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与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39:11
杂技与酒


杂技与酒
来源:赖茅酒官方网站 赖茅传人 赖世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杂技艺术历史悠久。在古代杂技的传统节目中,有些就与酒和酒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散发着酒文化的醇香美韵。而在杂技走向世界的当代,一些优秀杂技节目,也都闪射着酒文化的流光溢彩。
一、古代杂技与酒器的结合
杂技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与舞蹈一样,它产生的文化机制是多方面的。劳动技能的艺术化,自然是杂技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传统杂技中,有不少节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或生产、生活用具的耍弄,例如有许多不同形状的酒器、酒具,被历代民间艺人,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成功地运用到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中。“耍酒坛”这个节目就极其古老,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自古有用陶制“瓦钟”酿酒和保存谷物的传统,美酒酿成或谷物丰收之后,先民们情不自禁地将这些陶制的坛子、盆等抛在空中,再以手承接,进而头顶肩传,形成一种高难技巧,变为“耍坛子”的杂技艺术节目。
明、清时代绍兴黄酒驰名全国,而盛酒的资坛也彩绘各种龙凤花纹,成为极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也成为一些杂技节目的艺术道具。
《清碑类钞》中记载了一位清代“耍酒坛”的杂技艺人,那高超的技艺,前代未有,那五彩金龙瓷酒坛在艺人手里像活了一般。这段笔记叙事也极生动,不只描绘艺人精湛神妙的技艺,而且写出他安详、准确、镇静自如的风度,不失为一篇绘情绘景的杂技艺评:
“光绪庚子春正月,京师杂耍馆有王某献技,运酒坛如气球,其名为坛子玉。家居麻线胡同,身伟露顶,衣短衣。以一大绍兴酒坛厚寸许者置台上,刮磨光润,画以金龙五色云。以铁器扣其四周,声琅琅然,盖恐人疑其非陶器也。手提而弄之,中铮铮作响,盖置铜铁等丝于内。始则两手互掷互承,如辘铲转于两臂两肩及两手;继则或作骑马势,而掷坛出膀上,摩背跃过顶,承以额,硅然有声。人咸虑其脑袋,而彼恬然也。坛立于额,不以手扶,屡点其首,则坛盘旋转于额,或正立,或倒立,或竖转,或横转。坛中铜铁丝声,与坛额相击撞,铮铮硅硅,应弦合节。俄以首努力一点,则坛上击屋梁,昕其下坠于地,地为震动,而坛不少损,则又取弄如前。复上出,仍承之以额,而或承坛口之边,或承坛底之边,如刀下砍其首,而不知痛。手叉腰,坛敬附于额,绕场行数十周,且拇且踞,且稽首且起立,且下卧且辗转反侧,而坛如有所系,虽作摇摇欲坠状,而仍不坠也。复努之上及屋,或承以一指,或衔以口,如是者数四往复,则坐而少休,气不喘色不变也。乃复运之以一臂,绕臂转如风轮,见坛不见臂也。继复运以两臂,左右齐转,则有如两坛分绕两臂者,而不击撞,亦仍一坛也。次运以指亦如之。次则且运且劈之,闻空中作裂瓦破颐声,视坛忽若左右分成两半者,忽若上下分作两截者,忽张手撞坛腹而擎之,若坛有柄者,忽握坛口而起,若坛有胶者,诚不可测也。又径以坛置于顶,而袖其两手,如束缚状,以头努坛起,承以肩,左右努之,则左右跳掷。次承以腰以反,左右努之,则左右跳掷。次承以膝,亦如之。次承以足背,左右踢之。次承以大指,亦左右踢之,复上出之,而次第下之,继乃上下飞腾,四面盘辟,不辨其是肩是背是腰是反是膝是足,第见满身皆坛,满台皆坛。始则犹见一人袖手转侧于坛阵中,继则观者满眼,不复见人,观者靡不咄咄称奇。方迷乱间,其人忽献然仆地仰卧,坛自屋梁下击其鼻,举座大惊,而坛且兀立鼻尖,复努立而起,忽倒竖以两足捧坛而立,以两手覆地,绕场而行,两足复分,顶其左右坛,承掷如手弄。良久,忽作虎跳,横转如车轮,而坛随之,忽翻筋斗,起落如蚌虫草跃,而坛亦随之,复两足踢坛上击屋空中,坛与人俱如败叶转,坛复着地,而兀立其上,向众拇云:“坛子王献丑。”
