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山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39:09

周佳山村位于屏南县长桥镇的东南部,是个偏僻山区,现全村有118户。总人口五百三十多人,占地面积1.3万亩,海拨730米以上,年均气温15。8℃,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空气新鲜,气候怡人,是发展反季节蔬菜与农作物的好地方。

村东面有片历史悠久的千亩阔叶林,树种繁多,名木古树莘多,小叶青钢上千株,林内兰花遍地,花香四溢。到了秋季,每年山上都会长出各种天然磨菇。一条小溪从东流往西去,村尾两象交牙,古木参天,有名树红豆杉,古槌树直径达两米,传说石岩牙以前会活灵活现。白天岩石会分开,到了晚上古石牙两岩会交合并拢,陌生人都不能进村,传说建村尾厝时被破毁,白天石匠将石牙打开,夜间石头自然会并合复原,连打数天照样如此,最后杀条白狗,将狗血淋洒在石头上,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并合复原,不见活灵活现的并拢,风水就此被破了,为了保护乡村风水,所以在村尾岩牙边建起了佛殿、厝桥拦住风水口,1982年,官洋村的人又在村尾交溪处建了水库,蓄水给官洋村灌溉。水库由本村养鱼,碧绿的水面,几对水鸡在水中畅游,潜水捕食。金黄的鲤鱼时常跃水,溅起朵朵浪花,使村尾增添了美好景色。时常吸引人们在库边垂钩。

周佳山原名周源,称恩惠乡廿二都五保周源景,以前由江姓人先落堂,由于这里周围山青水秀、群山环抱、植被秀丽、景色迷人,被称为福建少有难得地水流西神圣宝地,后更名为周佳山,自古人杰地灵,堪称康猪下槽之局,书云:“康猪朝槽、辈出富豪,人才辈出,能人甚多。东连洋头仔,际下,巴地,西接里高溪,官洋,新桥,长桥,南通前院甘棠,北往陆地,远丘村相毗邻。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鼻祖玉隆公之子,胡贵七公携二子,胡宗添,胡宗庆公,从浙江省处州府庆元县二都(今属官塘)四保(下坞)岭头徙入古田县廿二都磨石潭,后徙三十一都一保(今属屏南县王林村)磨下张源里,嘉靖庚申年(公元1560年)迁居现王林祠堂处定居。是为屏南胡氏肇基祖之一。二世祖文兴公湛深地理,寻山问水发现周源山青水秀,百鸟争鸣。与王林村一样的水流西宝地,可发百烟,兄弟俩可各创一方伟业,高兴地对妣吴菊姑道:“你爱平洋青蛙声还是山中小鸟声”。姑曰:“乱世之中,与鸟共鸣,安得清平”。于此携五子,三侄。长子元魁,二子元伟,三子元珊,四子元妹,五子元德,侄文宝公(长子元海,四子元义,五子元寿为六房)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岁(公元1564年)徙居周源,今周佳山村肇基。先与江家打长工。几年后,兴公对江家协商,在江家祠堂左边有块长满叶竹的荒地,请江家允让搭棚居住,后在此地建起了祠堂,叫“大厝”,现俱乐部处(于1967年旧祠堂翻盖成俱乐部)。据说,江家祠堂属火,吾胡家祠堂属水,随着历史变迁,江家渐渐消失,后来全村一律姓胡,说水火相克,水被火灭。在文兴公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的精神激励下,后裔儿孙继承先祖遗志,同心协力,共创乾坤,建房屋,置田地,垦山场,种毛竹,栽树木。植果树,修庙宇,盖厝桥,开大路,为儿孙奠下宏基。

说起开大路,这里便有一段佳话,那时我祖到官洋村饮酒宴席上,谈交通不便想养马,官洋村的人听了,讽刺地说到:“你能喂养马,我的龙身让你跑马,在众人面前夸下海口。吾公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说定了,回家后对子孙们讲:“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于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立即购马饲养,带领子孙开路,当路开到官洋村龙脉处,官洋人全村赶来阻挠,不让开路,要开路必须动武论输赢,祖婆吴氏闻讯赶来,拿一杆殳往地面一插,飞身凌空一跃,一足踏在殳尖上,一手拿块镜,一手拿木梳,说到:“要打可以,你们先休息,待我梳个头与你们打。众人一见此女轻功盖世,武功更不用说了,吓得魂飞魄散,汾汾而逃,因此免去了一场恶战。祖婆的英勇气魄,威镇八方,赢得了子孙开通了一丈多宽通往长桥大路,从此胡姓家族更加兴旺,迄今已有445年

因乡村位太小,只能发百灶,于是人口不断搬迁。文兴公百年后(墓葬傍边山),三房元珊公出祖长新村肇基。吴菊姑百年后(墓葬大坑党,叫胡芦墓)。据地理先生讲:“此墓四房必须出祖,葬墓回神,不要回家,马上动身,并交待说行走时要敲锣,直到锣破裂,何处破裂就在何处安家,所以元妹公出祖到南平樟湖坂肇基。六房元义。八世长孙长成迁居建宁府西乐坊。元海后裔迁居甘棠村。元寿传二世后失考。德保迁徙长新兰后洋。一麒公,昌源徙居里高溪肇基。后辈有的迁屏南县城关,长桥,双溪,建瓯,福州,广州等,甚至出祖国外,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地肇基创业,人口合计三千多,周佳山村也是屏南胡姓发源村之一。

 

 

            十六世孙胡福泉撰   
 
200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