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走向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10:15
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09-02-17 03:24
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包括中国人固有的宇宙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人们都不难发现受到道教影响的影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后被道教继承并加以渲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绝大多数人所持有和公认的宇宙观。道教和儒家思想共同推崇和倡导的“天人感应”说,至今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依然存在,人们总是喜欢把自然界或宇宙间天体的变异同人类社会发生的某些现象加以联系,预测可能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例如认为天体星辰的陨落可能预示人间某位重要人物即将诞生或去世,重大的自然灾害或怪异现象出现可能就是人世间即将发生巨大变迁的预兆等等。道教从其信仰追求提出的为人处事道理,如“无为而无不为”、“追求清静”、“顺其自然”,以及崇尚“寡欲”、“俭”、“让”、“慈”、“和”等品格,也是自古以来成为中国人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所肯定、所赞许和追求。道教向往神仙世界却又重视现实生活的宗教思想,对于中国人的审美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道教宣扬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倡导“独善其身”,追求“返朴归真”和个性与顺应自然的统一,以及认为形式只是一种启示、一种象征,但无不表达一定的原则,反映一定的人格等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心中,成为他们观察事物和自我修养的一种标准。这些源于道教思想的理念,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对中国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们的心目中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一种心理特征。

千山五龙宫神像开光仪式
道教信仰的追求是“得道成仙”,和中国中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是不同的。但是,道教徒为了“得道成仙”,必须首先通过修炼来健身祛病,获得延年益寿,才能达到“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目的。因此,道教修炼中关于健身祛病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的中医学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最早的中国古籍中把医学同道教神仙之说都称之为“方术”,是分不太清楚的。道教中健身祛病的基本思想和中国中医学理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首先,道教与中医学在对宇宙和人的生命观念等一系列基本看法大抵是一致的,认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与四时调适”等是人们维系生命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其次,道教和中国中医学都特别强调人的生命之本,在于善加保养和珍惜健康,主张“治未病”的原则,认为预防远胜于治疗。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和中医学又相互借鉴,共同推进了中医学的发展,道教中有大量用以修道的经典,如《黄帝内经》、《金匮药方》、《本草经集注》等,同时又都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理论著述。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道教炼丹家直接从事中医学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杰出的中医大师,其中包括古代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以及近代的陈撄宁等,在中医学方面都有极高深的造诣。由道教宇宙生成说演化出来的“元气论”(即所谓“道即一,一即气”,因而气也就是道、是宇宙的本源),认为人通过调节呼吸、“运气”、“存气”等“修炼”方法可以达到延年益寿,最后回归宇宙,“与道合一”,是中国气功养生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虔诚的信徒们在敬香
宗教与文化艺术从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仙信仰,与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表现理想中的神仙世界和神仙形象,是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元前5世纪至3世纪战国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戈矛的金银错纹饰上,有腾空奔跑和飞翔的奇兽怪鸟;公元前2至1世纪西汉时,画家王延寿所作作品中,就绘有神仙、玉女、朱雀,以及长着麒麟身体的伏羲和长着蛇的身体的女娲等。公元2世纪道教出现后,以道教神仙故事和道教教义为内容的道教绘画,更是中国绘画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都留下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绘画作品,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道教绘画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有魏晋时代的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唐代的吴道子(公元8世纪时人)、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1135年)等。道教宫观的神仙造像和壁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现存公元7世纪至9世纪留下来的道教神仙塑像有山西省博物馆藏的唐常阳天尊像、陕西省博物馆藏的唐老子像、四川省绵阳西山玉女泉的摩崖造像等,公元11世纪至13、14世纪遗留下来的福建省泉州清凉山老君巨型石像、四川省石篆山造像、四川省大足南山造像、山西省太原晋祠圣母殿侍女造像、山西晋城二仙观、玉皇庙造像、江苏苏州市玄妙观三清造像等,公元14世纪后有山西太原龙山石窟造像、山西洪洞县水神庙塑像、山西晋城二十八星宿神塑像、山西高平县圣姑庙塑像、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春秋楼塑像等。道教宫观的壁画,最著名的有山东泰山东岳庙大殿的《启跸回銮图》、河北曲阳北岳庙大殿的《天宫图》、山西芮城县永乐宫纯阳殿的《朝元图》、山西洪洞县水神庙的元代戏剧图等。这些艺术珍品,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由美国芝加哥艺术馆发起和主办的《道教与中国艺术展》,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和旧金山巡回展出。展出了包括中国白云观所藏道教神仙画在内的150余件道教造像、绘画等艺术品,在美国引起了极大轰动,有近10万人参观了展览。展览开办的同时,还举办了“中国道教与艺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太乙诸神图 (明)

老子骑牛图 (明)张路 作

北京白云观保存的清代刺绣幢幡
