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现代传统创建学习型社会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5:40:17
依靠现代传统创建学习型社会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瑞泉
    
    “静安区在创建学习型城区中有不少新鲜经验,做了相当出色的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静安区尤其是从陕西路到静安寺那一段南京西路就一直是我所喜欢的城区。一半是因为其气氛——优雅明静,繁荣而内敛;一半是与其名字有关。静安区大约得名于静安寺,但是“静安”两个字却更有所本。《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它给我们描写了一个人确定最高的追求以后所进入的美好境界。”
    
    建设学习型城市要从现代传统出发。我们背后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的传统,一个是晚清以来渐渐发育起来的现代传统。上海是一个具有现代传统的城市。当然,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四面八方的移民把传统带进了上海。不过,根本上说,上海之为上海,就因为她是一个现代大都市,而不因为秦砖汉瓦。哈佛的李欧梵教授写了一本书叫《上海的摩登》,说的是“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摩登”就是现代,所谓新的都市文化是因为有一种现代精神在里面。现代精神有一个谱系,最重要的是理性的精神。在上海这块地面上的中国人没有那么多的精神包袱,所以比较有创新。中西结合是要有创造精神才能做好的。讲到学习型城市建设应该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已经不仅是一项单纯的公益活动,而成为国家意志并转变为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同时也反映了强烈的社会需求。学习和教育是联结在一起的,但是教育中有“教”与“受教”的关系,“学习”则更多地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社会教育不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培训,那么“学习”的内涵就更应该大大扩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看作公民作为政治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民主管理中学习民主的过程。
    
    《中国的大趋势》作者、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并被称之为“纵向民主”。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这是中国稳定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的关键。他的说法当然可以讨论,但是至少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否应该注意从上到下和由下而上的结合?这里有一个“参与式治理”(Participatory Governance)的实验可以参考。
    
    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活动中,注意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在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参与,也是考虑到现代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疏离倾向。人们说,现代化、城市化是使得人与自然分离了,其实人与人的分离同样严重。人际关系由于职业、财产、地缘等等的分割也十分严重。政府主导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不等同于单纯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或者文化娱乐,而是为了建设健康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初孟子在规划其社会理想的时候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孟子为宗法社会描写的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境界。它有一个前提,叫“死徙无出乡”,所以人被束缚于土地。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人同时也是高度流动性的人之间要建立起社会生活共同体,要有现代的方式。按照“参与式治理”的方式,在社会教育、学习活动中,政府要乐于扮演促进和倾听的角色,不过分追求标准划一,鼓励横向的联合和自下而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通过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活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公民得到更多参与公共事务的训练,把培养公民交往商讨的理性——公共理性,而不是仅仅计算个人利益的那个狭隘的工具理性——放到一定的地位。这比一般的职业培训,意义更深远。
    
    二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同时也会更大地解放人的创造性。中国教育在最近三十年里,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改革。在我看来,严重的问题之一在教育目标乃至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之一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过多的死记硬背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中小学生读书读得太辛苦,许多大学生反而不怎么读书,或者更正确地说是不会读书。一流人才固然是教育的结果,但同时一定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即首先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有大量继续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工作,但是更根本的“授之以渔”,还是要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中养成人的学习能力。
    
    静安区的工作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静安白领学堂”、“静安学习论坛”提供了不少高质量的讲座。我们希望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是增加哲学人文科学在各类“学堂”、“论坛”中的份额。其次是建设更好的公共图书馆。一个藏书丰富、服务优良而不是外表富丽堂皇的社区图书馆,可以是这个社区人文素养的标志。再者是加强与高等学校合作。国外有些大学举办人文学术研讨会不但向社会开放,而且常常要专门向一般市民提供学术报告。这种提升一般市民教养程度的工作,是对人文学者的挑战,但我相信会有许多热心的人文学者愿意贡献自己的才智——因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我们共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