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出自己的生命形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10:51
——解析河南济源教改原动力

红薯熟了,赵春战老师带学生到乡间观察生活
■本报记者 王珺 通讯员 刘栋军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南临黄河,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这一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的发祥地。有人说,王屋山上的树长得怪,每一棵都执拗地长出自己的形态,走遍王屋山,很难对哪一棵树产生似曾相识之感。
济源确是个充满传说的所在。小沟背里满沟的五彩石,其五色胶着之状果真如熔炼的一般,幻化出巨大的鳌和成千上万栩栩如生的石娃娃。古时候,人们根据这些“规模宏大、历史久远、形象逼真”的象形物,便演绎出了一部壮丽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和女娲团土造人的创世神话。
行走在现实的济源,探访平原的、岭区的、山里的学校,记者感受着嫩芽破土而出的力量。于是想到王屋山上的树,形态各异,执著生长。
赵春战老师带动的轵城王庄学校作文教改,邵原实验小学别出心裁的“教学文娱化”尝试,沁园路小学以写字教育引领素质教育的探索,五龙口实验小学因“优因数学”实验而声名鹊起的发展路径,济源四中的文化经营策略,王屋一中的自信心教育,承留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梨林一中的德育银行……发生在济源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开满山野的紫色荆芥花,静静地散发出质朴的泥土气息。
“底层突破,激活细胞”是济源市教体局局长吕振杰为济源教育发展创立的战略理念。从济源城乡正在进行的新鲜质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看到,这8个字不断地被诠释、被证明。也许证明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其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发展。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个支点,便找到了生长的方向。找到了生长方向的学校,就像王屋山上的树,正充满生机地长出自己的生命形态。
“写”出来的特色
在新的价值高度认识写字教育
展开纸,提起笔,凝神,静思,笔尖触及白纸,随着写字者手腕发力,墨缓慢地浸染纸的纹路……写字的孩子叫程书青,是沁园路小学六年级学生。“无瑕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当遒劲中透出清秀的两行字在纸上呼之欲出时,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写得太棒了!”
沁园中心学校校长薛家宝告诉记者,在沁园路小学,像程书青这样爱写字、会写字的孩子并不是个别的。2002年,学校确立了“六年成就一生”的主导思路,将写字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每天20分钟的写字课雷打不动。写字看似小事情,却因为一种坚持,使学校“写”出了特色,“写”出了口碑。
王丽萍副校长记得很清楚:2002年,时任校长孙守俭到濮阳一所小学参加全国写字教育现场会,回来后颇为感慨:吹拉弹唱是素质教育,写字教育更是素质教育。联想到大多数学生的字写得“芦柴棒似的不像样”,孙校长觉得开展写字教育十分必要。
目标确立后,学校从课程方面进行了调整,将第一节课的时间适当提前,每天中午放学前的20分钟全校统一开设写字课,并制定了明晰的教学目标:一、二年级侧重笔画顺序的规范,三、四年级侧重间架结构的学习,五、六年级侧重篇章结构的把握。由班主任老师重点指导,其他任课教师分配到各班,负责抓坐姿和写字姿势的规范。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考评小组,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一个年级,定期对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考评。
在教师办公室,记者看到,每位老师的办公桌上都放着毛笔、砚台、毛边纸、毛毡等写字用具。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都是学校给配备的。
