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仁-----国民党起义将领、解放军上将、四平战役令林彪心悸 - 历史天地 历史人物 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46:01
陈明仁
陈明仁(1903 04.07 - 1974 05.21)国民党起义将领、解放军上将
湖南省醴陵市人。1924年升入广州市军政部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1、2次东征。后任国民党陆军第10师56团团长,陆军第80师少将副师长、中将师长,陆军第2师中将参谋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党军政部中将处长,陆军预备师中将师长,陆军第71军中将副军长、军长,东北第5绥靖区中将司令、第7兵团中将司令,华中“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21兵团司令员,第55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是第1、2、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届全国委员会代表及第3、4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生平事迹

陈明仁,1903年4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陈家岭的一个富户人家。1922年中学毕业,后回家乡小学教书。1924年春,辗转广州,入陆军讲武学校第4队学习,后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6队。
1922年2月组建教导团,陈明仁被分到第2团第2营第3连任见习排长。参加了第1次东征,因作战勇敢,被升为少尉排长。
1925年7月,第2次东征时,陈明仁调任第1军第2师4团3连中尉排长。同年9月在东莞战斗中,指挥全排抢占制高点,乘敌不备缴了陈炯明1个营的枪,被升为3连连长。随后,率部攻打惠州城,陈明仁首先登上城头与敌展开肉搏,后继部队一拥而上,攻克惠州。战役结束后的第3天,在庆功会上,蒋介石亲发口令,吹三番号向陈明仁致敬,还带头呼口号:“向陈明仁看齐!”命令到会全体官兵举枪向陈明仁致敬,并当场宣布提升陈明仁为营长。此后,陈明仁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先入军校进修,后升任团长。
1931年,陈明仁任第3独立旅旅长,奉命率部对石友三进行合力夹击。陈明仁以一个旅击溃石友三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讨石战役后,陈明仁被蒋介石提升为88师副师长兼238旅旅长。
1933年,陈明仁升为88师师长,归“东路剿匪总司令”蒋鼎文指挥,对陈铭枢、李济琛等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作战,并在七里坪、新集等地“进剿”红军。
1934年夏,陈明仁所属的238旅在沙县被红军击溃后,88师移驻龙岩。陈明仁被蒋介石电令到庐山,被留在军官训练团学习,编在第1大队任大队副兼中队长。在庐山学习几个月后到庐山任2师师长,不久又调任国民党军委会参议的闲职。1935年入陆军大学第13期学习,学期3年。

1938年春,陈明仁被任命为预备2师师长。在湖北咸宁接任后,即奉令率部参加抗击日军的九江作战。陈明仁师对日军猛打硬拼,受到蒋介石的青睐。1940年陈明仁率师参加了广西昆仑关的对日作战。1941升为预2师中将师长。接着率部开往云南,驻守昆明附近。1942年,陈明仁任远征军第17集团军71军副军长,指挥所部进驻云南保山,建立江防阵地,与日军隔江对峙。
1944年夏,陈明仁率部越过怒江,进攻龙陵日军,在松山要塞与日军展开一场恶战,全歼守敌。接着指挥部队从攀枝花、惠通桥渡过怒江,沿滇缅公路正面主攻龙陵。陈明仁组织各师敢死队,采取轮番攻击的部署,使日军疲于应战,经过8天的进攻,日军大部被歼,百余人被俘。陈明仁升任71军军长。随即又挥师南进,指挥该军一部参加滇西缅北反击,攻克畹町附近的回龙山。战斗打响后,陈明仁亲自督战,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佯攻三台山,主力则部署在回龙山下,准备实攻。敌军在陈明仁的诱惑下,果然上当。日军集结主力,向三台山转移。这时,陈明仁命令部队向回龙山进攻,并设伏拦截驰援回龙山的日军,取得了回龙山反击战的胜利。11月3日,远征军收复龙陵。随后,为配合湘西会战,陈明仁奉命率部挺进广西,攻击盘踞在柳州、桂林之敌。71军所向披靡,先克柳州,再克桂林,大获全胜。这时,日寇已成强弩之末,71军在陈明仁的率领下,乘胜追敌,挺进湖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发动了大规模内战。1946年春,陈明仁率71军到东北参加内战。同年4月15日由永吉向四平进发,行军途中,87师在金家屯以北大洼地区被解放军歼灭1个团,后续部队又被斩成数断,全师溃散,师长黄炎落荒而逃。
1947年6月中旬,四平被解放军围攻。陈明仁调兵遣将,拼死抵抗。不久,军部的核心阵地被解放军突破,活捉了陈明仁的胞弟陈明信,5天时间占领了四平铁路以西地区,到6月24日,解放军已攻占四平的五分之三。此时,解放军主动撤出战斗,指挥出现了失误。蒋介石急调53军增援,使陈明仁守住了四平。由于同时击退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两大军团,被人称为“干城之将”, 同时其指挥的四平战役成为国民党军事研究破防围点打援战略的重要和基本根据!
