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未来的东方色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41:40
金融业未来的东方色彩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2009-11-11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金融业正在改变。目前,我们尚无法知晓两股重要力量——2007-08年间的金融危机,以及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如何重塑金融世界。但我们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猜测。

让我们从金融危机开始分析。过去十年,金融业出现了五大强劲趋势:相对于全球产出,金融资产大幅增加;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方面;一种以交易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新的金融形式日渐兴起,尤其是在美国;以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为代表的新参与者进入金融业;金融全球化,跨境资产价值高涨。而所有这些改变又受到了自由化、技术创新、以及金融经济学发展的推动。

金融资产大幅缩水

本轮危机的直接影响就是,之前数十年的多种趋势发生了逆转。正如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指出的,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缩水16万亿美元(相当于8%),为有史以来最大绝对值下跌。

股票和房地产价值下降,导致2008年全年与2009年上半年全球财富缩水28.8万亿美元。随着资金急速撤回本土,国际资本流动减少了82%,从2007年的10.5万亿美元骤降至2008年的1.9万亿美元。与所有危机一样,银行收紧放贷的力度也相当大。2008年6月至12月间,衍生品合约的名义价值减少了92万亿美元,尽管总规模仍高达592万亿美元。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FR)的数据显示,对冲基金管理的资金总额从2007年1.87万亿美元的峰值水平降至2009年10月底的1.43万亿美元。市场在2009年的复苏表现说明,这种崩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只是暂时的。况且,推动本十年金融全球化及创新的各种力量中,有一些看来会长期存在:技术创新是其一,市场的作用(尤其是在衍生品领域)是其二。尽管如此,本轮危机必然会带来某些永久的改变。

西方模式的霸主地位不再明显

首先,西方——尤其是美国——金融模式的霸主地位不再那么明显。1998年,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执行董事、现任以色列央行(Bank of Israel)行长的斯坦利•费西尔(Stanley Fischer)表示:“大部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议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至少要媲美那些较好的国内资本市场。”费西尔所说的“较好的资本市场”,主要指的就是美国市场。而眼下,这种观点已不再有说服力。

其次,监管问题正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政府目前正逐渐退出银行的直接所有权,但它们再也承受不起类似的金融危机。未来监督将更加严格,监管体系的漏洞也会减少。资本要求将会提高。监管安排也将做出改革,尤其是在美国。监管机构将寻求新的权力,以便在必要时让更大范围的机构倒闭。这些变化的具体幅度仍有变数。但变化的方向非常明确。

第三,金融全球化也存在问题。市场在这方面的问题不如金融机构那么突出。政府已经认识到,银行如果在海外出现了不良贷款,或者购买了不良资产,自己可能不得不出手相助。它们同样认识到,外国政府可能没有能力对在海外运营的本国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或救助。这必然会导致某种程度的“再国有化”,至少在银行业会如此。  

金融的全球化 = 监管的全球化

 

第四,对于一些国家蓄意通过降低监管标准来吸引金融业务的行为,人们的容忍度在急剧下降。这种监管套利被视为一种极不友好的行为。如果不提高监管标准的全球化程度,金融的全球化程度就会降低。20国集团(G20)政府首脑能够同意大幅收紧监管标准,表明监管全球化将是答案的一大部分。

第五,自由放任的市场将受到限制。危机之前进行的证券化已经大幅减少,并且不太可能卷土重来,尽管如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所言,某种形式的证券化仍然是可取的。评级机构将变得更加谨慎。相当一部分场外衍生品交易将转至清算所或交易所进行。银行体系竞争的激烈程度将有所下降,寡头垄断程度将有所上升。作为一个整体,金融业将变得更加安全,而不那么创新。其服务也很可能变得更加昂贵。

第六,由于缺乏一个主导模式,各国将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传统来选择金融体系。这种多样性有其有利的一面:它将产生许多自然实验。但它也将对金融的全球化造成种种障碍。

中国绝对储蓄额将高居全球首位

 

上述变化差不多都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除此之外,世界经济活动及储蓄的格局也在发生转移。按市价计算,中国经济的年储蓄额已与美国大体相当。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且人民币很可能会继续升值,中国的绝对储蓄额无疑会高居全球首位。

到东方去!这是每一位雄心勃勃的金融家都会得到的建议。这将改变金融业的性质,也会改变金融的哲学:对于多数新兴及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业存在的理由,就是推动经济沿着大体上由政府决定的轨道发展。金融业将不被允许在整个经济中决定资源配置。法国、德国和日本都从未接受金融的这种角色,中国以后也不会。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拉美、俄罗斯、东欧、中国、印度及其它亚洲新兴地区的股票、私人债务证券、政府债务和银行存款的总价值为25.1万亿美元。但新兴国家的金融资产总额,仍远远低于美国的54.9万亿美元和欧元区的42万亿美元,甚至还不及日本的26.2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后来居上

