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信仰: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__法律与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26:51
引自:http://lawandlife.fyfz.cn/blog/lawandlife/index.aspx?blogid=553256
信仰: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
—— 法学小子斌斌博客文集“灵魂深处的挣扎”读后
吴 越
大约两个月前,博友法学小子斌斌就将其博客文集“灵魂深处的挣扎”发到了我的邮箱,请我为他的文集写两句话。尽管我知道斌斌在法律博客上非常活跃,但与斌斌素不相识,甚至我至今也不准确知道斌斌的姓名、年龄、籍贯与职业。不过我当时还是欣然答应为他的博客文集写点什么,因为我从其文集知道,他是一个为了信仰而思考的年轻人。就为这一点,我答应——准确地说是十分乐意为他写点什么。
如今,许许多多跟斌斌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的,都正在为生计而忙碌着,或工作,或读书,或找工作。他们几乎没有闲暇思考“信仰问题”。即使在是“入党问题”上,许多的年轻人也是出于个人前途的考虑而作出决策,基本上与“信仰”无涉。说句实在话,那些生于“60前”、“50前”的人们不能责怪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他们各自那个年轻时代的“信仰”,因为这个时代造就了人们的功利性。在市场条件下,凡是可以交易的,都被人的利益和价值规律驱使而被交换着。现代社会的主流信仰就是自我利益与等价交换,与“60前”的中国人年轻时代的信仰格格不入。
不仅年轻人不得不为“五斗米”而奔波,而且那些生于“60前”的人也都在为子女编制着位子、房子、车子与票子梦,谁还关心“信仰问题”呢。所谓“信仰问题”,其实不过是某些曾经的年轻人偶尔怀旧时拿过去的价值观与现在的价值观对比时形成的心理反差的感叹而已,正如某些曾经的年轻人动不动即慨叹“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正如他们偶尔也兴致勃勃地进“红卫兵餐馆”怀旧一样。
大体而言,60年代之前生于新中国的人从小所受的信仰教育基本上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义务本位”为核心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信仰开始悄然变化,渐渐地转移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权利本位”。这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不过,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用吴敬琏先生的话来说,正日益面临着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为此,他才大声疾呼中国需要“法治的市场经济”。诚然,中国并不缺少市场(市场具有超强的自我强化能力),也不缺少有市场开拓意识的人(人的自利决定了这种开拓意识),缺少的是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是获得机会、职位和财产权的起点公平。即使代沟再大,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乃至当代的年轻人们对此恐怕没有根本分歧。
但分歧出在行动上。应当承认,不少的年轻人在校园里还是对自由、平等和正义抱有信仰的,尽管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校园里已经表现得相当功利了(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大学里的功利主义色彩已经相当浓重了)。但毫无疑问,学生出身社会之后,这种分歧与分化则更加严重。他们不得不在“校园信仰”与“现实信仰”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在路径依赖与利益博弈的反复作用下,更多的年轻人在阵痛之后抛弃了“校园信仰”,渐渐地对现实中的信仰见怪不怪了,久而久之,甚至对“现实信仰”心悦诚服,不假思索地奉行了。
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经历这种信仰转型的阵痛比较长,甚至有少部分人终生受此“折磨”。法学小子斌斌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斌斌的文集记录了他近两年来对法律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无论是对待金钱相关的社会问题(“金钱四惧”篇)、民生问题(“民生四呼”篇),还是司法问题(“法院三篇”)、读书感悟(“读书三篇”)甚至法律英语学习中的感想(“法律英语学习的点滴感悟”),无不体现出一个对法治有着基本信仰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在“灵魂深处的挣扎”。可贵的是,斌斌把自己在信仰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而且一写就是两年有余。
坦白地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笔者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应当鼓励在校学生在出身社会后还应当不折不扣地坚持“校园信仰”,是否还应当坚持“原则”。因为这样做从某种角度说其实害了学生。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那点事儿(工作、收入、升迁等)而忙乎,你还忽悠学生探讨“信仰问题”干什么呢?这不明摆着是害了学生吗?
但是至少我们应当告诉学生真相。我们不仅应当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追求什么,我们同时也应当告诉学生,这种功利主义的后果是什么。我们至少应当如实告诉学生:如今,由于缺少对法治的信仰,中国正日益面临着贫富分化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今,执法与司法不公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我们距离法治的市场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今,全人类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正日益不堪重负,电影所描绘的人类灭顶之灾似乎正在不幸地由预言一步步逼近现实。很显然,如果个人继续奉行如今流行的信仰,依旧我行我素,拯救地球将毫无希望。或许,像斌斌一样仍然在经历信仰阵痛的年轻人的思想、文字与行动,有助于“明天的信仰”的最终形成,并最终成为地球人的行动纲领。这就是包括斌斌在内的人们坚持写博客文章的意义。
在斌斌的博客文集“灵魂深处的挣扎”即将内部刊行之际,笔者不揣冒昧,以寥寥数语祝贺。
2009-12-6凌晨匆匆记录于成都市光华村寒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