四平之战后,陈明仁被蒋介石提升为兵团司令官,并颁发青天白日勋章。 后刘翰东等告发“陈明仁纵兵抢粮”,由陈诚请求蒋介石查办。蒋介石将陈明仁撤职,但未查办,后调往总统府任中将参军的闲职。
陈明仁在闲居南京期间,71军高级将领致信陈明仁不能再为蒋介石、陈诚卖命。在四平被俘的胞弟陈明信从东北释放回到南京,向他转告了李立三的寄语,叙说了优待俘虏的事实。一些好友也鼓励他抓一点实力做“资本”,以图东山再起,另谋生路。这一切对陈明仁触动很大。1948年10月的一天,陈明仁在一次秘密集会上表示了不跟蒋介石走下去的愿望。
1948年10月,陈明仁应白崇禧屈驾恭请赴武汉就职。陈明仁到武汉后,既有华中“剿总”副司令的头衔,又有武汉警备司令部兼29军军长的实职。不久,国民党恢复71军,成立第1兵团,陈明仁为兵团司令官。在武汉,陈明仁口里喊“要战到最后一人”,暗中则与程潜默契,倾向和平(程潜:长沙绥靖主任兼湖南主席,深明大义,决心投向中共,并与中共湖南地下党有联系)。1949年初,程潜派人找白崇禧要求将陈明仁移驻湖南就地整训,充实力量,得到白崇禧欣然同意。2月18日,陈明仁以第1兵团司令官身份率29军、71军到湖南编训,兵团司令部设在长沙。
陈明仁到长沙后,与程潜来往非常密切。为避嫌疑,先指定人员联系,后来,程潜要陈明仁兼任长沙警备司令。陈明仁在回武汉请示白崇禧,得到同意后,即回长沙接管长沙警备司令部。随后,经过中共地下党的一系列工作,程潜和陈明仁共同表示了与共产党合作,走和平道路的意愿。
1949年6月,程潜写了要求和平起义的备忘录,请中共湖南省工委送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毛泽东7月4日给程潜复电:“先生决心取反蒋反桂及和平解决湖南问题的方针,极为佩慰。”
1949年8月3日下午,陈明仁约集汪士楷等人在麻园岭住地共商草拟宣告起义电文稿。8月4日,由程潜、陈明仁领衔发出起义通电。宣布率领全湘军民,正式脱离广州政府,加入中共领导之人民民主政权,与人民军队为伍。
当晚8时,程潜致电毛泽东、朱德等:“潜等业经8月4日电宣布正式脱离广州政府,即日成立湖南人民政府临时军政委员会,由程潜、唐生智、陈明仁、仇鳌、唐伯球任委员,并推定程为主任委员的同时,由临时军政委员会推定陈明仁任湖南省政府临时主席,并决定由第1兵团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推定陈明仁兼司令官。”
8月5日,毛泽东、朱德复电同意。随后,陈明仁又兼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和长沙市军官会副主任。8月5日下午,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第138师举行入城式,10万余人夹道欢迎,欢呼湖南和平解放。
9月3日,毛泽东电邀陈明仁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陈明仁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受到毛泽东等接见。

1949年11月,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员。从此,陈明仁以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身份,踏上新的征途。
1950年2月,21兵团由浏阳移驻醴陵,全军集中整训。同年12月,陈明仁率部开赴广西参加剿匪。经过5个月战斗,歼匪3万余人,胜利完成了任务。
1952年1月,第21兵团改组为水利工程队司令部,领导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同年10月,在完成以上两项任务后与其他一部分部队合并为55军,陈明仁任军长。随后,陈明仁率部从桂林开赴湛江,担负守卫祖国南大门的任务。
陈明仁是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1届政协委员,第3届、第4届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65岁告老还乡古稀之年儿孙满堂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明仁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回到湖南休养。他接此通知后,即将解放军的红五星帽徽、军衔、军服等,要警卫员送回军部,并写信告诉儿子们,他奉命回到湖南长沙当老百姓了,不久,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即令军部将他的军服、帽徽、军衔送回,并说明不是离开解放军编制,是离职休养,在部队的一切待遇不变。陈明仁欣然接受,随后又迁到湖南长沙上麻园岭。他回长沙后,得知陶峙岳也从新疆离休回到长沙,两人往来甚笃。