道教音乐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也很大,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道教承袭了中国远古时代的信仰,同时也承袭了远古时代巫祝祭祀神灵所用的歌舞,如喝符水,念语,敲击鼓磬、模仿神灵降伏妖魔动作等。道教音乐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大约开始于公元415年,北魏道士寇谦之声称受太上老君旨意,制定了第一部道教音谱:《乐章诵戒新法》,确定了“华夏颂”、“步虚词”等最早的道教音乐的音韵,据学者考证,所谓“华夏颂”,是寇谦之吸收秦汉时期宫廷中演奏的雅乐改编而成的,大约是道士在道教仪式开始时行进中所吟咏的一种音韵。“步虚词”大多是赞颂神仙的,长短不拘,有五言和七言不等,看宗教仪式的需要而定。以后,随着道教的流传,道教音乐一方面吸收了历代宫廷音乐的旋律,包括一些笃信道教帝王创作的道教曲谱,如唐玄宗、宋徽宗等创作的道教曲谱;另一方面也大量借用了许多地方的民间音乐,道教音乐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如全真道音乐就分为“十方韵”和“地方韵”,“十方韵”是全国各地全真派宫观通用的音韵,“地方韵”则只能适用某一地区的音韵,其中有分为陕西韵、北京韵、温州韵等,极大地丰富了曲牌的内容。道教音乐是为道教宗教活动服务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又蕴藏着浓厚的道教哲理,与群众的习俗关系密切,为人们所欢迎,不仅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保留了不少历代已经失传的宫廷音乐曲调和各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是今天人们发掘和研究中国古典音乐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在音乐界的协助下,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道教音乐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在普查和采录中国民间音乐活动中,也把道教音乐纳入了收集和采录的范围,当时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抢救出一大批即将失传的道教音乐,著名道教音乐家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编辑出版了《湖南音乐普查报告附录之一·宗教音乐》、《扬州道教音乐介绍》、《苏州道教艺术集》等一批著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第二次普查和整理,采用了对道教音乐“音、谱、图、文、像”全方位记录的方式,因此对道教音乐的普查更为完整、系统和详实,并对道教音乐的源流沿革和基本形态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第三次是在80年代中后期,对北京、上海、苏州、武汉、武当山、辽宁千山、山东崂山等道教音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一批有成就的论文,并制作了一批音像制品。199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此后,上述各地道教宫观组成道乐团,陆续访问了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加拿大的多伦多,马来西亚吉隆坡、马里和新加坡等国的城市,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并在北京音乐厅公开演奏,受到了海内外音乐界的好评。

中华武术(太极八卦掌)

2003年3月18日第三届道教音乐汇演,演出现场
---------百度博客走向科学乌蒙郎君的博文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和文人的创作。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伸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艺术方面,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对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冲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
----------合肥工业大学 青春无名BBS社区煮酒论史 作者许愿墙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08-07-29 14:43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江西文明网博客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09-10-18 12:18
【摘要】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但由于内丹学流派众多,阐述内丹学的丹经浩翰、隐语复杂且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和迷信色彩,所以很长时期内中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一度几乎成为禁区。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才有所改变。然而,迄今为止, 道教内丹学的研究比起其它道教文化的研究仍然是非常薄弱的, 这种情况与内丹学在道教中的地位很不相称。道教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很大影响。
【前言】
众所周知, 道教的根本宗旨就是“得道成仙”,然“得道成仙”的方法及理论多种多样 ,包括存思、冥想、导引、辟谷、房中术、外丹术、内丹学 ……等等 , 这些方法和理论中 ,生命力最长久、最具影响力的显然是内丹学。在《道藏》典籍中 , 内丹学内容数量也远远超过其它方术和理论的内容数量。内丹学自唐代逐渐兴起后 , 就成为道教“得道成仙”思想的主流 , 并且 ,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的绝大部分道士也都是信奉内丹学的全真道。胡孚琛先生认为内丹学是道教文化中最核心的学问”,此论实有充分根据。作为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内丹学对道教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对内丹学缺乏足够的研究和认识 , 那么对道教发展史、道教神仙信仰、道教清规戒律、道教伦理道德、道教方术等各方面的研究都有可能产生重大误解。例如,原来曾有学者认为内丹学是唐代开始才从外丹发展转化而来, 这就是因对内丹学缺乏深入了解而得出的一种片面的看法。实际上,内丹学并非纯粹思维的产物 , 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模式 , 同时还包含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具体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其实早已存在且与外丹没有任何关系 , 例如汉代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即有内丹学的相关记载。内丹学发展至唐代才开始兴起,这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使然而非受外丹影响的结果。
1.对中国许多文学作品的影响。
