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心灵幽径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05:59
您正在查看 "踏上心灵幽径" 分类下的文章
第8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二)2009-06-17 11:34

全然觉察感受

解除重复模式的第二个原则是“敞开来,全然觉察感受”。内在生活的控制大多来自感受的层面,我们却往往不知道自已的感受。文化一直教导我们紧缩和压抑,认为男人不适合“流露情绪”,而女人也只被允许表现某些情绪。有一部卡通就刻画出我们的矛盾。一位女子询问算命师,她丈夫为什么就是不谈自己的感受?算命师看着水晶球说:“明年一月开始,美国男人就会开始谈自己的感受,不出几分钟,全国女性都会为此感到遗憾。”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冲突。

在我们还未学会如何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还觉察不到时,生活就会与之纠缠不清。对许多禅修者而言,恢复对感受的觉察,需要一段既漫长又艰难的过程,然而佛教心理学认为对感受的觉察正是觉醒的关键。佛陀在教导十二因缘的循环中,解释人类如何陷入其中,感受就是使我们受束缚和解脱的地方。快乐的感受生起时,我们就自动抓牢;不快乐的感受生起时,就想逃避,由此建立了纠结而痛苦的连锁反应,而使恐惧的主体持续存在。如果我们学会觉察“感受”而不带有贪求或厌恶,把它们视为穿过我们的天气变化,我们就能自由地感觉它们,如风一样前进。连续几天,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自己的各种感受上,会是非常有趣的禅修练习。我们可以为每个感受命名,看看我们害怕哪些感受,容易卷人哪些感受,哪些感受会制造故事,以及如何变成自由的人。“自由”不是没有感受,而是自由地感觉每一种感受,让它持续进行,不害怕生命的变动。我们可以把这种经验用在自身面临的困难模式上,了解哪种感受是各个经验的核心,然后向它全然敞开,这就是迈向自由的行动。

找出需要被接纳的部分

听起来禅修好像非常复杂而忙碌,其实却很简单。一般原则就只是坐下,觉察生起的一切。若出现重复的模式,就扩展觉察的范围;接着了解有什么部分要求被接纳,这就是第三个原则。重复的模式会一直出现,是因为有某种程度的抗拒一厌恶、恐惧和批评把它们关在里面。这种紧缩是恐惧制造出来的,要释放它,就必须先承认有什么存在,然后问自己的心:“我要如何接纳这个部分?”我希望它改变吗?我是否紧紧抓着自己想要克服或逃离的困难感受、信念和感觉?我是否有某些执著、某些恐惧?

我们必须探索,这种重复模式的哪个部分在要求接纳和慈悲,并自问:“不论我的心向什么关闭,我能以爱接触它吗?”这并不是指解决或理解它,而只是单纯地问:“想要被接纳的是什么?”在思想、情绪或感觉的困难模式中,不论它们有多么强烈,我们都必须敞开来感受它们在身体、心灵和心智的全部能量,也包括向我们对这种经验的反应敞开,注意生起的恐惧、厌恶和紧缩,然后全然接纳。只有如此,它才能得到释放。

在我早期的修行中,身为独身僧侣的我经常有性欲和性幻想。老师教我为它们命名,我做了,不过它们仍常常出现。我心想:“要接纳它们吗?那它们就不可能停止。”不过我还是试了。经过几星期,这些思绪变得更为强烈。最后,我决定扩展我的觉察,看看还有什么别的感受。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一个生起的幻想都有一口寂寞的深井。它不全然是贪欲,而是寂寞,性欲的意念是寻求安慰和亲近的方法。但它们持续出现,我才注意到要让自已去感受寂寞是多么困难,我恨它,抗拒它。直到我接纳这种抗拒,以慈悲温柔地拥抱它时,它才开始消退。借由扩展注意力,我才知道自己大部分的性欲其实和贪欲没什么关系, 当我接纳寂寞的感受,幻想的强迫性才逐渐减少。

打开核心

我谈到的接纳,基本上应该已经足够。疗愈、慈悲和解脱都是出于自由而开放的觉察。然而有时需要更仔细和被引导的专注,才能打开重复的模式和最深的纠结。这是处理固执访客的第四个原则,称为“打开核心”。身体和心智中坚持的种种模式,就像能量的结块,身体的紧缩、情绪、记忆和意象都在其中互相纠缠。这种方法要求仔细地把觉察力引导到结块的各个层面,深入整个模式的核心来感受。这样就能解除自己对它的认同,找到超越紧缩的开放与幸福。

要怎么做昵?我在性幻想中遇到寂寞的经验是很好的例子。虽然我为它命名,以关怀的心去感受它,但它仍时常出现,令我痛苦。从我有记忆以来,寂寞一直是痛苦的最深来源之一。我是双胞胎之一,有时我会想,我在母亲子宫里就找来一个弟弟,希望有同伴。进行我描述的这个方法时,最好从觉察身体开始。当寂寞持续生起时,我更仔细地注意它在身体的哪个部位——通常会集中在胃部。试着感觉其内所谓的四种物理元素:地(硬或软)、风(振动的各种模式或静止)、火(温度)、水(凝聚或流动),有时再加上颜色和质地。它是个坚硬的球体,中心有脉动,热而火红。接下来,我深入感觉所有交织其中的感受——恐惧、痛苦、难过、渴望和饥渴都出现了,伴随对这些状态的排斥感。我温柔地为每一个感受命名,然后感受到核心的火、痛苦和饥渴。我允许任何影像生起,于是出现一连串被遗弃和排斥的记忆与画面。这种影像常会打开童年的记忆,甚至前世的记忆(如果当事人愿意让它们出现)。当我觉得进人这个核心时,就问自己对它抱持什么信念和态度,其中的故事可能会像小孩一样说:“我有些地方不够好,有问题,我总是被排斥。”我就是认同这个信念及伴随它而来的感受, 因此而紧缩。

随着各个层面在觉察中打开,痛苦会逐渐减轻,感受也会变弱,火会逐渐消退。当我继续感觉寂寞的核心,似乎会感觉到肚子里有一个原本被疼痛关闭的洞或空间,我轻柔地为这个核心的洞命名,感受它深刻的饥饿、渴望和空虚,然后尽量让它打开,而不再像多年来那样关闭它。这么做时,它会愈来愈大,也更为柔软,它四周的振动也变得非常细微,这个洞变成开放的空间,饥渴的特质改变了,虽然它是空的,却更像是清澈的空间。它逐渐充满我的身体,伴随着光和满足感,我充满自在感,以及深刻的满足和平静。安住于这个开放的空间,排斥和不足的观念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可以看到它所包含的一切(寂寞、痛苦、难过和排斥的想法),都是我长久以来基于恐惧和非常有限的自我感,而使身心紧缩的结果。我甚至可以在慈悲中看见使它产生的景象和条件。但现在我安住在宽广与整体之中,知道它不是真的,虽然寂寞的痛苦必然会再度出现于生活中,但我现在确知那不是真正的我。我已了解它的信念和紧缩是基于恐惧,而它背后是真正的完整与幸福,这才是我们的真实本性。

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有位男子参加我们长达三个月的内观禅修, 在前六周发展出宁静而强大的禅定。突然间,他的肩膀痛起来,整个人变得迷惘、昏沉、无法专心。他来见我之前,已经被这个状况困扰数周。他描述重复的疼痛和昏沉后,我要他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的核心。他闭上双眼,仔细觉察,开始描述疼痛核心的物理元素、感受和意象。突然间,他的表情改变了,回想起十六岁时一段鲜明的记忆。当时他在足球比赛中意外弄断一名男孩的手臂,他说:“我冲去阻挡他时,觉得自己像个非常强壮的足球运动员,结果撞断他的手臂。接着我心中充满恐惧、难过和后悔。我变得害怕自己的力量。”我问:“这和你的禅修有什么关系?”他产生震撼的体会:“就在我开始觉得自己拥有最强而有力的禅修时,肩膀就开始痛,变得模糊而迟钝。我缩了起来。我想我下意识地害怕这种新的力量,担心会再造成伤害。”

就在他看清这份恐惧并感受到它的深度时,肩痛马上减轻了,他的心也变得清明,初步的信心取代了害怕、困惑和昏沉。他再度平静而专注地禅修,现在他能留在过程之中,并感到自在。当我们了解了释放困难的模式,意识会变得清明,禅修也更为自然而顺利,而联结上自己的真实本性。

当觉察力真正探究我们的紧缩时,我们会开放自己。在每一个紧缩的部位背后,都会发现自在与空间。这个空间在身体上是一种不断打开的感觉,直到身体的坚实感完全消融,这个空间在心中是打开慈悲的接纳,在心智上是清明的觉察空间,可以容纳一切。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找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当我们不再紧缩,身心的空间自然会充满各种特质,反映出它的完整。我们会经验到幸福、喜悦、清明、智慧和自信,这些是清明意识的珍贵特质。每当我们打开自己,超越紧缩和害怕的状态,就会达到这种境界。我们遇到的这些特质能让我们原本拥有的部分变得完满,因此足球运动员从害怕中发现信心,而我的寂寞则释放出自己追寻已久的完整与满足。荣格深知这一点,他告诉匿名戒酒会的创办人,他们在酒精里追求的,其实是具有真正疗愈力的灵性,灵性才是我们的家。

我们可以在开放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知有多少次误以为对渺小的认同和恐惧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并看见这种观点的局限。我们可以用极大的慈,碰触狭隘的认同所造成的痛苦,而我们和其他人都在世上制造着这种认同。从宇宙和永恒的开放观点,我们能以佛陀的慈悲双眼与认识之心,看见生与死的人性之舞。我们可以看到认同的过程如何带领我们走过一生,直到觉醒为止。