“打铁还须自身硬”,尽管不少教师是科班出身,汉字书写有一定基础,但半数以上教师没有接受过写字方面的专门训练,书写基本功尚需提高。为了提高教师的写字水平,学校不惜资金,聘请退休老教师、书法协会的老干部,利用周末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还在校园进门处颇富创意地搞了两面签到墙,每天清晨,老师们来到学校后直奔大门左侧的黑板,用粉笔在画好的格子里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一笔一画地默写一首五律或七绝古诗,笔锋所到之处,显示的是为师者的规范、严谨和汉字之美。现在,书法签到和默写古诗已经成了沁园路小学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而课余时间交流习字心得、切磋书法技艺已经成了老师们的主流话题。
在沁园路小学,粉笔字是否过关成为新聘教师的首要标准。调出去的老师,都因一手漂亮书法而很快在新单位大显身手。“字写得不好没面子”已经成为这所学校老师们的价值判断。
在写字教育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写字的“共同体”,在浓厚的习字氛围中,师生的写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其实,写字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书写水平,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积极影响。”有一件事让王丽萍副校长至今难忘:“有一年春节前,我们组织二十几个学生和老师走上街头,为市民现场撰写春联,小幅的5毛钱,大幅的3块钱。当时天寒地冻,但孩子们写春联写得热火朝天。大家一看小学生写得这么好,就纷纷掏钱购买,有的连零钱也不要找。三四天下来挣了1200元钱,我们把这笔钱捐给了与我校手拉手的山区学校。孩子们可高兴了,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在关于写字教育为何叫好不叫座的话题讨论中,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应把重视课内的写字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价值高度来认识。沁园路小学在写字教育上的探索,可以看作对李校长这一观点的回应。
2008年8月,杨迎军校长走马上任,在对学校特色进行理性思考和梳理后,他提出进一步拓展写字教育的功能,深化以字树人、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立德的认识。在对写字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中,沁园路小学被评为“全国写字实验学校”。
沁园中心学校位于济源市政治文化中心,下辖7所小学。依据自身特点寻求特色突破已成为各校的共同追求,沁园路小学这个“写”出来的特色学校只是其中的一抹颜色。
“演”出来的兴趣
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的构想
颇具原生态特质的“教学文娱”概念着实让初次接触的人产生疑问,但了解其4年来蹒跚前行的历程,便不能不对这种完全起于自觉的乡土改革给予注目。邵原镇实验小学负责人介绍说:“2005年开始的教学文娱改革是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的伟大构想。”
有一次,校长带学生去市里参加文娱比赛,没想到本校学生表演的英语短剧拿了个一等奖。一起吃饭时,学生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连呼“校长万岁”。这引起了校长的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兴致这么高?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寡言少语,在舞台上却如此活跃?
2004年,邵原镇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调整,撤并了13个教学点,形成了8所小学、两所中学的基本格局。邵原实小在这场变革中从原有的600多名学生,一下子变成了36个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的“大校”。2005年,师生搬进了崭新的校舍,规模办学、全面发展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而刚刚“长大”的学校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增长点。
头脑中的问号在现实需求的催化下,发酵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学生通过学习,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或自己的学习感悟创编成易说、能演的文娱体裁,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体会到舞台上的激情。“教学文娱”的概念由此诞生。
这一设想被提出后,班子成员认为难度比较大,老师们则直截了当地说:“弄不成。”但学校领导决心很大:“只要学生有兴趣,必须弄!”