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的相辅相成,是中国杂技的重要艺术特点,而表现最典型的节目就是“蹬技”。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蹬何物体,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最多的是绍兴酒坛和酒缸。宋代的“踢弄”杂技中,就有“踢酒缸”的节目。明代的蹬技形式多样,风俗画中有双足蹬酒缸,双手敲钱,边唱边蹬,两边二人,一持流量,一舞大刀的形象。明《宪宗行乐图》中,也画有三组蹬技,极为精彩。
“蹬技”既可蹬酒坛、酒缸甚至桌子、木柱、梯子、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重物,甚至重到百十斤的大活人;也可以蹬轻物,如绢制的花伞等。被蹬物体,飞速旋转,腾跃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形。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到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蹬伞”不只要有蹬技硬功夫,还要掌握空气的浮力、阻力,才能完成优雅而抒情的表演。许多技艺都是以软硬功夫并重的基本功为基础的。
清人椅联《明斋小识》中描绘了一位民间女艺人蹬酒瓮的精彩表演:“......遂仰卧于地,伸足弄瓮,旋转如丸。少焉左足掷瓮,高约二丈,将坠,以右足接交;右足掷,左足接之。更置一瓮,两足运两瓮,往来替换,若梭之投,若球之滚,若鸟之飞翔,忽倚忽侧,而不离于足。”
《清碑类钞》中还记有李赛儿的表演,这个女演员不只诸般技艺皆精,而且服饰多彩,注意道具与服装的美术设计,从中可以看出请代杂技演出的风貌:
李赛儿“擅跑马踏绳之戏,尤善用九连环。盖以熟钢制环似钏,其数九。尝掷一环于空际,约三四丈,复掷一环,迎而拼之,其声铿然,两环相套如连环式,连掷连拼,九环连络,诚绝技也”。又记李赛儿的另一种蹬技表演:“赛儿始登场,红袄青裤,乌缓束眉际及腰,持小花瓷缸通身环绕;复叠桌五层,高齐木末,盘旋而上,仰卧其间,以两足承大瓮,重数十斤,舞弄久之。去其瓮,易小木梯,直竖足底,使小三儿束发金冠,绿缎小袄,披四合云肩,大红绣裤,摄蹬云履,直立梯上,翻身梯空,忽大叫一声,自空下坠,旁立大汉,徐以两手擎小三儿两掌,作竖蜻蜓状。”
这段蹬技巧妙惊险,而且将梯子结合进去,今天看也是绝活。
《抖空竹》中的抖酒葫芦,也是令观众惊奇叫绝的杂技表演项目。
《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每逢年节,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昕的伴奏音乐溶成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是表演抖车轮式的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罗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而最使人称奇的是,民国初年在天津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本来天津是最早发明制做空竹之地,“刘海”牌、“寿星”牌的空竹驰名国内外。
享誉国内外的表演抖空竹的名家也多出在天津。但创演抖酒葫芦的田双亮却是一名来津撂地卖艺的东北江湖艺人。田双亮幼年即以表演抖空竹流浪卖艺,后跟随外国马戏团跑遍了东西欧,民国初年回国后第一个码头就是天津。开始在“三不管”撂地卖艺,他不仅有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在道具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曾把抖茶壶盖改成大几倍的明光鲤亮的铜盖(这个大铜盖与他根发不生的秃头在灯光照耀下形成双亮,他由此而得名“双亮”,表演时既可抛接又能就地抛出滚回,此一动作名为“点手唤罗成”,就是这一招为他惹了一点小祸。他在天津“三不管”,撂地表演已经小有名气,有人认为他在明地上卖艺有点屈才,就把他介绍到有名的杂耍园子“燕乐升平”。老板看他衣不惊人,貌不压众,又是个秃头,对他有些歧视,但碍于介绍人的情面只好答应他试演几场。田双亮虽然闯过欧洲去过许多国家,但都是在马戏大棚和明地上表演,初登杂耍舞台心里确实有些紧张。果然在表演就地抛出大盖时,台上的脚灯被砸碎了,勉强地演下来,刚一跨进后台,老板正在等着他,两句话没说完就把他辞了。