人类所渴望的,不可能在紧缩的状态、匮乏的心和渺小自我挣扎的层次中找到。然而,灵性修行为我们提供认同感的深层转换,通过觉察,我们将学会如何将自已从渴求、恐惧和冲动的认同中释放,发现生命当中的圆满、幸福、自由与自然的流动。

灵性修行的这个层次是探索与发现的革命性过程,重复出现的困难能带领我们达到新的开启。正是我们所背负的冲突和痛苦,带领我们到达新的自由层次。每个困境都有需要学习的功课,能够带领我们走到属于自己的特殊觉醒,只要我们愿意走人生命的核心。

请记住,面对自己不断出现的模式和探索自我的认同感,都是深层的工作,通常需要老师或指导者的协助。后面有几章会谈到如何寻找老师及如何从他身上获益。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19) 第8章 困难的问题与固执的访客 (一)2009-06-17 10:18

任何身体、心灵和心智的经验,在意识中重复出现时,就是一个信号,表示这个访客要求更深入、更彻底的关注。

我们为常见的魔鬼和障碍练习命名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使它们一再出现的底层力量。恐惧、困惑、生气和野心是禅修中的常客,即使我们自认为很了解它们,它们仍一再出现。现在,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如何处理灵性生活中重复出现的困难。

几年前,在一次为期十天的密集禅修结束时,我被指派去带领慈心观,作为此次活动的结束。慈心观是需要较长引导时间的禅修, 为自己和他人引发宽恕和慈悲的状态。即将开始前十五分钟,我接到女友充满怒气的电话,她认为我对她有一些要求,让她很不高兴;我也对她做的事感到同样不满。我们争论不休,直到禅修的钟声响起。

我走进禅堂,坐在一大群禅修学生面前,仍能感到刚才对话的余音,但我仍尽责地用最温柔、慈爱的声音,开始指导禅修。在教导如“愿我的心充满慈爱”或“愿我安详”之类的话后,我会停顿一下,让学生能在内心感受到这些特质。可是在停顿中,之前与女友的对话又如洪水般涌现,我发现自己在想:“结束后,我要打电话告诉她一两件事。”接着我大声说:“观想你所爱的人,把你的温柔扩展到他们身上。”下一个停顿时,我心里会跑出:“那个不成熟又神经质的女人,等会儿我要跟她说……”我开始回忆过去所有不公平的事,想要拿来提醒她。然后我又说:“进一步扩展你的慈悲心到……”这个过程持续进行,好像在我心中上演着一场荒谬的网球赛,还好我面前的学生并不知道。

虽然当时的愤怒和受伤是很痛苦的感觉,但我又要极力避免大声笑出来;即使另一部分的自己有更深的体悟,但我们的心仍常紧抓着伤害和恐惧。心几乎能做任何事,这没什么好自满的。所幸我曾好好练习过处理愤怒,在两种声音持续交替出现时,能有足够的空间和善意观察整个过程。慈心观结束时,我对她、对自己、对心的矛盾本质,产生了一些平静和宽恕。在这种心情下,我回电给她。

伟大的神秘主义诗人卡比尔问道:

朋友,请告诉我,我能对这个世界如何?

这个我所坚持、穿梭其间的世界!

我放弃锦衣,改穿长袍有天却发现衣料乃巧手织成。

因此我买了粗麻布,但仍然优雅地将它披在左肩。

就如同我控制性地渴求却滋生许多憤怒。

我放弃狂怒,却注意到我贪婪终日。

我努力消除贪婪而现在,我以自已为傲。

心想要切断它与世界的联结,却仍紧紧抓住某个东西。

我们要如何了解困难持续存在的原因?一旦我们能为这些来来去去的困难命名,我们的心就不会把困难抓得那么紧。当我们不带任何批判,就会像拉姆•达斯所说的,成为“自身精神官能症的鉴赏家”,然后就能以更深入的开放态度,了解这些困难的根源。

更仔细注意时,我们会了解每个魔鬼和障碍都是一种情绪或精神性的紧缩,都是因恐惧引起的反应。佛陀将这种紧缩和执著描述为所有人类苦难的来源。头几年修行和教学的我,就像任何正常的学生一样,一直在不安、贪欲、怀疑及愤怒中挣扎。我多少相信这些力量就是痛苦的来源;然而当我更仔细聆听,就在自己身上发现所有这些挣扎的背后其实是恐惧,后来在我的学生身上也有同样的发现。

恐惧会制造紧缩而虚假的自我感。这个错误或“小小”的自我会紧抓着我们有限的身体、感受和想法,试图拥有和保护它们,从这个有限的自我感产生了匮乏和需求、防卫性的愤怒,以及为了保护自己而构筑的障碍。我们害怕开放、改变、全然活着,也不敢去感觉整个生命。对这个“恐惧主体”的狭隘认同,成为我们的习惯,从这种恐惧中产生我们的一切贪婪、憎恨和无知。然而我们在恐惧底下可以找到开放性和整体性,就是所谓的真实本性,或是本来面目、佛性。但要达到我们的真实本性,就需要以最个人化的方式,检视和化解这个“恐惧主体”的活动。

生活中最能清楚观察这种紧缩过程的就是“禅修”。我们常在禅修中经验到自己遇到某种特别的困难时,会整个紧缩起来,并对它起反应;这种困难就像禅修中一再出现的固执访客。这些重复出现的想法、情绪和感觉,可以被视为某个卡住的地方或未解决的问题。我指的不是为魔鬼命名时谈到的昏沉、批评、恼怒等一般问题,而是非常特定的问题,常是一再出现于意识的痛苦感觉、思想、感受和故事,梵文称之为“行蕴”。当重复的困难真的出现时,首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承认它的存在,为它命名,轻柔地说“难过、难过”,“回忆、回忆”,或任何名称。当然了,某些重复出现的模式需要我们有所回应,釆取某种明智的行动。我们必须认识这些情况,如同一位禅师所说:“并不是像个呆子坐着。”然而,即使我们已经为它们命名或作出反应,仍有许多固执的访客会持续重复出现。

任何身体、心灵和心智的经验,在意识中重复出现时,就是一个讯号,表示这个访客要求更深入、更彻底的关注。虽然禅修的一般原则是对一切生起的流动都保持开放,但遇到不断出现的固执访客时,必须知道这是它要求更多注意、更多了解的方式。这个过程包括探索、接纳、了解和原谅。

扩展注意力的范围

学习如何打开被卡住的地方,释放恐惧主体的紧缩,有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叫做“扩展注意力的范围”。重复出现的困难,会在四个觉察的基本范畴中明显感觉到,它可能出现在身体的范畴、感受的范畴、心智的范畴(思绪和影像)或基本态度的范畴(执著、害怕、厌恶等)。若要扩展注意力的范围,我们就需要觉察固执访客的其他面向,而不是只注意它的明显面貌,因为我们卡住的层次必然不同于原本已注意和命名的明显层次。当我们的觉察能从明显的部分转移到其他层面时,才可能产生释放。

我们在密集禅修时,把这些“固执的访客”或“困难而重复出现的思想模式”称为“十大排行榜”。一般说来,思绪生起时,只要简单地命名为“想、想”,在觉察的光中,它就会像云一样消散。然而这十大排行榜,不论是字眼、意象还是故事,不管我们多常注意它们,仍然会持续回来。它们就像重复播放同一个主题的录音带。刚开始,为了得到新的洞见,我们可以从第一到第十为它们排名,“哦!这是本周排行第三名。”用这个方式,我们注意它们时,就不需要每次都从头到尾地播放录音带,而能更轻松地放下。或是用类似的技巧,为它们加上幽默的名称或头衔。我曾经为自己现在已熟悉的各种面貌取名字,比如“饥饿的幸存者”、“成功者”、“匈奴王阿提拉”,或“杰克宝贝”、“害怕黑暗”、“没耐性的情人”。借由这种方式,就会更熟悉这些一再出现的恐惧、难过、不耐烦和寂寞的模式,并以友善而直率的方式聆听它们的故事,“嘿!很高兴又看到你!你今天要告诉我什么呢? ”

然而这样还是不够。比如说:我们一再想起父母离婚的事,一再说到哪个孩子应该拥有哪些财产,谁跟谁说了什么。这种故事可以说无数遍。发生这种情形时,我们必须扩展注意力的范围:“这种想法在我的身体里是什么感觉。哦!横膈膜和胸部感觉紧紧的。”我们就可以命名为“紧绷、紧绷”,然后非常仔细地注意一段时间。这样做时,也许又会打开其他感觉,释放许多新的意象和感受。这样就能开始释放我们紧抓不放的身体紧绷和体内的恐惧,然后把注意力扩展到各种新的感受,这种思考模式和紧绷会伴随哪些感受?它们一开始也许是半隐藏或不自觉的,但如果我们仔细感觉,它们就会开始显现,胸口的紧绷会变成难过,然后难过可能变成哀伤。当我们终于能够开始哀伤时,这套模式就能得到释放。

同样地,当我们遇到不断出现的身体疼痛或难受的情绪时,可以把觉察扩展到思想的层次,包括伴随而来的故事和信念。仔细注意时, 我们也许会发现某个与自己有关的隐微信念会使疼痛或情绪持续下去,也许是某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故事,比如“我永远就是这样了”。当我们觉察这样的故事或信念,如实看见它时,这种模式常常就被解开了。

重复的想法和故事,几乎都是不被承认的底层情绪或感受所激发的,这些未被感觉的感受,就是思绪一再回来的原因。未来的计划通常是因为焦虑而激发的;过去的记忆则常出于懊悔、内疚或悲伤,许多幻想的生起,是对痛苦或空虚的反应。禅修的任务就是要进入重复播放讯息的底层,去了解和感觉使之生起的能量。当我们做到这点,且真正与这些感受和解时,思绪就不再有出现的必要,模式就会自然消失。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19) 冥想:使魔鬼成为修行道路的一部分/冥想:推动生活的各种冲动2009-06-16 09:42