陈明仁前妻谢芳如与他甘苦与共生活了三十多年,夫妻恩爱逾恒,不幸谢芳如身患癌症于1950年4月间去世。谢芳如生有两子:陈扬钊、陈扬铨。继配萧毅,系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主治医师,为前妻谢芳如住院期间的主治医师,谢芳如去世后,陈明仁续娶萧毅为妻。萧毅从未生育,无儿无女。1972年夏天,陈明仁突然身患不治之症,陈患病期间,萧毅形影不离,日夜守候在丈夫的病床前细心照料。陈明仁住院期间,湖南军区先送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诊断治疗。周恩来此时也重病在身,但他还亲自过问陈明仁的医疗方案,逐字逐句批阅,并指示一定要尽一切努力挽救陈明仁的生命。戎马一生的陈明仁终于不幸于1974年5月21日黄昏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71岁。

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陈明仁将军的骨灰由北京迁葬长沙岳麓山,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曾奋斗和关注的故土。2009年8月2日上午,陈明仁将军骨灰回归故里安葬仪式在岳麓山隆重举行。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敬献了花圈。
毛泽东说:“即使你一人起义,也是成功之举!”
辽沈战役前,陈明仁被调到武汉,任华中“剿总”副司令。此时,他受到程潜的影响,倾向和平。陈明仁和程潜是醴陵同乡,还是程潜的学生,所以程、陈两人得以合作。章世钊先生写信给陈明仁,要他看清局势,认清前途,投靠人民。他在信中还特别引用了毛泽东对陈明仁评价的话──“当年,陈明仁是坐在他(指蒋介石)的船上,各划各的桨,都想划赢,各为其主嘛,我们会谅解他,只要他过来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他。”
其实,早在陈明仁闲居南京期间,原71军的高级将领致信陈明仁不能再为蒋介石、陈诚卖命。在四平被俘的胞弟陈明信从东北释放回到南京,向他转告了同乡李立三的寄语,叙说了优待俘虏的事实。一切对陈明仁触动很大。
陈明仁是胸怀大略的人,虽然决定起义,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为迷惑蒋介石,他甚至以反共的面目出现。陈明仁召集市政府的官员讲话,声称要与共军打到底,坚决按国民党政府的指意从事。可私下,他对身边人说,我保证长沙听不到枪声炮声。
曾与陈明仁在四平血战的四野部队,此时也捐弃前嫌,派出和谈代表到湖南平江县,与程潜、陈明仁的代表和平谈判,相互协商有关长沙起义的具体事宜。1949年8月2日至6日,毛泽东三次电告林彪等人,要妥善对待陈明仁。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湖南和平解放。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两个月,程潜和陈明仁的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成立献上了一份厚礼,特别是迅速解放西南和华南,有着重大意义。
程潜和陈明仁的起义,使毛泽东的家乡免遭战火涂炭。毛泽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和朱总司令在回复程潜和陈明仁的电报中说:“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
8月14日,起义部队开拔到浏阳集中改编,一切补给则由解放军后勤部负责。在浏阳开始整编部队时,所用的关防名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部。”既有“国民党”,又有“人民解放军”等字样,番号印在符号和帽徽上,这是毛泽东亲自批准表示可以暂时使用,这在解放战争中是没有先例的。
1949年12月1日,第四野战军副政委陶铸宣布,起义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隶属第四野战军,任命陈明仁为司令员,唐天际为政委。
陈明仁指挥的6个军,军长一级人选大部分是黄埔一期的,下属也并不是陈的基本部队。起义后,不少部属率部叛逃。陈明仁则显得非常苦闷。作为一个军人,又是一个兵团司令,处于这种境况中,其心情是可以体会到的。
