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47:33
我看全球史观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孤立的个体,也没有谁可以说离开了这个社会而存在,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而且“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何为全球史观?这是我们要说的问题。
全球史观的含义
“全球史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全球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新思维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苏向荣在其《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重构》一文中说:‘20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动,东、西方的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欧洲中心论”进行清算和批判。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促使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交流日益增强,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期待着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发展,与其他民族开展平等对话与合作。在这种交流与合作中,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文明”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成为话语体系的主流,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研究历史的思维模式开始遭遇冷落,史学工作者将目光转向了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跨文化互动”。这种转向给史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是全球视野代替“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领域与编纂中心发生偏移,由国别史转向了区域史,三是在方法论上体现出了新的特征,注重文明的比较,由研究“历时性”转向研究“同时性”,四是力求“中立”的价值判断,五是新的历史分期,六是对旧世界史话语的清洗。全球史观关注人类历史发展的全球性和整体性、联系性,表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强调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个别人物的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认识世界历史,并强调对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研究”。’我认为这也可以说全球史观对史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是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也是全球史观对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一种理性思考,而且世界意识也因全球史观这一观点有所改变,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注重这几点:注目发展,理解交融与开放;渗透多元文化史观,减少偏见;关注边缘,构建和谐;把握时代脉络,与时俱进。
全球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新方法
许多史学家都认同运用全球史观这一新的观点去研究历史问题,每个人对全球史观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在《全球化与全球史观》一文中说:所谓“全球史观”是本世纪中叶在西方史学家中形成的一种世界历史观念,代表人物有英国史学家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和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L. S.Stavrianos)、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1)等。斯塔夫里阿诺斯1966~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两卷本)是全球史观经典作品之一。全球史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观照世界历史的独特视角。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对于全球史的把握他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的人类发展史,也就是说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散开来去说或进行史学研究。这种新的史学观点与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传统的历史主义史学流派代表了一种以时间先后为序的纵向思考为基础的史学思维范式,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历史分期这一史学研究方法就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合理性。全球史观主张把一切发展、变化或历史现象都纳入共时性研究,强调非连续的变化过程,历史分期的合理依据在全球史观的横向思维范式中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全球史观这一新的观点最早是运用在史学研究方面,在研究历史学问题时不再是从一个孤立的点去看,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点去俯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从纵向时间上的考虑,更多的是要从横向考虑,从这一点上去挖掘历史事件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新课程教科书对全球史观的阐发,不仅体现在知识点的设置和分布方式上,而且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定位和阐释上也有明确的表述。譬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等具体问题中,也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就拿鸦片战争来说吧,如果只是从中国方面去看的话,中国还算量个大国,经济上比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强,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上中国一直处于出超的在位,可是当我们从横向来看,中国则早已落后世界一个世纪了,从这点看我们就不难解释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乃至后来的一系列与外国的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了。
全球史观在新的领域中的运用
全球化的观点不只是运用在研究史学方面,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用全球化的观点来解释。特别是在说到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从各国分散在世界各地到新航路开辟,再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到现在的WTO,从当初的物品在同一个地方制作,出售到现在的全球化的分工,设计、制作、出售都在不同的地方,最终实现了劳动力、资本、商品、服务等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否定这样更有利于世界物品和资本的流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一国的经济的时候不能只看到本国的资源、资本,我们要充分地利用世界的一切资源去发展本国的经济,正如中国清朝末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最终的结果是中国落后于世界一个世纪,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所以说:在经济领域我们要用全球化的观点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关于地理学方面的问题上,我们就可以说出为什么一种生物可以在多个在方存在,还有那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核武器……当们用全球化的观点来看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不难解释了,所以我们一直呼吁全世界一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全球化的时代,这并不是说空话。近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时间范围上下延伸,空间范围不断拓宽,专业领域不断分化整合,学科问题不断强化。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空间范围的拓展,一方面应具有全球观念,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研究全球历史地理问题,重视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与中外历史地理比较研究,在全球历史背景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问题,另一方面应保持区域意识,探讨历史地理问题的区域性表现及其历史变迁过程,并寻求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内在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朱景文教授在《关于法律全球化的提法、趋势和表现》一文中说:“全球化问题本身就不是一个领域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说法,似乎全球化只能谈经济全球化,而不谈政治,法律,文化的全球化,认为经济领域是全球化,政治领域是多极化,而法律领域谈论全球化是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因为不可否定在政治领域确实存在多极化,在法律领域存在不同国家法律的管辖极化,在法律领域存在不同国管辖权,在文化领域存在文化的多元化,在这些领域谈全球化似乎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种提法有一个缺陷,如果承认经济全球化,难道经济全球化没有法律的表现吗?投资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金融的全球化等等如果没有法律的保证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里还涉及一个研究方法问题,过去我们研究问题习惯上愿意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分割,现在我们需要换一个视角,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全球化正是这样一个需要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大问题。”我认为他的分析并没有错,我们在其它领域要求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寻求法律上的全球化来保证一切都能有序地进行下去,法律的全球化也不能不说是当今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全球史的观点也要运用在法律领域。
我认为用全球史观的观点看问题是世界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正如经济全球一体化一样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样,这个世界是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不管是过去的历史问题,还是当今的时事都应当用全球史观来看,这是全面认清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当今社会作为世界公民应有的用正确的方法看问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