 

然而,新兴市场的增长十分迅速:在1990年至2008年期间,金融资产年复合增长率在印度是18.7%,在亚洲其它新兴市场是19.6%,在拉美是22.0%,在中国是24.2%,在告别共产党统治后的东欧和俄罗斯分别是24.3%和45.2%。相比之下,在“后泡沫时代”的日本,这一比率只有2.4%,在美国则为7.6%,在欧元区为8.4%,在英国为9.3%。

如今,在危机之后,高收入国家私人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有可能急剧放缓,甚至可能逆转。唯一的例外是公共债务的增长。

麦肯锡指出,有一种说法是可信的,即“去年,北美、欧洲和日本金融市场的增长轨迹可能遇到了拐点”。股市上涨步伐可能不会快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私人部门杠杆率下降的可能性大于上升。在最坏的情况下,金融资产的增速可能降至日本自1990年以来的那种极低水平,而且增长主要出现在公共债务上。

与此同时,新兴国家既有必要、也有机会大幅增加“金融深度”。在2008年,金融资产总值占GDP比率在日本是533%,在美国是385%,在英国是326%,在欧元区是314%。在中国,这一比率已升至278%,但在俄罗斯,这一比率仅为68%,在东欧为99%,在印度为162%,在亚洲整个新兴地区为232%。全体新兴市场的金融市场总价值仅相当于GDP的165%。考虑到新兴国家增长较快(尤其是亚洲),并且具有加大金融深度的空间,在几十年内,其金融业可能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  

金融资产的构成也将变化

 

同样重要的是,金融资产的构成也可能发生变化。在新兴国家,银行存款比在高收入国家重要得多,而私人债券市场极不发达。例如,在中国,58%的资产为存款,只有7%是私人债券。在印度,这两个比率为44%和4%。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两个比率分别为23%和41%。在欧元区,则分别为31%和38%。

新兴市场将需要发展具有更大深度的私人债券市场,尤其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它们也需发展活跃的股市,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并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创造条件。家庭将需求广泛的金融服务和资产。

对金融的未来而言,这一变化将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在金融监管上将日益掌握话语权。这也意味着,相对于新兴国家的金融机构,高收入国家的金融机构将处于不利地位。

正如美国崛起带动美国金融机构走向霸权地位,随着中国及其它新兴国家的崛起,目前也正在发生着同样的事情,今后还会发生更多这样的事情。

这意味着,伦敦以及纽约将不得不发展成为灵活的中转地,越来越多地服务于世界其它地区的储蓄者和投资者。伦敦早就在这么干,而纽约也在日益这么做。

美国主导的旧金融世界正在缓慢走向死亡。欢迎进入新世界!

附:全球银行排名大变化:中国银行的崛起

 

5年前,按市值计算,全球12家最具价值的银行依次为: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银行(BoA)、汇丰(HSBC)、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富国银行(Wells Fargo)、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瑞银(UBS)、巴克莱(Barclays)、美联银行(Wachovia)、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三菱东京UFJ银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和US Bancorp。

6家是美国银行,3家(至少在名义上)是英国银行,1家是瑞士银行,1家是日本银行,1家是法国银行。

2009年10月末,全球前12家银行依次为: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建设银行(CCB)、汇丰、摩根大通、中国银行(BoC)、美国银行、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 Santander)、富国银行、花旗集团(Citigroup)、法国巴黎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

这次,名单上有5家美国银行、3家中国银行、1家(名义上是)英国银行、1家西班牙银行、1家法国银行和1家澳大利亚银行。

在投资银行中,我们看到一个全球赢家:高盛。它在美国的5个主要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中,依然独立存在的只有摩根士丹利。

然而,2004年市值还略高于高盛的摩根士丹利,现在却远远落在了后面。如今,按市值计算,高盛是全球25家最大银行中唯一的投资银行(从职能上来说,它仍属于投资银行)。

在商业银行中,汇丰和摩根大通保住了各自的位次。美国银行和花旗的排名则大为下滑。

瑞银也是大输家,而苏格兰皇家银行甚至更惨——目前其70%的股权为英国政府所有。2004年尚未进入前25名的西班牙国家银行,如今名列世界第七。法国巴黎银行成功保住了自己的位次。

英国银行的相对衰落,或许是发达国家中最令人注目的变化。不过,最精彩的当属中国大型银行的崛起。

这确实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银行的崛起相似。这次会不一样吗?它取决于以下命题:中国并非日本。中国的崛起宣告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也许,在5年后的名单上,印度的银行将名列前茅。

译者/何黎、岱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