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论主权财富基金的理论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58:32
主页 >报告 >论主权财富基金的理论逻辑
论主权财富基金的理论逻辑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 谢平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第2期 [ 2009-03-17 ] 共有0条点评
内容摘要:主权财富基金是国际金融市场一类崭新的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全球的主权财富基金的现有规模大概在3万亿美元左右。其规模还将继续不断增长。从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原因看,首先,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是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根本原因;其次,能源价格上涨是导致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最后,经济全球化为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根据“国家经济人模型”,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和高增长阶段,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国家逐步将盈余财富用于投资。然而,随着生产要素的消耗,国家积累的财富逐步达到顶峰。当国家经济进入富裕导向阶段或稳定低增长阶段时,国家需要消费积累的财富,投资也倾向于无风险资产。目前看,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有五方面目标:(1)跨期平滑国家收入;(2)协助中央银行分流外汇储备;(3)跨代平滑国家财富;(4)预防国家社会经济危机;(5)支持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主权财富基金  外汇储备 投资
一、引 言
比较公认的看法认为,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3年,科威特投资委员会设立,旨在投资盈余石油出口收入,减少国家对有限石油资源的依赖性,为此,它被视为主权财富基金的起源。1965年,科威特投资局正式成立,科威特每年将石油收入的10%交给该机构管理。科威特投资局面向全球各个区域和各类资产进行长期投资。1956年,英国殖民地吉伯特岛(Gilbert Islands)(1979年成立卡瑞巴特(Kiribati)共和国)建立了收入平衡基金(RERF),基金主要来源于磷酸盐开发收入。成立后,资产规模达到6亿澳元,约卡瑞巴特 GDP收入的9倍,投资回报达GDP的33%。这一基金成为该国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实现了投资多元化。自这两只基金成立后,主权财富基金兴起2次浪潮。第一次在20世纪70年代,例如,1974年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成立,1976年阿布扎比投资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成立。第二次浪潮在20世纪90年代。1999年伊朗成立石油稳定基金和外汇储备基金。2000年卡塔尔投资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成立。2007年,中国也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尽管如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主权财富基金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最早提出“主权财富基金”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道富银行经济学家Andrew Rozanov(2005), 他指出,随着一国宏观经济、贸易条件和财政收支状况的改善,以及政府长期预算与财政支出限制政策的实施,国家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不断积累。针对过多的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一些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投资机构来进行管理运作,这类机构可称为“主权财富基金”。随着主权财富基金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机构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IMF(2008)认为,主权财富基金是一般政府所有的、具有特殊目的的投资基金或机构。它一般由政府建立,用来持有或管理资产以达成金融上的目标并采取一系列投资策略,包括投资外国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具有多样化的法律、组织和管理的结构。它们形式各有不同,包括财政稳定基金、储蓄基金、储备投资公司、发展基金和没有具体养老保险债务的养老保险储备基金。OECD(2008)认为,主权财富基金是政府拥有的投资媒介,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外汇储备。美国财政部(2007)认为,主权财富基金是政府的投资工具,主要是由外汇储备资产组成,应当和货币管理当局控制的外汇储备分开独立管理。麦肯锡公司(2007)认为,主权财富基金源自央行的储备,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德意志银行(2008)认为,主权财富基金也称国家投资基金,是由政府拥有,管理,运作的金融工具,其来源主要是过剩的流动性,包括政府的财政盈余和央行的外汇储备。摩根斯坦利(2007)认为,主权财富基金至少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一是主权性,即该基金完全由一国政府拥有;二是高度的外币敞口,即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外国货币构成;三是该基金没有显性负债,与有明确负债的养老基金不同;四是具有较高的风险容忍度,能够承受短期较大的投资波动;五是具有长期的投资视角,一般在五年以上的投资时限。
根据上述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界定主权财富基金的关键要素是:
第一,所有权。所有权完全归属于一国政府。某些机构将州政府掌控的基金也列为主权财富基金,例如1976年成立的阿拉斯加永久储备基金。尽管其来源和目的与主权财富基金无异,但是所有权归属州政府,我们认为将其归于主权财富基金是不合适的。主权财富基金必须由中央政府进行完全的掌控,中央政府是唯一的股东。主权财富基金运作的是整个国家的财富,惠及一国公民,影响范围是整个国家,而不局限于某地。
第二,资金来源问题。资金来源主要是于外汇储备或者出口商品所获得的收益,这点是目前所有机构的共识。来源问题首先影响对未来主权财富基金规模的判断,通过对未来全球经济状况的分析,判断出储备盈余的动向,可以对未来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作出判断,进而判断与规模相关的其他问题,如对市场的冲击等。其次,也会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方向产生影响,因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将决定主权财富基金是否侧重于长期投资与积极投资。
第三,投资目的和方式。应该明确,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创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投资收益部分可平滑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可以为未来国民的生活提供资金保障。因此,在可控风险范围内投资回报当然越高越好,这使得主权财富基金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专业化市场化的投资方式。因此,简单持有货币以稳定币值的机构应该被排除在外主权财富基金范畴,例如货币当局的储备管理部门。但是,主权财富基金的所有权性质(国有)决定主权财富基金必须拥有和其他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不同的目的,在实现国家经济战略性发展方面、支持货币稳定方面都应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公司掌控了新加坡将近50%的国内企业,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商业性战略投资为新加坡培育了许多世界级的公司,从而为新加坡的战略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此,我们认为,主权财富基金是由一国政府拥有和管理的以外汇储备和商品出口收入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主要面向海外投资,并以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市场化、专门化的长期投资机构,该机构的管理应当独立于货币管理当局为稳定币值所进行的被动型外汇储备管理。
从国内外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研究现状看,尽管国内外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研究几乎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而同时出现并且很快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外对主权财富基金的研究仍然侧重于概念介绍、性质研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定性分析的方法,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对于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主观原因的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一些国家经常账户长期盈余,外汇储备的积累超过了应急需要, 其政府希望通过设立主权财富基金以赚取高额的投资回报(Rozanov,2005;IMF,2007)。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主权财富基金设立原因具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在经常账户盈余或外资流入时保持钉住汇率制;二是为后代积累财富,实现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Jen,2007)。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观念,例如认为基金是为了实现国家财富的多样化和风险回报最优化,收入替代机制,资源性商品价格高涨和世界贸易失衡的结果等等(Lowery,2007)。