毛泽东安慰他:“你的义举意义重大,功劳不小。即使你一个人起义,也是成功之举!”
国民党元老李宗仁听说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叹息道:“可惜一个党国元老,一个国军名将,被老蒋逼得走投无路,真是树未倒,猢狲就散了。”
解放四平令战神林彪心悸的一场血战
1947年夏天,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了强劲的夏季攻势。经过两个阶段的猛烈攻击后,克城数十座,歼灭国民党军近4个师6万多人,可说所向披靡。在结束攻势前的最后一战中,林彪将目标锁定为四平城。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四平的兴起源于三次机会。
在日俄战争前,四平只有7000余人,小集镇一座而已。由于俄国人在此开商埠,市区向东移了9里。铁路畅通后,洮南、洮安一带的皮毛与辽河一带的谷物,在这里集散物流,商业逐渐发达,人口增至3万。日俄交战,俄军败北,日本人占领四平,商业更为发达繁荣,人口由3万增至6万。“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划区设四平省,此地为省会,于是,人口增至11万。四平的市区也随着形势及人口逐次扩张,在国共血战之前,已有南至北长达9里,东至西长达8里的面积,总共约近20平方公里。一条铁道贯通全城,把城区分为道东和道西。
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块心结。在一年多前,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32天的血战。最后终于功亏一篑,伤亡近万人,弃城而去,成就了东北国军指挥官杜聿明的英名。更让林彪耿耿于怀的是,四平败后,东北民主联军站脚不住,连连后退,竟被国民党军一直撵过了松花江,可说一溃千里。如果不是蒋介石判断错误,暂时满足了攻占江南之地,从而使共产党军队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林彪等人就会被撵到苏联去了。因此,林彪决心还以颜色,借大胜之机收复四平。
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联军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7纵)全部、6纵队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6个纵队加7个独立师共17个师的兵力进行阻援作战。
战前解放军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71军不到2万人,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71军2个师加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超出了解放军估计的近一倍。
四平守将国军中将兵团司令陈明仁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黄埔一期学员,是林彪的一位师兄。当年黄埔军血战惠州时,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介石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陈明仁一生别无他好,只痴迷于军事,因此熟读兵书,勇谋兼备。在抗战中,陈明仁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得蒋介石亲令嘉宾,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此次孤军坚守四平,他已抱定了与全城共存亡的决心。
临战之前,陈明仁细致地视察了四平全城的地形。他发现,全城的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东洋建筑竟然是按照现代战争的防御要求来设计和建造的。大概是日本人当年为了对付俄国人把四平作为一个战争据点来进行建设吧。而解放军去年守四平时没有发现这一点实在是一大遗憾!因为解放军去年仅仅在城市边沿构筑工事进行传统的阵地战,没有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堡垒来使用,最后不得不逃离四平。陈明仁因此大喜,他决心将全城化为“陈明仁堡垒”,让共军尝尝71军部队铁拳的滋味,给林彪这个师弟上一堂难忘的城市防御战的课程!
