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校本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07:27
“支架式”校本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006-05-16 00:36)
黄石市武汉路小学  陈笑萍
黄石市武汉路小学一所办学水平一流的示范学校。学校倡导“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值得终身回味的优质小学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营造出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特色的浓郁学校文化。学校先后建立了局域网,开通因特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以校本研究为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为省教科所“校本研究理论与实践”课题实验学校,我们深深体会到“校本研究”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保障。一年多来,学校在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以课堂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针对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学校不断给予帮助,并提供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逐步形成了“初设扶梯——广泛叙事,自我反思;再建台阶——分类叙事,梳理问题;搭建支架——案例研究,解决问题”的武小“支架式”校本研究模式,使学校从“教学型校本研究”逐步进入“研究型校本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课改实验。
问题背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4年底,我校柯愈林校长赴中央党校学习归来,感悟颇多。他深深感到要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在学校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他率先在学校教师大会上作了《打造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动员报告,并召开教研组会议、中层干部会议,共同商讨怎样落实这项任务。正当大家苦恼时,省教科所叶平所长主动来到学校与柯校长促膝谈心,他邀请学校参与校本研究,并把学校列为湖北省校本研究试点学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叶所长提出的校本研究与柯校长的构想十分吻合——开展校本研究是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2005年初,学校请叶所长来校作了《走向校本研究》的专题报告。“教育叙事、教育网志、教学案例”这些名词给予了全校教师一次彻底的洗脑。学校当即成立了校本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课题中心组,寻找本校的校本研究模式。在省教科所的指导下,大家接触到“WebQuest”的“支架”学习概念。这种“支架式”的学习概念给学校的校本行动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建筑工人搭设“脚手架”(支架),用以帮助施工,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样要设计教学中的“支架”。其实校本研究也是如此,如果说,校本研究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大课堂的话,那么学校是这一大课堂的引领者,为了帮助全校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将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教学,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学校要给教师搭建一些合适的“支架”。因此,“支架式”校本研究模式在我们武小应运而生。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层构想,在今后的校本研究中,要给予教师各种“支架”,促使教师从职初教师走向经验型教师,并迅速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以更好地开展课改实验。
搭建支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初设扶梯——广泛叙事,自我反思
为了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不再当“教书匠”,学校采取专家引路,自我尝试的措施。在叶所长作了校本研究的讲座后,学校鼓励教师开始尝试写教育叙事,并将叙事研究纳入日常工作管理中,教师所写叙事的篇数与当月的教学工作量质化考核挂钩。采取奖励积分激励机制。这样,教师的热情倒是激发起来了,但刚开始到底怎么写叙事,还是一片茫然,有的把叙事写成了小论文,有的觉得是记流水帐。针对教师们出现的情况,2005年3月份学校又邀请省教科所的姜瑛俐老师来校与教师们进行互动交流,教师们交流后豁然开朗。一位年轻的教师说:“‘教育叙事’就是讲述自己真实的教育故事,跟小朋友讲故事有些相似。”一位教师还说:“其实,把我们备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再写深入一点就是教育叙事。”于是,《珍贵的雨点》、《“0”是一个什么数》、《贴近了看,就看到了可爱之处》……一篇篇生动的教育故事走进了校园博客,登上了校本研究网。真实的教育故事感染着教师们的思绪,也影响着教师们的生活。
针对老师们写的情况,学校校本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认为要想把叙事研究做得更深入一些,必须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研讨课制度”。学校要求每周各教研组确定一至两名教师,在全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上研讨课。课后首先由执教者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听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共同研究,评论这节课的整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最后,由执教者写出教育叙事报告。这样,老师们按照“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反思——撰写教育叙事——再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一个过程,在各教研组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于是,出现了《生活化的数学》、《走进艺术课堂》、《不一样的英语课》、《春雨后的彩虹》、《好一朵美丽的栀子花》等教育教学叙事,这些精彩生动的叙事记叙了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堂,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许多中老年教师也尝试着写教育叙事了,有的老师一口气写了上十篇,并在武小博客网上,建起了自己的博客。五彩缤纷的教育叙事丰富了教师们的教学生活。
做了一段时间的叙事研究以后,教科处又向每位教师发放了《关于叙事研究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师们对学校的叙事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看法和建议。与此同时,学校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成立了教师沙龙,让教师们在沙龙中无拘无束地谈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谈论中发现当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深入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如:“新课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教学叙事与课题研究脱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问题,让学校看到正是这样扎实地开展校本研究,才促使刚步入讲台的教师向经验型教师成长。
