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郑锦:以美感育人(中国青年报 2009-1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9:00:50

郑锦(1883~1959)字褧裳,广东香山人,“北京美术专科学校”(现今中央美术学院)创办人及首任校长
“我不管你们派谁去,但一定要有徐悲鸿在内!”
当郑锦看到自己的办公桌上,放着10多个被高官要人举荐的公派留学人选时,他留下了这么一句话。这个校长本是想把6个名额留给一些有美术天赋,却又没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可眼前的这些人选,显然有悖他的本意。
这句话理应被记入中国现代美术史。因为这不仅显露出这个校长对抗强大潜规则的勇气,也是他为中国美术界培养人才作的最大努力。
1917年,在蔡元培的授意下,这个34岁的男人领命为国家建立一座国立美术高校。中国虽然一向以绘画见长,但从未有过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多是师徒间口耳相传,这显然不是一个努力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对待美术应有的态度。
由于没有现成的先例,郑锦便远赴日本考察,从设立科目到授课学时,从后勤设备到教室采光,从教具增设到图书建制,在一年多的考察中,这个未来的校长殚精竭虑,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开创了一幅前所未有的景象。
郑锦本可以过上相当悠闲和雅致的生活。早在1907年赴日留学期间,他的画作《娉婷》便入选日本文部省的美术展览,这是中国人的画作第一次进入这个日本最高级别的美术展览。大正天皇在这幅画作前徘徊良久,被画中亭亭玉立、悠闲婉静的中国女性之美所吸引,不忍离去,也成为当时日本所有报纸的重要新闻。
但他依然选择作一个校长。吸引他的,是时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一番讲话:“注意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敦育完成其道德。”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这所高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始,也代表着国家对于美术教育重要地位的确认。它最早的一批学生,如李苦禅、常书鸿、王曼硕、胡蛮等,日后都成为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不过,作为一个画家,郑锦依然保持着生活逸趣。在位于北京西四的一个四合院里,他在院子里种满了奇花异卉和蔬菜瓜果,早晚与夫人子女芸草灌溉,精心料理。夫人鲍桂娥甚至对饲养蜜蜂“颇有心得”,每当有友人前来,总能尝到郑家特酿的蜂蜜。
这个画家一生行事低调,并无艺术家的惯常爱好。不烟、不酒、不赌,连麻将牌也不打,更不通官场上的“为官之道”。因而任校长8年后,被迫辞职。
但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在京城荣耀一时的校长,会作出去农村搞平民教育的决定。他与晏阳初、胡适等人,在河北定县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委员会”,在农村中推广识字教育,扫除文盲,中国第一本专门为农民编写的识字课本《千字文》,书中4000多幅插图,便出自他手。
与北京时的闲暇生活不同,此时画家的住处,是小村外一座荒废的瘟神庙。他把庙中的瘟神像作为装饰用品,将佛座改为金鱼缸,香炉变为大花瓶,庙中的石牌、烛台,也成了居所的自然雕饰,当地人因其不畏鬼神,故称他的家为“郑王府”。
这个已年过半百的“郑王爷”,依然不失画家的清高本色。他用布幔画了一对裸体男女共舞图,悬挂庙中大殿上,若遇到粗鄙豪绅的来访,便拉开遮掩画作的布条。访客便坐立不定,很快告辞而去。
郑锦擅画人物,所作均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在世时从不卖画,所以坊间流传不多,俱为珍品。他喜欢用手指调试颜色,以至患上对颜料有过敏反应的皮肤病,一度搁置画笔。不过康复后依然故我,画作不辍。
上世纪50年代,郑锦的外孙汪伦曾与其共同生活。据汪伦回忆,每当夕阳西下,郑便带着他在海边散步,看着日渐西落。回家后,郑便“如雕塑般“站立在画架前,只有调试颜料之时,才会用左手无名指在小研钵上动上几下。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02/content_2963671.htm
林天宏:郑锦:以美感育人(中国青年报 2009-12-2) 意大利家具:不可以忽略的艺术美感 张伟:一次给农民以公平的努力(中国青年报 2009-2-11) 王清:有一种造假以组织的名义推行(中国青年报 2009-2-13) 教师的育人经2 林天宏:郑毓秀:以玫瑰为枪(中国青年报 2010-7-14) 12月31日 追求美感 以生为本,用心育人——香港十所大学考察学习报告 坚持以精神育人的语文教育改革者--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最权威教育网站--人民网 我以“孔论”论从教-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中国教育人博客 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 山东加快推进党史强省建设 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林天宏:高梦旦——以谋国风度谋书事(中国青年报 2008-1-9) 陈强:贵阳色情组织以“学生妹”招徕酒店客人(中国青年报 2009-4-8) 杨涛:批评政府哪怕失实,也不能以“诽谤”治罪(中国青年报 2009-4-9) 傅达林:以人权的名义遏制刑讯逼供(中国青年报 2009-4-15) 张鸣:还大部分高干子弟以清白(中国青年报 2009-8-11) 张贵峰:以投毒罪判处污染环境者:快意难掩尴尬(中国青年报 2009-8-19) 梁发芾:以权谋房:中国住房格局的“三轨制”(中国青年报 2009-11-3) 刘畅:以新闻专业主义监督媒体(中国青年报 2009-11-13) 以就业的名义不开课钱照收(中国青年报 2009-11-18) 吕兆国:“我以党性保证公正处理这件事”(中国青年报 2009-11-30) 王威:“公款吃喝以贪污罪追责”应成常态(中国青年报 2009-10-28) 曹林:贪官生病百姓吃药:挟权力以令天下(中国青年报 2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