田双亮在杂耍园子栽了这一跤之后,整日愁眉不展,在酒馆喝闷酒。偶然发现盛五加皮酒的酒葫芦(也叫酒嘟噜,一种陶制酒器)颈细肚大,颇象个单头空竹。他想:我要能把它当做道具练出来,一方面能争口气,同时也更加丰富表演内容。于是他向酒馆要了几个空酒葫芦,每天清晨跑到郊外河滩砂地上练抖酒葫芦。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把这一新项目练出了“手串”、“腰串”、“骗马”、“抛高”等许多高难技巧,而最叫人叫绝的是他的最后一招绝活,把酒葫芦高高抛起之后再以手中空竹竿准确地插入葫芦口内。
二、古彩戏法中的酒趣
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这是中国杂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它最鲜明地表现在传统节目《古彩戏法》中。戏法古称幻术,汉唐即盛。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魔术讲究运用声光道具,台面上金碧辉煌,铮光惺亮;中国戏法演员却只要一件长袍,一条长单,平凡朴实,毫无华采,然而这一身长袍却要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十八件大小酒席的菜肴到活鱼、活鸟,演员一个筋斗能献出烈火燃烧得熊熊灼人的铜盆,再一个筋头又取出硕大无比,有鱼有水的鱼缸。中国古彩戏法门类甚多,灵巧精湛的演技几近神异,令举世称绝。“仙人栽豆”、“吉庆有鱼”、“连环”等项目在国际魔术界也公认为杰作。平中求奇的艺术特点尤其惊人,中国戏法表面道具甚少,一切卡在身上,故而对四肢百体的功夫要求甚严。从变幻莫测的艺术中,表现人类的高超智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无到有,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正是千百年来人民共同的美好理想。民间故事,神话里的宝袋、宝盆、魔棒之类,是与戏法表演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前者依靠的是奇幻的想象,后者依靠的是巧妙的构思与苦功而已。无中生有,平中求奇,也是东方哲学阐释的宇宙至理。
现代古彩戏法的表演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已故杂技艺术大师杨小亭一九五九年把传统戏法的“四亮”发掘出来,很快传到全国。他一身长袍,四周毫无凭借,只见他彩单往肩上一披,就变出两个玻璃鸭池,一手一个。就这样在彩单一披一撇中,相继变出“垛子葫芦”(六个摞在一起的装着金鱼的鱼缸)、“七星子”(七个散放在菜盘中的酒杯)、火盆、“撮菠”(真径超过一尺,垫着瓷盆的玻璃海碗)。脱去长袍,拍拍腿,跺跺脚,披着彩单一个钻辘毛站立起来,手里又托着一个玻璃水碗。这些光滑透亮的玻璃酒器、鱼缸、海碗等,摞起来一人多高,而且还有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盆。鱼缸中的水有两桶之多,他是怎样携带在身上的呢?这种登峰造极的神奇技艺,被国内外观众叹为观止。
一九六六年以前,杨小亭常在“国庆”或春节被邀请到中南海表演。他常演的一个与酒文化关系密切的传统节目《罗圈当当》,极有趣味。
《罗圈当当》表现嗜酒者不惜典当衣服买酒的趣事。可能因为此节目“思想性”不高吧,在公开场合已很少演出。杨小亭带两个罗圈。表演现场,临时向观众借一件衣服,往罗圈里一罩,衣服没有了,变成一张“当票”,然后再一罩,“当票”没有了,变成一海碗醇香四溢的美酒。他当场让人品尝,竟有茅台酒特殊的香味,人们品尝后,大加称赞。杨小亭总是拱手说:“首长们、同志们辛苦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酒献给大家了。”其实他每次到中南海演出前,总是点名要两瓶茅台酒作道具,这就是茅台酒香的缘故。
