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火箭速度地蹿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59:53

第三章 火箭速度的蹿升

 

  1、从大内保镖做起

  与刘墉、纪晓岚这些人不一样,和珅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
  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那他是何时开始接触乾隆的呢?他给乾隆留下的第一印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和珅在他19岁的那一年,也就是他与冯氏结婚以后的第二年,承袭了先祖的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也就是在这同一年,他还参加了科举考试。
  但是,和珅在参加举人考试的结果是他名落孙山,没有考中举人。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毕竟,和珅是太有才了。我们在前面不是一再说明这个和珅是一个有很大的学问的人么?怎么他这么有学问的人会连举人也考不上呢?
  我们看,当时的科举考试考什么。那时候,就考九本书——一个是“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还有一个是“五经”,是指儒家传统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九本书。而且,考试的依据就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为这九本书所著的注解注释,别人的注释注解都不考。像和珅这么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您说在当时的考试制度下他能考上吗?
  他考不上,他学问太多,知识太渊博,当时科举考试考的面太窄了,和珅不适应,没考上,和珅就放弃了,我还不考了呢。我考他干嘛,我不考一样为官。
  在当时,你如果是汉人不考试当不了官,你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熬出来,到了举人您就成老爷了,您就可以当官了,到了进士您就可以当大官,那要是状元就更可以当大官。但是满洲人不一样,他有两种当官的渠道:一、科举考试;二、祖上的功绩,凭借祖上给自己创下来的基业,直接就可以当官了。像和珅,他的祖上就给他留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官,和珅将来只要一当官,就从这个职位当起。
  还别说,和珅当年没考上,他立即就工作了。参加工作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三等轻车都尉。也没劲,过了三年,也就是和珅22岁的时候,他被授为三等侍卫——也就是皇帝的普通保镖——和珅成为了一个皇家仪仗队的成员。
  有人说,皇家仪仗队?那得有点儿才啊,起码会点武功。读者们大概想不到,和珅还真会武功,这是家传的。那时候的满洲人中,不懂点功夫的人很少。
  皇家仪仗队除了会武功之外还得会点别的吧?还得长得漂亮吧。不漂亮,皇上天天看着这个人很恶心,那可怎么办?
  看来,和珅的相貌还是满不错的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影视剧中王刚主演的和珅。按照历史事实来说,王刚主演纪晓岚还可以——黑胖黑胖的;但主演和珅就差多了——和珅真的是个非常标准的英俊美男(有的文章中说他是个绝色美男子)——用现在的话说,很“酷”的。也可以说,和珅是满洲第一俊男。
  做了三等侍卫,和珅终于可以接近皇上了。那么,和珅是怎样发迹的呢?
  在皇上身边的时候,一般的侍卫都是安于现状的,他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整日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唯恐因一时出现的差错而招来杀身之祸。但和珅并不赞同这些侍卫们的做法。
  历史似乎正是为了印证和珅的与众不同是正确的,所以历史才给予了与众不同的和珅以很多迅速崛起的机会;历史似乎也正是为了再次印证“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所以历史才给予了学问渊博的和珅以很多展示才能的舞台。