对主权财富基金规模的研究受限于主权财富基金的透明度较低, 难以准确把握其单个基金的规模以及整体的总量。不同学者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推测,导致了其科学性不足。例如, 德意志银行(Kern,2007)认为,现有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有3.4万亿美元。摩根斯坦利(Jen,2007)估计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约2.5 万亿美元。IMF(2007)则认为,截至2008年2月,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在2.1-3万亿美元之间。到2013年,将达到6-10万亿美元的规模。虽然学者们对主权财富基金未来增长趋势的预测差别较大, 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主权财富基金的总体规模将快速增加。
关于主权财富基金的类型,不同学术视角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如下:陈超(2006)根据设立的初始动机将主权财富基金分为五类:一是稳定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目的是跨期平滑国家收入,减少意外收入波动对经济和财政预算的影响;二是冲销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目的是协助中央银行分流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冲销市场过剩的流动性;三是储蓄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目的是跨代平滑国家财富,为子孙后代积蓄财富;四是预防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目的是预防国家社会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五是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目的是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更好地体现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利益。Clay Lowery(2007)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 将主权财富基金分为资源性商品基金(Commodity Funds) 和非资源性商品基金( Non-commodity Funds) 两大类。IMF(2007)根据主权财富基金政策目标将其分为五类:一是平准基金,是由蕴藏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设立,用于防止预算和经济受到起伏不定的初级产品(通常是石油)的价格冲击。国家在有大量财政盈余的年份将资产注入基金,以备困难年份的需要;二是储蓄基金,是用于子孙后代分享财富。对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储蓄基金将稀缺资产转入多样化国际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中,以造福子孙后代或用于追求其他长期目标;三是储蓄投资公司,是作为单独实体设立的基金,用于降低储备持有成本或用于实行追求较高回报的投资政策。这类安排所涉及的资产往往仍被算做储备;四是发展基金,是用于调动资金,为重点社会经济项目(如基础设施项目)供资;五是养老金储备基金,是用于支付政府资产负债表上的养老金以及或有负债。
关于主权财富基金设立目的的研究,以Owen Humpage(2007)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主权财富基金将投资于多样化的资产, 以实现其国家财富的多样化, 改变过度依赖美国国债的局面。以Stephen Jen(2007)为代表的观点则认为主权财富基金对投资领域具有明显的偏好,主权财富基金越来越倾向于进行战略性投资, 高科技公司、外国银行以及资源丰富国家的资源公司等战略性部门将成为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目标。
二、主权财富基金机构特征与规模估算
(一)主权财富基金与其他机构的比较
由于“国有”的性质,主权财富基金容易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和货币当局混淆。在此将这四者做一个比较。
主权财富基金和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产权完全归属于一个国家的政府;资金来源主要是外汇储备和出口商品的收益;政府居于完全控制地位;投资目的多样化且风格相对激进;大部分主权财富基金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只有少数如挪威和新西兰的主权财富基金坚持透明的信息披露标准。与之相对,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产权可以是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于政府以社会保障税形式征收的资金,也就是说它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成员的贡献;政府对其运作影响较小;投资目的是为社会公民提供养老保障,投资风格相对保守;信息披露程度普遍较高。典型的传统政府养老基金如加利福尼亚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
主权财富基金和为了稳定币值而简单持有货币的政府机构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投资目的侧重“增值”,投资方式多元化,往往是包括债券、股票和其他高风险资产(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在内的资产组合;后者投资目的侧重于“保值”,投资方式较单一,持有的资产大部分是外国债券(尤其以美元债券为主)。前者的管理大多引入了外部人管理方式,渣打银行的报告(Lyons, 2007)称,约有60%的主权财富基金采用了外部人管理模式,约有70%的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是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管理的;而后者一般是传统的以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由央行直接管理,其设立更带有稳定币值和宏观调控的目的。
主权财富基金和国有企业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产权归属中央政府,资金来源是外汇储备和商品出口收入;后者产权归属于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来自于政府划拨和公司盈利等。而且,从法律结构上看,国有企业都采取了普通公司法规范下的公司法人形式。而主权财富基金的法律结构则分为资产池型主权财富基金、公法规范下的主权财富基金以及普通公司法规范下的主权财富基金三种形式。大部分主权财富基金都采取了普通公司法规范下的公司法人形式,严格作为商业主体运作。
表1显示了以上四者的不同:
表1         主权财富基金与其他机构的比较

(二)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与结构估算
由于主权财富基金信息披露程度低、统计口径差异较大,迄今很难对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有精确测算。根据我们的估算,全球的主权财富基金的现有规模大概在3万亿美元左右。其规模还将继续不断增长。这一增长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石油美元和商品美元对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增长至关重要。规模最大的20家中有14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石油和其他商品。(2)外汇储备增加。据IMF(2008)统计,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达6.9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占5.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78%。。外汇储备是主权财富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只要全球储蓄—投资不平衡的状况不能在短期内化解,那么官方外汇储备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的增长势头将会持续下去。(3)自身投资回报和其他因素。除外汇储备和商品美元,还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比如发行债券。这取决于政府希望的注资方式及规模。此外,通过投资取得回报也会增加资产规模。
主权财富基金在结构分布上的显著特点是集中度高,体现在资产规模、分布地域、成立时间和资金来源四个方面:
1.规模集中。从绝对规模方面来看,前十大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2.775万亿美元)占到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管理总资产(3万亿美元)的85%,而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ADIA控制的资产大约8750亿美元,占到全球SWF的27%左右。