冥想:使魔鬼成为修行道路的一部分

选一个禅修中最常出现、最困难的魔鬼,比如恼怒、害怕、无聊、欲望、怀疑和不安。持续一星期,在每日的禅修中,每当这个状态出现时,就特别加以觉察。仔细为它命名,注意它如何开始,在它之前是什么状态,是否有特别的想法或意象诱发这个状态,它持续多久,什么时候结束,在它之后通常会出现什么状态,观察它是否曾非常轻微或静静地生起,你能否将它视为心中的低语?看看它有多大声或强烈,注意身休会以什么能量模式或紧张模式来反映这个状态,即使是抗拒,也以柔和、接纳来面对。最后,坐着觉察你的呼吸,观察、等待这位魔鬼,允许它来来去去,像对待老朋友般与它打招呼。

冥想:推动生活的各种冲动

生命的内在力音,包括反应和智慧的力量,是所有行为的来源。身体发出每个主动的行为和动作之前,心会先生起一个想法、冲动和方向。这个冲动常是下意识的,在觉察层次之外。观察这些内在的活动,可以了解你如何对这些力量和冲动起反应。观察这个过程时,身心的交互关系会变得很清楚,你可以从中发现全新的能力,可以在面对困难时仍觉得自由、自在。

有个简单的方条可以知道冲动如何运作,就是注意禅坐中想站起来的冲动。持续一星期,在每日的禅坐练习中,下定决心不站起来,直到想站起来的强烈冲动出现三次为止。如往常一般静坐,注意呼吸、身体和心智,但不要设定禅修结束的时间,直到有强烈的冲动想站起来。注意它的性质,它也许是出于烦躁、饥饿、膝痛、想到还有许多事要做,或需要上洗手间。温柔地为这个生起的能量命名,感觉它要移动的冲动,仔细感觉身体里的它,为它命名:“想要起来,想要起来,”陪着它,持续多久都没有关系(很少会超过一分钟)。这个冲动消失后,注意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坐着经历了整个冲动的过程,是否使禅修更深入?持续坐着,直到第二个想要起身的强烈冲动出现,像之前一样注意整个过程。最后,在三次仔细陪伴整个冲动过程后,才站起来。通过这个练习会逐浙增加注意力和安定力的深度。

如果你愿意,可以把观察扩展到其他强烈的冲动,注意以下情形的整个过程,例如想抓痒,想在静坐时移动,想吃东西或做其他事。以这种方式觉察,会逐浙学会保持安定,学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状况时,有能力深呼吸几下,去感觉不断变化的回应,而不是自动对这些状况作出反应。你会开始在面对各种生命力时, 发现平衡和了解的核心。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34)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三)2009-06-16 09:14

昏沉

下一个要学着命名的常见魔鬼是很隐微的,就是昏沉和迟钝的特质,我们称为怠惰或懒散。它会以懒惰、疲倦、缺乏活力和迷糊的形式生起。心被睡意打败时,我们的清明和觉醒会逐渐减弱,生活和禅修也会变得笨拙而模糊。由于跟不上文化的要命速度,或失去与身体的接触,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感到疲倦,面对艰难的工作时,就会觉得懒散和勉强。

昏沉通常是逐渐向我们靠近的。静坐时,可以感觉到昏沉来临时就像烟雾一样围绕我们的身体,在耳边悄悄说:“算了吧,小睡一下。” 于是心就开始散乱,变得空洞,我们也无心继续原有的任务。禅修常有这种情形,我们的生活也有许多部分是在这种半清醒的状态下度过,人生有一大部分也是在睡眠和梦游中度过。禅修的意思就是要觉醒,所以要觉察昏沉。

疲倦时,注意身体有什么感觉:沉重感、无精打采的姿势、眼皮沉重。如果想睡、打盹,当然就很难看见这些,但仍然要尽可能去观察。注意昏沉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以及经验的各种成分。试着了解造成昏沉的客观条件,是疲倦还是抗拒?有时只是带着好奇的觉察去看昏沉本身,就会驱散昏沉,带来清明和了解,但有时又会再度出现更强烈的昏沉。

遇到昏沉,并为这个魔鬼命名时,会发现造成昏沉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疲倦,表示真的需要睡眠,通常发生在一整天待在家中,在忙碌或紧张了一段时间后坐下,或是在密集禅修的第一天。这是一个讯号,我们应该尊重身体的需求,我们的生活可能失去平衡,可能需要减少工作、多花些时间到乡间休闲。稍微休息之后,这种昏沉就会消失。第二种昏沉来自抗拒身体或心里某些不愉快或担心的状态,当我们不想回忆或体验某些事,就很难去感受,于是感到昏沉。第三种昏沉来自宁静和安静,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觉醒能量,而无法唤起清晰的专注力。

源自抗拒的昏沉不应与懒惰混为一谈。我们很少会懒惰,只是觉得害怕。怠惰和懒散这两个魔鬼会跟随鸵鸟的策略,认为“只要我看不到它,它就无法伤害我”。当昏沉在毫无倦意的时候出现,通常是抗拒的讯号。我们可以自问:“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我借着昏睡逃避什么?”许多时候,我们常在昏沉中发现重大的害怕或困难。寂寞、悲伤、空虚、某部分的生活失控,都是我们用睡觉来逃避的常见原因。体认这点后,整个修行就可以进入新的阶段。

有时昏沉也会出于心的强烈宁静和平静。美国的文化非常积极、充满刺激,让我们不习惯面对安静和平静的时刻,我们的心会误以为睡觉时间到了!所以,当我们开始变得专注,却没有用等量的能量让心平衡时,就会卡在平静却迟钝的状态。这时需要为迟钝命名,并唤起能量。面对这种昏沉时,可以为它命名,坐直身体或深呼吸几次。如果想睡,就睁着眼睛禅修,站起来几分钟或经行。如果情况还是很糟,可以快速走路、倒退走或往脸上泼水。我们可以用创意来回应昏沉。我在禅修中一直很迟钝,我的老师阿姜査要我坐在深井的边缘打坐,我因为害怕掉下去,一直非常清醒!所以昏沉是可以处理的,试着精准地注意呼吸,专往在“就是这次呼吸”或“就是这一步”上, 以稳定注意力。如果能在每个片刻注意“就是这次呼吸”,一刻又一刻, 心就会扩展和苏醒,懒散就会消失。在昏沉之下,埋藏了真正的平静和安宁的可能性。然而,在这同时,如果各种方法都起不了作用,就表示该去小睡片刻。

烦躁

烦躁是昏沉的反面,是第四个强大的魔鬼,我们称之为“敏捷的老虎”。烦躁时,我们会觉得激动、不安、焦虑和担心,心会像离开水的鱼一样打转或跳跃,身体充满不安的能量,颤动、跳跃、激动。烦躁时,会觉得必须起身走动,开电视、吃东西、做任何事,就是不能停下来。像昏沉一样,烦躁是对我们不想感受的痛苦和哀伤的反应。烦躁也会化身为担心的魔鬼。当我们坐下来禅修时,心会困在害怕和懊悔的故事中,数小时不辍。不论是什么形式的烦躁,都会使禅修变得散乱,难以留在当下。

烦躁出现时,为它命名,但不要批评或责备,要温柔地注意:“烦躁、烦躁。”让你的身心以智慧经验它,视它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体内充分感觉它,这是什么能量?震动时有多强?是热还是冷?它使心和身体扩展还是收縮?你对它开放并命名时,它有什么反应?它会持续多久?它诉说什么故事?

让自己体验烦躁,但不要陷入其中。它可能令人不愉快,身体充满紧张的能量,忧虑缠绕心中。它不是“我的烦躁”,而是“烦躁”, 是短暂的状态,是一定会改变的状况。假如它变得非常强烈,就对自己说:“好,我准备好了,我将是第一个死于烦躁的禅修者。”向它投降,看看会发生什么事。烦躁就像其他状态一样,是一种和合的过程, 是一系列思绪、感受和感觉,但因为我们相信它是某种坚实的东西, 所以它对我们才有强大的影响力。当我们停止反抗,只是专注地觉察,让它自由流遍全身,就能看到这种状态其实是非常短暂、没有实体的。

烦躁非常强烈时,除了为它命名,还可以试着练习数息,从一数到十,再从一开始数,直到心恢复平衡。如果这个方法有效,就更深地呼吸,用它来镇定及柔软身心。了解烦躁是修行中正常循环的一部分, 接纳它,你就会培养出洞察力和了解,还有内心的自在和安适感。当你能与烦躁相处,就能运用它的深层能量。烦躁只是我们内在能量的美丽源泉的表层,这种能量是不受拘束的创造力水流。当我们成为纯净的通道,学会包容一切时,这种创造力就能以美妙的方式流遍全身。

怀疑

第五种,也是最后一种常见的魔鬼,就是怀疑,它是所有魔鬼中最难处理的,因为我们掉入它的陷阱时,就会停顿修行,变得不能动弹。各种怀疑都会攻击我们,怀疑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怀疑禅修老师,怀疑禅修本身:“它真的有效吗?我禅修的结果只是膝盖受伤、焦躁不安,也许佛陀其实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们会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也许不合适,“这太难、太严肃了,也许我应该尝试苏菲的旋转舞蹈。” 或认为这虽然是正确的修行方式,但时间不对,或认为这是正确的修行、正确的时间,但我们的健康状况不够好。无论主题是什么,当怀疑的心抓住我们,我们就无法动弹。

