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图谱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1:18:13
                                             皮肤病图谱 ( 2  )     1.真菌性角膜炎

  

  

  菌性角膜炎(mycotic keratitis)多由空气及土壤中的寄生性真菌感染引起。

  诊断要点:1. 发病前多有眼部外伤史;2. 损害一般为3-6mm溃疡,边缘稍隆起,呈放射状浸润,溃疡表面乳白色,呈绒样外观;3. 前房积脓;4. 严重时角膜穿孔;5.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02叠瓦癣

  

  

  叠瓦癣(tinea imbricata)是一种浅部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由同心性毛癣菌引起。

  诊断要点:1. 好发于躯干、四肢及臀部。2. 初发损害为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大成环状,其上覆以鳞屑,境界清楚。3. 在损害的中央又有新皮疹出现,并再次扩大、脱屑,如此反复形成多个环套环的皮损,似叠瓦状。4. 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5. 慢性病程,与季节无关。6. 镜检见真菌成份。

  03多变根毛霉病是毛霉病

  

  

  多变根毛霉病是毛霉病(mucormycosis)的一种,是由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感染引起。可原发于皮肤粘膜。

  诊断要点:1. 初为红斑,逐渐扩大,隆起。2. 典型损害为红色丘疹、浸润性结节及斑块,质硬,表面破溃,覆以黑痂,有脓性分泌物,周边组织肿胀。3. 造成局部皮肤粘膜严重破坏,可深达骨组织。4. 病程慢性,长达十余年至数十年。5. 真菌镜检见粗大的菌丝,无分隔。可见厚壁孢子。

  04红色毛癣菌肉芽肿

  

  

  红色毛癣菌肉芽肿(trichophyton rubrum granuloma)由红色毛癣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组织引起的脓肿及肉芽肿性病变。

  诊断要点:1. 临床分为限局型及播散型两种,皮损主要为结节,斑块、深在性肿块;2. 严重时发生溃疡、窦道;3. 偶可侵犯肌肉、骨等;4. 组织病理示炎性肉芽肿,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嗜中性白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可见孢子,PAS染色示真菌成份;5. 组织真菌培养阳性。

  05尖端单孢霉病

  

  

  尖端单孢霉病(monosporiosis)由波氏霉样真菌引起,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腐生物中。

  诊断要点:1. 皮损为结节和斑块,表面可疣状及溃疡;2. 严重时侵犯肺、骨、关节和脑等内脏;3. 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炎性肉芽肿,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嗜中性白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PAS染色示菌丝、厚膜孢子;4. 组织真菌培养阳性。

  06镰刀菌病

  

  

  镰刀菌病(fusariomycosis)是一种少见的真菌性皮肤病。镰刀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中,一般是条件致病菌,在烧伤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产生系统感染。

  诊断要点:1. 皮肤及皮下组织结节,斑块;2. 个别可侵犯肺、脑、心、骨髓等内脏;3. 组织病理 为真菌性肉芽肿,可见如曲霉的分枝分隔菌丝;4. 真菌培养阳性。

  07蛙粪霉病

  

  

  蛙粪霉病(basidiobolomycosis)又称皮下组织藻菌病。病原菌为蛙粪霉属的固孢蛙粪霉(basidiobolus haptosporus drechsler)。病原菌存在于土壤、腐败植物及两栖和爬行动物如青蛙、蟾蜍、壁虎和晰蜴的肠道内,昆虫亦可带菌。皮肤外伤甚至虫咬可能是发病诱因。

  诊断要点:1.好发于四肢近端,但颈、胸、背亦可发生。2.初发为皮下结节,彼此融合成斑块,中央稍高或半球状,斑块外围可产生新的结节,暗红色,有痛痒感,但不与皮下肌腱粘连,因此可推动。斑块边缘清楚如刀切,质硬如橡皮,久之中心软化,可破溃流脓。3.病变一般限于皮下组织,少数波及肌肉及内脏,淋巴结亦可肿大,可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增快。

  08鼻孢子菌病

  

  

  鼻孢子菌病(rhinosporidiosis)是由西伯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真菌病,可引起粘膜息肉,主要波及鼻部,也可波及眼,波及其他部位的粘膜,皮肤甚少波及。

