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真的赞助了一群“白眼狼”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58:51

丛飞真的赞助了一群“白眼狼”吗?

                                      

    好人丛飞仙逝了,他带着满意的笑容和心中的遗憾走了。他满意的是被他赞助的许多人都已长大成人,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满意的是自己捐赠的眼角膜也会被患者利用。他遗憾的是,还有许多的人需要帮助,而他已帮不上这个忙了。丛飞至死想到的都是被他赞助和需要他赞助的人,却惟独没有想想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我们说丛飞的确是个无私的好人。

但是,最近媒体披露的关于被赞助人的表现却让人们的心头吹过一丝寒意。于是人们都在议论:丛飞赞助了一群“白眼狼”。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是不是把本很复杂的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呢?为此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被赞助者的心理谁来理解和关照?

采访被赞助人的记者叙述了几位被赞助的态度,认定被赞助者对丛飞缺乏感激之情,是忘恩负义的行为。其中提到一位大学毕业并在大学工作的人,说他要求媒体在宣传丛飞时不要提及自己的名字,特别不要提及他贫困的过去,免得“影响不好”,伤及脸面。这位被赞助者的说法乍一看是不近情理,但却触及了问题的根本——

来自贫困地区或是在贫困中长大的人们的心态。这些人来到大城市学习和工作,本身的自卑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不但要设法摆脱自己的贫困,还要彻底断绝与贫困的一切联系,甚至是要“六亲不认”。看过日本电影《砂器》的朋友是否记得,本浦秀夫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他对患麻风病的父亲充满了思念,在他的作品中大段大段地抒发对亲人的怀念,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但当救助他的那位警察发现他,并强烈要求他看望自己的父亲时,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不惜杀害了曾救助过自己的警察。因为他知道必须掩饰自己贫困的过去和有麻风病亲人的事实,否则他的前途也就终止了,为此他选择了不近情理,选择了杀人。

    我们在城市优越环境中长大的人很难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心态,我们可以轻易地责怪他们的行为,但又有谁愿意理解并关照他们那脆弱的心理呢?

   ——慈善不是解困,不是脱贫,更不应只是个人的行为。

    除了上面说到的情况,其它如主动向丛飞催要钱款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惰性让人们产生了依赖观念,我们常听说一些地区的人们宁可要国家的救济也不主动摆脱贫困。丛飞式人物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就是财神爷降临人世,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争着讨要一些钱粮,且能多点儿是点儿。这里没有感恩,没有激励,有的只是无休止的要求,就象对小金鱼不断提要求的渔夫。

 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丛飞也是应负一些责任的。正如许多扶助困难学生的慈善人士一样,丛飞在赞助扶助困难学生时没有通过慈善机构或是委托他人操作,而是采取承诺的方式,亲自打理。这种方式的随意性很大,再加上情感色彩的影响,许多赞助行为已经脱离了本来的意义。如某被赞助人竟向丛飞要求购买昂贵的MD,而丛飞居然答应并给她购买了,在这里丛飞不是在赞助贫困学生,更象是娇宠一个任性的孩子,这显然和扶助贫困完全不合拍。但由于这是丛飞的个人行为,别人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在一些慈善捐助活动比较成熟的国家,慈善捐助活动都由某机构负责,捐助者与被捐助者并不通气或见面的。其宗旨非常明确,就是强调社会对被赞助者的扶助义务,而不是某个人对某个人的恩赐。同时,在审查被捐助对象时也有严格的条件和标准,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混水摸鱼、破坏慈善活动的真正意义。中国目前的慈善活动尚不成熟完善,象丛飞这样个人的行为还很普遍,出现上面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即使象吉利公司老板李书福这样的人不也遇到过类似尴尬的情况吗,本来想着赞助贫苦的学生,可见到的“贫困”宝贝却是浑身名牌,手拿品牌手机,此情此景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慈善活动应从法律角度规范。

    今后,我们应从规范慈善活动的角度多下功夫,让真正需要赞助的人享受到社会的关怀。同时,我们也没必要责怪那些被认为“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们,毕竟那是丛飞个人心甘情愿的行为,而且丛飞本人并没有什么怨言,别人再看不公也没有用的。我想这些人多数还是本性善良的,他们也许会选择什么时候、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回报曾关心赞助过他们的恩人丛飞的。我们祈祷,丛飞的苦心不会白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