“丹经”———正如不少明清学者所言 , 《西游记》中的各故事角色都有特定的内丹学含义 , 如孙悟空 (“心猿”) 、白龙马 (“意马”) 、猪八戒 (“木母”) 、沙悟净 (“黄婆”) 、佛 (“元神”)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过程的实质即一个人修炼内丹的过程 , 《西游记》的宗旨就是阐扬内丹学 , 整部西游记的情节结构完全是按阐述内丹学的需要来安排的。但由于现代文学界对道教内丹学缺乏了解 , 以至对《西游记》产生了种种误解 , 并出现了许多所谓的不解之谜: 《西游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西游记》的主角不是唐僧却是孙悟空这么一个古怪角色 ?《西游记》为什要强调唐僧所取的真经都是“大乘”佛经 , 共有5048 卷 , 取经的过程也正好是 5048 天 ?只有对内丹学有足够的了解 , 这些所谓的不解之谜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除《西游记》外 , 许多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都与内丹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例如唐代“诗仙”李白与道教的密切关系是大家公认的 ,他曾亲自求仙访道 , 他的许多诗歌不仅有浓厚的道家道教旨趣 , 更直接涉及内丹学 , 如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五岳寻仙不辞远 , 一生好入名山游 ……早服还丹无世情 , 琴心三叠道初成” 。宋代文豪苏东坡与佛教和道教都有不解之缘 , 他的《龙虎铅汞论》就是论述道教内丹学的作品 。以《岳阳楼记》名扬天下的范仲淹同样钻研过内丹学 , 他的《鹧鸪天三首》都是直接阐述内丹学的 , 如其中的这一首:人人都说水中金 , 尽向凡铅池内寻。谁识全凭真火制 , 水重半斤火半斤。一昼夜 ,十二辰 , 风火连天不暂停。太上当年分明说 , 炼铅如粉又如尘 。明代《封神演义》中有许多关于内丹学的内容 , 其作者显然也对内丹学有较深入的了解 , 以至海外学者柳存仁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其作者就是著名道教内丹家陆西星。明清时期的《绿野仙踪》、《聊斋志异》、《三言》、《二拍》及其它不少小说、传奇、传记中均不乏有关内丹学的描写。
2.对中国女性的影响。
在道教的理论中 , 女性决非是可有可无乃至可辱可贱的 , 而是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 ,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 , 神仙谱系 “三仙 ”、“九品 ”中均有 “成仙真 ”的女子的位置。道教的第一部“神书 ”———《太平经 》对当时社会贱视妇女的传统观念便提出了异议 , 《太平经合校 》九十三卷中说: “然夫天名阴阳男女者 , 本元气之所始起 , 阴阳之门户也。人所受命生处 , 是其本也。”道教素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依据来看待男女的地位与作用 , 从阴阳和合的理论出发 , 以尊阳而崇阴为基点 , 形成了 “重阴阳 , 等男女 ”的鲜明特色。尊重妇女、男女平等是道教最具人文色彩的亮光。中国道教所具有的阴柔色调 , 以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丰富了女性的精神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内容。既然道教文化与女性有着非常深刻的内在联系 , 那么如何利用道教文化来对女性休闲的发展有所帮助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分析:首先 , 妇女休闲的前提就是妇女自身休闲观念的建立 , 也就是说妇女主观上要有积极参加休闲的意愿; 其次 , 妇女在客观上要有休闲的条件 , 首要条件莫过于保证男女平等 ,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至少应当与男性相同 , 具体包括就业机会 , 社会分工以及在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等许多方面; 第三 , 具备了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后 , 接下来就应当提供多种科学合理的休闲方式供女性选择。从我国传统的道教理论角度去研究女性休闲的时候 , 会发现利用道教贵生重教的教义、对于女性的崇拜和针对女性修身养性的活动等理论 , 来针对上述三个方面去促进和指导女性的休闲活动是很有帮助的。下文将对应上述三点来阐述道教文化在女性休闲研究中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1. 道教贵生重生的基本教义与女性休闲观的建立正如前述调查结果表明的那样 , 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环境下 , 传统性别观念仍在女性思维中根深蒂固。要让女性做到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克服心理弱势 , 自主调节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 首先就要自身建立独立的人生观 ,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女性自我的休闲观。
3.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宗教和政治有很大的联系,它与统治者的好恶有关。例如在我国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曾三次到庙中出家,要官员出钱到庙里赎他。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学在那个时候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洛阳一个城中就有一千三百多个庙宇。到了唐初,因为老子姓李,皇帝李渊奉道教为国教,四处修建道观,要世人学习道家的思想和理论。道教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唐玄宗开始信佛,那么信奉佛教的人就多。唐肃宗在宫中开道场以求天保佑百姓,养和尚让他们掌权,当时的青壮年几乎都到庙里当和尚了,严重影响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因此,到了唐武宗的时候(公元 845 年) ,发动了灭佛的活动。当时销毁了寺庙 5 万座,还俗 26 万人。到了宋代,有好几个皇帝偏信道教,如宋真宗神道设教,宋徽宗竟然被道教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到了清代世人又信佛了,比如说慈禧太后自称老佛爷。新都的宝光寺的五百罗汉堂里,据说第 295 尊是康熙,第360尊是乾隆。皇帝把自己塑成金身罗汉,在民间的影响十分巨大的。说道教和自然科学有关,主要是因为道士、神仙、士开始了炼丹,而炼丹和医药有关。对天的研究,中国比任何国都早。他们对天的研究发展了天文,尤其是对季节时令及星象的研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人研究天文后,就觉得天至高无上的,而皇帝是上天派来的,宗教的教主也是代表上天的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样就和迷信联系在一起了。即所谓“君神授”“, 君权天授”,又起到了麻痹人民的作用,所以历代统治者此都采取宽容态度,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召见36 代天师张宗演,封为辅国天师,让他当了江南道教的领袖北派全真教的名气大,是因为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曾带着 18 个子,经过4 年的长途跋涉到了蒙古大漠见到成吉思汗,被封为“仙”,拜为祖师,而且让他掌管天下的道教,并派了骑兵千人送他中原,以壮声威。同时大兴土木,建造道观。如北京的白云观,了北方道教中心。丘处机还教了成吉思汗一些汉族的文化和治方法,劝他少杀戮。客观上对减少中原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起了一定作用。后来为什么统治阶级有时又和宗教过不去呢? 是为历代农民起义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
综上所述,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并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中国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ang Zi and Taoists, Taoismand religious cultureZHONG Wei - ke(Art and News Colleg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067, China)Abstract : China’s philosophy consists of ideological system of Taoists and Confucianists which dominate world outlookand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There ar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aoists and Confucianists and Taoism and re2lig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his own opinions.Keywords: Zhuang Zi; Lao Zi; Taoists; Taoism; religious belief
