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数字出版年度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8:19:12
平原:2006数字出版年度总结(草根网首发) *
50
已顶!
作者: | 推荐人:平原(信誉值:3390)在2006-12-20 16发布,已有1840人阅读过:

谓数字出版,简单点来说,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数字内容的出版和发行,涉及的组织有三个:主管部门(新闻出版署)、内容提供商(出版社)和内容销售商详(网络书店);但在实际情况中,它是一个包含了作者(内容生产者)、出版社(内容出版者)、数字内容加工平台(技术支持商)、阅读器(手持阅读设备提供商)图书馆和网上书店(内容销售商)、读者(内容消费者)等六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我国的数字出版起初不是由政府推动的,而是由技术支持商推动的。它们有国内的书生、方正、超星、万方等,这些技术支持商培育了中国早期的数字出版市场,功不可没。在另一方面,技术支持商的开拓角色,反衬了政府引导功能的缺失。因此,综观2006年数字出版发展状况,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网络书店热闹非凡,出版社普遍发力内容数字化,但政府行动依然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一 政府篇
新闻出版署政策积极、行动滞后
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数字出版的重视与扶持是在2005年开始,其中又以2005年7月第一届数字出版博览会的举办为标志。博览会上新的产品与新的技术,让出版署高层认识到,传统出版业面临着数字化的巨大挑战,如何引导行业发展与产业成熟,已经成为行业主管组织的巨大问题。高层重视的结果是,数字出版在2006年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
政策一旦确定,出版署马上举办了高峰论坛来汇总行业大势,于是就有了2006年11月香山的数字出版年会。正是在此次年会上,国内外出版机构及相关专家学者等,围绕我国数字出版发展政策和发展前景、国际数字出版发展趋势、数字化给传统出版产业带来的变革、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业的战略重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调查报告、中国数字出版的理论发展模式和相关标准、知识产权和版权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新闻出版署的重视,无疑对中国数字出版业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在最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但在现实中,除了两次大会,出版署的具体扶持行动依然凤毛麟角。
1.法律支持滞后
对于新技术新产业,官方的扶持与引导政策是极其重要的。然而我国对于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迄今为止只有两部,一部是新闻出版总署在2000年颁布的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另一部是2002年新闻出版署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制定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这两部法律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来说,可谓“年代久远”,显得粗糙而不那么适用。尤其是,对于网络出版权的发放过于小心,迄今只有50家(传统出版社及几家网站媒体)领到了网络出版权,使得初期培育了市场的技术支持商地位尴尬;另一方面,对于网络出版权的具体内容没有详细规定,让业内人士无所适从。
互联网时代,网络原创作品每天、每时都在产生,可出版的作品数量有上百万,旧有的以年度为周期的书号审批制还适应这种海量需求吗?网络出版作品该依什么标准?传统的书号是否应用于网络作品?网络出版权是否还要以数量来限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以一部明确而具体的法律来界定。
2.技术标准统一行动迟缓
这一点从出版业信息化行业标准——书号的标准化状况来看,可见一端。
在书业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图书基本信息是流通信息的一个“根”,每一项业务处理都涉及到图书信息的标准。图书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无法实现信息交换的自动化识别。
新闻出版署看到这一弊端,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建立《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
2004年7月,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积极组织下,全国出版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发行标委会”)正式成立,并于9月明确了该标准的课题任务;
2005年7月,形成了《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征求意见稿;
2006年4月1日,《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开始正式实施。
