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发展的文化战略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4:00:30
大国发展的文化战略思考 
  我们国家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方面,举国上下文化热,有什么东西不是文化呢?文化因子在我们的社会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果去看看书店里的那些书,甚至可以看到还有所谓的流氓文化、乞丐文化、娼妓文化,那么还有什么不是文化?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地方出什么东西就有什么文化,有豆腐文化、小枣文化、南瓜文化,那么还有什么不是文化?

  实际上,我们已经把“文化”炒作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层面,而另一方面,我们恰恰还需梳理文化战略。文化对于我们的民族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应怎样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上来认识文化、把握文化,来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振兴服务?这是需要我们很好地考虑的事情。

  文化与民族命运

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我们的命根子,什么都能丢,文化不能丢。

  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尚未形成一种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文化可以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虽然我们跟日本人和韩国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可是我说我是中国人,他说他是日本人,这是因为彼此认同的文化不同。为什么说台湾人是中国人?因为他们认同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如果到昆明的街头,很容易就可以辨别出来这是傣族,这是傈僳族,那是布依族,甚至彼此也能辨认出来,就是因为他们认同的文化是一样的———只要是同一民族,衣食住行都一样,节日庆典也都相同。所以,区分此民族和彼民族最核心的标志就是文化。文化存则民族在,文化亡则民族亡。可能会有人说这是耸人听闻,但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重要,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
  记得我上中学时学的是俄语。第一次上课老师就告诉我们“中国”这个词在俄语里读“皮大衣”(音)。各位都知道,在英语中“中国”的读音是china,意为瓷器,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瓷器做得太好了,就把出瓷器的这个地方叫成国家名字。所以当时我就很奇怪,我问老师,为什么俄语管中国叫“皮大衣”啊?可惜,他没能答上来。

  后来,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胸中郁结了近二十年。直到后来我上了大学,读的书多了,才知道原来“皮大衣”意为“契丹”。契丹曾经是宋、元、金、辽那个阶段非常强大的民族。辽就是契丹人建立起来的,横亘在我们黄河流域和俄罗斯民族的中间。由于当时没有卫星,没有飞机,俄罗斯民族看到的“中国”首先是契丹,还不知道契丹以南那个更为辽阔的中国,于是,他们就把中国全叫做“契丹”了。但是,今天还有契丹族吗?为什么一个曾经那么强大,文化那么发达且有自己独立文字的民族不见了?

  有这样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中间有一场种族屠杀战争,把他们斩尽杀绝了。但应该不是。假如真的有一场这样的战争,周围这么多国家都应该会记载的,而且一个民族是很难被杀绝的。另一种可能是契丹族崩溃于一场瘟疫,例如黑死病。但如果是那样的话,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病毒是智能型的,只要见到契丹人就传染,然后非常准确、一个不落地把他们赶尽杀绝了,这显然也不成立。

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契丹民族消亡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是他们亲手把自己消亡掉了———契丹人在跟周边民族相处的时候,没有注意保存自己民族固有的文化。跟着汉族人生活就学汉人。就像今天有些年轻人看着这个文化衫挺好看就拿来穿,上面写着“别理我,烦死了”一样。一边穿着这个,一边还把头发染成黄一块、白一块的。然后,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学一点,扔一点,结果就把他们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东西扔光了。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民族实际上就是消亡了。契丹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总是羡慕人家文化而流失了自身的本位文化的过程当中自我消亡的。当然,实际上契丹人的子孙还在我们这十三亿人口当中,还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历史上,像契丹这样的民族并非绝无仅有。他们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我们的命根子,什么都能丢,文化不能丢。

  在世界四大原生文明之中,唯一一个五千年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中华文明运气好,没有受到外敌侵略,所以能够传承到今天。但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几千年来的内忧外患真是史不绝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繁衍至今?我想,一方面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和文化”,而非一种“扩张文化”帮助了我们。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这个优秀的文明里面总有一批知识精英,在最危险的时刻能挺身而出,来捍卫这个文化。以至于使我们这个民族,直到今天文化意识都非常强。可以说是在患难当中前进,在患难当中发展。

  那么,这是怎样一批知识精英呢?在这里我一定要提到的是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顾炎武的母亲,一个妇道人家,懂得大节。当她听说清军把南京打下来了,就开始绝食。清军打到她家乡的时候,气绝身亡。临死的时候她对顾炎武讲,这一生都不能做清朝人的臣子。顾炎武满腹经纶,后来清朝人多次要聘他到朝里去,他都没有答应。他把母亲安葬了之后,就从苏州开始一路奔走,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尽管后来辗转各地,大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未曾放弃,并在艰难曲折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日知录》。在《日知录》里他讲了一个意思,后人把它归纳为八个字,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讲,2000多年来的改朝换代实际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皇帝换了,其他什么都没换,还照常,这个没有关系。还有一种就是皇帝换了,文化也被换了,这就叫亡国灭种。顾炎武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就是说,当我们这个民族到了是存还是亡的时候,一个人不管是干什么的,都有责任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