怀疑出现时,为它命名,并仔细、客观地注视它,当它说:“我做不来。太难了。时间不对。这种方法怎么能帮助我呢?也许我该停止练习。”你是否真正观察过这些声音?你看到了什么?怀疑是心中的一连串字句,和害怕与抗拒的感受有关。我们可以觉察怀疑是一种思想的过程,命名它:“怀疑、怀疑。”当我们不再陷入其中的故事,就会发生奇妙的转化,怀疑本身成为觉察的来源,我们能在其中学到许多有关心智不断变化、无法停止的本质,也能了解什么是认同和陷入自己的情绪和心智状态。当我们陷入怀疑,会经历很大的痛苦,但当我们能感觉它而不执著它的那一刻,整个心智就会变得更自由、更轻松。

当我们仔细为怀疑命名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它会持续多久?它会影响身体和能量多久?我们能否轻松地倾听它的故事,就像它只是说“天空是蓝的”?要处理怀疑,就必须让自己集中,以持续、坚定、稳固的心智,完全回归当下这一刻。慢慢地,困惑就会消失。

除了命名,也可以通过培养信心来消除怀疑。我们可以提出疑问或阅读伟大的著作;也可以深思在我们之前千万个追寻内在觉察和修行道路的人,以此鼓舞自已。每个伟大的文化都肯定灵性修行,对任何真诚接受心灵和心智训练的人而言,以伟大的智慧和慈悲来生活是可能的。我们的一生还可以做什么更好的事呢?心智会怀疑是很自然的,怀疑可以带领我们达到更深的专注、更彻底地追寻真理。

起初,怀疑会以魔鬼和抗拒的形式出现:“今天没有效。”“我还没准备好。”“它太难了。”这可以称为“小疑”,经过一段修行后,就能学会以有益的方式处理它们。超越它们之后,还会产生另一层怀疑,这种怀疑对我们很有用,称为“大疑”。大疑是深深渴望认识自我的真实本性、爱和自由的意义,而询问“我是谁”、“什么是解脱”或“什么才是苦难的终止”这种强而有力的问题,它是能量和灵感的来源。灵性修行要有活力和深入,就需要真正的探究精神,避免模仿。以这种精神来处理怀疑,就会发现埋藏在怀疑之下的宝藏。小疑的魔鬼会使我们找到大疑,进而唤醒整个生命的清明。

为魔鬼命名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们更彻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修行有许多阶段,有时只看到欲望和愤怒,我们可能会怀疑自己:“哦!我的天哪!我简直充满了欲望和愤怒。”“我有太多怀疑。”“我如此烦躁不安。”“不管我傲什么事情,总是感到害怕。”我有一两年的禅修,看到的全是自己的愤怒、批评和暴怒。当我真正去接触它时,它在我身上爆发。我有一星期没睡觉,只待在一个地方,其中有四五天在树林里丢石头,并警告朋友不要靠近我。虽然如此,它还是渐渐消退,逐渐失去力量。

当我们更深人灵性生活,就会发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和碰触内在最坚硬的角落。每个人都会遇到贪婪、害怕、偏见、憎恨和无知的力量。寻求自由和智慧的人都会被迫去发现心灵和心智中这些力量的本质。我们会经验到自已如何陷入其中,但我们最终都会在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能量中发现自由。

这些魔鬼有时很难处理,我们可以运用各种对治方法,暂时消除它们。针对欲望的传统对治方法就是深思生命的短暂,外在满足感转瞬即逝的本质,以及死亡。针对生气的对治方法就是培养慈爱的念头和初步的宽恕。针对昏沉的对治方法是通过挺直的坐姿、观想、鼓励和呼吸来唤起能量。针对烦躁的对治方法是以内在平静与放松的技巧带回专注。至于怀疑,可以通过阅读或与某位智者讨论,而得到信心与鼓舞。然而,最重要的练习是命名和确认这些魔鬼,扩展我们从中得到自由的能力。运用对治方法就好像只是用绷带包扎伤口,但却能打开觉察力和治愈伤口。

当我们能熟练地为经验命名,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没有一种心智状态、感受和情绪是持久的,最多只能持续十五到三十秒, 然后就会被其他状态取代,喜悦和痛苦的状态都是如此。通常我们认为一种心情会持续很久,如愤怒的一天或悲伤的一星期,然而当我们更仔细地看清和命名这种状态,如“愤怒、愤怒”时,会突然发现它不再是愤怒,经过十次或二十次温柔的命名后,它消失了。它也许会变成另一种相关的状态,例如怨恨,当我们为它命名,过一会儿又发现它转为自怜,接着又转为沮丧,然后又变成思考,没多久又回到愤怒或轻松,甚至大笑。为这些困难命名,也有助于我们为各种美好的状态命名:清明、幸福、自在、狂喜、平静,人生流水剧的每一部分都能命名。我们愈开放,就愈了解感受之流不会间断的本质,并发现超越一切变化的自由。

灵性生活的目的并不是要创造某种特殊的心的状态,心的状态总是短暂的,而是要直接处理身心最基本的元素,看见我们以什么方式陷入恐惧、欲望和愤怒,然后直接学习自由的能力。我们处理这些魔鬼时,它们能丰富我们的生命,所以它们被称为“开悟的肥料”或“心中的杂草”。我们将这些杂草拔出,埋在植物附近,以提供养分。

修行是运用内在生起的一切,以培养理解、慈悲和自由。默顿写道:“当爱变得不可能,心也变得像石头般坚硬时,正是学习真正的爱和祈祷的时候。”记住这句话,修行中遇到的困难就会变成圆满禅修的一部分,也会成为学习和开放心的场所。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1) | 浏览(31)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二)2009-06-16 08:41

愤怒

第二种最常遇见的魔鬼,比欲望更明显地令人感到痛苦!欲望和匮乏的心会产生诱惑,愤怒和厌恶则是相反的能量,显然令人更不舒服。有时候,愤怒中可能有一些短暂的快感,之后却会关闭我们的心。愤怒有一种燃烧和紧绷的特质,是我们无法逃脱的。愤怒与匮乏是相反的力量,会使我们推开、谴责、批评和怨恨生活中的某些经验。愤怒和厌恶的魔鬼有许多面貌和伪装,会以害怕、无聊、敌意、指责和批评的形式出现。

愤怒就像欲望一样,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很容易陷入其中,或是因为害怕愤怒,而以较不自觉的方式表现其破坏性。不幸的是,很少人学会了如何直接处理它。它的力量可以从恼怒滋长到深层的害怕,憎恨和暴怒。愤怒的经验可能是针对眼前的人或事,也可能是针对过去其他时空的人或事。我们有时会因为对很久以前的事感到无能为力,而产生巨大的愤怒;甚至对想象中可能发生的事勃然大怒。心中的愤怒很强烈时,会影响整个生活经验,比如心情不好时,不论谁走进房间,或我们走到哪里,都会觉得不对劲。不论是与他人还是与更广的世界互动,愤怒都会成为我们心中巨大痛苦的来源。

当愤怒生起,我们开始为它的面貌命名,就能了解一切。我们能亲身知道为什么害怕、批评和无聊都是厌恶的形式。检视它们时,会发现它们出自我们对某方面经验的嫌恶。为愤怒的形式命名,让我们有机会从中找到自由。

一开始,先温柔地为自己的状况命名:“愤怒、愤怒”或“怨恨、怨恨”, 只要它还存在,就继续命名。当你为它命名时,注意它会持续多久?接下来会变成什么?又如何再度生起?命名,并注意愤怒的感觉,它在哪个部位?愤怒时,身体会变软还是变硬?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类型的愤怒?愤怒出现时,它的温度如何?会影响呼吸吗?痛苦的程度如何?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心?心是否变得更小、更僵硬、更紧绷?你是否觉得紧张或紧縮?倾听伴随愤怒而来的声音,它们在说什么?“我害怕这个。”“我讨厌那个。”“我不想经验那个。”我们能否为魔鬼命名,并让心放大到容许愤怒和愤怒的对象向我们展现它们的共舞呢?

从印在书上的内容来看,为我们的经验命名,并以平衡的专注去感觉它,好像很容易,但其实并非如此。几年前,我在加州指导密集禅修,有几位心理治疗师接受过“尖叫疗法”的传统训练,那是一种释放和宣泄的做法,以尖叫释放感受。禅修几天后,他们说:“这种方法没有效。” 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禅修会扩大内在的能量和愤怒,我们需要找个地方释放出来。我们能否每天选一小时在禅堂里尖叫和释放?否则一直留在心里,会产生害处。”

我们建议他们回去为它命名,只要单纯地觉察它,这对他们没什么害处。既然他们是来学新东西,我们就要求他们继续禅修,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照着做了,几天后,他们又来了,说:“真是惊人!” 我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说:“为它命名一段时间后,它改变了。” 愤怒、害怕、欲望,这些力量的过程都可以被探究,它们会根据某些情况而生起,出现时会以某种方式影响身心。如果我们不陷入其中,就能把它们当成暴风雨来观察,一阵子后会看见它们也像暴风雨般消失了。

若仔细倾听,就会感觉到愤怒的源头,它会在愤怒前出现,绝大多数都是下列两种困境,一个是觉得受伤和痛苦,另一个则是害怕。请注意你的生活,看看这是不是真的。下次出现愤怒和烦躁时,看看先前是否觉得害怕或受伤。如果你先注意到害怕或痛苦,愤怒是否还会出现呢?