用了三年才推出的行业标准却遭遇了现实问题——未能解决“一号多书”现象。这就使得本该机器识别的信息仍需人工确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换流程的自动化问题。因此,新闻出版署的这一重点工程,只能用事倍功半来形容。
而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同样成为行业之痛。方正的CEB、书生的SEP、超星的PDG、中文在线的OEB、万方的PDF、知网的CAJ,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这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
这都是行业主管方有待迫切解决的问题。新闻出版署理应设立数字出版标准化组织,和厂商共同努力,制定通用数字内容标准。
3.行业主体展会不够
传统出版业书会之盛,是有目共睹的。每年一度的全国书市、国际图书博览会,各地的图书交易会、订货会,加上各地举办的文博会、读书节,极大地促进了图书产品的交易与行业各环节交流。而数字出版目前仅定为数字出版博览会和数字出版年会以年为单位交替举行,此外还有每年一届的电子书产业年会。说白了一年才有两次短短的交流,对于行业交流需求如此迫切的数字出版业来说,远远不够。窃以为,这种交流、展示与交易会,新闻出版署应该多多举办,大力举办。
二 厂商篇
1.上游内容提供商开始构建数字资源库
在2006年以前,上游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是由技术支持商在推动,出版社对于这一业务仅仅做了简单的外包,显示了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重要性认识上的不成熟。
进入2006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内容为王”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上游的内容提供商的意识普遍成熟:谁的内容资源具有更强大的集约整合能力,谁就有更大的市场控制力。于是,以前外包业务的出版社们纷纷开始紧缩腰包,纷纷迈出了产品和资源库建设的数字化脚步。
例如,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都推出了工具书的网络版。2006年7月,商务印书馆 “工具书在线”正式推出,实现了工具书的数字化、网络化,目前访问量已接近10万次。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则利用能够网络版百科产品构建了百科搜索平台。推出了2005年大百科出版社和新浪“爱问”搜索引擎相合作,搭建了面向公众的“中国大百科在线搜索”服务平台。200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数字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走出国门,与比利时所属Vartec公司共同研发,正式推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欧洲单机版和网络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挖掘“皮书”价值,整合出一套SSDB数据库产品,它实现了全文搜索、下载、分割、自动叠加等功能,让“皮书”E化,大大方便了读者的使用,促进了“皮书”系列出版物的销售。
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了立体化教材资源库。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始走精品战略,引入数字化技术开始资源库数字化工程,经过三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精品教材为核心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立体化教材的品种达到了1000种,且每一个资源库都有和这个体系相配套的学科网站。”高教社现在立项的资源库达到11个,教学的方案有17个。
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电子教材也实现了系列化。其围绕软件版的《机械设计手册》开发出“数字化手册系列”,已达到19个品种。到2006年,机工社的数字化产品已达到1,000种左右,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
人民邮电出版社则为中国电信开发了首套E-learning产品。目前该社在架销售的电子书已有3000多种。
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多媒体在线教育系统。200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新时代交互英语》教学系统,作为新一代数字化的英语教学解决方案,采用多媒体教材与在线教学辅助系统相结合,并应用了语音识别、人工智能、高清晰度视频与音频传送等技术手段,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所高校广泛应用。
少年儿童出版社将电子书业务外包,与方正阿帕比技术公司合作,将少儿社新书的80%都做成了电子书。
上面只是个别明显的例子。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5月,全国已有400多家出版社开始自主出版电子书。不仅是以上这些名牌大社,2006年以来山东科技出版社、湖北科技出版社等一批中小规模的出版社也建立自己的电子书和网络出版部门;辽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出版集团也纷纷把数字出版作为自己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设立了专门的网络出版技术部门。这无疑是内容出版商崛起、全面开展内容资源数字化的有力信号。