▲再建台阶——分类叙事,梳理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大大拓宽了学校教师进行新课改的思路,提升了教师进行校本研究的能力。可是不久,我们发现,这种各自为政的广泛叙事,没有一定的系统性,遇到什么新奇写什么,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老师们的教育叙事显得十分松散,缺乏连贯性和持续发展性,更不利于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和管理。课题领导小组通过反复讨论,决定把老师们的叙事归为四大类,即“精彩回顾、弥补追述、教育摘录、教学随想”,并要求教师叙事时,要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系列的叙事研究。这样,老师们按照这种分类叙事的方法,又写出了一篇篇系统而生动的叙事。叙事研究又显示出了它独特的生命活力。
但是,当学校“校本研究课题中心组”将前期搜集到的全校的课堂教学叙事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发现有“教学方式的研究”、“教学环节的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教材的研究”等几大类,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我校校本研究的中心问题呢?课题中心组的成员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有人提出:“既然这些问题来自一线中的老师,那就让它们再回到教师中去吧!”于是,课题组又把这几大类问题发放到各教研组,让教研组去确定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各教研组反馈的问题,学校课题中心组再次召开教师沙龙活动,大家静下心来研讨学校教育的现状,蹲下来观察学生的优点缺点,通过对学校和学生教育现状的准确分析,最后决定以“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为“十一五”课题进行校本研究。围绕这个课题,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召开了面向全市的教育科研论坛活动,向与会教师阐述了学校选择与确立该课题的过程。同时,学校制定了案例分析校本研究活动计划,决定以一线教师的典型课例为载体,从学生学习方式这个角度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反思、改进。
▲搭建支架——案例研究,解决问题
从课堂教学着手广泛写叙事,到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系列的叙事研究,老师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学校给的支架中不断提高。学校老师们又在思索,如何把自己做的课题与课改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向省里的专家咨询及与教师们的多次探讨,学校决定深入教学一线,围绕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拟定主题,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引导教师学会结合课题研究自己的课堂。常丹老师自愿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结合自己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研究》,利用学校自制的教学主题资源网站,上了一节《心随蝶舞》,学校课题中心组决定把《网络主题探究中的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研究》作为案例主题,引导教师走进课堂,研究课堂。课题中心组成员带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听了这堂课。课后,常老师与听课教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她把自己的教学思路一一摆出,并提出了这节课的困惑:⑴网络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⑵网络环境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分工合作?⑶教师网络探究中收和放的尺度如何把握?这些实际上也是老师们平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就这节课谈了许多看法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由于这节课老师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所在,以成人化的研究代替了孩子的思维,把学生一个个富有童趣童真的问题归纳梳理成缺少儿童语言,内容涵盖过大的四大看似“科学”的问题,丢掉了孩子最初的探究欲望,导致学生的兴趣顿减,小组分工合作于形式。
针对第一次分组活动的失败,听取了中心组的建议后,常老师在第二次活动中改变了教学策略,设置了一个产品支架,就是让学生写关于蝴蝶的文学作品,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争当“博客王”。与此同时,学校课题中心组也忙碌起来,与常老师一再探讨,在湖北省访问学者汤莹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相关理论和案例主题设计了课堂分析工具:《武小“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提出研究观察表》、《武小“学生合作探究”研究课堂观察学生跟踪调查表》、《武小关于小组分工合作研究教师策略研究观察表》、《学校在课堂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调查问卷》等。课题组把这些表格发给老师们,引导老师用一种全新的研究方式走进课堂看课——“看”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于常老师这次将探究蝴蝶的过程融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同时用争当“博客王”这一新颖竞争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组分工合作顺利进行,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课后中心组围绕案例主题组织了第二次“话题式”研讨活动,并提出一定要求:根据自己手中的观察表作好充分准备,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强调平等参与,相互仔细倾听;鼓励再反思和再讨论;鼓励发表对立性、冲突性意见。在教师们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常老师的《网络主题探究中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研究》案例雏形研制出来了。在不断的研讨活动中,老师们逐渐明晰了基于自身需要而开展的校本研究需要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必须首先成为“研究者”去观察课堂、研究课堂。于是,丁一之老师在网上发表《我听“心随蝶舞”》与老师们交流,曾晓华老师带领一帮数学老师研制出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例与老师们探讨。
学校的这种“支架式”校本研究为教师们搭建的一系列支架,让教师在校本研究这个平台上迅速地成长起来了,学校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教学型校本教研走向研究型校本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在学校得到有力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