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经济高增长中的四大透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9:38:51
2008年01月25日 08:56:3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党的十七大和经济工作会议都十分强调如何在我国经济高增长中更好更快地节能、减耗和强化环保。此文从大局出发择其要者从资源、环保、人才、制度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经济近些年来在经济高增长中的透支情况以及应采取的积极和稳妥的对策。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头等要务。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各种重要资源、环境、人力资本、制度上的透支也相当严重。如果对这些透支不尽快地加以遏制和克服,很难在经济上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透支之一: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增速居高不下
2006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按现行汇率测算,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为23.7亿吨,增长9.6%;原油3.2亿吨,增长7.1%;天然气556亿立方米,增长19.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5月投资增速达到25.9%,高于去年全年的24%。投资增长依然主要来自于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由此可见,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能源产出效益较低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国内万元GDP能源消耗为1.2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3%,是我国单位GDP能耗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距离年初预定下降4%左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6年主要原材料消费继续大幅度增长。其中,钢材4.5亿吨,同比增长17.2%,占全球消费量的30%;铝865万吨,增长32.1%,占全球的25%;水泥12.4亿吨,增长14.5%,占全球的54%。如此大规模的资源消耗说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不符合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并不丰裕的现实国情。
虽然,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阶段性、转移性因素,但主要还是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高度粗放密切相关。值得提出的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对文化等无形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交织在一起,单纯靠硬实力打拼市场,忽视了文化等软实力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也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把过高的资源、原材料消耗降下来,不把发展经济的眼界放宽一些,中国经济虽然一时可以增长很快,总量可以快速扩张,但是质量和水平往往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难以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要务。
透支之二:生态环境破坏惊人
与能源、主要原材料大量消耗相对应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所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五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两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仅核算其中的10项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体废物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而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等都没有涉及。
虽然核算得出的结果并不完整,但足以令我们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的全貌有所估计。这些数字再次证明,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显然,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情况下所取得的GDP不断增长是非常危险的。     如何彻底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需要从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入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从生产的角度讲,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既要算清企业的经济账,也要算清企业的环境账,运用价格等微观机制,对企业的环境改善无作为行为实施惩罚,对企业环境改善有作为行为给予奖励。从消费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奢侈性、过度性消费进行相应的严惩。
透支之三:人力资本浪费严重
人力资本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才、人力、技术和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训练、移民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人格化。作为一种资本,其核心和灵魂具有增值性,一旦投入经济运行,能够为其所有者和使用者带来价值增值和丰厚的回报。人力资本透支最大的影响是制约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官员化趋向是对人力资本的最大浪费和最大透支。在国内,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富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本来就比较少,并且少数最优秀的企业家最终大都转化为各级官员,导致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也是对现实人力资本的最大透支。企业家是人力资本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承担风险的能力,就不能把一个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激活起来、运转起来,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企业家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其价格应该是比较昂贵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业绩辉煌的成功企业,大都与著名企业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家之间的竞争。但是,国内的所谓企业家,往往也是半个政治家,他们对自己的仕途关注往往超过对企业前途的关注,如此复杂的身份定位导致企业家的目标追求错位,进而透支其有限的精力损害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以科研人员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短期行为是对人力资本的又一大透支。截至目前,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全国R&D人员136万人,6年增加到142万人,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达到1.42%。“十五”期间,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在2005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60%。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相当,其中纳米领域论文引用数位居世界前列。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由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也从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4位。“十五”期间,仅国家863计划就申请专利2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0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700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是“九五”期间总和的5倍。
上述一串串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能够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转化成优势产业和产品的复合型人才还严重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大量的科研成果只是用来鉴定、评奖、评职称或申请专利。今后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不能仅仅追求研究成果的数量扩张,更重要的是要在相应的研究范围内 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力争在核心和关键领域内确立自身的技术标准,占领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倡导营造宽容失败、允许多年不出成果,但长期可以出大成果的社会氛围。
再次,更应该引起警惕的是过高的房价、医疗等费用,正在进一步扼杀人力资本投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癌症的死亡率每年达到了15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每年达到300万人。在现代社会,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正在日益加重,实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600万人,中国人“健康透支”的后果开始凸现。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11.5%,各种声音预测中国即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当人们还陶醉在大国崛起的睡梦中时,我们不得不冷静审视快速飙升的房价和医药费用对长期人力资本积累和投入具有巨大杀伤力。经济总量本身并不能够说明一切,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才是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所依赖的是长期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眼下,席卷全国大中城市的高房价、高医药费正在扼杀人力资本的投资。
毫无疑问,房价上涨过快和医药费过高,导致居民负担加大,抑制了居民的其他消费,挤出效应十分明显。按照现在大中城市的商品房平均价格衡量,一个工薪阶层的三口之家要负担一套住房的费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占据到月均收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 这将会极大地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抑制正常的购买需求和其他消费,甚至迫使其增加劳动时间,比如说利用下班时间打第二份工等等。加上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太完善,大多数体制外的人们还是大病小看,小病扛着。这样的状况,必然损害到我国劳动力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当绝大多数的人们还在为一套住房而奋斗终身时,其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大大缩水;当依靠房产的自然增值带来的财富满足充斥先富群体的头脑时,其潜在创造性活力也将会大大降低,两种力量相互叠加,导致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赖以支撑的人力资本基础必然会进一步削弱。
透支之四:制度缺损堪忧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对现行阻碍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进行变革,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一是要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上的制度缺陷。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若干大中城市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上,带有明显锦上添花的特征。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的旧的城市制度设计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总的趋势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的不断拉大。众所周知,21世纪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之间的整体竞争。也就是说,中心城市与其周围的腹地应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腹地在快速接受中心城市辐射的同时,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城乡、区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但是,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往往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作为城市发展腹地的农村的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让位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土地为代表的增值收益大量流向开发商和政府财政手中,导致部分农民并没有因为城市化而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这一最基本生存保障的同时,并没有同时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也没有获得与角色转变相适应的工作技能培训。因此,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制度设计上,迫切需要以城市为中心转向城乡兼顾,不仅要强调如何增强城市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强调和培育区域的竞争力。
二是改革收入分配不公制度要有新思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设计不应局限于实体规定上,也应该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公开和透明等程序和程度的规定上。也就是说,在对待收入分配问题上,仅仅增加收入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对收入的来源实行全面公开,确保人人收入都能够暴露在阳光之下,通过社会监督,确保实现社会分配的进一步公平化和明朗化。
三是提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普惠理念。当前,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同时又存在严重的城乡、区域差距。但是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一些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往往偏离了保障的重心,使得应该得到保障的群体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一些既得利益者却享受着过度的保障。以公费医疗为例,大量的经费被少数人所占有,而真正缺医少药的人群连基本的医疗服务也难以享受。应当承认,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不同类型的人群实行差别政策虽然是必要的但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在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必须要扩大统筹的范围,充分体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普惠化。普惠不仅是政策理念更应当形成制度。只有实现基本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和公平化,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起点公平中点公平终点也公平,社会成为公平社会。(宋养琰 宋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