2.地域集中。成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集中分布在中东、北欧和亚洲。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并没有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所有国除了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能够称得上具有世界影响力之外,其他的都是小型经济体。以最大的ADIA为例,其基金规模占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29.5%。但某些大型经济体如日本,甚至没有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
3.成立时间集中。早在1953年,科威特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只主权财富基金。但是主权财富基金得到真正的发展,却是在最近十年。约33家主权财富基金在近十年间陆续成立。而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是在最近十年才得到了飞速的扩张。
4.资金来源集中。主权财富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出口商品和财政/贸易盈余,而商品,主要就是指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如果以规模来计算,来自于油气的收入占到72%,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它们从最近十年能源商品的上涨中获得了大量的商品收入;来自于贸易/财政盈余的占到27%,这部分主要集中在亚洲高储蓄率的贸易盈余国。
三、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是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根本原因
1.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但该制度本身却存在不可摆脱的矛盾。简言之,美元作为国际清偿货币的制度要求其他国家必须保持大量的美元储备。从美国自身的角度来看,它的国际收支必须是逆差。然而,长期的巨额逆差必然导致国际市场对美元信心下降,驱使各国政府用美元储备向美国挤兑黄金,最终使得美国的黄金储备枯竭和汇兑金本位体系难以为继,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伴随着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和美国通货膨胀的加剧,美元危机和美元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以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1973年取消固定汇率制度为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又复动荡,国际社会及各方人士也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如恢复金本位制,恢复美元本位制,实行综合货币本位制及设立最适货币区等,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各成员国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其主要内容是:浮动汇率的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等,并对有关黄金、特别提款权和汇率等条款进行了修改。协定允许各国自由选择汇率方面的安排,因而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可以同时并存。但基金组织要对会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监督,缩小波动幅度,使汇率符合各国长期的基本经济情况,不准会员国操纵汇率来阻止国际收支进行有效的调节,或对其他会员国赢得不公平的竞争利益。于是,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得以建立起来。
可以说,牙买加体系基本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可以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状况,各国汇率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灵活的复合汇率制使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具独立性和有效性。但该体制也存在缺陷:即使在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之下,仍然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造成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另外,汇率波动加大,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增大了外汇风险。
2.牙买加货币体系导致全球失衡与外汇储备猛增
尽管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货币呈现多元化格局,各国采取钉住、浮动或者某种中间形态的汇率策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但由于美国经济无可替代的实力,大多数国家仍选择美元作为主要交易和储备货币。然而,随着美元地位不断下降,美元已经不能很好地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这导致了国际储备货币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货币格局错综复杂,汇率波动频繁剧烈,给国际贸易、国际借贷、国际信用都带来不利影响,并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混乱。另一方面,虽然牙买加体系规定了以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但汇率运转机制并不灵,基金组织无力知道并监督顺差国与逆差国双方对称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
为了应对汇率大幅波动与国际收支失衡,非主要货币国家必然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以应付交易性风险和预防性风险。对应的资产形态往往是主要货币国家债券或高质量债券。这类资产往往风险小,流动性强但收益低。储备持有国付出了机会成本。主要货币国家应当维护币值的稳定,同时也获得发钞国的巨额收益。在牙买加体系建立之前,全球的外汇储备维持在较低水平,增长速度极为缓慢,但随着该体系的逐步确立,外汇储备呈现爆炸性增长(见图1)。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长。
图1        牙买加体系后的国际储备变化(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Bloomberg。
3.高额外汇储备的内在风险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持有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必须承认持有国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了,例如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正是依靠充足的外汇储备抵抗了国际金融炒家的攻击,维持了港元汇率的稳定,但储备持有国以稳定汇率为目的付出的高额成本也同样不可忽略。
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里芬难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即使主要货币国家以承担国际责任、稳定币值为目的来确定自己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会遭遇到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恶化的两难矛盾:持有国持有外汇储备,主要货币国为此保持财政赤字,随着持有国外汇储备增加,主要货币国财政赤字扩大,货币贬值,持有国的外汇资产缩水。这是一个循环怪圈,持有的外汇储备越多,面临的贬值风险越大,最后结果是持有国以本国民众的辛勤努力为代价换来了主要货币国扩张的现时消费,留给自己却是不断缩水的外汇资产。更为严重的是,一国的财政货币政策首先必须考虑本国的稳定和政策倾向,国际责任往往被放在第二位,从而储备持有国往往付出额外的机会成本。例如,在2002-2004年,美国国债收益率向下倾斜,各国储备资产发生巨额损失。在上世纪70、80、90年代都发生过类似的现象。
再者,外汇储备的飙升还会导致储备持有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积累外汇储备,即向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造成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被投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又造成了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攀升,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打击都将是非常巨大的。
图2     发展中经济体的高额外汇储备与美国财政赤字(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Bloomberg。
4.主权财富基金——解决储备盈余的有效渠道
对于大多数经济实力达不到作为主要货币国的标准的国家来说,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如何能做到既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又避免外汇储备过高带来的资产缩水等问题呢?
