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军人到底选择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29:26

    军人到底选择了什么      其实很早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选择军人这个职业,到底选择的是什么?在天涯这么久了,也经历了这个板块的起起伏伏,看到了好多天涯朋友在这里写下的是是非非。我就在想,选择军人,难道就是选择了离别的愁?分手的痛?拘束的愤闷?待遇低的尴尬?抑或郁郁不得志的不甘?从我们这些军人来部队的初衷讲,应该都不是。没有人会主动的选择这些的吧?(如果还真有,无语。。。。。。。)
  很难有个太理性的或者太感性的说法,毕竟这个职业有许多自己的潜规则。在部队,有能力没运气的有,有运气没能力的也有,混日子的有,想有所作为的也有,想走走不了的有,想留留不下的也不少,和地方一样也是一副大千世界的景象。他们到底选择了什么?
  官方的正统说法,选择军人就是选择牺牲。其实这是一种荣耀。我很赞成方永刚的说法,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牺牲的。推广一下,也不是每个人在部队收到的苦闷都可以叫做牺牲的。既然部队无从改变,为什么就不能返归自身看一看?到部队来的同志们,既然到了这个地方,当初总归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吧?当遇到挫折的时候,那些当初的梦想和期待,都消失到九天云外了吗?还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别的才来到部队的?那些脆弱的满足在现实的冰冷面前不堪一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看法也是不要留,赶紧走,给自己放下包袱再一次轻装上阵吧,也同样是给部队放下包袱。既然这么累,就当是当初的选择错误了,还是可以亡羊补牢。就像80年代初的知青返城潮一下,回城要赶早,离开部队,也要赶早。毕竟,一个人抱着走的态度在部队工作的话,纯粹的就是一个虚耗的过程。是有走不了的情况,部队不放人。说的比较绝情一点,是自己当初的承诺没有做完吧。比如我就见过几个刚毕业到部队就想走的,肯定是费尽周折而且还是走不了(关系后台硬挺的另当别论,这个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不列入本帖的讨论范围。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个例的,见谅),因为明文规定的嘛。可惜的是,好多人在这个时候忘记了当初考上军校的时候,其实同时也是给了部队一个承诺。不要说什么当初不知道一类的话,那是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的智商的一种侮辱。因为没有想到自己的承诺,所以这个时候觉得部队做的比较过分,不近人情甚至百般不是。人啊,情感战胜了理智有时候就是会把自己弄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还有想留留不下的人们。可能这部分人现在能看到这个帖子的几率要比想走走不了的人们大很多,毕竟人已经不在部队了,上网也方便一些。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公正的,这个不需要掩饰。被人挤占的,调包的,都有。也有真正有能力却得不到认可的,说到这里其实是件很通信的事。(不要拍砖,只是我的一点想法而已,当然想拍就拍吧,难免)还有最近几年走了的一批计划外的,以及三年裁军走的大批的人们。
  不说这个了,有点不堪重负,而且话题越扯越远了。
  埋怨就埋怨吧,有助于缓解心里压力。但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难道不该从这些情绪里走出来,踏踏实实的问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活着的?更直接的,自己到底为什么就来到了部队?当初选择军人的时候,真的就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热爱过这个职业?(我相信当初好些人为了到部队还是很费了一点功夫的吧?)如果这个想通了,可能别的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的战友中有很多的榜样,我们的历史上有更多的榜样。如果不是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在默默奉献,部队不会是现在的这样子的,甚至正常的运转都不可能。真正在做事情的人们,机会总归还是要比别人大一些的,这一点上我的态度还是比较鲜明的,不能因噎废食,个案永远都只是个案而已。
  对待军人这份职业,甚至推而广之对待的不管什么职业,选择了就不要埋怨。想事情的时候可以慢一点,仔细斟酌,想清楚得失再做决定不迟。一旦做出了决定,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做好它吧,如果那天实在是不堪忍受了,也不要再去把问题都归总到环境或者别的,那是虚伪和脆弱的表现。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心想事成,那不符合辩证法。尽力而为,平淡处置,这样可能自己最终受到的伤害可以小很多。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置身自己设置的痛苦圈子里不能自拔。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颗坦诚而坚强的心灵。不管什么时候都听听心灵的召唤,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到了这里,来这里是干什么的,来这里又干了些什么,也问问自己那些事情做好了,那些还没有。这些想清楚了,再去评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状态吧,不必一开口就开始骂娘。
  最后引用一段余秋雨关于成熟的论述吧,虽然他的热潮已经过去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厌倦他的说教和过于雕刻的感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