“教学文娱”提出来容易,但要由教师把教材内容创编成快板、小品、相声、课本剧、诗歌等文娱体裁可难坏了老师们。有的老师说:“这些都是大作家才能编成的东西,我们这些农村小学老师哪行啊?”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创编文娱作品的基本知识,学校专门订了《曲艺》杂志。但苦于没人示范,老师们还是说“不中”。于是,学校领导深入课堂,每听完一节课,就把课上的主要内容编成顺口溜,并写在纸上交给任课教师。
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邵原实小的老师们把语文、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课本剧、儿歌等文娱体裁,教学文娱搞得红红火火。但过了一段时间,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学校主要把精力放在教师的文娱创作上,作品是创作了不少,但教学效果似乎没有显著提高。
经过反思,邵原实小领导班子认识到推行教学文娱是为了适应新课改,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文娱不是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是根本。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边研究边实践,最终提出“让文娱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让文娱走向课外,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文娱走上舞台,让学生在舞台上精彩自己”的基本思路。思路清晰了,在具体操作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教师根据每单元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文,采用合适的文娱体裁进行创作。二是从教师单独创作变为师生共同创作。三是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教学文娱表演大赛。
“教学文娱表演大赛在每月第四周的星期三下午举行。”高小燕老师说,“每到这个时候,不用通知,不用组织,全校师生就会坐在指定的位置上,等待大赛的开始。”
通过表演,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现在也变得积极主动了。“教学文娱”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也获益良多。“教学文娱的开展,促使我们深入备课。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弄清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创作的文娱作品更有深度和广度,这都是我们在备课中必须考虑的。”
2008年,《新课改下“教学文娱”特色研究》获批成为省级重点课题,这标志着邵原实小的“教学文娱”特色研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逼”出来的名校
科研兴校源于一个朴素的认识
五龙口镇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山口村村办小学。1997年以前,山口村小学仅有几十名学生,五六位教师,学校采用复式班上课。207国道开通后,富裕起来的村民决定投资兴教,让农村孩子也接受一流教育。在筹备建校时,杨烈全从镇上的一所初中调至山口村小学任校长。
1997年,山口村花200多万元建起了一所能容纳六七百人的现代化小学。尽管教学设施良好,但老百姓不愿把孩子送到离家较远的新学校寄宿上学。当年8月,镇教办将镇上另外7个教学点三年级以上教学班撤并到五龙口镇实验小学,学校因此招到了230名学生。动用行政力量招生,让杨烈全校长和学校教师都觉得没面子。
“要吸引生源,必须依靠好的教学质量。”老师们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在教学上铆足了劲。在第一年的统考中,学校排名全镇第一,比第二名学校的平均分高出0.2分。
“我们拼力气、拼时间、拼学生,拼出来的是高出0.2分。这是不是教育?”杨烈全校长开始思考,并逐渐理出了思路:必须走科研兴校的路子,创办一种特色,真正吸引家长把孩子送来。
1998年11月,在村干部带领下,学校20多位教师全体出动,经济源市教体局推荐,到山东省平度市一所学校参观学习。
在考察学习的最后一个晚上,杨烈全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开了碰头会。数学组的老师们普遍对这所学校的珠心算教学感兴趣。学校教科室主任侯丽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占很大比重,如果珠心算真能将计算简化,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一致认为,农村学校信息资源和社区资源相对匮乏,创办特色,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大家决定开展“小学数学珠心算”教学实验。
1998年年底,珠心算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在全校各班铺开。由于珠心算在学校内部大规模开设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所以,开设的第一学期,老师们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更没有人指导课时的进度,老师们就成了这门课程的研发者。
学生计算能力的显著提高让老师们感到振奋。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会心算五六个两位数的加减法。1999年6月,学校请来山口村四五十位学生家长,学生们神奇的计算速度使村民大开眼界,学校的名声也在附近传播开来。当年秋季,学校招生达657人,跨过了招生关。
第二年,五龙口实小珠心算教学的探索在“普九”检查时浮出水面。当年6月,《小学数学珠心算》课题被济源市教科所批准为“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1年,学校又被认定为“河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而后又申请立项了省级课题《珠心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如何让珠心算走出“第二课堂”,真正融入数学课,成为数学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据杨烈全校长介绍,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确立后,学校教科研经费投入超过20万元。组织教师走出去,聘请专家进校来,使老师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2001年,中国珠算协会副会长、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理事、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郭启庶来学校的一次讲学,给老师们带来了“优因数学”的概念,也为老师们打开了“珠心算融入数学课堂”的思路。
