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报:日皇为父辩护 重揭历史疮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31:15

东方日报:日皇为父辩护 重揭历史疮疤

日皇明仁昨日庆祝登基二十周年,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到访之际,明仁罕有地论及其父裕仁天皇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责任问题。明仁表示,其父亲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曾以王储身份参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Verdun)战场。明仁又说,父亲「非常关注维持和平的重要性」、「导致战争的那些事件肯定非他所愿」。

值得注意的是,明仁在同一讲话中,强调「最重要的是从历史事实中学到甚么教训,并且为未来做好准备」。但「历史事实」是,二战结束后的东京审判,之所以只有东条英机等战犯受审,而裕仁却并未受审,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美国出于抗衡苏联的考量,而非实事求是的战争责任问题。当年中国、苏联及英国等战胜国均视裕仁为头号战犯,要求严办,但美军太平洋战区统帅麦克阿瑟一份致杜鲁门总统的急信却认为,如果审讯裕仁,将会使全日本国民信仰的支柱彻底崩溃,甚至在日本全国引起反对盟国的疯狂骚乱和暴动,继而让苏联有机可乘。

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流行这么一种观点︰裕仁对战争没有任何罪行,只是不幸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傀儡。不过,这种论点近年来一直被批驳,其中美国历史学家比格斯○一年出版的《裕仁传》中,对裕仁在二战中的责任有详细描述。比格斯指出,单就侵华战争而论,裕仁就负有无可推诿的责任。三七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裕仁亲自向日本将领建议,在要塞地区集中大量兵力,实施压倒性的打击。根据《裕》书,裕仁对日军所谓「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也是讚誉有加的。

侵华责任无可推诿

○ 七年日本《文艺春秋》月刊发表裕仁侍从小仓库治的日记,当中选述了裕仁的一些言论,被部分人援引为裕仁对战争「后悔」的「证据」。例如四○年日记中引述裕仁,称「原本就不想看到这场与中国的战争开始。中国的强大超出预想」,但裕仁其实后面还说,「应尽快结束战事,并在未来十年重整国防军力」。换言之,裕仁所「后悔」的只针对「低估敌情」而非「发动战争」;所谓「结束战事」则只是「战术上的退却」,徐图后计而已。

日本外相冈田克也日前指出,由日、中、韩三国合编历史教科书,是解决历史纠葛的最理想办法。但问题是,日本国内一些人对自身的历史责任还未有正确认识,「解决历史纠葛」又从何谈起呢?


日皇美化父亲二战罪行

登基20周年首称「战争非裕仁本意」

【明报专讯】日皇明仁在庆祝登基20周年之际,维护其父裕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角色,首度公开宣称裕仁「爱好和平」,战争并非其「本意」。这一罕有举动重新掀起有关裕仁对二战责任的争议,有日本学者认为,明仁是在美化父亲,中国学者则指出,明仁的言论显示日本仍未能正视历史问题,企图透过掩饰历史来维护国家形象。

昨日是明仁登基20周年,宫内厅发表他上周五在皇宫与记者对答的纪录。被问及对日本未来有何忧虑,明仁简单答称,相信日本人能克服困难,随即话锋一转,表示他最担心的是「历史可能逐渐被澹忘」。

称父亲曾访古战场重视和平

明仁称,其父裕仁统治时,日本正处于极困难时期。他说,裕仁举行登基大典前不久,中国军阀张作霖被暗杀,3年后「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成为二战导火线。他接覑表示,裕仁在当储君时曾造访一战战场凡尔登(Verdun),深明「维持和平」重要性,「所以我认为,导致交战的事件绝对违反他的本意」。

明仁过往亦曾谈论裕仁在二战时面对的「困难」,他在2005年时曾说﹕「我经常想昭和天皇是怀覑怎样的心情活过那个年代。」但他过往从未公开表明裕仁反对战争。裕仁在二战中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中国等受害国的民众视他为战争的罪魁祸首,并批评日本迴避战争责任问题,美化侵略和殖民暴行。美国与日本政府在战后则把他塑造为无力阻止军人与政治野心家暴行的君主。

港保钓人士﹕难道责任在中国?

《泰晤士报》引述上智大学政治系副教授中野晃一指出,裕仁擅长随风摇摆﹕「当开明是潮流时,他便开明;但当日本节节获胜时,他也高兴。我认为明仁的言论有点夸大,美化了昭和的角色。」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前主席柯华对本报表示:「关于日军侵华,战犯说,不是他的责任,天皇又说,也不是天皇的责任,难道责任在中国人的身上揦?」柯华说,日本当年明显发动侵略战争,天皇在日本地位崇高,绝对不可以用几句话就推卸责任。他表示,保钓行动委员会会开会讨论是否採取抗议行动。

明仁昨日出席官方庆祝仪式时,再当覑1300名议员、外交官和宾客的面,呼吁民众牢记历史﹕「我认为,不要忘记今日日本是在重大牺牲上建立起来的事实,把它正确地告诉战后世代,对国家的未来是重要的。」昨日有逾9000民众到东京皇宫签纪念册,祝贺明仁登基20周年。另有约5万人参加各式私人组织的纪念活动。因应明仁登基20周年纪念活动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抵达日本访问,东京警视厅出动1.6万警力戒备。


明仁答问节录

【明报专讯】明仁澹化其父皇裕仁战争责任的答问如下﹕

■在日外国报道协会代表﹕

陛下即位时日本「泡沫经济」正炽,过去20年对日本来说,是极为艰难的时期,社会老化、人口减少,而且经济不稳。请问陛下伉俪能谈谈对日本未来有什么担忧吗?