陈明仁下令部队日夜不停地抢修工事,终于在民主联军攻城之前完成了布防。四平全城已经成为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鱼鳞式纵深集团地堡群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环绕着市区四周的同时,还遍布市内四处。而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或打通墙壁,或修交通盖沟。以便于输送兵员和弹药。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发电照明设备。楼内则遍布火力点。核心阵地前有卫星阵地,卫星阵地前有七道障碍。分别是:陷脚坑、绊脚架、铁丝网、鹿砦、土围、护城河、散兵地堡。五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防御整体。
此外,还考虑到战斗中可能会被突破分割,各火力点前做到既要障碍重重,又要射界扫清。各连队步步为营,层层设防,即便某处突破,各支撑点都可以各自为战。陈明仁的这套布防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从日本军队那里学来的。在当年的滇西反攻中,中国军队以极其惨重的代价攻下了松山和龙陵。陈明仁曾亲自踏勘日军工事,颇受震憾,若非日军全部战死,可能还攻不下这二座要塞,日军工事的诡谲和实用的完善结合使他终生难忘。此次四平之战,陈明仁正是借用了日军的点面结合的防御战术来对付解放军。
1947年6月14日晚20时,解放军对四平发起了猛攻。几百门大炮一起怒吼,密密麻麻的炮弹飞向四平城。这些炮大部分是缴获的美式榴弹炮,还有一部分是日式山炮和野炮。四平的国军防线一时山摇地动、火光冲天,城墙被打出了一块块缺口,阵地前准备进攻的所有的解放军战士都不自觉地堵耳张口。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势,在共产党军队的历史上,这还是头一次。
炮火准备足足进行了17分钟,然后开始向前延伸。解放军的攻击部队从道西的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向城区发起了进攻。战前,7纵司令员邓华建议,两个纵队攻城恐怕兵力不够,最好将阻援的6纵拉上来从城东南三面进攻四平。然而,建议没有被林彪采纳。
解放军先头突击部队的进攻队形成“三三制”,就是每个步兵班编成三个战斗组,每组三四个人,列成三角队形冲锋。当突击队冲到城墙前,许多射击孔吐出火舌,士兵们纷纷倒下。于是爆破组上,用大包的炸药开路,但爆破手也纷纷被枪弹射杀。往往在伤亡十几个士兵后,才会有一个地堡被炸毁。靠近城墙的的街上,几乎铺满了一层尸体。在付出重大伤亡攻进城后,突击部队又被敌人的火力包围了。而突破口立即被国军用坦克当作活动堡垒,封锁了。城中大街小巷布满了沙袋,楼台窗口到处是喷射的火舌……双方开始逐街逐屋地争夺,刺刀拼得嘁哩喀嚓,手榴弹冰雹样乱飞,60炮炮弹像礼花一样在人的头上爆炸……
解放军用大炮轰,又用炸药炸,将国军的坦克炸烂,继续扩大城墙的突破口,攻城的大部队冲进了四平城,此时刚好21点。接着,更血腥的城市巷战全面展开了。
林彪强调用炮,他认为极其猛烈地炮火不但给敌手以心理震撼,而且能有效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于是战前调了相当数量的炮兵部队到四平。连炮纵的12门高射炮都被调往前线。当密集的覆盖性炮火飞向四平的目标区时,天摇地动,目标区被冲天的尘埃罩住。炮火停歇,尘埃散开,目标区完全变了样——所有高矮建筑和地堡都改变了了形状。炮口转移,又覆盖下一个目标区……
解放军士兵随着炮火前进,炮弹落在哪里,士兵冲向哪里,他们紧追着炮弹,冲向国军纵深。然而,陈明仁在战后说:“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这种局面。但是,炮火射击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在突破点,对于我们危害不大,我的阵地也不曾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因此,城区战变得空前惨烈起来。
四平城内有许多大红楼,全都是用红砖建筑的。陈明仁也不明白东北的黑土地烧的红砖为何有如此之硬,战前他观看用60炮弹在墙上只能炸开些小坑和小麻点,这使他对据楼防守充满信心。这些楼都是国军各级指挥部的火力点,视野开阔,射界通达,四处还有明暗火力点及地堡。解放军在夺取这些红楼时,一批批爆破员和突击队员倒在楼前,死伤惨重。更有甚者,爆破组在历经弹雨到达楼下进行爆破时,往往只炸个小洞,需得反复进行几次爆破作业才能成功。当爆破成功后,从缺口冲进去的战士又要跟楼内反扑的敌人展开近距离枪战和肉搏。结果,每攻克这样一座楼,都得付出沉重的伤亡代价。而四平,这样的楼太多了,几乎每座楼都成了尸楼血楼。这里举个例子,在攻打陈明仁胞弟陈明信守卫的71军军部大楼时,解放军有一个连134人,打完大楼后活着的已不到10人。