2.中游技术支持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
在2005年以前,数字出版产业的主导力量是技术支持商,四大电子书出版商(北大方正、书生公司、超星、中文在线),占据了全国电子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拥有上百万的图书资源。由于上游出版社数字化意识的淡薄和下游数字图书馆市场需求的旺盛,使得技术支持商们赢得了机会,着实过了几年“好日子”。
然而到了2006年,市场形势发生巨大转变。首先高校数字图书馆日益饱和,数字图书馆销售势头萎缩,其次出版社们的数字化意识觉醒,纷纷收紧了口袋,不再轻易出让手中产品的数字版权,导致国内几大数字图书厂商遭遇发展困境。穷则思变,各家纷纷向原创——自己做网络内容提供商转型。
2006年,我们能看到,超星做了超星原创平台,中文在线收购了17k原创文学网,书生推出了2.0版,以社区的形式力推原创作品。四大家中只有方正走了营销联盟路线,其余三家加上已有的起点中文、幻剑书盟及几大门户的读书频道,可谓竞争激烈。但原创文学市场范围如此狭窄,竞争者又如此之多,难免形成“狼多肉少”、读者分流、利润摊薄的局面。
技术提供商转型做内容的问题在于它们都没有拿到网络出版权。目前的商业模式只能“静悄悄的摸索”,而不能摆到台面上。一个没有政策与法律支持的市场行为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
3.下游网络书店进入多元化时代
对于数字出版的销售来说,除了数字图书馆这一独特市场,关乎数字发行的B2B始终没有做起来。早期的BOOK321和人民书城早已风光不再,最新的瀑布网也是步履艰难。
但B2C模式几年来一直稳定,综合型网络书店当当、卓越等稳步发展,专业型网络书店不断涌现,深圳书城、上海发行集团、浙江新华发行集团、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等大的发行集团纷纷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站。B2C领域 的出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书店的销售码洋越来越不容出版社轻视,绝大多数出版社的网络销售都已超过其销售总额的5%。据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张金介绍,该社约有5%的销售额是通过网站、BBS论坛、博客等宣传和销售出去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五事业部经管中心负责人张立红负责的业务板块网络销售比例更高,去年达15%,今年上涨为29%。
三 产品篇
1.数字图书馆:高校市场饱和,中小学市场成为新战场
截至2006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用户超过2000家。其中主要集中于高校市场和公共图书馆市场。据几家数字图书馆商各自的数据,全国的2300所高校中,大约已经有600多所院校成为书生数字图书馆的客户,约有600家是方正数字书馆的用户,还有外500 余家是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剩下的500来家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进入,基本上主流的大学图书馆市场已经接近饱和。
数字图书馆商们纷纷开拓新市场,其中,中小学市场是各家角逐的重点。
中文在线拿到教育部中小学数图项目,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市场稳居第一;方正向中小学市场拓展,对中文在线形成挑战,已有300余所重点中小学使用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此外,清华同方在2002年建立的CMDL,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专业数字图书馆市场。除了教育领域外,到2006年,各类企业(如广州日报社、中兴通讯、胜利油田数字图书馆)、政府(如邯郸、开封、宁夏、淄博市数字图书馆)、行业(如医药、音乐、美术数字图书馆)市场也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图书馆市场也呈现出市场细分的趋势。
2.电子书:总量全球领先
据2006年各家最新公布的数据,书生公司的电子数已有超过16万册可全文在线阅读,方正已拥有数字版权保护的图书21万种,超星则达到惊人的数字81万种,几家的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2005年的统计数据148000种,虽然全国的电子书总量仍然不确切,各家的电子书藏量仍然有待考证,但保守估计我国的电子书总量也超过20万种,稳居全球第一。
另外,截至2006年5月,全国已有400多家出版社开展了网络出版,有的出版社已累计出版电子书3000多种。全国约有100家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电子书,同步出版电子书的趋势将越来越普遍。
3.电子杂志:专业期刊和大众阅读类杂志冰火两重天
2006年,三大数字杂志平台得到国际风险投资的青睐(Zcom、Digibook、Xplus)一时成为中国电子杂志的主流焦点。三家新锐电子杂志依靠上千万的注册用户量、上百万的发行量,数十万的在线用户,不断刷新数字出版业界的记录。只是盈利数据始终如镜花水月,扑朔迷离。
