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8:05:53
教基[1999]12号
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对于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适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创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民族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增加居民消费,带动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为积极推动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确保实现"两基"目标和巩固提高的基础上,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方,要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以改革为先导,促进事业发展,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周密制定改革和发展措施,平稳操作;要处理好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在加快发展、扩大规模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避免发生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倾向;要处理好"普九"的关系,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要有利于促进"普九"目标的实现和巩固提高,要与初中发展规模相适应;要处理好当前扩大招生规模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积极扩大今年招生规模的同时,根据初中毕业生变化情况对今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保证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逐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已经"普九"的地方,可以通过学校布局调整、高初中分离、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灵活多样的授课制等形式,挖掘潜力,扩大现有公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鼓励重点职业学校、特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办学质量较高的重点职业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与办学条件的可能,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可以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跨地区招生,少数重点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专业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可以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入学;有条件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可以根据条件扩大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加强示范性高中的建设,扩大示范性高中的招生规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四、各地要实行鼓励民间办学的优惠政策,包括无偿提供办学用地,免收配套费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房屋等,为民间兴办高中阶段的学校创造条件,并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
举办民办学校的单位和个人要落实担保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不承担金融责任。
鼓励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本校规模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与其它学校、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民办普通高中;部分公办职业学校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试验;中等专业学校要加快招生、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制度;鼓励行业、企业举办的高中阶段各类学校面向地方、社会扩大招生;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民办机制举办附属普通高中和外语、体育、艺术等特色高中。
五、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经物价部门批准,区别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适当调整学费标准,提高高中阶段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要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制度,扩大对困难家庭子女的助学金、特困学生补助的规模。要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
各地要加强对高中收费的管理和监督,要保证收费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任何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
六、各地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潜力,以适应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返聘退休教师或以合同制的形式从社会招聘教师。积极鼓励非师范类高等学校毕业生到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从教。要避免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拔高使用。
七、各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周密部署,平稳操作。扩大1999年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情况要及时分别报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发展规划司。同时,要认真研究制定今后几年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方案。
E、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1年6月11日)
这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是在进入新世纪,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落实“十五”计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战线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会议召开之前,已经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会议期间,朱(金容)基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先代表国务院着重强调以下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是在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我国人口众多且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党的十五大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我们要从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2000年基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全国85%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8.6%和42.8%,学前教育也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生活待遇有了显著改善,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我国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已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这一切,为我们在新世纪加快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已经初步实现“普九”目标的地区,不少地方工作基础脆弱、质量水平偏低,巩固和提高的任务依然繁重;在尚未实现“普九”目标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推进义务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二是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尤其是新形势下稳定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长期拖欠教师工资,中小学日常运转经费和危房改造、校舍建设所需的必要资金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三是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教育本身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知识灌输、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还比较严重,课程教材改革滞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十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初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基础教育面临极大的压力,对于上述问题如不抓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仅已有的基础教育成果难以巩固,而且还可能滑坡,严重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总之,我国的基础教育与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历史重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当前,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虽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但也存在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早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2000年2月,他专门就教育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最近又进一步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朱(金容)基总理在本届政府组成伊始就宣布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大任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正在形成。“十五”期间,国家将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加快西部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这必将为西部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对全国的基础教育工作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牢固树立解决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最终要靠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思想,继续把搞好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基础教育跨上新台阶。
二、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农村义务教育顺利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我国有12.6亿人口,农村人口达8亿多,普及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基本上是依靠当地农民来办的。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公社既是基层政权,又是经济实体和社会组织,农村中小学是由政府和集体共同举办的,并主要依靠社队来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主要依靠向农民收取“三提五统”中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来办当地的义务教育。农民办义务教育的体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损害了干群关系,制约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各级政府应当而且可以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第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
办好义务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按照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尽快确立和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县(市)人民政府要真正担负起发展本地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负责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负责教职工工资的统一发放,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教育办学责任,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乡(镇)、村要负责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等。有条件的乡(镇)可撤销专管教育的机构,由中心学校的校长承担管理该地区学校的职能。
第二,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切实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需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有教师工资、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经费、书本费四大块。
在教师工资方面,要在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核定教师编制和工资总额的基础上,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县(市)人民政府要强化对教师工资的管理,从2001年起,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原乡(镇)财政收入中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的部分要相应划拨上交到县级财政,并按规定设立“工资资金专户”,由财政部门通过银行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开设的个人账户中,实现教师工资的统一管理和发放。对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县,要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上级财政增加转移支付的办法予以解决。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中西部困难地区,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在财政确保教师工资发放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收费标准,坚决刹住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工资经费的监管,实行举报制度,对挪用挤占教师工资资金的,一经查实,要立即停止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扣回已经转移支付的资金,并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在公用经费方面,要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农村中小学实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核定本地区该项经费的标准和定额。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中开支外,其余不足部分由县(市)、乡(镇)人民政府予以安排。