【参考文献】
马惠娣. 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 〔EB/OL〕中国休闲研究网 http: //www. chineseleisure.org/.
杰弗瑞 ·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0. 13.卡拉 ·亨德森等. 女性休闲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00. 2 - 3.
李素平. 论中国哲学中的女性观念 ———弘扬道家、道教尊崇女性的思想 〔EB/OL〕. http: //www. confu2cius2000. com/ 2002 - 10 - 15
陈霞. 道教贵柔守雌女性观与生态女权思想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2000, (8): 38.
詹石窗. 道教与女性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0. 28 - 50、75 - 122.
朱耀廷. 长生久视的胜景 —古代仙山道观 〔M〕. 沈阳: 辽宁师大出版社 , 1996. 8 - 9.
葛兆光. 道教与中国文化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7.
-----------易网博客【作者】李进科【指导老师】闻祥花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道德经|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道教系列条目基本教义道,德,三清,修炼重要人物老子, 庄子, 张道陵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道教神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道教宗派正一道,全真道道教典籍《道德经》,《南华经》洞天福地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维基主题:宗教太极图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目录 [隐藏]1 概论2 教理和教义3 历史3.1 渊源3.2 发展历程3.3 近现代的道教4 道教神仙5 戒律6 道术7 主要典籍8 教派9 道教活动10 道教文化10.1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1 道教与道家12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13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14 参考文献15 参看16 外部链接[编辑]概论在中国历史上,“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编辑]教理和教义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尊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编辑]历史参看道教历史[编辑]渊源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编辑]发展历程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编辑]近现代的道教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编辑]道教神仙参看道教神仙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廷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编辑]戒律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 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编辑]道术《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了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内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编辑]主要典籍参看道经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编辑]教派参看道派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编辑]道教活动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编辑]道教文化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编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祉、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编辑]道教与道家“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编辑]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编辑]道教与佛教的关系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斗争中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的本土文化的需要。[编辑]参考文献李纪兵,《富国律》——三十年内国家成王称富之规律法律》,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ISBN 962-450-844-5李纪兵,《道德经李家注解》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ISBN 7-80123-229-1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宗教文化丛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ISBN 7-5072-0409-x李养正,道教基本知识,中国道教协会编印(非正式出版物),1985年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 ISBN 7-5052-0203-0[编辑]参看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道教音乐道教人物列表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洞天福地中国宗教[编辑]外部链接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道教中国道家网站索引道教学术资讯网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Taoist Studies in the World Wide WebDaoist Chinese Characters石竹道文化道教文化道教网络资讯报导道教全真派道教中的女性(翻译节本)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6%95%99"页面分类: 中国宗教 | 道教 | 宗教参考资料: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81%93%E6%95%99
----------百度知道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