一个选择是建立货币联盟,欧元区的建立是其代表。在统一的货币区域内,每个国家不必持有过多外汇储备就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可以说将机会成本最小化了。但货币联盟的建立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成为更现实的选择。在保持适度传统储备的基础上,将超额储备和其他长期资金设立专门机构投资于主要货币国家债券之外的资产,既不违背现有的国际货币格局,又兼顾了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需要,不失为处理超额储备的可行办法。从成立主权财富基金的逻辑来看,国家的行为实际上与个人无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归结为三类:谨慎动机,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个人持有货币,最原始的动机就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流动性),其后是追求资产的增值,也即所谓的交易动机。持有外汇储备的国家最原始的动机是预留充足的流动性以防止汇率剧烈波动,当持有的外汇储备完全可以满足这一需要时,国家完全可以像个人一样,将持有的货币资产投入其他收益更高的资产,追求资产的增值,由此催生了主权财富基金。
(二)能源价格上涨是导致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
1.现象:能源价格上涨催生基金巨人
油气出口收入和外汇储备是主权财富基金的两个主要来源,除了国际货币体系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之外,能源价格上涨也是导致近十年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从1998-2008年,石油价格从15美元/桶上涨到了近150美元/桶,天然气价格从约15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MMBTU)上涨到了80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MMBTU)。这期间,有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大部分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能源出口收入,这一现象证实了油价和主权财富基金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对此产生一些疑问。理论上,商品出口获得国民收入主要应当用于三部分:一是留出足够的储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二是用于本国消费、政府预算和国内投资方面;三是将多余的收入成立基金进行海外运作获得投资收入。但对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储蓄、投资、经常账目盈余占GDP的百分比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储蓄占GDP的百分比在不断膨胀,投资占比却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比例(见图3)。
图3     主要石油出口国储蓄\投资\经常账目盈余占GDP比重

注:使用IMF对中东的定义,包括巴林(Bahrain),伊朗(Iran), 科威特(Kuwait),利比亚(Libya),阿曼(Oman),卡塔尔(Qatar),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阿联酋(UAE)和也门(Yemen)。
资料来源:IMF(2007)。
纵观大多数石油出口国,其工业体系尚不健全,为什么这些国家不是将其增加的国民财富分配到本国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体系的完整,而是投资到海外市场,进而导致主权财富基金如此大幅的增长呢?这一现象背后隐含了经济学上的一个著名的悖论——“资源的诅咒”。
2.“资源的诅咒”与主权财富基金的膨胀
什么是“资源的诅咒”呢?不少经济学家实证研究发现,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却往往被资源贫乏的国家抛在后面。资源出口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经济增长就越缓慢。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被称为“资源的诅咒”。例如,加拿大学者J. Jay Park(2007)实证研究发现,1960年至1992年期间,样本国家资源出口收入占GDP比重与该国GDP增长率高度负相关。
现实中,“资源的诅咒”并不少见:20世纪70年代初,资源丰富的马来西亚的人均GDP是资源匮乏的韩国的两倍,但仅仅在20多年之后,后者的富有程度就远远超过了前者。再以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为例,其人均GDP在1965-1997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同期间,伊朗人均产值每年下降2%,委内瑞拉每年下降1%,而尼日利亚则自从1960年独立以来人均收入基本没变。相比之下,那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其经济增长率却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这一现象一直令人迷惑。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源越丰富,发展受到的制约就越少,越是有利于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这一反常现象呢?