东北的白天特别长,从早上4点到晚上8点天都是亮着的。地面上,两军犬牙交错地拼死厮杀着。天空中,国民党的飞机猛烈地轰炸解放军的占领阵地,每天都有十几架次,使解放军后续部队开进缓慢。国军的飞机还空投了大量的作战物资给四平守军,成为四平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军苦苦坚守着城中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小巷、每一栋楼房、甚至每一堵废墟。解放军则一寸一寸向前推进,攻击部队往往上去半天就伤亡过半,只好不断轮换。
战斗开始不到4天,林彪就不得不将作为总预备队6纵17师拉了上去。四平城内的混战进行得空前激烈,双方抵近对射,刀劈枪刺,甚至用拳头牙齿进行拼搏。到了夜晚,四平上空飞满了照明弹、燃烧弹。被炮弹打着的民房和建筑物熊熊燃烧,满城火光,如同白昼。四平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残肢断臂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铺满了路面;到处是流淌的鲜血,宛如大大小小的红色河流,冲锋的士兵稍不留神便会滑倒。
苦战了近一个星期后,解放军付出重大伤亡,终于攻占了四平道西地区,战斗开始进展到道东。然而,1纵和7纵的攻击部队几乎打残了,无力再扩大战果。林彪一咬牙将进行阻援的6纵全拉了上来,继续投入攻击。此时陈明仁也打得很狼狈,71军守军伤亡过半,陈明仁的胞弟陈明信也做了解放军的俘虏。陈明仁在西区的军部大楼丢掉了,便率残部退守路东地区,他躲进了地下室,以死据守。非常可惜的是,林彪这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将攻击部队继续一个师一个师地投入,而没有下决心拉上整个纵队的发起猛攻。致使兵力很快就因伤亡过大显得不足,从而打成了添油战。
道东的核心阵地有一座水塔,解放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发起猛攻。塔上的守军是71军远征缅甸的老兵油子,全是上等兵以上的军衔,枪法极准。解放军一冲锋就死伤遍地,连攻四次均告失败。塔下四周,几乎铺满了一层被射杀的战士。这座塔是用大理?了分毫。最后解放军用十几挺机枪封锁塔上的枪眼,爆破手上去进行爆破作业。才把里面的敌军震死。
在突击铁路天桥时,攻击部队谁也没注意天桥上边悬吊着两只大麻袋。当部队冲上去时,两个麻袋突然张开了大口,黄澄澄的坚硬滚圆的黄豆倾泻而下,撒满了街面。突击队的战士猝不及防,全部摔了跟头,武器摔出老远。他们爬起来再跌倒,手刨脚蹬却根本站不起来。这时国军的火力如雨泼下,解放军站不起来,无法撤退,鲜血随即流满了街道。冲锋在前的团政委也摔倒在地,眼睁睁地被一排子弹打成了蜂窝。后面的进攻部队看着这一切目瞪口呆,有的战士当即痛哭起来。这一招正是陈明仁从19路军在上海抗战时学来的。当时19路军也是撒豆成兵,然后战士们冲上去用大刀片砍日本鬼子的脑袋。
这场仗,实在太血腥了。一直打到6月26日,道东被占领了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四平全城已接近占领了四分之三。此时,很少有人怀疑解放军是这场战斗的胜者,林彪自己也不怀疑这一点。然而,风云突变。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杜聿明调动了4个军9个师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四平包抄上来。国民党军不断突破解放军的阻击,进攻速度很快。林彪不得不分兵进行阻击,战役重心转向打援,攻击四平的势头减缓。林彪连续变更部署企图分割国军援军,但却未能奏效。29日,国军93军和新6军已进抵四平近郊,攻城部队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无奈之下, 6月30日,林彪下令攻击四平的部队全部撤离。
这场惨烈的攻坚战至此结束,陈明仁终于死里逃生。双方都损失惨重,国军伤亡1.6万余人,解放军伤亡数字不一,有1.3万、2.1万、4万的不同说法。
此战之后,四平的血城就成为了林彪心中的梦厣,使他对城市攻坚战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一年后的辽沈战役中,林彪先是对打长春徘徊不定,后是对打锦州犹豫不决,都因此而起。而四平守将陈明仁,则被蒋介石通令嘉奖,成为了国军的英雄。后来陈明仁弃暗投明,在1955年成为解放军57位上将之一。多少年之后,参加过四平攻坚的解放军老战士,提起陈明仁,张口就是:“陈明仁这小子…………”林彪曾经拒绝与陈明仁握手,后遭到毛主席的批评。
国民党军五大猛将让共产党自叹不如
国民党军第一猛将——薛岳
纵观国军战史,我认为国民党军的第一大战将是薛岳。薛岳年幼崇拜岳飞,取名薛岳,年轻时曾和叶挺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护卫营长;红军长征时期,薛岳指挥湘江战役,至使红军从8万人减少到3万人,后任追击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期间薛岳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万家岭战役,消灭一万多名日军,几乎全歼日军一个整师团;后指挥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20多万人,取得抗日战争期间消灭日军的最大战果,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表彰。
