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八年倾dsf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4:10:40
安德鲁:八年倾情国家大剧院
李舫 雷志龙
2007年9月25日,国家大剧院首次试演。
1998年4月,法国人保罗·安德鲁参加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竞赛,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历时1年4个月,他的“巨蛋”方案从10个国家、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拔得头筹,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8年时间倏忽即逝,年届古稀的安德鲁褐色的头发已成花白,草图终于变为现实。
就在首次试演的当天,在大剧院二楼尚未营业的咖啡厅里,安德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一泓碧水环绕着椭圆形的银色幕墙,钛金属板和玻璃天顶的光芒交相辉映,阳光的不同色调使大剧院显得变幻莫测,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
安德鲁将国家大剧院亲切地比喻成他的一个孩子,并表示“一生能做这样一个建筑设计,无论多么辛苦都是值得的。”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在安德鲁的设计里,大剧院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社区,既向观众开放,又可对所有的公众开放。
“所以我设计了观众和公众的不同通道。人们从地底走到平面再走到高台,既可尽情观赏周边湖面景观,又能眺望紫禁城的景色。”安德鲁说:“大剧院内部设置了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四个部分,但还有第五个部分,就是为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而创造的活动空间。这种设计使这里在白天也有生气,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来感受文化。国家大剧院是人民的剧院,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将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注入大剧院的每一个细部”
其实,安德鲁的作品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如广州新体育馆、三亚机场、上海浦东新机场等等。
1967年,安德鲁29岁,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他的第一件作品便让全世界记住了他的名字。
40年来,安德鲁设计的作品荣获了许多国际建筑大奖:法国巴黎“新凯旋门”德方斯的大拱门、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
有几年的时间,下榻在和平饭店的安德鲁每天走路到大剧院去工作,“沿途的很多细节都很吸引我。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见证着中国的巨大变化,并且将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注入大剧院的每一个细部。”时间已经证明,建筑和审美是没有国界的。想象力、渗透力和关注力,使他的作品像一个美丽的贝壳张开心灵沐浴在阳光里,迎接络绎不绝的人流。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大剧院是中国追求国家强大的重要历史见证”
8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刻,我几乎都快要崩溃了,可回过头来,想到的都是欣喜和甜蜜。”安德鲁回忆说。
现在,对建筑探索的信心已帮助他走出面对一片质疑时的惶恐。“作为北京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第一个大项目,国家大剧院已为国际建筑师们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事实上,很多建筑在开始都被质疑过:100多年前,当埃菲尔铁塔刚建成时,如同一个钢铁怪物,沉甸甸地压在法国人的心上。几十年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剪彩时,横七竖八、纵横交错的管道让人们深感怪异。”安德鲁说。
至今,依然有人质疑大剧院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安德鲁说:“古老的建筑在古老的城市里有独特的价值,但同时,古老的城市也必须能够容纳新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利用了大量的空间,水面、树木,包括我们的红墙都在和周围环境进行呼应。我在设计时,努力使大剧院成为并不是炫耀独立的建筑物,而是尊重并配合周边的环境。”他说,“我尊重中国古老文化的和谐元素,并希望这些元素成为中国现代文明的优秀组成部分。”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大剧院是中国追求国家强大的重要历史见证,它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标志,也是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象征。”安德鲁很庆幸自己见证了这一过程。
《人民日报》 2007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