目前将“资源的诅咒”现象归因为以下几点:(1)荷兰病。一方面自然资源出口价格上涨导致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另一方面由于外汇收入的增加导致本币升值,进一步减弱了制造业的竞争力,最终导致了制造业的衰落。(2)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出口。由于自然资源出口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大量的国民收入,国家会倾向于优先发展和资源出口相关的工业,产业多元化的步伐停滞,特别是对于那些一开始工业体系就极不健全的国家来说,工业体系的不平衡会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加重。(3)能源价格波动过大。从1986年到2007年,石油价格在12-70美元之间大幅波动。当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依赖于资源出口的国家的收入面临着下滑风险,甚至可能抹平在价格上升时期的收入增长。此外,腐败、权力寻租、税收等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资源的诅咒”现象。
“资源的诅咒”的悖论在很早之前就引起了重视,为避免落入“资源的诅咒”的怪圈,学界提出了多种办法。包括把自然资源留在地底下,工业体系多样化,收入冻结,稳定化和资源基金,以及政治改革等。在这些解决方法中,将资源冻结显然是断绝了大多数依赖能源出口换取收入的国家的收入途径,产业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且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海外是代价最小的途径。另外,较早建立的主权财富基金,如阿布扎比投资局、挪威石油储备基金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也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为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和提供服务,各个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愈加紧密,形成了一个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从根源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在世界范围日益凸显的特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金融壁垒逐渐消除,资产和商品的跨国流动大幅增加,各国的市场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全球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制约形成了全球的商品和资本市场。这一统一市场的形成,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全球资产配置提供了基础。
首先,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投资品种明显增加,这为主权财富基金的跨品种套利提供了条件。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好处之一是国家之间投资壁垒的逐渐消失,这使得以往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考虑而被严格禁入的某些投资领域和投资工具将逐步开放,而曾经处于敌对关系的国家由于相互的经济利益关系暂时得到缓和,这使得相互投资也成为可能。例如,在全球化程度较低的20世纪60、70年代,很难想象中国、中东或者俄罗斯的政府基金进入美国金融行业投资,因为后者过去被视为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行业;而今天,它们不仅纷纷入股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还一度被视为次贷危机的“拯救者”。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更为广泛的投资品种。过去,庞大的外汇储备除了用于购买美元债券之外很少找到其他的投资途径,而今天,基金的运作者们逐渐认识了许多从没有接触过的金融产品,投资品种从过去传统而有限的资本市场投资工具,如股票和债券等,转向其他另类投资工具,如房地产、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等。投资品种的增加对主权财富基金提高收益、分散风险和进行跨品种的套利提供了机会。
其次,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投资的地域更为广阔,也为跨市场套利提供了条件。不同市场之间的收益率差异显著。当全球化程度较低的时候,主权财富基金只能投资于有限的地域,一旦遇到投资地区出现经济萧条,非但无法分享其他地区经济的成长,收益还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以亚洲国家例,过去,不少国家把其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的60%-70%换成美国政府债券的形式,结果是当美元进入贬值周期之后资产的大幅缩水。随着全球化程度提高,主权财富基金能够投资于那些有长期增长潜力的经济实体,真正分享到全球经济的成长。同时,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投资还可以利用各个市场的联动性进行跨市场的套利,实现更高的收益。
最后,科技全球化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全球资产配置提供了技术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使金融业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换代,促成了新的投资或金融服务技术、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交易的运作效率。微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大量使用压缩了金融交易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使信息费用每年以15%-25%的比例下降。低成本而传播迅速的电信为创造全天候的全球金融服务起了重要作用。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和“电脑程式交易”的应用,也使银行能够开展诸如“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需要迅速传递和处理的金融创新业务。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导致金融科学走向工程化。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远距离数据传送技术和存储设备的显著改进,使大型金融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相互结合,使金融交易进入了实时数据传递时代。如果说统一市场的形成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全球资产配置清除了制度上的障碍,科技的全球化则解决了具体的技术问题,为这种配置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使之能够成为现实。
四、理论假说:“国家经济人”投资行为模型
迄今为止,关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按照科学技术、工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主导部门的演变特征,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二是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波特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通常会带来经济上的繁荣,第四个阶段则是经济上的转折点,有可能因此而走下坡。
从这两种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国家经济发展实际上类似于产业的周期发展,必然要经历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高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稳定低增长阶段。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的投资、储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提出的假说是: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和高增长阶段,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国家逐步将盈余财富用于投资。然而,随着生产要素的消耗,国家积累的财富逐步达到顶峰。当国家经济进入富裕导向阶段或稳定低增长阶段时,国家需要消费积累的财富,投资也倾向于无风险资产。
(一)基本模型
Cocco et al. (1998)建立了一个资产组合选择的生命周期模型,其中假设个人会经历低收入阶段,高收入阶段和退休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个人的最佳资产组合选择。文章中得出的结果是,个人的战略资产配置将会随着其在生命周期的位置而变化。在年轻时期的收入上升阶段,个人会倾向于投资风险资产;在中年时期的收入稳定阶段,个人会开始倾向于投资无风险资产;而在退休后的无收入阶段,个人会重新倾向于投资风险资产。
在上述的生命周期模型中,虽然其中关于生命周期的假设较为吻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但是由于该模型主要关注个人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其中存在一些针对个人的假设,例如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可避免地衰老并最终死亡,以及个人的动机是最大化消费(因此个人会设法平滑其生命周期内的消费)。但是我们上文已经看到,国家成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动机虽然多种多样,包括协助央行和避免经济危机等等,但是它们都是为了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也就是说,与个人不同,国家积累财富的动机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使该国更好地运转下去。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假设并不适用于解释国家投资行为的模型。
