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文学史应该为你重新编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09:57
《平凡的世界》最怪的现象是
……“《平凡的世界》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陷入了一种文学批评界与读者评价相背离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小说拥有极为广泛的阅读群,作品所具有积极向上和催人奋进的内在精神气质,在广大普通读者心目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的“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 中,《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茅;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也是名列榜首。可是另一方面,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对路遥及其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问题,基本采取一种漠视态度。在当代几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史论著中,如洪子诚老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及华中师大组织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均对《平凡的世界》甚至于路遥做出了有意的淡忘。这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不能不引起笔者的好奇,试着来对此问题做出一番探究。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属于作品本身艺术特色的范畴,但也可以从中对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特色做出观照。
文学批评界对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的漠视,究其原因,在我看来,主要在于自80年代中期起,一向在文艺界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审美领导权”开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以文学精英自居的各类专注于文学形式探索的各种新潮作家和以西方理论为主要资源的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组成了一个以“回归文学自身”为旗帜的“文学场”,宣扬遵守文学自身的原则。而这个自身的原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西方现代派的文学标准作为参照系的。西方的强势话语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的“文学场”在与强大地“政治场”的对抗中一步步的分裂出来,同时,其“话语权力”也对许多不够“新潮”的研究者和作家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力。
而更应该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几部在当代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史专著,由于以其各自鲜明的学术个性突破了以往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原则的写作规范,从而具有了“重写文学史”的意义。而“重写”正意味着与“审美领导权”的较量。或许是出于对“现实主义”规范的有意疏离,也或许由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难以被容纳进新的文学史框架,《平凡的世界》也因其创作风格和叙事技巧的传统而变成为了这些文学史的“盲点”,这样的“集体忽视”正体现了“现实主义审美领导权”弱化以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创作的位置。
但文学批评界对于《平凡的世界》的有意漠视并不影响它成为广大读者的最爱。而读者对它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于这部作品对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恪守。经过“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强力“打造”,现实主义的审美规范已经内化为读者深层的阅读期待。在这一期待面前,单纯追求文学表现形式的先锋性而忽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必然会在文学创作和读者接受间制造一条巨大的鸿沟。
路遥显然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性的存在。在谈到《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风格的选择上,路遥就明确地表示检验一种文学手法是否过时,“目光应投向读者大众” 。以目前中国读者的接受状态来看,只有“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品”才可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而这正是那些“新潮”的文学手法所难以做到的。
而路遥也认识到作品要争取广大的喜爱和认同,就必然要包含中国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因素。从读者的反映情况来看,《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的极大情感共鸣,并给予了读者一种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正是十几年来小说魅力不减的根源。而这显然契合了文学的本质层面的某些因素: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对精神信仰的回归。说到底,文学是精神,它不给我们提供任何物质的需要。它应该是将光明投向人的内心黑暗中去的行为,是一种人对自身个性的超越性活动。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给广大读者的精神上丰富的营养,指引人们向神圣崇高迈进。反过来,只有从中得到丰富的精神营养,读者才会给予你最真最深的认同。这是《平凡的世界》所给予文学创作的一个深刻的启示。路遥这种与读者阅读体验紧密联系,积极观照现实生活并强调作品精神力量的创作态度,也应该在文学批评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不管如何,从作品的最终接受者和影响者读者来说,路遥以青春和生命写下的作品,曾在无数的逆境中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激励。而我相信,《平凡的世界》所蕴含的这种强烈的精神力量,还将继续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