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英雄:吴佩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43:02
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曾自撰联云: “ 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 我现在还在坐着机关,每天没有大块的闲暇时间关照书本,因此也不读经也不研史,看的最多的就是报纸。
最近就在报上看到了两则关于党史人物研究的消息:其一是在党的 “ 一大 ” 会址上,所有参加会议的人员都亮相了;其二是对原先一些“ 有争议 ” 的人物,
比如陈独秀、张闻天、王明、向忠发等,都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报纸透露出来的信息,让人看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向生活、向实践、向历史走来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对于人性价值的评价,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和观念:西方人注重分阶段、分层次地 “ 切开 ” 来评价人的功过是非,你做了一件好事,大家就肯定、赞扬你这件好事;你做了一件坏事,大家指责、批评的,也是这件坏事。其他的, “ 干卿底事 ” ?而中国人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民族,是一个喜欢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的民族。对一个人,要求的是 “ 囫囵个儿 ” 的圆满。我的老家有句民谚: “ 三岁看老 ” 。意思是说人的一生是好是坏,有本事还是没本事,有出息还是没出息,瞅一瞅小时候那两下子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这叫 “ 一贯性 ” 。从这一思路出发,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多是采取百分之百的否定或肯定,要么是极善,要么是大恶。这种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手段,在解释复杂的历史变化和历史人物时,往往矛盾丛生,捉襟见肘,难圆其说。
这里不妨举一个比较 “ 极端 ” 的人物:吴佩孚。
提起吴佩孚,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大军阀、刽子手。他对于共产党人犯下的最大罪孽,莫过于在 “ 二七 ” 大罢工中弹压工人并且杀死了罢工领导人林祥谦和大律师施洋。然而,在吴佩孚的一生中,确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他坚决支持“五四爱国运动”。当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的时候,远在南岳衡山的孚威将军登高一呼,通电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 …… 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决不许出卖祖国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这就是吴佩孚。是他当年的一声断喝,才使 “ 大地百国之瑰宝 ” 的故宫三大殿幸免一劫;他的抗日是义愤填膺、始终如一的。 “ 九一八事变 ” 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数次打吴佩孚的主意,又是请他做 “ 华北王 ” ,又是要他出任北平维持会会长,吴佩孚均俨然拒之。 1938年,日本侵略者决定把伪华北政府和伪南京政府合并为一个汉奸政权,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亲自出马游说,许诺吴佩孚做 “ 中国王 ” ,吴佩孚说: “ 叫我出来也行,你们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去! ” 他的大义凛然,终于惹恼了日本人,遂趁其生病之际,加害于他。当时驻重庆的中共元老董必武曾对记者发表谈话说: “ 吴佩孚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
像吴佩孚这样的人物,我们不妨称之为 “ 半截英雄 ” 。
常言道: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又说 “ 晚节不保 ” 。说明一个道理:人的一生是有变化的。有的人一生辉煌,一世英明,此乃真豪杰、大英雄;而有的人可能前半生还光彩夺目,然而一个趔趄,摔了个狗吃屎。比如林彪;还有的人前半生干了一些蠢事、坏事,但后半生却 “ 步入正轨 ” ,令人刮目相看。比如吴佩孚。所以我们对于英雄,不妨像照相一样,只看照片上此人这一特定时刻的表情和表现。在某一历史阶段,他的表现是革命的,成功的,我们就将这一笔账记在他的功劳簿上;他在某一阶段的表现是反动的,失败的,我们就将这一败笔记在他的耻辱柱上。而不苛刻地要求一个人始终保持笑容可掬的姿态、完美无缺的状态,那样的话,肯定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有血肉的人物。那是一个被推上圣殿的人物,是一个令人怀疑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