  许嘉璐先生曾说过,“无科技不足以强国”。这句话被很多人引用过,但其实他还有下一句话,“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就好比古代埃及文字,现在的埃及人都看不懂,必须要通过西方文化学进行破译、转译。而我在清华大学给理工科学生开了一门课讲甲骨文,一个学期下来,那些同学到博物馆去参观,一个个都兴奋得眉开眼笑,原来甲骨文全能看得懂。那是当然,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断过。

  传统文化流失的忧思

  走到今天,我们要不要读本民族的经典都会常被拿来热议。这多多少少意味着,我们正面临一个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

  但是,今天在这里,我还是想讲讲关于传统文化流失的忧思。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以前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但后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开始怀疑了,这大致从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开始了。以至于走到今天,我们要不要读本民族的经典都会常被拿来热议。这多多少少意味着,我们正面临一个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

  比如,我们的民居文化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历史上,苏州的房子跟安徽的房子是不同的,安徽的房子跟湖南的房子是不同的,湖南的跟陕西的不同,陕西的跟广东的不同。但是,前不久,中国有一位老建筑师到美国去开会,回来后就在《参考消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他一到美国就犯迷糊,到底美国是文明古国还是中国是文明古国呢?如果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如今中国的古建筑越来越少?如果说美国是一个相对较为年轻的国家,才几百年的历史,为何却到处都是保留得那么好的古建筑呢?他后来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好比小时候老外婆给了我们一盒子东西,但那时候我们还太小,打开来看看不懂啊,于是就扔了、送了、卖了或者忘了。直到自己到了四五十岁才恍然大悟,其实原先自己丢掉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宝贝,却永远也不可能再找回来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正是这样的流失。

  又如,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是服装,服装是一个民族的表征。但现在一眼望去,包括本人在内,没有一件是我们中国人的服装。再看阿拉伯人,他们的富裕程度超过我们,但他们仍然坚持穿民族服装而丝毫不会觉得丢人。印度总理辛格来华访问时,他头上也是缠着一个东西,那是他们民族的象征。当年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发现,把清推翻后就不能再穿旗袍了,但广大同胞不能没有文化表征,于是就设计了一个中山装。四个口袋分别象征礼义廉耻,有我们的传统文化在里面。而我们现在身上还有什么呢?几乎全是外国的。我有好几次接到会议通知,最后都列有一条说明:请着正装出席。我打电话去问什么叫正装,他们告诉我,就是西装。问题是,我们的传统服饰,我们应该放在怎样一个位置呢?

  现在在国内不少地方,我们的民族节日也已经逐渐式微了。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吃粽子。曾有一个学校作过一个调查,问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干什么的吗?回答说,吃粽子。老师说,不对,端午节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知道他是谁吗?回答说,是香港歌星……事实上,自己的节不过却热衷于过洋节,对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于自己民族的节日没有热情,已成为我们身边的一种普遍情况。

  如今,由于西方的东西大量进来,我们民族的价值观,正在大量地、悄然地但又非常明显地发生着变化,而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它的价值观。如果你把你的价值观改变了,你的文化就基本上被颠覆了。有人在网上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改成“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现在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少家长从小就教导孩子要有自我,“我”才是这个世界中最重要的。于是,问他为什么要学钢琴啊?答曰:为了证书,为了考重点小学,而上重点小学是为了上重点中学,上重点中学是为了上名牌大学……在这其中,丝毫没有一点家国关怀。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小女孩拿着手机跟人家聊天,她劝电话那头的人“玩好比什么都好”。而在不少广受内地观众追捧的香港电视剧中,类似“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好一点点啦!’”这样的语汇充斥其中。现在的我们,不仅在一些文化表征上面临流失,一些民族精神也在不断地流失。

  文化战略的必要性

  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领土概念在实际意义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文化的影响来划分国界。

  说到文化战略,美国人很早就有了非常清晰的文化战略。大家知道,清华大学是拿庚子赔款建的。于是,在最初的清华校园,校长训话全是英文,学生演话剧全是英文,学校里的布告也全是英文,而且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属于外交部而不是属于教育部的学校。作为留美预备学校,不少十一二岁的小孩子从这里被送往美国求学。