  诊断要点:1.常起于鼻中隔等粘膜。2.开始为丘疹,以后逐渐增大成息肉样或乳头瘤样,质软,色红。息肉由无蒂变为有蒂,逐渐增大可致鼻腔堵塞。排出物为带菌粘液,常有轻度出血。3.可波及睑结膜,也可侵犯球结膜、睑缘、 眼眦及其它眼部附属器。呈小而扁的息肉,淡红至红色,其上布以白色小球体。4.皮肤型少见,常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区,早期为皮下结节或乳头瘤样,以后成疣状。5.有时可侵犯喉、硬腭、会厌、阴道、女阴、悬雍垂及肛门,阴道及肛门的损害可呈红色带蒂的肿块。

  09足菌肿

  

  

  鼻孢子菌病(rhinosporidiosis)是由西伯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 Seeberi)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真菌病,可引起粘膜息肉,主要波及鼻部,也可波及眼,波及其他部位的粘膜,皮肤甚少波及。

  诊断要点:1.常起于鼻中隔等粘膜。2.开始为丘疹,以后逐渐增大成息肉样或乳头瘤样,质软,色红。息肉由无蒂变为有蒂,逐渐增大可致鼻腔堵塞。排出物为带菌粘液,常有轻度出血。3.可波及睑结膜,也可侵犯球结膜、睑缘、 眼眦及其它眼部附属器。呈小而扁的息肉,淡红至红色,其上布以白色小球体。4.皮肤型少见,常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区,早期为皮下结节或乳头瘤样,以后成疣状。5.有时可侵犯喉、硬腭、会厌、阴道、女阴、悬雍垂及肛门,阴道及肛门的损害可呈红色带蒂的肿块。

  10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是由糠秕孢子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毛囊炎性病变。

  诊断要点:1.多见于青年和中年。2.好发于胸、颈、面、肩、背和上肢。青年患者常被误诊为寻常痤疮,有时皮损见于前臂、手背和小腿。3.典型皮损为圆形毛囊性红色丘疹,直径约2~4mm,伴有散在毛囊性小脓疱,皮损广泛、散在而对称,互不融合。4.可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5.活体组织作病理连续切片,在扩大的毛囊口及毛囊的漏斗部见PAS 染色呈紫红色圆形或卵圆形孢子,聚集成堆。

  11疖

  

  

  疖(furuncle)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犯毛囊和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多个损害反复发生即称为疖病(furunculosis)。

  诊断要点:1.皮疹好发于头、面、颈及臀部,偶可发生于四肢。2.损害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增大形成坚硬结节,中心可化脓形成脓栓,脓栓脱去后可排出血性脓液。3.自觉灼痛及压痛。附属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有发热等全身不适。4.鼻周三角区疖肿如受挤压可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脑脓肿。5.对慢性疖病应查尿糖,血糖和白细胞。

  12股癣

  

  

  股癣(tinea cruris)指发生于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皮肤的真菌感染,实际是体癣在阴股部位的特殊型。

  诊断要点:1.常发生于阴囊对侧的大腿皮肤,一侧或双侧,男性多见。2.皮损多呈环状或半环状斑片,其上有脱屑,并逐渐扩展而向四周蔓延,边界清楚,其上有丘疹、水疱、结痂。中央部位可自愈,有色素沉着或脱屑,历久则于局部皮肤发生浸润增厚呈苔藓化。3.常伴有痒感。

  治疗要点:治疗与体癣同,由于阴股部皮肤较娇嫩,应注意勿用过于刺激性的药物。

  13花斑癣

  

  

  13花斑癣

  

  

  13花斑癣

  

  

  花斑癣(pityriasis versicolor)是由糠秕马拉色菌所致的皮肤浅表慢性真菌感染,该菌正常情况下在皮肤寄生,在特殊情况下致病。夏秋炎热季节多发,皮损多位于汗腺丰富部位,故俗称“汗斑”。