在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经费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农村学校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统筹安排相应的校舍建设资金。国家依据法律允许在群众自愿量力的原则下,动员农民集资,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在杂费、书本费方面,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标准的“一费制”收费制度;对其他地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本地区的标准。教科书的印制要符合新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教材,出版发行要打破垄断,试行公开竞标,保证教材质量,降低成本和价格,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从2001年开始,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要完善助学金制度,逐步实行由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
没有进行税费改革的地方,要继续做好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方,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
总之,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要“一保、二控、三监管”,“一保”即,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控”即,控制学校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的负担;“三监管”即,加强对教师工资发放和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管和检查,完善举报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原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捐资助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义务教育所捐资金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并且要给予宣传表彰。
第三,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大体上是中学由乡里办,小学由村里办,存在布局不合理,力量分散,资源浪费等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把方便学生上学与扩大学校规模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办寄宿制学校。
第四,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科技和教育,是扶贫的根本性措施。在刚刚闭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扶贫工作与科教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朱(金容)基同志强调,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在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要认真实施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继续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在扶贫工作中,要把教育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大中城市(包括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对口支援要落实到地区对地区、学校对学校,重点提高受援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要帮助贫困地区培训师资,特别是培养校长和骨干教师。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学校和教学点分散,要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和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和培训师资。发达地区和城市里学校闲置和更换下来的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用过的课本等学习用品、穿过的衣服等生活用品,都可以收集起来,送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去。这项工作也是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方面,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共青团开展的“希望工程”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对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政府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重要补充,体现了中华民族济困重教优良传统。希望团中央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扶困助学做出有益的贡献。
发展义务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办好内地的民族学校、“西藏班”、“新疆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少数民族地区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教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能力,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水平,搞好双语教学特别要加强汉语教学。在多民族聚居区,要提倡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学校共同学习,促进民族团结。同时,要将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五,逐步统一中小学学制,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学制还不统一,有的实行“五三”学制,有的实行“六三”学制。全国还有数以万计的复式教学点,就是不管小学几年级都在一起上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必须逐步加以规范。“十五”期间,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现在实行“五三”学制的地区,要在2005年基本完成向“六三”学制过渡,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小学和初中结合的九年一贯制。还可以积极探索实行完全中学的高中与初中分离,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
第六,坚持农科教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农村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要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适当增加适用技能课程,以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基础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在新的世纪,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智育惟一,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是事关基础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近些年来,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推进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认真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涌现了一些好的典型,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为什么素质教育只能在点上开花,不能在面上结果?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二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升学竞争激烈的客观因素制约;三是教师队伍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基础教育本身还存在一些弊端,迫切需要深化改革。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大家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改革的思路和时机也基本成熟了。我们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现行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为“难、繁、偏、旧”。“难”,就是课程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的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繁”,就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有些内容甚至带有浓厚的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地加上一些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偏”,就是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旧”,就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程标准上,要用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课程标准,逐步替代现行的教学大纲,把德智体美的要求列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各门功课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和合理的考核评价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不仅要学数理化,也要学文史哲以及体育和艺术,还要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共事。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要探索课程持续发展的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还必须实施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广大教师首先要掌握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切实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改进和加强德育。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小学德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确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修养,高中阶段着重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使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学校里当学生干部和参与社会工作,经受锻炼。要重视引导和组织青少年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和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社会上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要更多地向青少年开放。要针对我国独生子女多的特点,引导家长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总之,中小学德育应当着眼于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塑造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考的负面影响,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不仅把高中教育,甚至把初中、小学教育也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正确处理基础教育中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高考为突破口,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既要满足越来越多的青年继续升学的愿望,又要使那些不能升学的青少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具备就业谋生的能力。教育部对高考改革已经进行了试点,今后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任何高考都要体现衡量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考试的内容都不能超出课程标准。既要有统一的考试,也要有选择性的考试。高考每年要举行两次以上,使学生有多次参加考试的机会。要改变高中毕业生由所毕业的学校报名和通知录取的做法,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组织高考,学生自己去报名,招生部门直接向考生公布和发放录取通知,使高考与学生毕业的学校脱钩,避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中的毕业班除毕业考试外,要尽量减少其他各种繁琐和不必要的考试,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和社会活动。高等学校依法享有招生的自主权。在有条件的地方,经过教育部批准,可以由高校自主招生。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和公示制度,坚决杜绝考试招生中的舞弊等腐败现象。
我们要通过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高校后勤社会化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措施,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缓和高考竞争的压力。随着人口高峰年龄段上移,许多地方农村初中相对紧缺,城市初中升高中竞争激烈,各地方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问题。就业人事制度也要进行配套改革,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构筑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加、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要重视办好师范院校,支持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鼓励这些学校院系的毕业生通过培训和考核取得教师资格,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要通过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培训的质量,降低培训的费用,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
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勤奋实践,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技传播和社会服务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启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同志们,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负有重要责任。邓小平同志1985年就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我们要认真领会和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近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把基础教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举措,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认真落实增加基础教育投入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要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加强中小学校安全工作和周边治安秩序的治理,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步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1)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有 关 政 策 措 施 的 通 知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积极推进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 关于加快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若干意见 浙江水利 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