  2、二十七岁的财政部副部长

  关于和珅发迹的具体过程,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得到的正史如《清史稿》等著作里面没有任何的记载——毕竟,和珅在正史如《清史稿》等著作里面是个贪官的形象,具体描述贪官的发迹过程,是有损于乾隆皇帝的形象的。因此,关于和珅发迹的具体过程,我们只能在一般不被人重视的野史中去查阅。
  野史中关于和珅发迹的具体过程,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根据清人陈康祺在《郎潜记闻》中的记录而来:
  一天,乾隆正在颐和园里面,坐在车舆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急匆匆的走到驾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sì)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这话出自《论语》,兕指雌犀牛。大意是说,动物园里的动物们跑出来了,珍藏的上好的东西被毁坏了,是谁的责任?
  可侍卫们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啊,他们只知道皇上生气了,谁还敢说话呀。这时,和珅说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
  乾隆不料有人应声答话,就问和珅道:“想你一个仪卫差役,却也知道《论语》,你念过书吗?”和珅恭恭敬敬的回复皇上,说自己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
  乾隆一听大喜,眼见和珅不仅长得一表人材,而且还是官学的学生,有心考他一考,就说:“你且说说《季氏将伐颛臾》一章的意思?”
  这正是和珅梦寐以求的进身之阶,他平日的攻读,此刻终将派上用场了。于是,他不慌不忙的说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怀人,不起则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此后圣人之见也。然,世易时移,如今之世,远方多顽固不化之人,仅以教化化之,不示之以威势,则反易生妾心。如此,于国于都,应首重教化,修文德以服人,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且加之以威力,防微在渐,不然,就真正是‘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了。”
  又一日,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书,和珅随待在侧。不知不重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乾隆不久清手中的《孟子》上朱熹的注解了。因为朱熹的注解是用小字排在《孟子》的原文之下的。乾隆就对和珅说:“和珅,去拿灯来,这行字,朕看不清了。”
  和珅躬身道:“不知皇上看的是哪一句?”
  乾隆又说道:“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了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和珅不假思索,朗声背道:“吉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树,亦种也。艺,殖也。契,音薜,亦舜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情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王典到哉!’世之谓也。”和珅一口气将朱子的注疏背了下来。
  乾隆等他背完,说:“不知爱卿竟有如此的造诣。”
  于是,乾隆背文,和珅背注,君臣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背了许久。
  乾隆一见,和珅这样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朝中所有的大臣中间,尤其是在所有的满大臣中间,简直太不可多得了。
  您想想,当时的满洲人入关已经一百多年了,真实的说,他们已经不再成为马上民族了,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汉民族的东西,像和珅这样如此精通汉人文化的满洲人简直太少了,太不可多得了。
  在同等条件下,满洲人建立的清朝的皇帝能不重用和珅这样文武双全、工作能力极高、聪明且胆识过人的满洲人么?
  于是,乾隆立即升和珅为御前侍卫(贴身保镖)。
  第二种说法则为薛福成在《庸盦笔记》中记载:
  “有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急得不知道怎么才好。乾隆帝非常生气,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sì)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这时和珅说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后面的故事,与前面第一种说法相同。