因此我们在Cocco et al. (1998)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建立“国家经济人投资行为”的模型。模型中国家同Cocco et al. (1998)中的假设一样,也会经历收入从低到高再归零的一个阶段。国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储备盈余,对于那些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出口自然资源的收入或者贸易盈余。如果某一时期该国的资源将耗尽或者不再有盈余,那么国家在此时期后不再有收入的假设便是合理的。此外我们假设国家每期都会有一定的几率遭受流动性冲击(例如金融危机等),如果国家所积累的财富足够大,便可以安全度过危机,否则国家便会崩溃。而国家的动机在于尽量避免崩溃,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
在这样的一个模型中,国家的财富会经历高增长阶段到稳定阶段的一个周期,而其投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过多地投资于风险资产,可以扩大潜在的投资回报,但是也使国家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冲击风险。因此国家的选择将会与其收入有关。模型具体的设定如下:
1、模型设定
(1)时间及效用方程假定
我们将时间表示为t,国家的存续期为无穷大。国家只在最初的K期内有收入,而在K期之后收入为0 。我们假设K是一个外生及确定性的值。国家每期存续后得到的效用为c。每期国家都有p的几率遭受流动性冲击,该流动性冲击的规模为S乘以上一期国家的财富。令每期国家的总财富为 ,那么如果当期流动性冲击未发生,国家成功存续并得到c的效用。如果当期发生流动性冲击,那么如果 ,国家成功存续并得到c的效用,否则国家将会崩溃,其全部未来效用将为0。出于简化的需要,我们假设成功度过流动性冲击后,国家的财富保持不变。这样国家在t期的CRRA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1)
其中 为国家在t 期存续的几率,为贴现因子。
这里我们假设国家并没有自身消费的动机,并且将其每期正常运作所需要的费用标准化为零。这是国家经济人与个体消费者的根本不同。
(2) 国家收入的假定
如上所述,国家只在最初的K期内有收入,而在K期之后收入为0。因此在有收入的时期( ),国家的收入由外生给定为:
其中 是由时间决定的外生函数, 为自有暂时冲击。
(3) 关于金融资产的假定
我们假定有两种资产可以投资,一种是具有单利真实收益率 的无风险资产,一种是具有单利真实收益率 的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可以表示为:
此假设中的无风险资产,相当于是国家持有的政府债券,这类资产收益低,但风险低,流动性高;而风险资产,则是国家在其他风险较高的资产,如股票,房地产和另类资产上的投资。[2]
另外,我们假设国家受到借贷限制和卖空限制的约束。也就是说,如果将国家财富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比例表示为 ,那么我们假设
(2)
2、国家的最优化问题
与Cocco et al. (1998)不同的是,国家并不需要进行消费(必须的开支已标准化为零),因此在这个模型当中,国家将会把全部财富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之间进行配置,从而使效用函数最大化。在每一期t,我们将每期的财富表示为 ,投资于风险资产的比例表示为 ,则下一期的财富为:
即下一期的国家财富为当期的投资回报加上下一期的收入(当 时, 为零)
这样国家的最优化问题便成为在满足条件(2)的前提下最大化表达式(1)。其贝尔曼方程为:
其中
3、求解
上述的贝尔曼方程很难找到准确的分析解。因此我们采用倒解法,先假设国家存续期到T期为止,这样 为一个简单的函数,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出 ,再解出 ,以此类推。随着T的增大,根据Blackwell’s条件, 将会无限趋近于真实解。
4、结果
在测算和模拟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参数基准值如下:

基于以上选择的参数,我们对国家最优资产配置策略进行了测算,并依此对国家的财富变化进行了模拟。模拟的结果如下两图所示:
图4  国家风险资产配置比例随国家收入而变化

图5 国家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总量的变化

从上面的模拟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风险资产的偏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的。在国家经济起飞的早期,收入上升很快,国家对流动性冲击的顾虑较小,因此偏好于投资于风险资产。
国家积累的财富,随着国家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到 期,国家进入低增长时期,即不再有外汇收入。这时国家的财富水平趋向稳定,谨慎的储蓄动机决定了国家将会逐渐由风险资产转向无风险资产,以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因此,在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分配方面,有风险的资产对于那些刚处于经济起步阶段,还会产生很多年收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这类国家的收入相对已经积累的财富来说比较大,而且收入相对安全,可以保证其后一段时间有稳定正常的收入,因此他们希望将其资产组合向风险资产倾斜;而在低增长时期,随着财富积累,出于预防流动性冲击的动机,无风险资产的吸引力开始变大。也就是说,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会集中在发展中的经济实体。
这与我们上面所看到的事实是相符的。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起步阶段,由于其收入迅速上涨,盈余财富增加,其投资风险资产的动机比较强烈,因此纷纷成立主权财富基金。
(三)经验证据
尽管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初始起点都是源于国家财政盈余、外汇盈余等国家财富的急剧增加,但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目的则各有侧重。目前看,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1)跨期平滑国家收入,减少国家意外收入波动对经济和财政预算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经济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出口换取外汇盈余的国家,为保障自然资源枯竭后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了避免短期自然资源产出波动导致经济大起大落,这些国家都先后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对主权财富基金进行多元化投资,延长资产投资期限,提高长期投资收益水平。旨在跨期平滑国家收入的基金,也被称为稳定型主权财富基金(Stabilization-oriented Fund)。以挪威为例,挪威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挪威的财政盈余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尤其是石油出口收入增长快速,为更好管理石油财富,也为了做好石油资源可能耗尽准备,1990年挪威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政府石油基金。1995年,挪威政府的财政盈余也每年划入石油基金。为进一步提高长期投资收益,避免出现“荷兰病”,1998年,挪威中央银行设立专门主权财富基金——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简称NBIM)。
(2)协助中央银行分流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冲销市场过剩的流动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主权财富基金形式用于中长期投资的外汇资产不属于国家外汇储备口径,一些国家为缓解外汇储备激增带来的升值压力,通过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分流外汇储备。这类基金也被称为冲销型主权财富基金(Sterilization-oriented Fund)。例如,1998年香港金融管理局为维持港元汇率稳定设立外汇基金。
(3)跨代平滑国家财富,为子孙后代积蓄财富。为应对老龄化社会以及自然资源收入下降对养老金体系的挑战,一些国家未雨绸缪,力求在代际间更公平的分配财富,设立专门的主权财富基金。这类基金被称为储蓄型主权财富基金(Savings-oriented Fund),以中东国家为典型代表。储蓄型基金为跨代平滑国家收入,看重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因此主要投资于高评级债券和股票等相关产品。
(4)预防国家社会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正如个人预防性储蓄动机一样,许多亚洲国家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以应对潜在社会经济危机和发展的不确定性。这类基金被称为预防型主权财富基金(Preventive Fund)。以科威特为例,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科威特之所以能够重新获得独立并重建家园,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简称KIA)所积累并管理的主权财富基金。