  诊断要点:1.好发于躯干、腋下、面颈等汗腺丰富部位。2.一般为黄豆大的圆形或类圆形斑疹,表面覆盖淡棕褐色细薄糠状鳞屑,陈旧损害可为色素减退斑,又称寄生性白斑。3.自觉症状轻微,常在炎热季节发病。4.皮屑直接镜检可见糠秕马拉色菌的菌丝及芽孢,Wood's灯下可见黄褐色荧光。

  16体癣

  

  

  16体癣

  

  

  体癣(tinea corporis)是发生在平滑皮肤上的浅层真菌感染。病原菌以小孢子菌、毛癣菌为主。也有表皮癣菌。

  诊断要点:基本损害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组成圆形或类圆形的红斑性皮损,中心常消退,边缘进展,形成环状损害,自觉瘙痒。急性期炎症明显,慢性期暗红色,中心消退不明显,但边界清楚。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膏后皮损边界不清易误诊,称难辨认癣,图4。活动性损害边缘可检出病原真菌。

  18甲癣

  

  

  18甲癣

  

  

  甲癣(tinea unguium)是指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的病变。最近发现由皮肤癣菌以外的真菌包括酵母菌等均可侵犯甲板,将其统称为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甲的真菌感染常继发于手足癣,也可由外伤直接侵犯甲板所致。

  诊断要点:甲癣有四种临床类型。1.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损害先从甲游离缘的侧壁开始,甲板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甲下碎屑堆积常易使甲变空,翘起与甲床分离,图1,6。2.近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损害先从甲板近甲小皮处的侧壁开始,出现小凹陷或甲横沟,逐渐发展使甲板变脆,易碎,增厚,呈黄褐色,图7,8。3.白色浅表甲下甲真菌病,表现为白甲,常先从甲根开始,甲板表面出现小白点,逐渐扩大,致甲板大片变白,伴甲板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无光泽,图9。4.全甲营养不良性甲真菌病,受累指趾甲全部呈灰黄色,增厚,粗糙,变脆,图2,3,4,5,10。5.实验室检查,刮取甲及甲下碎屑,镜下可见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阳性。

  20孢子丝菌病

  

  

  20孢子丝菌病

  

  

  20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

  诊断要点:1.有外伤史,皮损好发于四肢和头面部等暴露部位。2.在入侵部位产生皮下结节及暗红色浸润性斑块,表面可呈轻度疣状增生,挤压有少许分泌物,逐渐扩大与皮肤粘连,常沿淋巴管蔓延。出现成串排列的皮下结节称为淋巴管型。一般结节呈枣大、无压痛,如不及时治疗可破溃。3.如皮损仅限于原发部位,则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称为播散型。4.脓液或组织真菌培养有孢子丝菌生长。病理检查主要为组织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的化脓性炎症。PAS染色在脓肿和多核巨细胞中有时可找到孢子或星状体。

  23着色霉菌病

  

  

  23着色霉菌病

  

  

  23着色霉菌病

  

  

  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是由几种暗色真菌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我国以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多见。常见的致病菌有卡氏枝孢霉、裴氏着色霉和疣状瓶霉。常在朽木和土壤中腐生,通过外伤等途径进入人体,病情顽固迁延不愈可达数十年,造成肢体残废。

  诊断要点:1.病人常有外伤史,好发于四肢。2.早期损害为丘疹或结节,逐渐融合成斑块,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皮损周围可有卫星状损害,表面可见黑色小点及小脓疡。3.病程慢性,新旧损害交替存在,陈旧瘢痕可致淋巴回流障碍,形成象皮肿,影响肢体功能。4.在损害分泌物和痂皮内可查到棕色厚壁孢子,真菌培养有暗色真菌生长。组织病理改变为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在表皮微脓肿及多核巨细胞内可见棕色厚壁孢子。

  26丹毒

  

  

  丹毒(erysipelas)系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皮肤炎症。病原菌大多经过皮肤粘膜的微细损伤侵入引起组织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侵入门户,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诊断要点:1.皮损好发于小腿、颜面部。2.发病前常有畏寒、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继之发生高热,39~40℃。3.皮损为略高出皮面的鲜红色水肿性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图3,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4.局部淋巴结肿大。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在乳癌病人腋部淋巴结清除术后由于淋巴淤滞,也易反复罹患丹毒,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橡皮肿。5.白细胞总数增高,其中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