愤怒能准确显示我们卡住的地方,我们的限度何在,以及我们紧抓不放的信念和恐惧。厌恶就像警告讯号,亮灯说:“执著,执著。” 愤怒的力量显示执著的程度,但我们的执著并不是必然如此,而是可以更有智慧的选择。愤怒会受当天的观点影响,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与来来去去的感觉、思绪有关的感受,我们不需要被它束缚或驱策。愤怒通常是出于局限的观点,坚持事情必须如何。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上帝如何创造世界,某人应该如何对待我们,什么是自己应有的权益。可是,我们真正知道什么呢?我们了解自己即将遇到的哀伤和困难、美丽和惊奇的神圣计划吗?与其要求事情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不如开始面对和了解愤怒生起的力量。就像欲望一样,我们可以研究愤怒,了解它能否为我们提供益处,它是否有任何价值?它是否有保护作用, 或是某种力量的来源?愤怒是否需要得到力量、设定限制和更加成长? 除了愤怒,我们寻找的力量是否有其他来源?

大部分人都学会讨厌愤怒。当我们试着观察它时,就会发现自己有批评、压抑、逃避它的倾向,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不好”而痛苦的, 或是可耻而“不属灵”的。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地把开放的心带入修行,即使碰触到内心最深处的悲痛、哀伤和愤怒,也要让自己全然去感受。这些力量会推动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去感觉它们,才能与之和和皆相处。禅修并不是逃避某种东西的过程,而是开放和了解的过程。我们在禅修中处理愤怒时,它可能变得非常顽强。起初我们可能只觉得有点生气,但对那些想压抑、掩藏愤怒的人,怒气会转为暴怒。被压抑在体内的愤怒会化为紧张和热度,出现在手臂、背部或颈部;所有吞下的话都会被吐出,而强烈的意象、暴烈的狂怒、激烈的脏话都会满溢而出。这种开启的过程会持续好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些感受是健康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必须记得如何处理它们。当这些魔鬼卸下面具,你可能会觉得快要发狂或做错了什么,但其实是你终于开始面对那些使你无法活出爱和充分自觉的力量。我们会一再面对这些力量,可能要在修行中处理愤怒一千次,才能达到平衡而觉察的生活。这是很自然的情形。

恐惧

命名和发现的精神也可以用来了解“恐惧”,这是“厌恶”的另一种形式。美国人每年在保安系统和警卫上花费五百亿美元。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陷入恐惧而迷失,却很少检视和处理内心的恐惧魔鬼。刚开始处理恐惧的心时,当然会感到害怕。我们会一再遇到这个魔鬼。但若能在某个时候打开双眼和心灵看着它,温柔地为它命名:“恐惧、恐惧、恐惧。”体验它流过全身的能量,整个恐惧感就会转变,以后就只要单纯地辨识它,说:“哦,恐惧,你又来了,多么有趣啊。”

恐惧生起时,温柔地为它命名,体验它对呼吸、身体的作用,它如何影响心。注意它会持续多久,觉察它的意象,注意伴随着它的感觉和想法:颤抖的感觉,寒冷的感觉,以及它所述说的可怕故事。恐惧是对未来的预期,是一种想象。请注意你的信任感、幸福感及你对这个世界的信念有什么改变。

我还是年轻的僧侣时,老师阿姜查前往距离主寺八十里远、位于柬埔寨边境的分院。我们坐上一辆摇摇晃晃、连车门都关不紧的老旧汽车,那天村里的司机开得很快,鲁莽地经过水牛、公车、脚踏车和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横冲直撞。那时我觉得当天必死无疑,所以一直紧抓着椅背,静静做好准备,观察自己的呼吸,背诵僧侣的祈祷文。我瞥见老师的手也因紧抓椅子而泛白,虽然我相信他不怕死,但这使我放心多了。我们终于安全抵达时,他笑了,只说:“很可怕,不是吗?”在那一刻,他为魔鬼命名,帮助我与它成为朋友。

无聊

另一种可以学着去觉察的厌恶感是“无聊”。我们通常很害怕无聊,会尽全力避免,所以会去开冰箱、拿起电话筒、看电视、读小说, 让自己保持忙碌,试图逃避寂寞、空虚和无聊。如果我们不去觉察它, 它就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掌控力,使我们无法休息。但我们不需要让无聊如此驱策我们的生活。无聊感觉起来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真正停下来观察它吗?无聊是出于缺乏专注,浮躁、沮丧、批评也随之而来。我们觉得无聊,是因为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事,或是觉得空虚和失落。为它命名,就能认识它,让它成为有待探索的状态。

无聊生起时,在体内感觉它的存在,和它在一起。让自已真的觉得无聊,不管它持续多久,都要不断温柔地为它命名,看看这个魔鬼是什么。注意它,感觉它的结构、能量,其中的痛苦、紧张,以及你对它的抗拒。直接观看这个特质在身心中的运作,听它在说什么故事,倾听时会开启什么。当我们终于停止逃避和抗拒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能真的感到有趣!当觉察力清晰而集中时,即使只是重复吸气和呼气的动作,都可以是最美妙的经验。

批评

我们可以将命名的精神用在另一种形式的厌恶上:“批评”。许多人都会严厉批评自已和他人,却不太了解批评的过程。借着禅修的专注力,可以观察批评如何在心中以想法和话语的面貌出现。当我们不再陷人其中,就能经由它了解生命的苦难与自由。对许多人而言,批评是生活的主题,而且是痛苦的生活。他们对大部分情境的反应,只是去看哪里出了差错,即使在灵性修行中,批评的魔鬼也会愈来愈强壮。

我们如何处理批评的痛苦呢?如果我们想用“哦,我不应该批评” 去逃避它,那只是另一种批评罢了。相反,要在批评生起时加以承认, 让它来去自如。有时,给它一个名字会有帮助。如果批评让你想起过去的某个人,试着说:“谢谢你,爸爸。”“卡罗,谢谢你的意见。”“约翰,谢谢你的观点。”批评只是一卷预先录好的录音带,在心中一再播放。试着对批评抱持幽默的态度,这能让你在生活中适当地运用批评。

要了解批评的心,必须以宽恕的心与它接触;如果很难与它接触, 就尝试以下的练习。静坐一小时,算算有多少批评浮现,一个接一个数。有人走进来,“我不喜欢他们,批评二十二;我也不喜欢他们的穿着,批评二十三;哦,我愈来愈会批评了,批评二十四,我要告诉朋友,这真是个不错的练习,糟糕,我想太多了,批评二十五。”然后膝盖突然开始痛,“我希望膝盖不要痛,批评二十六;不,我不应该批评的,批评二十七……”只要了解批评的心,就会有成果丰硕的禅修。

为了能有自觉,就必须完全允许原本被我们拒绝的每一个困境(批评的心、欲望的心、害怕的心)向我们诉说它的故事,直到我们认识它们,让它们回到心中。处理魔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智慧、觉察和慈悲的容器,这是心在流动时宁静的定点。当我们接纳魔鬼非关个人的惯性本质,就能看见它们隐藏的黄金。我们会注意到厌恶和批评是出于内心深处对正义和力量的渴望,或是来自清明与分辨的智慧,可以克服世上的错觉。当我们认识了魔鬼的本质,它们就会释放其他力量,使我们找到清明而没有批评,找到正义而没有怨恨。通过真诚的注意力,愤怒和怨恨的痛苦会带领我们达到慈悲和宽恕的深层觉醒。我们对某人生气时,就能把对方想成像我们一样的生命,是某个在生活中面对许多苦难的人,如果我们经历过对方的处境与苦难,是否也会有相同的行为?所以我们会感到慈悲,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这并非只是要掩盖愤怒,而是内心深处的活动,愿意超越某种特定观点造成的情况。以这种方式,愤怒和批评就能带领我们得到真正的清明力量,以及我们所寻找的爱。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29)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一)2009-06-16 08:34

懒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后就来报到,当我们驱除其他魔鬼之后,骄傲之魔就会偷偷出现。

在许多古老文化中,巫师为可怕的东西命名,是让人开始有力量克服它的有用方法。

我们有名称和仪式可以表达外在的重大事件: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婚姻、冒险和疾病,却往往不知道各种内在力量的名字,而它们是如此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心和生活。

我们在上一章谈到把困难转化成修行的一般原则。认识这些力量并为它们命名是具体而准确的方法,可以处理并认识这些力量。我们可以开始为许多让生命发光的美好状态命名,如喜悦、幸福、和平、爱、热情、仁慈,这是看重和滋养这些状态的方法。同样地,为我们遭遇的困难命名,能带来厘清和了解,并解开与释放被困难缚住的珍贵能量。

每一条灵性道路对常见的困难都有特定的称呼,苏菲教派称之为“自我”,两千年前在埃及和叙利亚沙漠修行的基督教沙漠教父则称之为魔鬼。其中一位大师埃瓦格里乌斯为旷野中修行的人留下一本拉丁文指导书。他在书中警告:“要一直注意贪食和欲望,以及烦躁和恐惧的魔鬼。懒惰和昏沉是正午之魔,每天午餐后就来报到, 当我们驱除其他魔鬼之后,骄傲之魔就会偷偷出现。”

对佛教禅修者而言,这些力量在传统上被拟人化,称为魔罗(黑暗之神),闭关修行时则称之为“清明的障碍”。初学者必然会遇到贪婪、恐惧、疑惑、批评和困惑的力量。有经验的学生仍然会不断与相同的魔鬼搏斗,但会更清楚、更有,地面对。

无论是困难还是愉悦的经验,为经验命名是清醒、自觉地注意它们的第一步。专注地为经验命名,承认它们的存在,会使我们深入了解生活,不论生活呈现什么面向或问题,都加以探究。给每个问题或经验一个简单的名字,就像佛陀遇到困难时会说:“我认识你,魔罗。”他教导觉察时,会引导禅修者注意:“这是充满喜悦的心。”“这是充满愤怒的心。”知道每个心的状态将会生起和消逝。在这种觉察的空间中,自然会滋生理解。当我们清楚感觉到自己的经验,并加以命名,就能注意到它发生的原因,也能更彻底而有技巧地回应。

