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习近平治沪:多定位 少定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46:48
      习近平治沪:多定位 少定数      重新站在十字路口的上海,被赋予了新的愿景。   5月24日,习近平出席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并做了报告——这一天,恰是他履新上海市委书记两个月,在60天的密集调研后,他第一次有机会把自己的战略思考呈现出来。  “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  这四个“放在”,为上海的未来发展定格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四维空间”。  上海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李琪对此深有感触:“‘四个放在’是战略思想也好、讲策略操作也好,都有这么一个整体感、一个大体感。”  当然,习近平首先看到的是眼下的“瓶颈和难题”,“现代服务业‘短腿’问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够强,能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瓶颈制约日益凸显……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突破。”  至于突围的路径,习指点的方向是要抓住“两个机遇”——世博会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创造“两个格局”——提升服务业,加强民营经济。  上海市委一位智囊团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从习近平在浙江的经验看,他喜欢“定位”而不是“定数”。  他说:“转轨时期,你确定GDP啊各个领域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很少能实现。关键是定位好将来上海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   两个机遇:跳出上海发展上海  习近平对上海经济蓝图的描绘,与他的一贯理念相关,更是他前期结合上海实际一系列密集调研的结果。  3月30日,习在履新后第一亮相,即率领市委主要领导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提出“坚定信念 做好工作”的要求,令人耳目一新。此后,习近平便踏上了密集的调研路线。  “这显见他对上海的工作迅速进入了角色。”市委的一位智囊说。  在5月25日下午有习近平参加的小组审议会上,身为上海党代会报告的起草者之一的李琪说,“报告抓住了上海的两大机遇,世博会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实际上,自3月31日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后,习近平调研的第二站即调研浦东新区,强调“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9天后,又调研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  李琪解释说,“世博会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提升服务,现代服务业怎么找抓手呢?习书记专门列了一大段来讲这个问题,实际上世博会是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的一个抓手。”  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意义,李琪认为,这实际上是突破体制瓶颈的一个非常好的改革。“所以两大机遇,一个是针对服务业的瓶颈,浦东主要是针对体制、机制的瓶颈的。”  但想建立体制、机制优势的制高点,上海还有更大的视野去面对。比如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合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靖学青表示,之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没有切中要害。长三角的问题症结实际上是由地方政府的竞争意识导致的政府主导市场,“长三角需要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我们的政府还停留在考虑本地发展的阶段。”  习认为,正因为上海获得了国家层面赋予的世博会、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等政策性资源,所以必须跳出上海发展上海——当年,“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同样是习近平的一大思路。  只是这一次,习近平要让上海跳得更远。   两个格局:多定位,少定数  在习近平超过两万字的报告里,用数据确定的目标并不多,这正合他“定位”不“定数”的风格。而那些被定下来的数字,则显得更见分量。  在“定数”中最被关注的是两个数据,一个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以上”,另一个是要求在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  “这个比例是合适的,高了就不正常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英丽说。此前她连续几年承接了上海市政府相关决策咨询课题。  她说,由于长三角内部,在解决区域内产业的梯度分工,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跨地区发展,区域内交通网络和社会设施的共建和分享等问题上各自为政,使得上海自身发展服务业受到拖累。  “香港的经济结构里,为什么80%左右是服务业贡献的?是因为它是为整个亚太的产业服务的。”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博士袁宜告诉记者,“上海服务全国,首先就应该从服务长三角开始。服务长三角就要在内部进行产业分工,而不是与江浙抢投资。”  “未来五年上海服务业会有很大突破。”潘英丽断言,“习近平从浙江过来,未来长三角的合作应该会有很大突破,上海就可以在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而保持国资、民资外资偕同发展的格局,同样暗合上海将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的位置的提升路径。  4月24日,习近平到宝钢集团、宝山区调研,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抓好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同时指出,也必须“抓好非公经济的发展”。  习对此有清楚的认识,他在24日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上海要“国资、民资、外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当天正在西班牙考察的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听到这个消息后异常激动,“我们一直等待加入上海国资重组的机会,习书记的这个报告,我们很受鼓舞。”   作为温州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的三大低压电气集团之一,高天乐比较熟悉习近平的施政风格——“两条腿走路”,这是习近平主政民资强,国资、外资弱的浙江时,着力解决的结构性难题。此后,他又进一步提出过“腾笼换鸟”和“凤凰涅”的思路,以破解浙江资源要素瓶颈。  如今,不一样的经济格局,体现了一贯的施政逻辑。  “原先是一个政府主导的模式,影响民企生存空间很小。只好拉关系,内部管理也很像国企。国际大都市的,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接下来还是非常有希望。”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建文说。  习近平今年4月28日在会见第二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时表示,“要亲商、兴商、安商、富商,要使上海真正成为投资创业宝地”。  话虽不长,但温暖人心。  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非公有制经济在上海的经济格局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5月24日,习近平在报告中透露,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31.8%上升到2006年的44.1%。  但由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此前对“上海发展国际化大都市民营经济”进行的调查发现,上海民营经济的“国际化”特征缺乏。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市场国际化程度,人才结构国际化程度,资本投资国际化程度,经营能力国际化程度,色功能国际化程度的不足、缺失等方面。  国资强,民资弱,这是上海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在7年前就从温州将总部迁到上海的高天乐抱怨说,在此前上海国资的几轮重组中,一直无缘参与。而他也只能守着上海总部,到南京参与国企改制,“上海国资的强势,控制了许多资源,实际上是降低了效率”。  这一个格局在今后五年,或许有改变。4月28日,习近平还曾说,“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习近平当时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服务经济领域中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他认为,上海民营经济发展,将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力度,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大局和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为上海率先推进改革开放增添动力和活力。  这一表述在5月24日的报告中进一步得到强化,“切实消除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