与此相反,清华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三家专业数字期刊的销售数额早已过千万,有的已经上亿元。清华知网兴建的超大规模学术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收入国内学术期刊6642种,品种上占了同类期刊的93%,学术论文上占了整个学术论文的99%。资源库已经被国内外1.7万个机构,2600多万人使用,同时远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家机构经常使用的单位,全年下载量已经超过1.2亿篇。万方数据副总裁乔晓东透露,“万方2004年营收达1亿2000万元,其中直接来源于数字出版业务的部分约有9000万元。”
可见,在电子杂志领域,专业期刊的内容优势和数字杂志的媒体平台,可谓冰火两重天。但新兴的电子杂志在多媒体表现形式上,在音乐集成、flash动态显示和图形化界面、高清晰度等技术方面对专业期刊是一个超越,将有可能引领未来数字杂志的技术潮流。
在2006年,还有另一类型的数字杂志引人关注。这就是商业导航类电子杂志,典型代表为阳光导航推出的T导航和E导航。前者发行的是多媒体电视内容指南;后者为企业提供多媒体内刊定制服务。而这都采取收费模式,半年时间收入已经超过2000万。
4.电子报纸
进入2006年,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报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急剧滑坡的趋势。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新媒体变局,成为传统报业头号难题。
早在200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报业”概念。
进入2006年,“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共识,2006年初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中就预测了未来10年中国报业电子报纸阅读得趋势。8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的“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 启动,把这一概念推进了一大步。由15家报业集团以及三家通讯、技术支持单位共同启动,将通过报纸出版机构、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电子显示终端制造商、广告商、市场调查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共同开创数字报业的蓝海,创建新的数字报纸新产业。
5.视频产品
2006年,原创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一下子从30多家猛增到200多家,其中部分网站获得大量风险投资,但在产业形态上还处于最初的技术更新、市场培育阶段,同质化现象严重。除广告外,尚无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内容种类上,还处于综合性大众娱乐阶段,尚无产品细分迹象。
而国家对于视频网站的法律支持,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胡戈恶搞事件,促使“39号令”的出台,但这一部门规章也仅仅是申明了个人创作的网络视频短片需要许可证,至于是否能够定价、销售、版权如何管理等都没有具体说明。
互联网时代必然催生网络视频出版,对于恶意性视频进行管制,对于有价值原创视频进行支持,许可优质视频在线销售,并保护版权,理应成为网络视频立法的下一步目标。
四 技术篇
1.阅读器
【国外】
电子书阅读器开发商国际上著名的有日本的索尼、荷兰飞利浦、美国的e-ink和日本松下。此外,IBM和亚马逊公司在电子书阅读器方面都有动作,估计2007年我们又会看到有新的阅读器产品面世。
2006年1月,荷兰飞利浦旗下的iRex公司首度公开了新型电子书阅读器iLiad,该款阅读器采用了e-ink“电子墨水”触控屏幕显示技术,配备了400MHz XScale处理器,64 MB 随机存取内存,224 MB内部存取闪存,WiFi 无线网络,Ethernet 以太网络,是日本Sony公司电子书产品的劲敌。它拥有多项世界第一:直接支持PDF,支持WIFI无线网络等.这款产品深受美国及欧洲用户的喜爱,售价介于三百至四百美元之间。
2006年2月,松下公司推出一款可折叠的电子书阅读器。这种产品名为“西格玛书”(Sigma Book),售价37900日元(约合357美元),重约520克,配有7.2英寸,180dpi的显示屏,厚约10毫米,大小与重量均与普通纸书相仿。但是,这款产品最出奇之处,是它能像普通纸书一样折叠起来。另外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从松下的合作出版商处下载约5000种电子书,但这些书均经加密处理,不可打印和复制。
2006年4月底,索尼开始在日本出售一种新的电子图书阅读器,该产品重量仅为190克,厚度13毫米,售价为4万日元(约345美元),采用了e-ink(又称“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视觉效果和传统纸张非常接近。假使每本图书为250页,它能够存储500本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电子图书。
2006年11月,惠普研制出一款超薄电子图书阅读器,该款电子书采用了高级文本呈现技术,小巧、轻便,只有1厘米厚,可以像一本书一样自由拿握。它配置高亮、高对比度显示屏(100 dpi x 100 dpi),支持以双页浏览模式或单页肖像模式进行阅读。屏幕框架四周是触摸键,相当于页面的边缘,支持用户翻动和翻阅页面,或者在两页之间插入标记。
2006年12月,松下又推出了一款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型号为Words Gear,其特点是集成了电子书/媒体播放器两个功能。该机器采用了5.6英寸显示屏,显示屏技术非e-Ink的,而是彩色显示,像素达到了600×1024,非常细腻。该机器支持MPEG-4视频、JPEG、AAC音频的播放,售价约为41,790日元(360美元)。