如何开始命名

舒服地坐着,专注地觉察呼吸。当你感觉到每一口气息时,以简单的名称“入息”、“出息”,仔细确认它,在心中轻柔地默念。这能帮助你跟随呼吸,使思维的心得到维持觉察力的方法,而不会朝其他方向游荡。当你平静下来,技巧更纯熟时,就能更精确地注意和命名:“长的呼吸”,“短的呼吸”,“紧的呼吸”,“放松的呼吸”。让每一种呼吸在你面前展现。

持续培养禅定时,命名的过程就能扩展到其他被你觉察的经验, 你可以为身体的能量及感觉命名,如“刺痛”、“痒”、“热”和“冷”;可以为感受命名,如“恐惧”、“愉悦、也可以扩展至声音、景象和思想, 如“计划”、“记忆”。

在练习命名的过程中,要持续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除非出现更强的经验,打断了注意力。这时要将这个更强的经验放入禅修,只要它存在,就彻底感觉它,并轻柔地为它命名:“听、听、听”或“伤心、伤心、伤心”。它消失之后,再回去为呼吸命名,直到出现另一个强烈的经验。禅修时,每个片刻只单纯专注于一件事,持续为当下最明显的经验命名,觉察不断变化的生命之流。

刚开始练习时,静静坐着命名似乎有些奇怪或嘈杂,好像会干扰你的觉察。你必须非常轻柔地练习命名,用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感觉每个经验,只用百分之五在背后轻柔地命名。如果你误用命名这个方法, 它会变成像棍棒一样,用来批判、推开自己不喜欢的经验,比如对“思绪” 或“疼痛”吼叫,想把它赶走。一开始,你也可能不确定要用什么名称, 于是找遍内心的字典,而没有觉察正在发生的经验。请记住,命名的练习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单纯地确认当下的经验。

你很快就能把命名和探索的练习直接带进生活的困难和障碍。佛陀谈到五种最常见的困难(五盖),是影响觉察和清明的主要障碍,分别是贪婪、愤怒、昏沉、烦躁和怀疑。当然了,你必然会遇到许多其他障碍和魔鬼,甚至会自己制造新的障碍。有时它们会联合起来包围你,有位学生称之为“多重障碍的攻击”。不论出现什么,你都需要先看清这几个基本障碍。

贪婪和匮乏

欲望有两个最痛苦的面向,分别叫“贪婪”和“匮乏”。因为我们说的“欲望”有许多意思,最好能加以区分。有些欲望是有益的,例如希望他人幸福的欲望,想要觉醒的欲望,积极表达热情和美感的创造欲望。欲望也有许多痛苦的层面:上瘾、贪婪、盲目的野心,或无止境的内在饥渴。通过禅修的觉察,我们会得到一种专注,能分辨和认识各种形式的欲望,如威廉姆•布莱克所言:

进入天堂之门的,不是没有热情或控制热情的人,而是非常了解热情的人。

开始为魔鬼命名时,我们可以特地找出欲望的问题面,就是贪婪和匮乏的心。匮乏的心刚出现时,我们也许不会将它视为魔鬼,因为我们常在它的诱惑中迷失。“匮乏”的特征就像饿鬼,有个大肚子和针孔般的小嘴,再怎么吃也满足不了无尽的需求。当这个魔鬼或困难出现时,你只要将之命名为“匮乏”或“贪婪”,开始研究它在生活中的力量就好了。我们观看“匮乏”时,会体验到有一部分的自己是永远不满足的,它总是说:“只要能再多一点,就会使我快乐。”——多一些关系,多一些工作,更舒服的坐垫,少一点噪音,较凉或较暖的温度,更多的钱,昨夜多睡一会儿“我就会满足了。”禅修时,匮乏的声音会呼唤我们:“只要现在有东西吃,我就满足了,接着就能开悟。” 匮乏的欲望是潜意识的声音,使人看见附近坐了一位有魅力的禅修者,然后想象出全套罗曼史,包括建立关系、结婚和离婚,直到半小时后, 才想起自己正在禅修。匮乏的声音永远无法满足于此时此地的一切。

为匮乏的心命名

当我们能观察“匮乏”和“贪婪”而不加以责备时,就能学会觉察人性的这个面向,而不陷入其中。当它出现时,我们能充分地感觉它, 为经验命名:“饥饿”、“匮乏”、“渴望”或任何其他状态。在它出现的整个时段,温柔地命名,每隔几秒就重复命名一次,重复五次、十次、二十次,直到它消失为止。当你注意它时,要觉察当下发生的情况:这种欲望会持续多久?它开始时,是不断增强还是快速消逝?身体对它有什么感觉?哪些部位会受它影响——肠胃、呼吸,还是眼睛?心中对它的感觉像什么?当它出现时,你觉得是快乐还是烦躁,是开放还是封闭?为它命名时,观察它如何移动和改变。假如匮乏像饿鬼, 就如此命名,并注意饥饿感在什么部位——腹部、舌头还是喉咙?观察时,会发现“匮乏”会制造紧张,所以它其实是痛苦的;我们会看到它如何从渴望和不完善的感觉生起,这是分裂而不完整的感觉。更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也是转瞬即逝,并没有本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欲望,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伴随身心中来来去去的感受而产生的想象。当然了,它有时看起来非常真实。王尔德说:“我能抵抗任何东西,除了诱惑。”我们陷入匮乏感时,它就像麻醉剂般使我们无法清楚观察。印度有句俗语:“扒手只看到圣者的口袋。”匮乏和欲望是强而有力的眼罩,使我们的观察受到限制。

不要混淆欲望和快乐。享受愉悦的经验并没有错,生活已有太多困难,能拥有乐趣是美好的事。可是,匮乏的心会执著于快乐。西方文化教导我们,若能迅速抓住一个又一个愉悦的经验,生活就会很快乐。例如好好打场网球后,接下来吃顿美味的晚餐,看场好电影,然后是美妙的性爱加一场好觉,在美好的早晨慢跑,好好禅坐一小时,一顿绝佳的早餐,然后出门去做刺激的工作,使快乐延续下去。我们的社会很擅长让这一套持续下去。但是,这能满足我们的心吗?

我们满足了匮乏的需求后会怎样?通常会产生更多需求,整个过程会变得十分无聊和空虚。“下一步要怎么倣呢?我只要再多得到一点。”萧伯纳说:“人生有两种最大的失望,一个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你想要的。”这种不健全欲望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因为平静并非来自匮乏得到满足,而是来自不满足的结束。匮乏被填补时, 会有一刹那的满足感,这并非源自快乐,而是来自停止贪婪。

为匱乏的心命名时,请仔细感觉它,注意它结束时会发生什么事, 再注意接下来的状态。匮乏和欲望是很深刻的议题,你会看见欲望常常被放错位置。我们常以食物取代内心渴望的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佛学老师基尼•罗思有治疗饮食疾患的经验,写了一本书《不再饥饿》来解释这种情形。经由命名练习,就能了解表面的欲望其实来自生命深处的匮乏,来自背后的寂寞、恐惧和空虚。

开始灵性修行时,匮乏的心常常变得更为强烈。当我们移开某些令人分心的外层,就会发现下方潜藏着强大的渴求,想要食物或性,与他人接触或巨大的野心。出现这种情形时,有些人会觉得自己的灵性生活走偏了,但这是摘下贪婪面具的必要过程。我们必须面对它,看清它的所有伪装,才能与它发展出有益的关系。不健全的欲望会引发战争、驱策社会,我们都是被它控制的无知追随者。但是,仍然有少数人能停下脚步检视欲望,直接感受它,找出与它建立智慧关系的方法。

佛教心理学把欲望区分成许多种,基本上分为两种:“痛苦的欲望” 和“有益的欲望”,两者都出于一种中性的能量,我们称为“做的意志”。痛苦的欲望包括贪心、执著、不足和渴望;有益的欲望也出于同样的“做的意志”,却由爱、活力、慈悲、创造力和智慧主导。随着觉察力的发展,我们开始能区分不健康的欲望和有益的动机;能感觉何种状态没有不健康的欲望,并享受更自发而自然的存有方式,没有挣扎和野心。当我们不再陷入不健康的欲望,了解就会增长,健康的热情和慈悲就会更自然地引导我们的生活。

为欲望的魔鬼命名,会为我们带来了解、自由和喜悦的宝藏。在不健康的欲望下,深藏着对美、丰富和完整的灵性渴望,为“欲望” 命名能引导我们发现这种最真实的欲望。我有一位年长的老师说:“欲望的问题,就在于你渴望得不够深!为什么不渴望一切呢?你不喜欢自己拥有的,想要你所没有的。只要反过来:想要你所拥有的,不要你所没有的,就会找到真正的满足。”借着探讨欲望,我们能将它的所有可能性开始纳人灵性生活。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24) 冥想:深思困境 / 冥想:视一切众生为开悟者2009-06-12 11:21

冥想:深思困境

静静坐着,感觉呼吸的节奏,让自己平静而接纳。然后想象某个你在灵性修行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你感觉它时,注意它如何影响你的身体、心灵和心智。仔细地感觉它,开始问自己一些问题,向内倾听它们的答案。

到目前为止,我如何对待这个困难?

我如何因为自己的反应和对它的反应而受苦?

这个问题要求我放下什么?

哪些苦难是无法避免的,我打算接受吗?

它能教导我什么重要的人生功课?

这种处境隐藏了何种价值?

