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从韩寒的角色扮演说起(南方都市报 2009-11-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34:35
赵勇专栏:从韩寒的角色扮演说起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赵勇 原创 浏览量:586
发布时间:2009-11-30
版次:AA31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知道分子 之赵勇专栏
在我的印象中,韩寒本来就是,或者一直就是非常火的,而最近一段时间似乎变得更火了一些。究其原因,是因为韩寒不但成了《南都周刊》的封面人物,而且也成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重点报道的人物。
然而,两家刊物的判断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南都周刊》眼里,韩寒是“公民韩寒”,他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共知识分子”;而在《时代》周刊那里,韩寒却是“中国文学的坏小子”(China’s LiteraryBadBoy)。与此同时,我也见到了有人在11月16日的《明报》发表文章,提出“韩寒就是当代鲁迅”的说法。忽然之间,韩寒成了诸多判断句琢磨的对象,这在以前似乎还没出现过。
对于如此这般的定位,韩寒以他惯常的言说风格作出了回应。比如,当《青年周末》记者问他“你怎么看待别人封你为‘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号”时,韩寒的答复如下:“公共知识分子和公共厕所有时候是一样的,供人临时发泄,泄完了还不打扫,并且必须是免费的,你要是收五毛钱草纸费就还得踹你两脚。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公共厕所,那么很多人只能在街上拉屎了。所以这个角色有时候其实很可悲的。但是,如果整个城市的人,哪怕家里有卫生间的人都来这个公共厕所大便,那么,这个社会也许是乐观的。”这应该是一个很机智、很巧妙、很低调也很混不吝的回答。这个回答让人看到了韩寒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态度,通过他的“解构”,公共知识分子的功能或作用也变得更加意味深长了。
但我还是想认真琢磨一下韩寒的角色扮演。韩寒横空出世以来,似乎已扮演过多种角色。起初,他只是“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获奖者,同时,《三重门》也把他打造成了一个叛逆者。后来,他被媒体标举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再后来,他变成了一名职业赛车手,他也因此改变了旧时代文人那种白面书生弱不禁风的形象。而自从他开博以来,他又成了“意见领袖”。据说,一旦有公共事件发生,许多人就会去韩寒的自留地里瞧瞧,看看他是如何说法。那些说法通常都是机智的,一针见血或点中死穴的。于是看者无不称奇称快。我想,那些说法一定改变或矫正了许多人的看法。
显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韩寒开始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时,韩寒并未入选;四年之后,在那份网上流传的《2008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的文本中,韩寒已与艾未未、北岛、陈丹青等人并列其中。这意味着韩寒已不是当年的韩寒了,他已具备了在公共问题上发言的能力,也具有了比较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尽管如此,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还是受到了一些质疑。比如,一位朋友与我讨论公共领域问题,便对当年《南方人物周刊》评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王朔很是不屑。而依次类推,韩寒岂不是也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显然,这位朋友对于王朔、韩寒的入选或将要入选并不满意。而不满意的理由无非是当年的《南方人物周刊》制定了如下的入选标准:“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若用第一条标准衡量王朔或韩寒,他们或许都不太够格。但问题是,他们确确实实已进入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榜单。
这就有了一个如何看待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自从知识分子诞生之后,其传统已被左拉、萨特、萨义德等所反复固定与润色。然而在西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传统似已难以为继,许多人毫无疑问是专家、学者、教授,但他们却不再履行知识分子的使命。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按照笔者看法,当代中国也发生过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的文化转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人才发明了“公共知识分子”一词,而中国的媒体也借用了这一说法。在我看来,用“知识分子”指称大家熟知的那种形象和行动,本已足矣,而之所以还要“公共”一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拯救行为和保护措施。在此意义上,知识分子成了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
当然,说到中国的情况,情况也许会更复杂一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生存于体制内的知识分子,其公共性往往是比较弱的。虽然他们从来也没有停止言说,但他们却常常是面向专业问题说话而并非面对公共问题发言。或者即使是面对公共问题,也常常是浅尝辄止或欲言又止。相比较而言,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则胆子更大一些,冲劲更足一些。他们并非不讲究说话的技巧,但他们更看重表达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于是,当体制内知识分子沉默不语或窃窃私语的时候,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则大踏步地走进了公共领域之中。当年的王朔是这样,如今的韩寒依然如此。在这个意义上,韩寒以及韩寒的同道们确实肩起了拯救知识分子的重任。他与他们所选择的角色扮演是一种回归,更应该是一种自我解放。
