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理论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45:02
    一、强化理论  
    (一)背景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强化理论的背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他们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二)概要
    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运用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三)评价 
    从刺激物的使用和安排来激发学习动机,强化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强化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人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机械的、不正确的。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一)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需要层次理论的背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均有内在价值,都有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必须重视人的尊严、意愿、情感,重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力和人的自我实现。
    (二)概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是个层级系统,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三)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
    (一)背景
    成就动机理论是继成就研究之后提出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二)概要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倾向通常同时起作用,力求成功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奋发向上,避免失败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行动迟疑退缩,两种倾向势均力敌则会造成激烈的心理冲突。来源于考试大
   (三)对教学的启示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四、成败归因理论
    (一)背景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海德最早对人们的归因的心理倾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的区别,罗特提出控制点概念并据此把人分为内控和外控两类。    
    (二)概要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三)归因理论作用
    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背景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他认为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二)概要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1)影响学习活动的选择。(2)影响学习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对困难任务的态度。(4)影响学习活动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2)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