(5)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更好体现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利益。这类基金被称为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Strategy-oriented Fund)。战略型基金通过分流外汇储备实现有竞争力的回报,不但需覆盖央行为冲销外汇资产占款带来的成本,同时要取得高于官方储备的投资收益。因此,其投资策略更为积极,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投资组合包括股票、房地产和私募股权等。
可见,稳定型基金投资期间(investment horizon)是短期的,应该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而储蓄性基金和战略性基金投资期间是长期的,不应过多强调短期价值的波动,更应关注长期的投资回报。例如,虽然挪威养老基金在2001-2002年出现了负收益(分别为–2.47%和–4.74%),但其1997-2006年的平均收益率仍达到6.49%。
五、结论及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论文运用“国家经济人”投资行为模型,证明了国家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其行为与无限生命周期的企业、居民的经济理性行为一致,国家可以视为追求国家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因此,主权财富基金完全是商业化的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与商业机构并没有实质性区别。追求商业回报是主权财富基金唯一的目标,它不应当也不可能承担国家的政治目标。国家通过设立长期投资视角的主权财富基金,淡化了政府的短期政治目标,摆脱了政府预算短期行为。而且,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透明度要求、监督管理以及回报目标等约束促使主权财富基金采取商业化、专业化运作。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政府更迭给国家财富管理带来的干预,使政府取信于民、建立公信力,国家财富实现有效的代际转移。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的模式,这也反映了各方对主权财富基金性质的共识。
此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主权财富基金作为国家财富的积累,一方面,可用于平滑国家财富,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具有国家养老基金的功能;另一方面,可用于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中国投资公司承担了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符合主权财富财富基金的资金性质与功能定位,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定位亦是如此。另一方面,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中国投资公司的海外投资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度较低,方能在国家老龄化问题凸显、经济增长下滑时,通过海外投资收益弥补国家养老基金体系的资金缺口。事实上,作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典范——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就承担了国家养老基金的职能。
(二)主权财富基金的成立是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成立中国投资公司,也是在外汇储备激增的背景下,为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深化外汇储备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由于主权财富基金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长期性,它具有比传统外汇储备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和回报目标。因此,短期内,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波动性显著高于外汇储备投资,但长期投资回报目标也明显高于传统储备投资。因此,这也是我们看到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下,主权财富基金资产大幅缩水,平均账面损失高达20%的主要原因。但即便是如此,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主权财富基金参与的金融机构并购注资累计金额仍高达710亿美元以上,成为稳定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于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应当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并容忍短期较大的波动性。
(四)主权财富基金的战略资产配置应当是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组合。资源出口型的主权财富基金应更多地配置金融资产,外汇储备型的主权财富基金则应在配置金融资产的同时,增加对实物资产的配置,以有效对冲通货膨胀的宏观风险。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在长期战略资产配置上同样应当建立分散化的资产组合,有效地规避宏观风险,实现既定风险容忍度下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五)基于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目的,主权财富基金应尽快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及风险管理体系。在运作模式上,采取商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模式,确保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股权管理职能的分离。新加坡、挪威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行使政府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所有权是最有效的模式。就主权财富基金治理结构而言,衡量其合理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实现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机构分离与职能分离;政府与出所有权部门之间是否有清晰稳定的权利边界;是否确保公司按照商业目标追求资本有效利用;能否吸纳高素质人员加入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决策程序是否高效、科学等等。这些都是确保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中国投资公司在成立伊始,就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走出了商业化、专业化运作的重要一步。
(六)主权财富基金的透明度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全球主权财富基金中具有较高透明度的只有少数几家。但主权财富基金的不透明,带来外界对其投资行为和战略意图的不当猜测,也造成部分西方国家抵制主权财富基金,采取投资保护主义。鉴于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动因和目标,我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成立以来,积极参与IMF牵头的《主权财富基金最佳准则与实践》(GAPP)的制定,力求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自身透明度,适时披露投资目标、组织结构、财务信息、资产配置等信息以取得西方社会的理解,争取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应认识到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反映了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应与中国、俄罗斯、中东国家等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加强对话,建立平等的投资规则。一个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能在何种程度购买并控制另一国的资产,则其自身市场也应有相同开放度。
注:
[1] 这是一个简化的假设,现实中国家的收入会下降但不会为零。我们这里将其标准化为零。
[2] 我们假设模型中所有的随机过程均为IID序列,且相关性均为零。
参考文献:
陈超,2006,《主权财富基金全球兴起》,《当代金融家》第10期。
陈超,2008,《主权财富基金未来发展面临五大挑战》,《上海证券报》 5月15日。
Andrew Rozanov,2005, “Who Holds Wealth of Nations”, Central Banking Journal, May
Campbell, John Y., and Luis M. Viceira, 2002, 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 - portfolio Choice for Long-Term Investo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y Lowery,2007, “Sovereign Wealth Funds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Remarks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s Conference o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Revisited, US Treasury, June 21.