然而,在韩寒究竟是不是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我还是有些犹疑。如果说他是,他离我理想中的公共知识分子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他不是,谁又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呢?也许,我们不应该把那个标签看得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声音。韩寒以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撞击着我们这个时代这堵厚厚的墙,并且撞击出了它的种种喜剧色彩乃至闹剧色彩,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http://gcontent.nddaily.com/c/ed/cede2d63a7c04ebd/Blog/f73/0c0a45.html
[话题]韩寒是公共知识分子吗?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南都新闻 原创 浏览量:144
发布时间:2009-11-29
版次:TM08 版名:评论周刊 网议 稿源:南方都市报
韩寒一直都是话题人物。最近,《南都周刊》的报道引发了“韩寒是不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争论。由于不同的人对“公共知识分子”都有不同的期许,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这一群体的定义。如果把定义往优秀的、美好的方面尽力扩大,符合“公共知识分子”定义的人就会少之又少,韩寒也肯定不够格。因此,定义是照顾人们的期许(应该如何如何),还是按照现实中能够被量化的因素(影响力、功能等等),算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吧。或许,我们原本就不应该把标签看得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声音。韩寒以他独特的表达方式撞击着我们这个时代这堵厚厚的墙,并且撞击出了它的种种喜剧色彩乃至闹剧色彩,这就已经足够了。
是的
韩寒是一匹快乐的草泥马!
奥一网友“花花木兰”认为,韩寒不屑被圈养,还经常在博客上对社会问题发言,倒真有点公共知识分子的样子了。“除了韩寒对‘体制教育’的那声冷笑,还有哪个‘80后’的作品对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一点关怀?他们的作品要不然就是在古人堆里找灵感(瞎编乱造不必负责),要不就是校园里的小情小调(拿着爹妈的钱要死要活),要不然就是直接赤裸上阵写自己的床戏,他们竟然成了‘80后’作家的主流!”
彩龙论网友“郑子语”认为,韩寒以文学出道,以娱乐出位,以赛车出世,以公民和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出彩,他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郭敬明对现实是躲避的,温和的,物质的,炫耀的。他关注他的娇身、他的大房子、他的生意,他是一个披着文学外衣的成功商人。而韩寒,他那根叛逆的神经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变得异常粗壮,这让他和现实难以和解。”
网易网友“热到-273.15度”认为,萨义德的定义不适用于中华。“公共知识分子在寨国是少之又少,而且情况特殊。要想在寨国做公共知识分子,就要冒着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会被拉入寨狱、以致一无所有的风险。可以说,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都是入狱了或正在狱中的。如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寒是不够格的。除此之外,韩寒的基本条件都是具备的。”
不是
说韩寒是“公共知识分子”有些拔高
博客大巴网友“艾小柯”认为,韩寒是80后作家中很令人喜欢的一位,有个性,有文采,敢想敢做,也有公共人物的良心。但用“公共知识分子”来一窝蜂抛洒溢美之词,实在可悲。“在美国,‘公共知识分子’是个很了不起的称号,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这人是个社会学者,资历过关,受过优秀的高等教育(phd是起码条件),并在某个社会研究领域严谨治学,拥有著作若干;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强有力的笔头来分析热点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冷静而热情地为弱势群体说话,往往对抗大公司或者政府谎言,追求真相与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豆瓣网友“蒲福兽儿”认为,韩寒最多算是个公共异议分子,他的作用就是一块顽石,投到水里掀起波澜,但是本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不过是通过既得的影响力来造成持续的影响。“这种人虽然不是公共知识分子,但是可以做个监工,督促知识分子们做一些事——— 韩寒只需要做个监工就够,别的不需要他做,他也做不来。”
凯迪网友“的地得”认为,韩寒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确实有点可悲,“为韩寒喊好的很多都是胆小鬼‘文人’,自我约束能力很强,现在看见年轻的韩寒居然敢骂大街了,不禁佩服。其实,就是少见多怪,上论坛多转悠转悠,比较那些勇于直言的网民之作,就知道韩寒的帖子差不多就是一把痒痒挠。”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085/25fa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