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拔得过高,死得也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0:06:38

《2012》公映,许多人注意到了该片中浓墨重彩的中国元素,并为其带有怎样的暗示争议不休。但我觉得,该片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尚不只在中国元素,而在于该片在拷问灾难中的人性时,不恰当地拔高了一些观念的价值。

在《2012》中,当灭顶之灾迫在眉睫时,故事的主人公为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即“决定谁代表人类进入方舟应该过程透明”,通过“民主”的方式,“每人一票”,实现“程序正义”。为此,主角不惜破坏方舟启动程序,并质问“人类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得生存,还算人类吗?”

真是大义凛然。可惜,我可以肯定,相当多的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时,不免在心里打个寒战:在整个人类的命运决定于分秒之间时,这种所谓的“程序正义”,这一小部分人仍在坚守的价值观,是否真的比整个人类的命运更重要?假如不是靠导演安排的运气支撑,因为这几个人的破坏行为导致人类彻底毁灭,是否真的值得?即便是仅余世界上两个最坏的男女恶棍,也有机会繁衍、重现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即便留下一群最圣洁的孤男(或寡女),人类终不免迅速寂灭,难道不是这样么?

导演最终还是安排了皆大欢喜的结局,却也留下了一个危险的伏笔,即命运必将眷顾那些“更高尚”的价值观、更民主的人群。“民主”的正义最终将赢家通吃,获得一切好处。果真如此?

我怀疑,《2012》的编剧可能错误地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民主制度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最优结果,因而在所有时候都是最管用的。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看看历史就知道,就像原始的鲨鱼在今天一样是可怕的杀手,一些原始的制度可以结合一些现代因素,在某些领域体现巨大优势。民主的希腊建不出金字塔,日耳曼部落、蒙古铁骑可以击败更“现代”的罗马、宋朝。假使某个现代国家仍是奴隶制,他们未必就研制不出中子弹。体制的民主或“现代”与否,与其经济、文化、军事的力量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民主”的群体,一样可能有更强的军备、更高的GDP、更尖端的科技水平。

民主的好处是什么?是在大多数状况下,能给予其成员最多的福祉和自由,最大可能地避免人性之恶通过制度泛滥。所以,民主制度下,虽然不会有金字塔,也不一定有强大的军备、辉煌的标志性建筑,却能避免人为的饥荒,迫害与清洗,对底层民众公开的掠夺(不止是腐败)。毕竟,世界末日不常有,而人性之恶、制度之恶常见。

但这只是“大多数状况下”。有些危机关头,非民主的体制会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设想在《2012》中,另有一个地球,其中人类是一个专制政体,很显然,他们将因为秩序,以及“少数人搞破坏”的风险小,获得更多生存机会。把星球换作国家、族群,把地球毁灭换作其他风险和灾难,也是相近的。

民主必然会有局限,必须承认这种局限,甚至在极端的关头,比如真的面临灭顶之灾时,承认向更有效机制转换的必要性。民主不是大米,民主不是炮弹,民主不是救生衣……这不是承认民主的无能,相反,只有承认民主不完全是进化的产物,不是任何方面都最优,只是不那么坏的选择的前提下,我们才承认,这样的价值观是我们理性“选择”的,并明了,我们要为此在某些时候付出必要的但是值得的代价。否则,就会将民主从一种终极的价值,扯落到未必管用的工具层次。

把“民主”的价值无限拔高,认为它将通吃一切好处,其中的蹩脚过于明显,以至与人们的常识观感相冲突,甚至引起人的疑虑和反感,这样的高蹈,无异于捧杀。并且,这恰好落入了那些对民主疑惧而时刻诋毁者常用的逻辑圈套,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民主难道是万能的吗?”

《2012》的暗示,可能只会引起一些人小小的胃口不适,但也可能引起另一些人对民主的“厌食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