  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林汉达先生在他所著的《上下五千年》中持这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如《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的:和珅一生的转折点是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这一年乾隆皇帝巡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皇帝喜欢乘坐一种骡子驾御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天,碰巧和珅跟这种小车随从侍卫,于是有了君臣二人的下面一段对话。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说的是乾隆皇帝问和珅是什么出身,和珅回答说是学生。乾隆皇帝又问和珅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和珅又回答说曾经参加庚寅年(1768年)的科举考试。乾隆皇帝又问和珅当年考试的题目是什么,和珅回答说是《论语》中的《孟公绰》一节。乾隆皇帝又问和珅,能否背诵下来当年他在考试的时候所写的文章。和珅于是随行随背,矫捷异常。乾隆皇帝就对和珅说,你的文章也是可以考中举人的。和珅的机遇实际上由此开始。
  孟公绰是春秋时期一个以清廉而著称于世的人,是孔子心目中的完人形象。但是,孔子认为他这样的人只能适合做一些大国的世家大族如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而不适合做一些小国如滕、薛这样的很小的小国的栋梁之臣。所以,才有了孔子下面的一段话(参见《论语·孟公绰》)——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这是孔子本人对孟公绰的个人评价。
  不管以上三种情况哪一种是真实可信的,它们都反映了一个基本的史实: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即是很突然的、也是很必然的。这是为什么呢?
  说其很突然,实际上是说和珅受宠的偶然性。偶然之间的一次君臣谈话,就奠定了和珅迅速升迁的基础。这真是历史的偶然。
  说其很必然,实际上是说的必然性。
  和珅受宠发迹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从上面的三段野史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和珅受宠发迹的共同原因:
  第一、学识渊博。和珅在上学读书的时候非常用功,被别人发现是一个人才,那是早晚的事。和珅受宠于乾隆皇帝,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第二、出身满洲。不管怎么说,和珅毕竟出身于满洲正红旗。这是他受宠发迹的最基本的条件。在学问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满洲人而不是汉人啦。
  第三、相貌堂堂。不管怎么说,和珅也是当时号称满洲人第一俊男,长得很酷的。在学问、民族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长相漂亮的满洲人啦。
  第四、聪明伶俐。不管怎么说,和珅的所作所为也是属于聪明伶俐、见机行事、干练潇洒,能够随时把握住机会的人。在学问、民族、相貌同等的条件下,皇上当然喜欢聪明伶俐的人啦。
  而第四种说法是最为传奇的——说的是和珅是雍正爱妃转世,与乾隆有宿缘。
  话说乾隆快到20岁那年,有一次进宫,经过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身边,看见她正在对镜梳头,游戏心起,便突然从后面捂住了她的眼睛。该妃不知道身后是太子,大惊,顺手便拿起梳子向后边打去,正中乾隆的额头。
  第二天,雍正皇后看见乾隆额头上有伤痕,逼问出这一情形,大怒,认为是这个妃子调戏太子,马上将她赐死。年轻的乾隆非常害怕,想为此妃辩白,但又不敢这样做。犹豫再三,束手无策。后来他跑到书房,以小指染上朱色,返回妃子的住所,见到她已经上吊,但还没有气绝,便在妃子颈上点了朱色,说:“我害了你!如果魂魄有灵,20年后再相见吧。”
  当和珅引起乾隆注意的时候,乾隆发觉和珅似曾相识,一再思之,想起来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密召和珅觐见,令其靠近御座,俯视其颈,竟然发现当年的指痕似乎犹在,于是乾隆便默认和珅是父皇爱妃的后身了,对他倍加爱惜。
  这个故事没有多少可信度。相信并且采纳这个观点的一般是西方人的著作,诸如佩雷菲特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之类。不过,这个故事中透露出乾隆与和珅的那种若有若无的同性恋情感,倒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清代官场多有好“男风”的陋习,乾隆未能免俗也应该是正常的现象。乾隆喜好俊秀之人应该是可能出现的现象;而和珅本人,也正如我们前面所叙述的那样,正是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而且和珅本人聪明伶俐,受到乾隆异常宠爱,也是可以理解的。御史钱沣就曾经指责和珅办公地点过于接近皇帝的住所。
  不管上述四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不管这第四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但是和珅由此迅速发迹了是真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珅本人从此以后就迅速的登上了权利的顶峰。
  不管怎么说,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大展才华、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了;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让乾隆皇帝发现他是个杰出人才的“伯乐”英廉等人放心了;从此以后,和珅终于可以让他的妻子冯氏安心的在家生活了;从此以后,和珅也终于可以使在上学期间看不起他的人刮目相看了。