【国内】
国内电子书阅读器开发商有方正科技、南开津科、广州金蟾、广州博朗。
2006年1月,天津津科电子有限公司领先国内厂商推出采用E-Ink技术的V系列翰林电子阅读器,属高档产品,走轻薄路线,机身厚度仅13.4毫米,抗压耐磨表面,手写触摸功能,高品质专用MP3解码芯片,高容量锂电池,SD/MMC卡扩展存储,能够读取原生 PDF 和 HTML档案格式,以及转换后的DOC、 TXT 和 Excel 文件。在内容上,翰林与国内数字期刊运营商合作,可下载50000余册免费与收费资源,目前售价在3000元以上。
2006年3月, IREX公司与广州金蟾达成合作关系。IREX的产品会利用金蟾的品牌易博士在大中华地区进行贴牌销售,同时,金蟾也是IREX产品的中文书籍格式技术的开发商与提供商。金蟾公司自主推出的EBA格式,将为电子书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此之前,金蟾公司自主开发的电子书阅读器易博士EB218属低档产品,类似于平面手写板,售价600多元,技术表现一般。广州金蟾定位为国内电子阅读器最大的渠道销售商,这也是iRex选其作为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006年5月,方正E612亮相2006中国电子书产业年会。该电子书阅读器体积小巧,尺寸仅相当于一部32开图书,重量不足300克,特色在于大容量,却能够容纳总量达四千多万汉字的资料,存储量堪比一座小型图书馆。它支持XEB、TXT、HTML、CHM、PDB、PRC等格式的电子书,每屏能显示400个汉字,可单手进行操作。目前售价1989元。
2006年6月,广州博朗推出最新的博朗EV960电子书阅读器,属中档产品,走的是小型化路线,类似于mp3大小,内存达到512M,约可以存储2500部小说。EV960集成了多种功能,支持视听同步学习中英文;支持边听MP3/WMA音乐,边自由翻阅电子书。此外,它还具有FM立体声收音功能,以及高压缩比数字录音。目前售价1080元。
此外,2006年7月,台湾有一款电子阅读器值得一提。宜锐科技是来自台湾的全球最大华文电子书销售商,公司自主研发的StareBook除应用先进的E-ink(电子墨水)面板显示技术外,在外形上达到了目前全球最轻最薄——厚度仅0.8cm,重量约176g左右。它的特点在于强调网络化应用,通过StareBook阅读器,用户可以实现和StareBook网络图书馆的互联互通,所有在网站上注册的成员都可在STAReREAD数字图书馆中进行图书的借阅和下载。另外,还可通过宜锐科技旗下的专业垂直式图书搜索引擎网站——“爱搜书”进行任意电子书的搜索下载,这一网络化特色使得StareBook可下载内容达到上百万量级。
2.电子纸
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另一项新应用,就是电子纸产品的不断问世。
在电子纸的研发领域,飞利浦公司已经进行了10年的工作。飞利浦的可弯曲显示系统采用是E-ink显示材料,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显示。但是目前只支持灰度显示。
惠普公司在这方面的最新成果时在液晶技术基础上的彩色塑料显示系统,不过,它需要连续供电才能显示图像。
美国“电子油墨”公司与贝尔实验室合作开发的“电子纸”,是一张能折叠、弯曲的塑料膜,薄膜的背面是产生电场的超薄电路板,而正面是封装电子油墨的一个薄层“塑料囊”。“电子纸”总厚度只有0.3毫米,相当于3根头发丝。
目前最成熟的产品当属日本富士通公司研发的“电子纸”,厚度仅为0.1毫米,可适度折叠、卷曲,具有图像记忆功能、彩色,一改以往对比度低、只能显示黑白文字等缺陷。电子纸有三层分离的显示层,分别用于显示红、蓝和绿色像素。因为没有采用有色过滤和极化过滤的方法,其色彩要比传统的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要生动的多。
在内容上,该“电子纸”已能显示彩色漫画,且折叠以后不会使字体变形。在应用上,可
以用于巨幅海报、火车站或建筑物上广告信息的发布以及小型数码(例如手机屏幕)等。
据富士通公司介绍,电子纸的耗电量只相当于传统显示技术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各传媒巨头普遍认为,“电子纸”在节约印刷成本、环境保护、缩短新闻发布时间等方面,都具有革命性的改进。
业内专家认为,现在的“电子报纸”还有几个技术门槛,比如,“电子纸”现在还是不能像新闻纸那样薄,折叠性上与新闻纸也有差距,功耗还有待进一步降低。
目前电子纸大规模商用的瓶颈是价格。赫斯特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布罗芬认为,如果“电子报纸”成本能降到纸质报纸一年的订阅费(美国的价格为200多美元),就有大规模推广的潜力。而如今技术最成熟的电子书售价还是300至400美元。
总的来说,2006年是E-paper由概念走向产品化的重要一年,全世界几家巨头都有新产品面世,但在投放初期由于产量少成本高,价格仍然会居高不下。
3.DRM
DR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2006年已经不再局限于电子书领域,而是扩展到流媒体、图像、电子文档和移动通讯领域中。国内外几家巨头在各种领域的DRM上都有成功的商业应用。其中,流媒体DRM和移动DRM技术成为2006年的焦点。
流媒体DRM——
Apple公司
Apple公司的iTunes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网上付费音乐下载项目,是著名的DRM成功案例。其FairPlay系统是苹果公司自主开发的数字音乐版权保护系统。FairPlay系统可说是当今占统治地位的数字音乐DRM版权管理系统。对于那些热衷购买iPod播放器的用户而言,用户从苹果iTunes站点上购买的音乐被其允许一次可最多在5台经授权的电脑上进行播放,此外,任一款iPod播放器也在其许可播放硬件之列。但是,要是你想在iPod上播放一段WMA格式的视频,或是在诺基亚手机上欣赏一首来自iTunes的音乐,就会被限制,而iPod也不能播放从其它音乐服务上购买的音乐。