2002年秋季开学,学校在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试用郭教授编写的这套教材,之后每年都要在一年级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每到假期,学校的数学老师就要到郑州参加郭启庶教授的集中培训;郭教授也成了学校的常客,经常与老师们交流实验情况和教材编写方面的问题。
2004年8月,省级课题《珠心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研究》顺利结题;2005年3月,学校因“优因数学”的探索荣获济源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1997年到今天,学校从一开始的8个教学班、200多名学生发展到20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生源辐射沁阳、孟州、博爱等周边县市,波及山西晋城。每到招生季,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杨烈全校长有时甚至不得不关掉手机。从为招不上生发愁到因名气太大而躲避,杨校长的经历可谓苦乐两重天。
“煲”出来的经验
从最朴素的原点出发寻找作文教学真谛
赵春战老师的宿舍紧临教室,晚上学生找他,不必喊报告,推门便进。他发现什么有意思的景、物、事,也招呼学生一起观察,然后不动声色地邀约他们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清晨,他总是起得很早,先去岭上散半个小时步,回来就坐在讲台桌前,摊开一张报纸,学生陆续进来,看老师在安静读报,便也不声不响地掏出书本。
赵春战是轵城王庄学校的语文老师,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因在作文教学上的不懈探索,赢得了“济源本土名师”的称号,今年教师节,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56岁的赵春战身板笔直,头发灰白,说话慢条斯理。这种和缓,同时体现在他的教学风格和教研风格中。在3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他用这种和缓的姿态积蓄着一种细水长流的力量。有人说,他的经验更像用爱心、耐心、恒心煲出的味道醇厚的老汤。
1996年,一直教初中的赵春战调到王庄学校,他发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难题。对语文的兴趣,可以追溯到赵老师的高中时代:“同学有本‘四角号码’词典,闲来没事我就把里边的常用词语认认真真地抄下来。”他说话的语气淡淡的,但他在作文教学的探索中投入的感情却是浓浓的。他决心在实践中找到破解“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办法。
“实施新课改后,我更放开了手脚去走自己要走的路。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现在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东西。”赵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我的作文教学》用A4纸打印了近40页,整整齐齐地装订后,还用浆糊一丝不苟地粘了封面和封底。2009年5月,他曾带着这本讲义给济源市小学语文教师作讲座,为该市小学作文教改烧了一把火。
由作文难写催生出的作文书市场颇为热闹,“快速作文”、“轻松作文”……出版商打着各种招牌吸引渴望走出作文困境的孩子。赵老师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即使因作文教学的探索有了点名气,他仍像原来一样,踏踏实实地教学生“关注生活,着眼小事”,在语文课上“读写结合,以读带写”,在作文课上帮助学生“条理思想,拓宽思路”,作文课后,带领学生“互批互改,合作交流”。赵老师总结的经验像他本人一样,随和质朴,没有什么炫目的概念和花哨的噱头,都是一些平白朴素的道理,细细品读,却由不得你不点头叹服。
在赵老师所带班级的教室后边,摆放着一排排图文并茂的“手工书”:《七彩童年》、《养蚕日记》、《十月赏菊》、《家乡秋色》……这些由学生自己抄写配画的“作品集”有的是赵老师在各种突发情境中引导学生写“随即小练笔”、“兴趣作文”的成果,有的是依据不同时机,对个别学生“约稿”写成的文章结集。“这些手工书对大人来说可能没什么意义,对小学生作用可就大了。”赵老师总能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有一天饭后,我在操场边发现,柏油地面的篮球场一角竟生长着一丛野草,原来人工铺就的沥青地面不太平整,就这么一个小坑,刮风下雨积存了点泥土,小草居然在这里安家落户了。四周灰黑的一片反衬出这丛小草更加翠绿。于是,我就近叫过几个学生,让他们观察小草生长的环境,进而与他们交谈,启发他们分析思考:小草为什么能在这里生长?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小草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几个同学认真观察后,低声议论,各抒己见。”每一次带领学生观察生活的情景都藏在赵老师的记忆里,“寒冬,校园里的腊梅花开了,我让学生观察、欣赏、品味梅花,说梅花的形态,议梅花的特点,赞梅花的品格。在无拘无束的闲谈中,学生得到的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文之道。”
春分过后,桑树枝头发出嫩芽,几个学生带来精心保管了一年的蚕纸,各自给自己要好的同学分一小片。他们用棉絮把蚕子包好,或装在贴身的衣袋里,或塞在毛衣袖筒中,一天、两天……在孩子们焦急的等待中蚕子由黒变灰,由灰变白,终于,幼蚕孵化出来了!听赵老师讲学生养蚕的故事,讲学生怎样在生活中发现、观察、认识世界,并最终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便觉得这样的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孩子们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赵老师是引领者,也是参与者,他认为,不必把老师的身份看得太特殊,其实自己也是学生。“从发现学生养蚕起,我就参与其中,和学生同享养蚕的乐趣,共担养蚕的忧愁,讲解养蚕的知识。”他还很讲策略,“只字不提写作文的事,以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过后再写,学生忘掉了该忘的,记住了该记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表达。”
