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低导致“气荒”是个无耻的伪命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8:00:23

很显然,11月以来全国各大城市的“气荒”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事件,各界都在密切关注这场2005年以来全国性的第二次“气荒”对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毫无疑问,这场发端于重庆,波及武汉,重创杭州、合肥,并蔓延至北方其他省份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对民众正常生活秩序堤坝的干扰始料未及的:一方面是民众、车辆排队加气,另一方面是天然气价格的飞涨——广州天然气价格在连涨18周之后最终在11月22日价格破百,创了新高。而各地天然气供应缺口增大的数据不断见诸报端,个别城市更是启动了紧急预案。


  毋庸置疑,在2009年各地大雪密布的冬天,“缺气”造成的重大影响是恶劣的,超越了取暖和民众生活本身,而演化为攸关社会全局的困境和治理难题,对目前天然气的运营和监管机制乃至于政府的应急能力和城市秩序形成了极大挑战。对于这次全国性的缺气现象,媒体和民众直指中石油等垄断供应商上演一出逼政府提价的大戏,中石油亦罕见地第一时间放下傲慢对民众的质疑给与回应和解释,将之归结于天气的特殊和供需矛盾的失衡。


  实事求是的说,笔者对于中石油在能源供应垄断方面的诸多耳熟能详的表现自是深恶痛绝,但对于本次有损中国经济复苏形象的“缺气”事件,却很难认同是中石油策划抑或“阴谋”涨价的结果,不可否认,石油垄断集团力量之庞大的确是事实,但要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搞这种全国性的策划,尚为体制所绝对不容。而且,以“阴谋涨价论”的逻辑来治理当下的“缺气”现象,罔顾天然气经营和监管领域的诸多制度残缺,只是救急式地勒令天然气供应商撬动库存,压住价格,虽然可以赢得民众的喝彩,但恐怕并不能根治下一次更严重的“缺气”现象。笔者理解民众对垄断的深恶痛绝,但并不赞同毫无功效的情绪式的短暂快乐的麻醉疗法。厘清“缺气”的制度机理,并从根子上找到“解气”之道,方能举一反三的杜绝类似现象一再上演。


  现代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在计划和垄断主导的供应体制下,短缺在任何时候将不可避免。我们如果从我国天然气生产、经营、运输、监管的各个制度环节梳理,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关国计民生,对每一个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的公用产品,其生产、运输和供应的80%由一个叫中石油的企业提供。这无疑很令人震惊,亦是本次“缺气”事件普及给老百姓的最有价值的经济学知识。在这样一个绝对垄断的经营体制下,加之价格的完全管制,与其说是中石油导演的结果,毋宁说是这种供应的体制使然。在中国,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行业,其产业集中度如天然气这样,即使在石油领域,亦是三分天下的寡头垄断格局。而这样的垄断经营机制,才是“缺气”的真正根源。很显然,根治与民生背离的“缺气”现象,首要的破解之道是破除垄断,引入第三方竞争,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亦告诉我们,凡是竞争活跃的领域,即使发生其他管制失灵之案例,但鲜有供应短缺现象。


  而对于天然气行业的垄断,有一个极易误导民众的所谓自然垄断。笔者承认,在天然气产业的整个链条上,的确存在着自然垄断的成分。比如,天然气的管道运输具有自然垄断性,规模越大或者输送线路越长的成本会越低。但考察整个天然气供应的上中下游,上游的勘探、开发、开采,下游的配送、储备和读表等业务,并不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完全可以引入更多的经营和竞争者。而这次“缺气”事件,表明上是供应不足,而供应不足的根源就在于经营的垄断性,就此而论,民众将矛头直指中石油,并无冤枉之处,但这并非人为的阴谋,而是垄断使然。


  对于此次“缺气”事件,还有论者认为,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因为政府的管制而一直处于低位,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供应商没有动力增加供应。从市场机制而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的确,和已经与市场接轨的石油、煤炭和电力等替代能源价格比较,天然气的价格是政府管制最严格的价格。但笔者认为,价格机制和市场接轨的前提应该是有完全的竞争机制之后。持天然气价格不合理者只是简单地把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的价格简单比较,但其从来不敢正面回应在目前所谓的低价格下,中石油作为80%的供应者是否盈利,如果其盈利而又不增加供应,唯一的原因就在于垄断。所以,只有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之后,我们才能谈价格的合理性,才能启动价格机制改革。在天然气领域,我们决不能重复那些一再上演的将公用事业领域的改革简单和涨价划等号的现象,更不能借改革之名而行涨价之实。


  由是观之,很显然,彻底根治天然气短缺的治本之策就在于打破垄断,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美国如此为之,英国如此,俄罗斯亦如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事关十三亿人生活的一个公共产品交给让我们没有任何安全感的中石油一家去做。当然,相较于目前各大城市的“缺气”困局,讨伐中石油的意义并不大。阴谋也好,天气也罢,都非一时之力能够扭转。但仅就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而言,担负改革之责的政府部门的确理应承担最核心的义务,尽快打破利益格局,推动天然气竞争机制的改革。尽管本次全国性的“缺气”是一个个案,但可以为未来改革提供一反三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