这一系统使得苹果在美国数码音乐市场占有垄断地。为iTunes在美国的合法歌曲下载市场上独揽88%的份额。截止到2006年2月,付费下载总数已超过10亿首曲子。
微软公司
2006年,微软在最新的Windows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10和Windows Media Player 11里面集成了DRM技术,这一技术最大的改进代码名为“Janus”。
Janus可以跨设备工作,也可以工作在下一代的Windows媒体中心版操作系统上,还可以定制支持付费音乐服务和某些流媒体。通过Windows Media DRM技术, 网上的音乐零售网站可以在消费者购买音乐前提供对音乐的预览。消费者在网站注册以后可以下载到完整的音乐并且可以在电脑上播放两次。而当消费者第三次播放该文件的时候,就会被引导到网站的销售页面,在这里他可以付费进行音乐播放许可证的购买。
无论是用于企业的培训或者是大学的教学活动,Windows Media版权管理都能极大的发挥其特殊作用。
移动DRM——
2006年,中国移动DRM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达到1000万元,同比增长333%;用户规模达到750万人。移动DRM已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移动业务研究的热点之一。
2006年,随着3G移动技术应用环境逐渐成熟,DRM等不同解决方案或者新技术的引入将改变移动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并促进产业机制的升级。
4.POD
【国外】
POD按需印刷产业在2006年进入蓬勃发展期,目前按需出版图书总量在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已有多家出版商开展POD业务。
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与闪电公司(Lightning Source)达成了合作协议,将把其1.2万种图书书稿全部转化为数字格式。
亚马逊公司与闪电公司就达成了合作协议。闪电公司向亚马逊公司提供9000种按需付印的书稿。当有顾客在亚马逊网上书店定购属于闪电公司数字图书馆的书籍时,闪电公司将提供符合定购要求的按需付印的图书,然后将图书交付给亚马逊公司,亚马逊公司将负责最终将图书交付给定购图书的顾客。
时代•华纳图书公司所属的互联网出版公司iPublish.com选定Reciprocal公司和闪电公司处理它的数字化实现服务。
英国泰勒•弗兰西斯出版社(Taylor & Francis)也与Versaware达成协议,由Versaware公司向泰勒•弗兰西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计划将将泰勒•弗兰西斯的2万种图书电子化,这些电子图书将被存储在一个虚拟的仓库中,Versaware公司将负责管理。这个仓库将提供包括按需付印在内的各种服务。
在美国,2006年出现了Blurb模式。
与XLibris、iUniverse、ArtHouse这些先行者相比,Blurb模式使得网络自助出版更加平民化,它的Book Smart软件有两大特点:一是免费(购买InDesign和Quark XPress这类专业电子出版软件大概需要700美元);二是软件极易操作,无师自通。
2006年3月,Blurb推出了一种自助出版软件——Book Smart,这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软件,设计极其人性化。在免费安装该软件之后,只需选择某一书籍类型模板(比如菜谱、相册、诗集、博客书、宠物书等等),把图片、文字拖入特定位置,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版式、背景、边框等,即可完成“写书”过程。
使用这个软件,印制一本四套色、40页、8x10inch的硬皮书的费用仅为30美元。
【国内】
2006年11月,在我国北京举办了首届POD China 2006展览,爱克发、efi、Esko-Graphics, Fuji Xerox、富士星光、Hewlett-Packard、柯达、柯尼卡•美能达、奥西、赛康等国际知名企业都参加了这一展会。会上集中展示了数码印刷设备、数字化工作流程以及数字直接制版等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显示了这一新兴业态的良好趋势。
目前国内的POD产品在2006年已经诞生了两个软件版和一个网络版。前者分别是一个是杭州的麦客和上海的印客;后者是方正的博文E印。还有一个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杭州的印象社(Mypress)于2005年上半年开始启动,对自己的定位是“网络自助出版社区”。该网站在前期的小范围内容测试运营中,印象社的注册用户已经过万,其中活跃用户占40%。
“博文e印”是一项基于互联网博客内容的个性化数码印刷新业务。 2006年5月18日,方正印捷和中国博客网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博文e印”新业务发布会。
“博文e印”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网络自动排版、个性化设计、按需打印、精美装订、配送等特色服务。无需安装客户端,在任何可以上网的电脑上都可以制作,通过网上支付,方便安全;线下打印送货,在家中即可收取打印好的文集。
另外,知识产权出版社也启用了针对企业用户的按需出版业务。他们采用的是富士施乐的DocuColor 2060 DocuTech 6135 设备及相关行业解决方案,这一设备可以有效地整合文件或图书制作全套方案,顺利完成从数码文件的传送、电子排版、印刷、制作到封装的图书制作全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