D Miles, M Baker & V Pillonca,2005,“What Should Equities and Bonds Be Worth in a Risky World?”,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McKinsey, 2007, “Sovereign Wealth Funds”, Global Institute, October.
Miles, D.,and Jen S.,2007, “Sovereign Wealth Funds and Bond and Equity Prices”,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Eric Le Borgne and Paulo Medas,2007, “Sovereign Wealth Funds in the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Macro-Fiscal Linkages”, IMF Working Paper No. 07/297.
Gerard Lyons, 2007, “State Capitalism: The rise of sovereign wealth funds”, Standard Chartered Research, Thought Leadership, October 15.
Jason Kotter and Ugur Lel,2008, “Friends or Foes? The Stock Price Impact of Sovereign Wealth Fund Investments and the Price of Keeping Secrets”,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Number 940.
J. Jay Park,2007,“The Resource Curse:Causes, Effects and Solutions”,Presentation to CWC School for Energy,www.macleoddixon.com/documents/Paradox_of_Plenty.pdf.
IMF,2007,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Financial Market Turbulenc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olicies”, October,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GFSR/2007/02/index.htm.
IMF,2008, “Sovereign Wealth Funds—A Work Agenda”, February 29.,www.imf.org/external/np/pp/eng/2008/022908.pdf.
OECD,2008, “Sovereign Wealth Funds and Recipient Country Polcies”,Investment Committee Report, 4 April.
Owen Humpage, Michael Shenk,2007, “Sovereign Wealth Funds”, Economic Trends,July 2.
Robert J. Barro,2005, “Rare Events and the Equity Premium”, NBER Working Paper 11310.
Roland Beck and Michael Fidora,2008, “The Impact of Sovereign Wealth Funds on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SSRN 1144482.
Stephen Jen,2007, “How Big Could Sovereign Wealth Funds Be by 2015 ?”,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Global, May 3.
Stephen Jen,2008, “SWFs’ Impact on Financial Assets”,Morgan Stanley Research, May 8.
Steffen Kern,2007, “Sovereign Wealth Funds-State Investment on the Rise”,Deutsche Bank Research,September 10.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2007, “Report to Congres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Exchange Rate Policies”,Appendix 3, June,www.ustreas.gov/offices/international-affairs/economic-exchange-rates/pdf/2007_Appendix-3.pdf.
Veljko Fotak, Bernardo Bortolotti and William Megginson,2008, “The Financial Impact of Sovereign Wealth Fund Investments in Listed Companies”,www.privatizationbarometer.net/rullo/SWF.pdf.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Sovereign Wealth Funds
Xie Ping    Chen Chao
(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Abstract: Sovereign wealth funds (SWFs) form a new clas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ith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AUM) of global SWFs totaled around US$3.0 trillion at the end of 2007, and are still rising. Three developments are behind the current cause of SWFs: First,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s the core reason for the rise in SWFs; Secondly, the phenomenal raise of energy price is an important reason contributing in the expansion of SWFs; finall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acilitates SWFs’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National Economic Man" model, the foreign reserve of a nation will increase sharply and gradually this nation will invest surplus wealth during the economic stage of early expansion or fast-growing stage. Whereas, with the decreasing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ccumulated wealth of a nation will gradually attain to peak. When the economy enters into wealth-oriented stage or the stage of sustainable low growth, the nation will increasingly rely on wealth accumulated by consumption, and incline to invest in risk-free assets. At present, the aims of SWFs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including stabilization the national balance sheet for different periods, diversification of the central bank's reserves, Smoothening inter-generation revenue of country, prevention of national socio-economic crisis and assistance of the governm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Sovereign Wealth Fund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Investment
(作者:谢平、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