■明仁答﹕

的确,当今日本社会正急速老化,经济极之严峻。然而,当我回想日本人民过去怎样克服诸般艰难,我便对他们能集思广益、携手一一克服我国面对的困难满怀希望。

我较为担心的,倒是历史可能逐渐被澹忘。(裕仁的)昭和时代始于极之严峻的状。昭和3年,即1928年昭和天皇登基大典前,发生(中国军阀)炸死张作霖事件(注: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3年后,满洲事变(注:中国称九一八事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昭和天皇曾造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凡尔登,悲惨的战场光景使昭和天皇把维持和平铭记于心。所以我认为,导致交战的事件绝对非天皇本意。昭和60馀年给了我们许多教训。我相信,我们从过去的历史事实中学习并为未来作准备,是重要的。

学者﹕掩饰历史 维护国家形象

【明报专讯】内地学者对本报指出,明仁主动为父亲发动侵华战争辩护,从时机来看可能是想与「有些左」的民主党新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维持平衡,亦显示日本仍不能正视战争责任。

回应新政府反思历史主张

外交学院国际关係研究所日本专家周永生认为,自民党执政时,在历史问题上比较强硬,很少提及「侵略」字眼,但民主党则倾向反思,更主张成立关于战争罪行的调查机构,明仁在民主党新上台之际评论父亲在侵华战争中的角色,可能是希望和民主党「保持一种平衡」。

周永生表示,关于侵华历史,日本人普遍认为「天皇和政府是好的,军部是坏的」,但美国学者曾以充分研究指出天皇在很多问题上都有指示,战争开始前,军部在天皇面前还有召开「御前会议」,更显示天皇不可能不知晓即将发动的战争,「即使没指示,也肯定是鼓励了,因为天皇是有能力阻止的」。

周永生说,日本民族性格中有暧昧的一面和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承认先人有过不光彩的过去,「这是通过掩盖历史,来维护今天国家形象的一种手段」。他表示,虽然日本大部分民泷和学者都承认侵华本身,但却避谈日本想佔领中国资源、在中国殖民的深刻原因,而是将人们引到具体事件上,强调日本不是有意发动战争,而是中方挑衅在先。他指出,日本近年甚至还出现一种逆流,强调日本当年对中国和台湾的建设作用,就连教科书「也更重视古代史,现代史几乎不讲」。

教科书避谈侵略历史

明仁在访问中提及张作霖被暗杀和九一八事变,北京大学国际关係学院副教授梁云祥表示,中日两国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基本上差别不大,都认为是日本关东军的阴谋,但对事件的背后因素,却有不同看法,「中方认为这些事件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步骤,而日本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关东军中某些人所为,并非政府的固有战略,只不过这些事件被闹大后不得已而扩大侵华」。

明报记者 王艳拃

裕仁战时掌实权 参与战争决策

【明报专讯】关于裕仁对侵华战争的责任与态度,日本战后长期灌输的思想是,战争由一群好战军人发动,裕仁反对战争但无力阻止。然而不少历史学家指出,日本在战后才确立虚位元首体制,裕仁在二战时是掌握实权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不可能对战争不闻不问。

美学者证野心勃勃

裕仁于1926年25岁登基时,天皇拥有「神圣」的绝对权力,5年后日本展开侵华战争,便是以天皇的名义进行,二战期间,他亦经常身穿戎装亮相。但在二战后,裕仁却化身为爱好和平、慈祥的国家象徵,这亦长期成为他在日本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形象。

美国学者比克斯(Herbert P. Bix)的普立兹奖着作《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内地译本名为《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台湾译本名为《裕仁天皇与近代日本的形成》) ,颠覆了上述传统思维。

比克斯这本书是学术界近年最详尽讲述裕仁战时角色的书籍,他根据裕仁身边人的笔记、日志和私人信件等史料指出,裕仁在战时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军事领导者,无论是1931年侵佔中国东北还是1941年偷袭珍珠港,军方做重要决定前都要向他汇报。即使是在战争晚期,他仍不惜牺牲数百万计的臣民生命顽抗,直至苏联向日本宣战及美国投下两颗原子弹后才无奈投降。

美力阻列战犯

事实上,中国、苏联和英国等都把裕仁列为头号战犯。史家普遍同意,裕仁逃过受审,是因为美军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极力保护。麦克阿瑟看中裕仁对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影响力,决定借助其威望来稳定日本政局,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东亚蔓延。1947年日本实施新宪法,天皇从最高统治者变为国家象徵,日本的战争责任被推给一小撮军国主义者,失去实权的裕仁则保留尊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