以酒具和酒为内容的戏法,还有《空壶打酒》。这是一个民间戏法,是艺人们经常表演的一个十分有趣的小幻术。最早,表演者手拿一只农村常见的陶制酒壶,后来一般改用敞口的酒壶和一只小酒杯。先把壶口朝下,无滴酒流出,然后用一校竹筷从壶口插到壶底,取出后竹筷仍是干的,用以证明壶是空的。当把壶口反转向上后拿过酒杯,却能从壶中斟出满杯美酒。当表演者故弄玄虚地向着酒壶吹了口气,再把酒壶朝下倒转过来,却滴酒不见。再次把壶正过来吹口气,一斟美酒又继续流个不停。最后,当把杯中的酒倒回酒壶时,却见壶中的酒满满的溢出壶口。表演者又向着酒壶吹了口气,却见满壶美酒骤然消失,使观者无不称奇叫绝。
被戏法艺人称之为《富贵仙酒》的幻术,较之上述的《空壶取酒》更为奥妙。用一只直式高颈锡制酒壶,其表演过程与《空壶取酒》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酒不是从壶嘴向外倒,酒的注入和倒出,皆从壶口出入。忽来忽去,变化莫测,手法玄妙更使人费解。
《米酒三变》是更为有趣的一套戏法。小桌上放置两只瓷碗,两手各取一只,碗口向着观者展示为两只空碗。左手把一只空碗仰放桌上,然后把放在桌上玻璃杯中的米倾倒半杯入碗中,再将另一覆盖的空碗口对口地合上后,以手向空中做一抓米手式,立刻揭开扣在上面的碗看时,原来的半碗米却变成冒尖向外洒落着的满满一碗米了。当再用手中空碗向装满米的碗横着一刮,将冒出碗口的米刮平后,两只碗合在一起旋即揭开,奇迹出现了,碗中已粒米皆无,却变出来满满当当一碗美酒。
三、现代杂技的“世纪之星”
新时期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既广泛而又频繁。杂技艺术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争得了极大的荣誉。在国际比赛中获得最高金奖的节目《柔术滚杯》,就是以酒具作为道具的。这个节目是以中国杂技特有的腰腿柔功为主,又作了种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在这个节目中,共用了108只玻璃酒杯作表演道具,在那优美的绝妙的各种造型中,使观众得到极大的美的享受。在这个使国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节目里,极明显地体现了酒文化与现代杂技艺术的有机的给合。
一九丸一年一月,在法国举行的第十届巴黎“明日”及第五届“未来”国际马戏杂技比赛大会上,中国安庆杂技团19岁的杂技演员许梅花表演的《柔术滚杯》,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评委们一致的称赞,他们认为这个节目高超的技巧,典雅的意境和《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国艺术独特的神韵,令人既惊叹于演员优雅娴静的仪态,举重若轻的表演,刚柔相济的技艺,又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
一束柔和、明洁的追光穿透幽暗的空间,照射在一座仿佛悬空的“水晶塔”上,这由5层玻璃酒杯垒成的塔身,随着灯光渐亮,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少女。原来那“水晶宝塔”就托在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的手土,她从容娴静地站在一张花篮式圆台上。表演开始,她在柔术造型中不断增加水晶塔数,最后双手、双足、额、嘴同时托举起6座宝塔,这些由108只玻璃酒杯垒起的“水晶塔”,总重量达60斤,她做着种种炯娜多姿,轻柔优美而难度极大的造型,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终于获得了第十四届巴黎“明日”马戏杂技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
《柔术滚杯》这个浸润着酒文化的传统节目,是经过杂技界几辈艺人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才达到目前这种高超的水平的。这个为祖国争得荣誉的节目,和许梅花这样敢于刻苦追求的青年演员,在1995年又赢得了新的荣光。在中国文联选拔跨世纪艺术人才的“世纪工程”中,许梅花被选为杂技界的首批“世纪之星”。中华传统酒文化也随着这108只酒杯闪射出奇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