,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3~9g。
黄精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 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的干燥根茎。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产地分布]
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
[药材特征]
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端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粘性。
鸡头黄精: 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主要化学成分]
根茎中含多糖成分及氨基酸等。多糖成分中有黄精多糖甲、乙、丙及三种低聚糖甲、乙、丙。
[功能主治]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泽泻

[来源]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
[产地分布]
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系栽培。
[药材特征]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主要化学成分]
含多种四环三萜酮醇衍生物,包括泽泻醇(Alisol)A、B、C及泽泻醇A乙酸酯(Alisol A monacetate)、泽泻醇B乙酸酯(Alisol B monacetate),泽泻醇C乙酸酯(Alisol C monacetate)、表泽泻醇A (Epi-alisol A )、24-乙酰基泽泻醇A (24-Acetyl alisol A)、23-乙酰基泽泻醇B(23-Acetyl alisol B)、23- 乙酰基泽泻醇C(23-Acetyl alisol C)。并含胆碱、卵磷脂等。
[功能主治]
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压症。
知母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除去外皮,晒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河北省。山西、内蒙古、陕西、东北的西部等地亦产。
[药材特征]
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 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主要化学成分]
含多种甾体皂甙,如知母皂甙(Timosaponin)A-I、A-Ⅱ、A-Ⅲ、A-Ⅳ、B- I、B-Ⅱ,其皂甙元有菝葜皂甙元(Sarsasapongenin)、马尔可皂甙元(Markogenin)和新吉托皂甙元 (Neogitogenin) 。此外,尚含黄酮、鞣质、粘液、烟酸、胆碱及芒果甙(Mangiferin)或异芒果甙等。
[功能主治]
性味 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金银花

[来源]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忍冬Lom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磺熏后干燥。
[产地分布]
忍冬:主产山东、河南,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红腺忍冬:主产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
山银花: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毛花柱忍冬:主产广西。
[药材特征]
忍冬 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红腺忍冬 长2.5~4.5cm,直径0.8~2mm。表面黄白至黄棕色,无毛或被疏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山银花 长1.6~3.6cm,直径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无毛。
毛花柱忍冬 长2.5~4.0cm,直径1~2.5mm。表面淡黄色微带紫色,无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开放者花冠上唇常不整齐,花柱下部多密被长柔毛。
[主要化学成分]
忍冬花蕾含黄酮类,为木犀草素(Luteolin)及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并含肌醇(Inositol)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异绿原酸和皂甙。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为主要抗菌成分。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瘟病发热。6~15g。
金蝎

[来源]
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春末至 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产地分布]
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等省。野生及饲养。
[药材特征]
头胸部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主要化学成分]
蝎毒素(Buthotoxin),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与蛇的神经毒素类似,但含硫量较高。尚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卵磷脂及铵盐等。
[功能主治]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喎,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金 蝎
全蝎头前一对螫,尾长于体长毒钩,
八足七节梯形甲,熄风止痉效力优。
[来源] 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问荆蝎)Buthus martensii Kar-seh的全体。
[产地] 主产山东、河南等省。
[采收] 舂末至初秋间捕捉,将捉到的活蝎放入清水中,使其吐出腹中泥土,然后置沸水或沸盐水(活蝎1公斤,用盐120—180克,加水至能浸没蝎子为度,煮沸)中,煮至身挺腹硬,背面抽沟,捞出,置通风处阴干。经清水烫煮者,称“淡全蝎”,盐水烫煮者,称“咸全蝎”。
[药材形性] 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全体长约6cm。头胸部黑棕色,前面有一对较小的钳肢及一对较长大的螯夹,形似蟹螯;背部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两爪钩。前腹部(中身)由7节组成,背面棕褐色,腹面棕黄色,背甲上有5条降脊线。后腹部狭长似尾,棕黄色,6节,节上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前腹部折断后内有黑色或棕黄色残余物,后腹部折断而中空。气微腥,味咸。
以完整、身干、色黄、腹中杂物少者为佳。
[炮制]将咸全蝎用清水浸泡8—12小时,每4小时换水1次,至漂净盐分,捞出晒干,或微火焙干。若原药为淡全蝎,拣净杂质,直接入药。
[成分] 含蝎毒,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此外,含三甲胺、甜菜碱、牛黄酸、软脂酸、硬脂酸,胆固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性味、归经] 辛平、有毒;入肝经。
[功用] 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用于惊痫抽搐,破伤风、中风口眼呙斜,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痈肿毒,瘰疬结核等症。
[处方名] 全蝎 淡全蝎 全虫 蝎尾
[用法、用量] 研末吞服,每次0.6-1克,一天二次。外用适量。
[保贮] 放石灰缸内,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注意] 有毒,用量不可过大,血虚生风者慎用,孕妇忌服。
按: 全蝎全国皆产,长江以北较多,而以产山东者,习称“东全蝎”或“北全蝎”,产河南者,习称“南全蝎”,二者量大质优。就采收时间而言,于清明至谷雨之间捕获者,为“春蝎”,因其未食泥土,质较佳;于夏末秋初捕获者,为“伏蝎”,因已食泥土,质较次。
临床尚有单取全蝎之后腹部入药者,称“蝎尾”或“蝎梢”。传统认为蝎尾药力最强,尤适用于破伤风、急惊风之痉挛抽搐。然其毒性较大,用量应全蝎的三分之一较宜。
中草药药目图谱(1 )
中草药药目图谱(2)
中草药药目图谱(3)
中草药药目图谱(4)
中草药药目图谱(5)
中草药药目图谱(6)
中草药药目图谱(7)
中草药药目图谱(8)
中草药药目图谱(9)
中草药药目图谱(10)
中草药药目图谱(11)
中草药药目图谱(12)
中草药药目图谱(13)
中草药药目图谱(14)
中草药药目图谱(15)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