  3、和珅官运亨通

  和珅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升迁,官位不断变化。
  乾隆四十年(1775年),25岁,十一月,擢御前侍卫(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安全部的官员、国家领导人的贴身保镖),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军区副司令)。这是两个正二品的官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岁,正月,授户部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财政部副部长)。户部是政府的行政中枢,掌管全国“地政”、“版籍”,赋税课征,俸饷发放,仓库收支等事;按各省分成十四个清吏司,分别审核该省地丁钱粮及某些税课外,还兼管其他有关财政事务;此外,户部还设有专管八旗官兵俸饷、赏恤、户籍档册的八旗俸饷处;发放本部饭食、养廉及军机处、兵部、刑部等机构饭费银的饭银处;掌管纳捐事务的纳捐房;督理宝泉局铸钱的钱法堂;又设立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和仓场衙门(管理储京和储放通州漕粮的场所)。户部的最高首领是户部尚书,共一人,为从一品;其次是户部侍郎,共二人,为正二品。
  同年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局委员)。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员。
  同年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这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清朝的内务府,最早发端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时期,到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最终确立起了一个包括七司三院及其他附属机构的庞大组织。清朝统治者仿效六部这一外朝机构,将其移植于内廷。内务府管辖范围广泛,且又居处禁地,为防微杜渐,清廷规定总管大臣无定员,又派王、贝勒、贝子等以总管大臣之名,掌管府属某一具体部门,这就具有相互牵制监督之意。在行使职务时,他们都得按既定章程办理,非皇帝诏旨不得有丝毫逾越,以确保宫内秩的绝对稳定,维护专制皇权的绝对威严。有学者统计,内务府本府及所属各司院处,共有各色机构五十多个,所用人员除匠役军丁、太监不计外,共有职官三千多人。管辖派驻所及,包括宫廷、皇家园圃,还有关外盛京、吉林、口外蒙古的山林、土地、牧厂及附属人户。江南、浙江的织造和海关监督,有关税口的人役,也归内务府差遗。动员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供皇帝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显示帝王的尊贵地位,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天下的重要特点。和珅此时的权力之大由此可见一般。
  同年八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军区副司令)。
  同年十一月,任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国史馆,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博物馆。
  同年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7岁,六月,转户部左侍郎,并兼署吏部右侍郎。吏部,主管官员的考核和选拔,相当于人事部和组织部。下面分为四个具体机构,俗称为“喜、怒、哀、乐”。喜,指文选清吏司,主管选缺、补缺,故曰“喜”;怒,指考功清吏司,主管处分,故曰“怒”;哀,指稽勋清吏司,主管丁忧,故曰“哀”;乐,指验封清吏司,主管抚恤、恩荫,故曰“乐”。吏部右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事部、组织部副部长。
  同年十一月,兼任步军统领(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陆军司令)。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9岁,八月,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见习国务院副总理)。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30岁,正月,升户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财政部长),旋命在议政王大臣上行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局常委)。
  同年五月,实授御前大臣(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务院副总理)。
  同年六月,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
  同年十月,充四库馆正总裁,兼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在清代,理藩院具有与六部同等的地位,是一个专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它的设置,一方面反映了清统治者对边疆民族问题的重祖,同时也说明,我国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已最后得到确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31岁,四月,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甘肃平乱。
  同年十一月,兼署兵部尚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解放军四总部部长)。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32岁,八月,加太子太保衔。
  同年十月,任经筵讲官。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33岁,六月,赏戴双眼花翎。
  同年十月,任国史馆正总裁。
  同年十一月,任文渊阁提举阁事。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34岁,三月,调补正白旗满洲都统。
  同年四月,任清字经馆总裁。
  同年七月,再予轻车都尉世职,旋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
  同年九月,因平回部叛乱有功,封一等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35岁,闰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事。大学士是唐朝的时候开始设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领。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四个馆,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陪着皇帝练习书法、欣赏绘画、欣赏音乐、协助编练舞蹈等。明朝的时候以儒臣为殿阁大学士,大学士成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的大学士是荣誉官职。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为名称,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这36人均为文臣中的最高官位,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除少数例外)。和珅担任的就是三殿大学士中的文华殿大学士。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38岁,二月,封三等忠襄伯,并赏用紫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39岁,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
  和珅,他终于迅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和珅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一旦贪婪的欲望终于成为现实,人就不会有所顾忌。和珅也是如此。
  但是,和珅是怎样做官的呢?他是怎样与乾隆皇帝相处的呢?他是怎样迅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幸的呢?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火箭速度地蹿升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火箭速度的蹿升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真实的刘墉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风流才子纪晓岚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将帅父子——傅恒和福康安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章 将帅父子——傅恒和福康安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发现”和珅地伯乐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五章 和珅地兄弟和朋友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篇 中国第一贪——和珅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三篇 中国第一贪——和珅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刘墉的仕途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生来即非池中物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章 发配新疆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章 侍君如夫,侍君如父?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七章 和珅被杀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文武全才阿桂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章 侍君如夫,侍君如父。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七章 和珅被杀。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七章 和珅被杀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二章 文武全才阿桂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后记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后记。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篇 乾隆诸臣 《纪连海点评乾隆名臣》第四篇 乾隆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