国民党军第二猛将——胡琏
胡琏谐称“狐狸”,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军的骨干: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作风泼辣,性格骄悍,伟大领袖毛泽东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
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整编第十一师在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战死几千日军,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一九四三年,整编第十一师镇守鄂西石牌,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要塞,石牌保卫战日军付出七千多人的重大伤亡之后撤退,保住当时国民党陪都重庆。
1944年,作为嫡系主力,在不久之后的湘西雪峰山会战中,和74军联手作战,整个战役历时55天,击毙日军12400多人,击伤23300人。
鉴于整11师(18军)胡琏在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原战场(近百战斗,战果自明),引起了我军极大重视,毛泽东特发通告给华野,中野。中野不但对整编十一师高度警惕,几乎是轻易不与之交战。能避则避。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对金门发起进攻。苦战三天后,我英勇人民解放军九千健儿,血洒海疆。壮志未酬,魂魄不灭。重建的敌18军随胡琏12兵团参加了金门之战。金门战役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国民党第三猛将——陈明仁
陈明仁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作风勇猛,性格倔强。黄埔学生军血战惠州,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介石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
后陈明仁在军阀混战中屡立战功,1930年27岁任二十八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时期,陈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会战中,参战的其它八个师均溃不成军,独陈部预二师完成了预定任务。次年春,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军奋战七天七夜,歼敌2000余,完成任务,1944年,陈明仁率七十一军进入滇西,滕冲一仗,歼敌4000余人,随后,他又指挥了围攻松山,出击龙陵,攻克回龙山等战役,每战皆捷,最后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遮放,协助友军攻克了中缅边界重镇畹町。完成中印两军胜利会师任务。由此,陈明仁被誉为“能战之将”。”
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枢纽四平,陈明仁大战林彪。他以2万守军对抗第四野战军10余万人围攻,孤军坚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战十九个昼夜,后林彪放弃进攻,陈被蒋介石擢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
淮海战役前夕,刘恃、杜聿明三次面邀陈明仁到徐州担任兵团司令,胡宗南电请蒋介石派陈明仁去西北任职,白崇禧亦推荐陈明仁担任武汉警备司令。但是陈性格执拗,所以在国民党军界屡受排挤,和上司妒嫉。后陈明仁在湖南起义,55年获解放军上将军衔。
国民党军第四猛将——孙立人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留学于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军校,毕业,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后回国,任职于税警总团。
1937年,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
