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个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03:04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个性
康健
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反思过去的100年,展望新世纪,我们应当为中国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同时,也为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而忧虑。因为当中国教育面临新的时代挑战的时候,无论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体制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可等闲视之的弱点,其中忽视个性是一个由来已久而又积重难返的弊端。 一、划一就是否定个性
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发展潜能,社会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出发去建立自己的目标。而在今天的教育体制当中唯独升学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这样一种体制,很多学生被贬为差生,成为被学校、家庭歧视的对象。许多学生将童年时代的情趣、性格早早地磨灭了,消蚀了,将无数个性活泼的学生“塑造”成了划一的人才,其主要特征是会考试,得高分。划一的评价原则是考试,考则学,不考则废,毫不留情,只要应考分数高,其它什么都不重要,什么全面发展,什么个人爱好都没有价值。哪怕差个一分半分就会打你个心灰意冷,信心全无,甚至让你再无读书愿望。
二、封闭就是压抑个性
教育体制内部封闭性也无处不在。1、学生被长期“关闭”在学校里,很少接触社会,很少直接参与社会服务,因而学生很难有主人的意识、兴趣的发展、眼界的开阔。2、学生被长期限制在课堂里,一天学习8-10个小时,其中又多半在教室中度过,而在教室中以呆坐、听记为主,极少活动,就连小学生也不例外。根据最新的统计,小学生平均每天7节课,还有1.5小时的作业。3、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十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一切讲授,一切考试,甚至裁定一切是非均以书本为准。教材上的错误在修改之前,就只能依据错误的教材去讲。学生终日苦读苦考,形成了唯书唯上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制度封闭,没有开放,没有弹性,所有的学生被关在里面,慢者、不适应者惶惶不可终日,快者、顺应者被裹足不前。学生一天的生活是封闭的。每一周仅有的休息日,也被各种名目的课侵占,或被考试侵占。因为,有的学校、教师、家长认为学生休息太多了,应当帮他们去“支配”一些,否则他们会“惹是生非”。
三、机械就是扼杀个性
机械主义使教育丧失原有的价值,蜕变成一种“训练”。这种“训练论”有时也会借用其它学说来装扮自己。其中华生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是他们常常引证的理论。对机械主义教育的消极影响我们今天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根据北京市1994年12月的问卷调查,在教师和干部(共2448人)当中仅有3.6%的人对大量被动的机械训练持否定态度,60%的人认为“做大量练习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许多人看来,我们不但可以用固定的程式去“塑造”接班人,而且能够“训练”出各种“天才”。于是,许多学校和教师就不顾学生的个性,而把机械的训练强加给学生,如现在应试教学和竞争教学就是这样。他们把数学课变成了“解题术课”;把作文课变成了“做文课”;把政治课变成了可以死记的“符号”课。于是便也就“创造”出了“30道题物理教学法”;于是便有了“书面化学试验法”等等。当机械的教育到了极限就最好用机械取代,那么最终教师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个性,而且还会感到自己的职业与生存受到威胁。这种危险的程度似乎正在增大。教师在机械的教学中退化,教学质量又在教师的退化中下降,这不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吗?
当我们在这里陈述中国教育忽视个性的时候,有人会针锋相对地说道:正是这种划一、封闭、机械的教育造成了金牌得主,造就了高分生,甚至称赞这种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制度。这是我所不敢苟同的观点。即使筛子里的“状元”就是你引为骄傲的。那么你知道被筛掉的学生的心情和命运吗?如果以牺牲全体学生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得金牌;如果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机会与权利作为代价去换取少数精英;如果以牺牲“尖子生”的个人兴趣与选择,剥夺其广阔活动空间,去换他们夺得高分的“天才分数”,难道是社会主义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吗?这决不是两难选择题!对于进步的社会制度来说,对于现代教育制度来说,民主化是一个必要条件。
在民主化基础上的个性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因为个性属于全体学生。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将无异于封建时代的贵族教育,不过那是连资产阶级也都为之痛恨和摈弃的制度。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个性,因为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宏伟的历史任务,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目标的实现将需要有个性的新一代!
20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