解决了“没的写”的问题,提高表达能力便成为当务之急。赵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以读带写,读写结合”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他特别强调用好教材,巧妙挖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他说,把写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无时无刻不渗透作文知识和作文技法的传递,无时无刻不着力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习作热情的提高,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赵老师的教学探索带动了整个学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王庄学校这所普通农村小学逐步形成特色,发展渐入佳境。
底层突破  激活细胞
——访济源市教体局局长吕振杰
■通讯员 刘栋军 本报记者 王珺
目标、理念、路径是区域教育发展的三要素。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以城乡一体化为依托,以创建全国教育强市为目标,以“底层突破,激活细胞”为理念,使城乡教育在一体化的旗帜下向均衡发展的目标阔步迈进。
记者:一个区域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目标的科学选择,济源市是如何确立战略目标的?
吕振杰:没有目标就没有发展,没有高位的目标,发展就没有活力。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济源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居于全省前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我们抢抓机遇,乘势快上,确立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以创建全国教育强市为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济源城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济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创建全国教育强市,那么实践这一战略目标的理念支撑是什么?
吕振杰:“底层突破,激活细胞”的理念实践,是哲学力量支撑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总结。区域教育要想实现均衡发展,就必须把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教育发展的第一线,延伸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环节。教育发展,关键在基层,落实在基础,只有把基层的发展欲望激发出来,教育的细胞才能被激活,发展才能充满活力。2006年,我们开通了济源教育博客网,采取继续教育学时与案例、论文、教育随笔及实名点评挂钩的形式,把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放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
记者:明晰了发展的目标和理念之后,济源选择了什么样的路径来促进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吕振杰:教育是社会各种要素高度聚集的领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源泉。作为河南省年轻的省辖市和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济源市以创建教育强镇(街道)为支撑,以“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为内涵,以职教攻坚工程为辅翼,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做深、做细、做透、做实,实现了发展路径的最佳选择。思礼镇在往年投入1000余万元加强中小学建设的基础上,今年以奖代补的形式投资20余万元,为教师购买了130余台笔记本电脑,投资60万元为32个中小学教室安装了多媒体,年底前该镇还将投资40万元购置120台学生用电脑。承留、沁园、济水、北海、邵原等镇(街道)也不甘示弱,在不同的突破口上积极推进,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
记者:济源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又是怎样促进教育发展的?
吕振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点。让教育坐上头把交椅是济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小学向人口聚集村集中、初中向镇区集中,高中向市区集中”的原则,以城乡教育结构调整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2009年以来,济源市市级财政计划投入近6亿元,推进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程的实施,投资8000万元的新建沁源中学已建成使用,实训基地大楼建设,扩建东高庄小学、宋庄小学,迁建市特殊教育学校项目正在全面推进。
记者:在济源的中小学采访,我们发现,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乡村学校,老师们都以一种令人感动的热情投身于教改实践。这种动力也许就来自于“底层突破,激活细胞”的理念。
吕振杰:是的,基层学校这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教改实践同时也给济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