如此深思你的困难,了解和开放就会慢慢来到;花一些时间, 就像所有禅修一样,重复深思多次会很有帮助,每次都要倾听来自身、心、灵深处的答案。

冥想:视一切众生为开悟者

有个传统的巧妙思考方法(有时很幽默),能改变我们与困难的关系。这种禅修意象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运用。请描绘或想象这个地球充满了佛陀,你遇到的每一个生命都已开悟,除了一个人——你自已!想象他们在这里都是要教导你,无论你遇到什么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为你的利益着想,向你提供感觉所需要的教导和困难。

感觉他们为你提供的功课,为此感谢他们。经过一整天或一星期持续培养这种意象,感觉周遭的人全是已开悟的老师。请注意这种方法会如何改变你对生命的整个观点。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39)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三)2009-06-12 09:34

常有人问她和疼痛之间的关系,她总是说:“哦,我只是一直觉察它。”但仍暗自期望疼痛会消失。有一天,在几小时充满挫折与疼痛的禅坐之后,她放下自己的抗拒,以真诚开放的专注,用全然不同的眼光看这个疼痛。她了解自己耗费全部生命,想要完全挣脱身体。她恨疼痛,也恨她的身体,禅修只是她用来逃离自己的另一个方法。她终于看到这一点,不禁痛哭流涕,她竟然如此不爱自己的身体。这是她灵性修行的转折点。她决定,如果她的任务是用疼痛的身体打坐,她就要以全部的温柔和怜惘对待身体。当她尊重自己的身体,愿意和疼痛一起打坐时,身体开始变得柔软,不只如此,整个生命也开始改变。她眼中生起极大的爱与慈悲,也成为一位具有她原本追寻的各种灵性价值的老师。

诗人鲁米如此描述:

灵性和身体承载不同的重担,需要不同的关注。我们常将马鞍放在基督身上,却让驴子漫游于草原。

我们的困难需要我们付出最慈悲的关注,就像炼金术可以把铅块变成黄金一样。当我们将铅一般沉重的困难(不论是身体、心或心智方面的困难)作为修行的核心,它们就会照亮我们。这种任务通常不是我们想要的,却是我们必须做的。不论做了多少禅修、瑜伽、节食和深思,都无法使所有问题全部消失,但我们可以把困难转化成修行, 直到它们在修行路上一点一滴地为我们指引方向。

接近困难可以使我们成熟,毒树的故事可以阐明这一点。刚发现毒树时,有人只看到它的危险,他们的立即反应是:“趁我们还没受伤前, 赶快砍掉它,在其他人吃到有毒的果实之前砍掉它。”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的最初反应;当遇到攻击、冲动、贪婪、害怕,或面对自己或他人的压力、失落、冲突、沮丧和哀伤时,我们最初的反应是避开它们,于是说:“这些毒树对我们有害,我们来拔掉它们的根,摆脱它们。”

另一类在灵性道路上走过一段时间的人,发现毒树时,不会以厌恶的态度看待它。他们了解,要对生命敞开,就必须以深入、真诚的慈悲对待周遭一切事物。因为了解毒树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说: “不要砍掉它,而是对这棵树怀抱慈悲。”于是,出于好意,他们在这棵树的四周围了篱笆,以免别人误食中毒,树也得以存活。第二个方法显示关系从批判和害怕转为慈悲。

第三种人已进入更深的灵性生命,看到同样的树,他们有更多的洞察,说:“啊,毒树。太棒了!正是我在找的。”这人捡起毒树的果实,研究它的性质,把毒素和其他成分混合,制成良药,可以疗愈疾病, 转化世间的不幸。通过尊敬和了解,这人以完全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找到价值。

我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失望和障碍?遇到困难和失落时,我们运用何种策略?在这些困难中,如何找到自由、慈悲和了解的精神?在生命的每个面向,我们都有机会在心中将稻草变成黄金。这需要尊敬的关注,愿意从困难中学习。当我们以智慧的眼睛来看,而不是对抗时,困难就能变成好运。

生病时,与其对抗疾病,不如倾听它说出的讯息,借此得到疗愈。孩子嘀咕抱怨时,与其叫他们闭嘴,不如倾听他们深层的需要。当我们和爱侣或伴侣之间发生问题时,也需要处理自己的问题。困难和弱点常常带领我们面对自己最需要学习的课题。

这种精神在禅修中相当重要。有位学生在禅坐时,经常被睡意打扰。他的生活十分活跃,因为性情使然,他总是工作、创作、办活动。开始禅修时,他会僵硬笔直地坐着对抗睡意,避免打嗑睡。经过几个月的对抗,他才了解他在和自己对抗;于是他允许睡意生起。不过,他发现自己每次禅坐时都会一再出现睡意。最后他开始探索,以智慧和慈悲的眼光了解自己的情形,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历程。他发现是因为身体太疲倦才一直想睡。他一直让自己很忙,不曾得到足够的休息,看到这点后,他才了解自己害怕休息。安静让他害怕,如果不动他就会手足无措。接着他听到一个声音(曾经是父亲的声音,现在是他自己的),说他很懒惰,而他知道这个声音常常出现,他也相信这句话, 所以从不让自己休息。他知道持续的活动使他疲惫,深深觉得必须停止这种情形。

光是探讨禅修中的睡意,就使他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洞见。经过一年,他开始慢下来,整个生活和行程都改变了,他学到不活动不是懒惰,并在听音乐、散步、和朋友聊天时,找到平静和满足。他原本在无止境的忙碌中寻找外在的成就和幸福,但他寻找的幸福一直在他里面,像闪亮的金子,只是在等待他的转化,等待明智和接纳的心将幸福带入生活。

我们常从看似弱点的地方学到新的方法。我们能从做得好的事中得到极大的自信,却容易变成习惯,带来安全感的假象,灵性生命不会在此处得到最好的开启。如果我们的长处是把事情仔细地想清楚,那么思考就不是最好的灵性老师;如果我们已经遵循自己最强的感受, 它就不会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地方。最能直接打开生命奥秘的,就是我们做不好的事,是我们的挣扎和脆弱之处。这些事总是要求降服和放下:当我们让自己变得脆弱,新的事物就会在我们里面生起。在未知中冒险,使人了解生命本身。最特别的是,我们寻找的东西常常就埋藏在问题和弱点之下。

例如,禅修常使我们面对欲望,我们因为欲望而生生世世轮回。一开始,欲望就像我们尽可能想逃避的毒药,但如果检视它,就会发现欲望其实出于我们对相反面的渴望,我们想寻找的是完整和联结。我们已从自己内在感觉到这种完整性,欲望就是这种可能性的倒影。当我们开放地接纳自己的欲望,就能把欲望和空虚包含在更大的爱的整体中。

同样地,我们能在批判和愤怒中找到黄金,因为里面有对公义与整合的重视。处理愤怒时,它可以变成珍贵的良药。转化后的愤怒和批判会使我们清明地检视什么是有益的,什么需要去做,需要设定什么限度。它们是分辨智慧的种子,能认识秩序与和谐。

同样地,否认和困惑是我们逃避冲突、寻找和平的失败策略。当我们有意识承认它们,就得以转化,产生宽广的接纳,接受各种冲突的声音,在和谐中找到解决之道。借由直接处理而转化它们的能量,便能找到真正的和平。

智慧、和平、完整的种子分别藏在各个困难之中,我们有可能在每个活动中觉醒。一开始,我们可能觉得这个真理只是暂时的,但通过练习就会成为活生生的事实。灵性生活可以打开存有的面向:我们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像佛陀一样教导我们,我们接触的一切都可以变成黄金。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自己的困难当成修行之处。然后,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执著于成败挣扎,而成为心的舞蹈。一切在于我们的选择。

曾有一位年轻有野心的拉比,搬到一位著名大师所住的城镇。由于找不到想向他学习的学生,他决定公开挑战这位年老的大师,试图赢得一些追随者。他抓住一只小鸟,藏在手里,走向被学生围绕的大师,问道:"既然你这么伟大,请告诉我,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他如此盘算:如果老师说小鸟死了,他就会放开鸟,让它飞走;如果说它活着,他就立刻捏死它,然后张开手掌,展示死去的鸟。不论哪一种情况,这位大师都会出丑而失去学生。

他站着面对大师,所有学生在旁观看,他再问:“在我手中,这只鸟是死是活?”大师安静地坐着,然后回答:“我的朋友,这完全在于你的选择。”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1) | 浏览(35)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二)2009-06-12 09:30

最能滋养灵性的,常常是引领我们面对最大限制和困难的事物。密勒日巴是著名的西藏修行者,年轻时曾以神通力量伤害很多人。后来他遇到一位真正的上师,这位上师要求他不用神通力,从事几年的苦力工作。他徒手盖好三间大石屋后,又拆除它们,一次只搬除一块石头。在这过程中,他学到耐心、谦虚和感恩。这些困难为他做好准备,在日后能接受和了解更高深的教法。

我的老师阿姜查称之为“违反意愿的修行”或“面对自己的困难”。当他觉得弟子已做好准备,就把胆小的人送到坟场整夜修行,那些常打盹的人当然就被派去敲打寺内早上三点的起床钟。

即使没有主动寻找困难或特别的指定功课,我们也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通过困难来修行,需要极大的心灵勇气。唐望称之为“成为灵性的勇士”,他说:

只有成为灵性的勇士,才经得起知识之路的考验。勇士不能抱怨或后悔任何事。他的生命是无止境的挑战,而挑战是没有好坏的,挑战就只是挑战。凡人和勇士的不同,就在于勇士视每件事为挑战,而凡人则将每件事看成祝福或诅咒。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极困难的时期或处境,这些困难会唤起我们的灵性。我们有时要面对挚爱的孩子或父母的痛苦或疾病,有时要面对职场、家庭或生意上的损失,有时是自身的寂寞、困惑、上癮和恐惧,有时会被迫面对痛苦的环境或难以相处的人。