  当然,后来有人意识到,一个国家要想独立,首先它的教育必须要独立,要根据自己本民族的需要来培养人才。于是,1925年,清华大学进行改革,从一个留美预备学校开始转办本科、办学部,并在同一年开办清华研究院,就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在当年九月份的开学典礼上,当时的校长讲道,“科学技术可以从西方引进,但是民族精神是不能从西方引进的,民族精神在哪里?在本民族的经典里面。所以,本校从本学期开始办研究院,延聘资深的教授,拜托诸位,把我们的民族精神从我们的经典里面给它剔挖出来,让它来引领我们民族的进步。”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我们民族的经典。而清华最早的三栋学生宿舍,分别命名为明斋、亲斋和善斋,出典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生下课了,夹着书包回去一抬头,看到“明斋”,就会问自己我今天“明明德”了吗?一看是“亲斋”,就会问自己我今天“亲民”了吗?一看是“善斋”,就会自问是否朝着“止于至善”的那个方向努力了?这就叫大学文化、校园文化、人文积淀。

  20年前,韩国汉城大学的一位教授提交了一篇论文,其中心命题是“文化领土论”,其要点是,在未来的世纪里,传统意义上的国界、领土概念在实际意义上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按照文化的影响来划分国界。大家想想,鸦片战争时外敌用鸦片、大炮,以达到争夺中国市场、原料和劳动力的目的。而如果现在他们要达到这些目的,还需要打仗吗?

  文化能厉害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可以看看韩国人拍的《大长今》。《大长今》自播出后风靡港、澳、台、大陆、日本,至于拷贝卖了多少钱先不去说了,重要的是韩国人利用它树立了民族形象———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聪慧善良的韩国人的形象。《大长今》不仅把民族形象站住了,还因不断向国外输出电视剧衍生产品而赚得盆满钵满———《大长今》用过的针灸、扇子,一套一套的东西,都大受欢迎。其实,《大长今》里面体现的文化全是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好东西不知道要比这多多少倍。但是,我们为何没有《大长今》,究其实质,还是关系到一个核心的文化战略。尽管现在我们举国上下有一股文化热,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文化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文化和我们的民族命运还有关系。到底该如何振兴我们的文化,如何用文化来滋养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
  民族希望源于文化自尊

  我们要有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但这个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建立在我们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之上。

  最后,我要讲一讲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
  首先,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罗素到中国来时曾如此赞扬中国文化,“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热爱自己的母文化。

  抗战时,钱穆先生曾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部《国史大纲》。他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几句话:“凡读本书者,应先具备下列诸信念:第一,每一个自认为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都应该对本国的知识和文化有所了解,否则,你不配说你是一个有知识的国民;第二,所谓对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必须附随着一个对这个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否则你所了解的那些知识不过是一些外国史的知识;第三,一个民族,凡是对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而且附随着一种温情和敬意的人数越多,则这个民族复兴的希望越大;第四,这样的人数越大,他就不会把当下的过错统统猥亵给古人……”

  毫不夸张地说,以上这些赫然在书的字句,于今日之我们仍有莫大的启示意义———我们要有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但这个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建立在我们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之上。大家只要愿意下功夫去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温情和敬意将油然而生。

  我在清华开了一门课叫“文物精品和文化鉴赏”。课上,我不讲一句爱国主义,就讲中国古代丝绸什么时候有的,什么时候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古人最早是如何认识天文的,后来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我们的古代音乐、古代建筑,数不清的文化遗产,如何一步步传承至今日,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骨血……讲完之后,同学们无不赞叹于中华文明的优秀与伟大。这些事实,他们曾经没有主动去读。我读了之后来告诉他们,让他们再去告诉更多的人,那么大家内心的温情和敬意自然也就有了。

  另一方面,文化对于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庸俗文化之所以流行,恰恰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里一些优秀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而只要读了《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唐诗宋词以后,人内在的气质就会改变。而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往那一坐,就能看出他的气质好不好。毕竟,气质是装不出来的。但不得不说的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当快,但人们的人文素养并没有跟上。

  想当年,孔子和他的学生驾着车到卫国去。车进了城门,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
  孔子很感动,对学生说,“庶亦哉”(人真多啊)。

  于是,学生问到,老师啊,这里人口都发展到这么多了,还应该做什么呢?

  孔子说,“富之”。也就是说,要让人过上有人的尊严的生活,否则一切免谈。

  那学生又问道,老师,如果他们都富起来了,还应该怎么办?

  孔子讲,“教之,富而教之。”

  现在,我们的人民也富起来了。但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及时跟上,就跟暴发户没什么两样,伦理道德的失范也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5000年的文明给了我们很丰富的养料,如果我们能把里面的东西学会了,将来会受用不尽。
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文化大讲座”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