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大翻译家杨宪益 | World news | guardian.co.uk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47:03

    讣告:大翻译家杨宪益

      宪益2006年的照片。他与妻子戴乃迭在牛津大学相遇。图片来源: Peter Parks/AFP

      中国知名翻译家杨宪益于11月23日去世,享年94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宪益曾被指为英国间谍,当他被押往监狱时,有一个最大的遗憾:自己当时是穿着一双旧拖鞋走
      的。他回忆说:"我当时唯一所想的是,自己为什么不换一双合脚的鞋子呢?"拖鞋并不是他四年牢狱生涯(1968--1972)的最好选择。杨宪益经常将他
      所 受的折磨轻描淡写。当时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选择支持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理念,谁料却因为他晚年的极端主义吃尽苦头。杨宪益也属于其中之一。那些熬过来的人 没有为命运忿忿不平,而是以幽默与自我嘲讽来面对。杨宪益以其特有的风度掩藏了自己的悲剧遭遇:他的儿子在文革期间被分配到一个工厂,随后精神失常,最
      终自杀殒命。

      杨宪益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晚清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曾在距北京东南80英里处的城市天津任中国银行行长,而他也出生在天津。在去租界区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 前,他曾在家里读私塾,学习中国的经典著作。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英国文学家作品:从约瑟夫·艾迪生到奥斯卡·王尔德:当他还在念书时,就把约翰·弥尔顿的诗 歌以中国诗体翻译成了中文。同时,杨宪益沉浸于翻译版的希腊戏剧,他于是决心出国学习古希腊语,后来被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带往伦敦。

      杨宪益进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习了两年古典文学著作,随后追随诗人布兰敦(Edmund
      Blunden)从事英国文学的研究,两人在学习辅导后还常去酒吧喝酒。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牛津大学中国学会遇见了戴乃迭(Gladys
      Tayler),她是一名在中国的传教士的女儿。

      在戴乃迭的帮助下,他将公元前四世纪屈原的《离骚》用德莱敦的英雄偶句詩体进行了翻译。他们于1940年返回中国,在战时的陪都重庆举办了婚礼,并于国民党控制区内从事教师和翻译工作。日本战败后,两人迁往南京。

      杨宪益害怕受到蒋介石政权的暴力侵害,便转入地下工作,传递从外国外交官那里搜集的信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他正是因为这种支持共产党的行动而被贴上了"外国间谍"、反共分子的标签。尽管1949年蒋介石政府溃逃台湾时给杨宪益和戴乃迭留
      了飞往台湾的机票,他们却根本没有想过要离开。1952年,他们进入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工作,并参与一项将所有中国文学重要著作翻译成英文的宏大计划。杨宪益
      夫妇的翻译信条是:忠于原著,但要以可读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经过多年努力贡献出60多本译作:直至今日,成千上万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依然得依赖他们的著
      作。

      他最著名的译作包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宋明平话小说选》),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以及《鲁迅小说选》。杨宪益还将许多外国经典著作翻译成中文,比如荷马的《奥德赛》以及萧伯纳的《卖花女》,但中国权威学术界认为这不过是他的"私业"罢了。

      杨氏夫妇被释放后仍旧活在政治阴影之下,他们于1972年获准翻译最为出名的一部作品:写于18世纪的《红楼梦》。

      我在1976年4月第一次碰到杨戴夫妇,当时正是毛泽东去世前最后动荡的几个月。翻越一堆堆的煤和白菜,我才能到达那里,在他们昏暗的公寓里见面,。杨宪 益大声地痛斥"那个女人"——正在进行最后夺权努力的江青。戴乃迭指了指可能被窃听了的电话,喊道:"老头子,别讲了,不然我们又得进监狱了!"

      然而在毛泽东去世后,进监狱的却是江青与其四人帮的同伙,同时,当局对10年前的"不当逮捕"向杨氏夫妇做出道歉。杨宪益成为了《中国文学》月刊的主编,并启动了一项新的翻译计划,效仿英国的《企鹅图书》推出《熊猫丛书》系列。

      80年代,他们的寓所成了新一代中国作家与西方记者见面的非正式文学沙龙,通常还有苏格兰威士忌相伴。杨宪益受政治改革的新气象所鼓舞,甚至加入了共产 党。1987年,共产党的守旧势力重新占据上风,胡耀邦因改革而下台,并为两年后血腥的天安门事件埋下伏笔。当危机来
      临,杨宪益决定不能再对政治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姿态。他在2000年的自传《白虎》(White
      Tiger)中写道:"我至少能通过国外电台和报社记者向国外的人对话,让他们了解真实情况。"

      杨宪益将 所发生的一切描述为"少数保守顽固分子针对政治改革所进行的一次法西斯政变"。他在学潮发生后接受BBC的一次采访中声称,党的领导人比过去的中国军阀和
      日本侵略者更加恶劣。当局或许考虑到了杨宪益的年龄以及他在国外的名声,没有剥夺他的自由之身,在试图劝说他收回言论无果之后,他们只是将他开除党籍而已。

      1994年,杨宪益与戴乃迭搬入北京友谊宾馆,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直到戴乃迭在1999年去世:随后,杨宪益与他的女儿及丈夫住到一起,在紫禁城北面的四合院宁静地过着日子。

      1993年,杨宪益获得香港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称号,被誉为"译界巨匠"。他在国内却没有海外那样的赫赫声名,不过今年9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其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在其退休之后,杨宪益引了一段俏皮话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无耻"("齿""耻"谐音)。他还在注解中嘲讽地写道:"近百年过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大抵如是,此亦时运使然,不足为怪也"。

      尽管杨宪益的不幸源于历史原因,那段经历对他个人来说依旧太过艰难。杨宪益明知革命时期的中国存有种种缺陷,却依然决心投身其中。杨宪益与戴乃迭不仅做出巨大的学术贡献,而且真正到了紧要关头,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杨宪益尚有两个女儿以及四个孙子孙女在世。

      杨宪益,翻译家,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逝世于2009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