有一位研究生在五年禅修期间,总是不断在修行、人际关系和工作中挣扎。她在禅修中,有时能得到片刻的平衡,产生某些洞见,却不曾找到深入的寂静。她对任何形式的慈心观都有强烈的反感,因为觉得挫折和造作。后来,她弟弟因车祸受伤,她回家帮忙,却陷入离异父母之间的争执。在车祸前,她父母已有八年不曾交谈。弟弟徘徊在死亡边缘,而父母的关系并没有好转。每天探病回家后,她会在自己的房间试着打坐;打坐时,常常为弟弟、父母和自己的痛苦流泪。一天傍晚,她红着眼走出房间,父母问她怎么了?她不禁痛哭流涕,哽咽地谈到家中的巨大痛苦,想必每个人都很难受。她的发泄没什么用处,但父母因此感到羞愧,确实降低了吵架的音量。弟弟的病情逐渐好转,她放心地回到研究所,回到工作中,回到她的关系中,也回到家中的禅修中。在家中打坐的第一天,她不禁泪流满面,这次是为她自己多么孤立、把自已弄得如此刚硬而哭泣。她试着修慈心观和宽恕,结果她的心对生命中的每个人充满慈悲。在这次开放之后,她的禅修、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渐渐好转。

我们可以在困难中学到修行的真正力量。在这些时刻,我们培养的智慧、深厚的爱和原谅,是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时刻禅修、祈祷和修行,就像是为心中的痛楚倾注抚慰的油膏。每当遇到贪婪、怨恨、恐惧、无知的巨大力量时,心中也能发出同样巨大的勇气。

心的这种力量,来自于体认每个人所承受的痛苦都是所有生命共有的更大痛苦的一部分。不仅是“我们的”痛苦,而是“这”痛苦, 了解这一点,能唤醒我们的普世性慈悲。苦难是以这种方式打开我们的心,特蕾莎修女称之为:“遇见伪装成苦难的基督。”她在最大的困难中看见神圣的剧本,在服务濒死的穷人中发现耶稣的怜悯。

这种态度展现了多么大的自由。正是心的力量,能面对任何艰困的环境,并将之转化为黄金般的机会。这是真正修行的果实,这种自由与爱是灵性修行的成就和真正的目标。佛陀说:

如同大海只有一味,盐的味道,修道上所有真正的教法,基本上也只有一味,就是自由的味道。

这种自由来自我们有能力处理任何生起的能量或困难。这种自由使我们有智慧,能进人世上所有领域——美丽与痛苦、战争与和平的领域。我们不是在其他地方或其他时间找到这种自由,而是在今生的此时此刻。我们不需要等到极端困难的时刻才去体验自由,最好能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培养。

如果把日常生活的环境看成修行之所,就能开始找到这种自由。遇到日常的困难时,我们必须自问:我们是否视之为诅咒,好像是命运造成的倒霉事?我们会咒骂它们吗?逃走吗?害怕和怀疑会打倒我们吗?我们如何开始处理在自己身上出现的反应?

处理问题时,我们常常只看见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压抑和否认,尝试让生活只充满光明、美好和完美的感受。我们终究会发现这种方法是无效的,因为我们以一只手或身体某部分压抑的东西,会从其他部分冒出来。如果压抑心中的想法,会得胃溃疡;如果压抑身体的问题,心灵会变得烦躁或僵化,充满未曾面对的恐惧。第二种策略刚好相反,是呈现出所有反应,在各种情境中随意发泄感受。这也会造成问题, 如果我们把每一种生起的感受都发泄出来,比如我们不喜欢的事、观点、怒气,会使我们的习惯性反应不断增长,直到它们变得令人厌倦、痛苦、困惑、矛盾、难以处理,最后令人无法承受。

还有其他可能吗?第三种选择就是清醒而专注的心所发挥的力量,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使我们能面对问题和困难,将之融入禅修,以促进灵性生活。

一位心理学教授来参加禅修,想寻求平静和了解,她的教育背景是心理学理论,也研究过东方哲学,想致力于心智运作的研究,了解意识的活动,但身体却无法配合。她一辈子都与一种退化性疾病搏斗着,身体常常感到巨大的痛苦和虚弱。她的内心期待禅修能减轻疼痛,好让她能继续探索深层的佛教心理学。然而,每当她禅修时,不论是禅坐还是经行,全身都疼痛无比。她无法克服疼痛,经过几次密集禅修,她的挫折感渐增,疼痛也更为严重。她想要不同的经验,而不是与过去相同的慢性疼痛。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24)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一)2009-06-12 09:24

PART TWO 灵性生活的前景与危险

当我们终于能以平等的心和

开放的心智看待恐怖与喜

悦、生与死、所有事物的得

与失时,就会生起最美丽和

深度的平静。

第6章 稻草变黄金

踏上真诚的灵性道路,并不是逃避困难,而是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引导它们成为心的转化力量。

每个灵性生活都必然会经历一连串困难,因为日常生活就包含了这些困难,佛陀将之描述为“不可避免的存在之苦”。然而,在深刻认识灵性的生活中,这些不可避免的困难却能成为觉醒以及加深智慧、耐心、平衡和慈悲的动力。如果缺乏这种观点,我们就只是像背负重担的牛或步兵般忍受着苦难。

我们就像童话故事《纺金线的女孩》中的年轻女孩,被困在一间满是稻草的房间,完全不知道身边的稻草是黄金假扮的。灵性生活的基本原则是:我们的问题正是发现智慧和慈悲之处。

纵使只是一点点灵性修行,就已经使我们发现疗愈、停止战争、训练自己活在当下的重要。当我们变得更自觉,就能更清楚地看见构成人类经验的内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痛苦与挣扎,喜悦与美好,苦难与渴望,以及不断变化的悲喜剧情。

当我们遵循一条真诚的修行道路,痛苦似乎会变得更多,因为我们不能再回避它们。当我们不再遵循幻想和逃避的旧习,就要留下来面对生命中实际的问题和矛盾。

真诚的灵性道路并不逃避困难或错误,而是引导我们清醒地学习犯错的艺术,让它们成为心的转化力量。当我们开始爱人、觉醒、自由,就必定要面对自身的限制。当我们深入观察自己,就会更清楚地看到未经检视的冲突和恐惧、弱点和困惑。看清这种情形是非常难受的,创巴仁波切形容从自我的角度来看灵性的进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的羞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生命就像一连串错误,可以称之为“问题” 或“挑战”,从某些方面来说,称为“错误”较为妥当。事实上,有位著名的禅师曾形容修行就像“一个接一个的错误”,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机会。我们就是从“困难、错误与过失”中真正地学习。生活便是犯下一连串错误。了解这一点,将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的自在和谅解,使我们与生命的难题自在共处。

但我们的反应通常是什么呢?当生活发生困难,我们的回应是责备、挫折和失败感,于是想要克服这些感受,尽快逃避它们,回到较愉快的事情上。

我们借由禅修使自己平静时,回应困难的过程甚至会变得更明显。但不是以习惯性的责备来回应,而是有机会看见我们的困难,看它们如何产生。困难有两种:一种显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境需要慈悲的行动和直接的回应;但大部分问题是自己制造的,因为想努力改变生命的原貌,或是过于陷入自己的观点,而失去更广大、更有智慧的视野。

我们常认为困难是自身之外的环境造成的,但富兰克林很了解这一点,他说:

我们有限的视野、希望与害怕,成为我们衡量生活的标准,环境不符合我们的想法时,就变成困难。

我认识一位佛教徒作家,他多年前追随一位知名的藏传佛教老师开始修行。他对禅修所知不多,但接受了一些初步指导后,认定自己必定会开悟,于是带了几本禅修的书和足够吃六个月的食物,到佛蒙特州山上的一间小屋居住。他估计六个月或许就能尝到开悟的滋味。他开始闭关时,十分享受森林和独处的乐趣,但才过了几天,就觉得快发疯了,因为他整天打坐,心却停不下来,不只常想着事情、计划和回忆,更糟糕的是,他的心会一直唱歌。

这个人已经找到一块让他“开悟”的美丽地点,小屋靠近一条潺潺溪流。第一天,溪水声似乎很美好,过了几天,却起了变化。每当他坐下来,闭上眼睛,就听到溪水的嘈杂声,而且马上跟着水声唱和,他的心开始唱起进行曲,如《星条旗永不落》或《闪烁的星旗帜》(美国国歌〉。当水声的干扰过于严重,他就停止禅修,走进溪中,开始搬动四周的石头,看看能否让溪水唱出不同的曲调。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几乎和他毫无不同。困难发生时,我们就把挫折感投射到外在事物上,例如下雨、孩子们,外在世界似乎是我们不舒服的来源。我们以为若能改变世界,就会得到快乐。然而,我们并非通过搬动石头来找到快乐和觉醒,而是要转化我们和它们的关系。

西藏佛教传统指导初学者必须修持的法门叫做“将困难带入修行的道路”,包括有意识地将我们不想要的苦难、生活中的哀伤、内心和外在的挣扎,变成滋养耐心和慈悲心的养料,由此发展更大的自由和真实的佛性。困难是如此被看重,因此在每个修行阶段前,会唱诵一段真心请求困难来到的藏文祈祷文:

在这旅程中,愿我能得到适当的困难和苦难,使我的心能真正觉醒,使我追求解脱和宇宙慈悲心的修行能真正实现。

波斯诗人鲁米以同样的精神写了一首诗,谈到有位传教士为街上的盗贼祈祷,为何如此呢?

因为他们对我如此慷慨,

每当我转身要回他们想要的东西时,

我冲向他们,他们殴打我,留下我而去在街道中,我再次了解,他们想要的,不是我想要的。

不论何种原因,要感谢那些让你转身

回到灵性的人。

你要担心那些给你

纯美抚慰而使你迷离祈祷的人。

类别:踏上心灵幽径| 评论(0) | 浏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