1941年底,蒋介石将税警总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由孙立人为首任师长,立即奉派赶抵缅甸八莫,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经过苦战,孙部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已的敌军,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曾轰动全球,使孙立人举世闻名。英皇特授予他帝国英雄勋章,美国政府也为他颁授了丰功勋章。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大举反攻,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攻势厉。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孙立人命令参谋一律就地枪毙凡是到过中国的日军俘虏,因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当时的国际舆论际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1950年蒋介石在台北任命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在陆军总司令任内,得罪了蒋经国这位“当朝太子”。之后,台湾当局调查“孙立人案件”。事件后,孙立人开始了长达33年的幽禁生活,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被软禁时间仅次于张学良的人。
国民党军第五猛将——王耀武
王耀武,蒋介石王牌部队第74军主将。
黄埔三期毕业,在第四次“围剿”战中率部孤军死守宜黄24天,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升任旅长。
1934年率部与红军北上先遣队激战,将其主力击散,红19师师长寻淮洲阵亡,红2师师长胡天陶被俘,后我军先驱方志敏被叛徒出卖被捕。
1937年由王耀武第51师合编而成第74军,74军不久参加淞沪会战,51师浴血奋战,表现出色。
经过补充74军先后参加徐州、兰封会战,在兰封会战中74军重创日军第2师团。
38年万家岭战役,74军作为核心主力,攻克张古山高地,给日军重大杀伤,次役首创歼灭日军几乎一个完整师团的佳绩, 74军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伟。
1939年王耀武升任军长,参加南昌会战,所部攻克祥符关,重创日军。
41年参加上高会战,王耀武指挥预备队先后发起7次冲锋,与敌人进行7次肉搏,毙敌2000余人,为实施友军对敌人的包围,争取了时间。此役歼敌16000,缴获骏马2800匹,击毙日军中将、少将各一名,被誉为抗日铁军。何应钦称之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随后王耀武率七十四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激战于赣北重镇高安,拦截了向长沙进犯的两个师团的日军,有力地配合了长沙会战的主战场。
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2年王耀武率部参加浙赣会战中,在衢州、江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延缓了日军西犯的企图。
1943年参加鄂西战役中,七十四军经石门对湘北松滋县敌人侧背攻击,并截断敌人之交通,此次会战结束后,王耀武升任第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仍兼七十四军军长。
同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军参加会战。他率主力在常德东北地区与敌激战,常德被日军陆、空军及坦克优势火力猛攻16天,全城夷为平地。坚守常德城的部队是七十四军五十七师,57师固守常德18天,全师仅余数百人。王耀武率五十一师反击,在友军的配合下,经过6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常德城,常德血战一时被广为传颂。
1944年2月,蒋介石提升王耀武为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九、一OO军。45年王耀武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几乎全歼日军116师团,消灭日军3万左右,荣获两面“飞虎旗”。
王耀武为主将的74军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几乎是无役不予,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美军顾问团曾有过“中国国军只有74军能打”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