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书海拾贝(下)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43:08
“人类遇到的99%的灾难和麻烦,都因贫穷所致。”——罗斯福
■张氏绑架案显露的社会世相
□鄢烈山

媒体关注的张氏兄弟绑架人质筹钱救母案,终于有了一个令大多数人满意的结果。张氏兄弟认罪领刑不上诉;弟弟张方均被判缓刑,表示欣喜过望。
我舒了一口气的是,张母平安无事,现已乘飞机返回重庆万州。我曾担心张母谢守翠在法庭上因激动而发病,虽然法庭格外经心为她配备了救急的医生和专用车,但有些事是很难预料的。忘不了今年5月5日《重庆晚报》曾报道,也是重庆人,也是五十余岁的朱某,也是高血压,也是无钱治病了,因为社区领导关心,探望他之后,赠送了一笔慰问金,并允诺给他报销部分医药费,朱某激动得热泪长流,领导离开病房不到10分钟,他就病情加重,离开了人世。谢守翠如果因法庭判决实现了她的愿望,真的有一个儿子可以不坐牢,回家帮她先收拾庄稼地而激动,脑溢血的病人再发作,要救也很难的。
在宣判张氏兄弟绑架案的同时,从重庆市原司法局长文强藏钱处鱼塘底起出近两千万元现钞赃款的报道正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世象令人不知说什么好,惟有“长叹息以掩涕”。
我始终关注着这一起发生在广州闹市的刀劫人质筹款救母案。我觉得,从到重庆调查张母状况而在医院当场捐款1800元的三民警,到当天赶到法庭给张家捐款1500元的不留名阿姨,都让人感受到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性的善良和同情心并未被灭绝,绝非那些对蓝牌车“钓鱼执法”敛财者所认定的前提———“雷锋”根本不存在了。我也很赞成南方日报等媒体清醒而平衡的报道,如刑事律师王思鲁所言,检方、法官不能只在有媒体监督下才“人性化”执法,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说,“不能因为孝心而得到从轻的处罚,否则就有可能引得他人群起而模仿,社会的公共安全就会受到侵害”(事实上法官从轻处罚的理由是初犯、悔罪等);受害人邝女士不愿原谅被告得到了人们理解。
我现在要说的主要是此案报道中披露的计划生育现象,至于张方均小学未毕业就出来做童工,张方述陷入血汗工厂做奴工,张母是如何被骗再嫁给“脑子不灵活”的现任丈夫的等等,这篇短文说不清。
相关报道说,哥哥张方述有一个3岁多的儿子徽徽,是他在广东打工时与打工女友阿娇生的,阿娇受不了他家的赤贫已出走,他这些年就是为寻找“女友”,花光了打工的积蓄还欠了同乡的4万多元钱。这个孩子现在没有户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人”,因此未能上飞机同奶奶一起来广州。我们不知道漂流在外地的打工者们有多少这样的“黑孩子”。这个找不到妈也见不到爹的“黑孩子”生存相当艰难,心理也必然会留下阴影。报道说,这个3岁多的孩子,“衣衫袖口弄得脏兮兮的,鞋也开了口子”,平时谁要说他妈妈的是非,他就会扑上去掐谁。他再长大些,会怎么样呢?他能像他的父亲和叔叔一样,将屈辱化作对父母的这般“孝心”吗?
张母今年52岁,那就是说1957或者1958年生。按年龄她结婚时已开始计划生育了。她已有两个孩子,却收养了一个女儿。按政策她是无权收养的。更奇怪的是,她收养的是她妹妹(当然比她年轻,肯定赶上计划生育了)的女儿,说是她妹妹的孩子太多了。她妹妹生了多少?怎么就没人管?是还想生男孩吧?
而到了她的养女,报道说是今年20岁,在广州打工,身孕已使她不能行动陪养母到法庭听审判。又一个未婚先孕生了再说的“阿娇”,生下来当然也是“黑人”。你看,学者们在争论计划生育政策要不要松动,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可不可以生两个孩子之时,人家“不争论”,就这么怀着生着……计生政策、婚姻法、清谈与断裂的现实世界就这样脱节了。乱局不知何时了,但最终肯定是全社会埋单,直到那些“黑孩子”长大,我们都可能有邝女士的不期而遇的遭遇。
我没有指责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意思,不论是对“人口流出地”,还是“流入地”。张方述、阿娇这样的打工者流动性很大,谁也管不了。只要阻碍城乡人口流动和融化的户籍制度存在,农民身份的人无法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变为异地的常住居民,城乡割裂,管理制度与生活现实割裂,包括计生方面的乱象就无法根本改变。
【案件重放】
张×述、张×均是两兄弟,2009年4月20日晚上,他们得知母亲在家乡摔倒,致使颅内出血,急需1万多元的治疗费。两兄弟四处向同乡筹钱未果。4月21日上午10时许,张×述在广州三元里街广园中路持刀劫持一名女路人,并向行人展示写着“不要逼我,我不想犯罪,我妈妈住院需要钱……”的字条,向人索要1.8万元。后公安人员赶到现场,将张×均劝回派出所后,将张×述抓获,人质解救。
  *.*.*.*   2009-9-30 15:15:5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07 楼
“中国?那里躺着一个睡着的巨人。让他睡吧,因为一旦醒来,他将改变世界。”——《时代》周刊
■美国《时代》60年的中国镜像

1949年2月7日
2009年9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上,9月28日的杂志提前出现,除美国主刊外,其亚洲、欧洲和南太平洋版封面主角皆为中国:金边红心的五角星占据整个封面,“中国时刻”的字样嵌在中央。
60年前,毛泽东代表一个新的政权登上《时代》封面,60年后,中国以一颗闪亮红星的形象使这一时刻永恒。这是一本西方杂志的见证,也是一个国家60年的不断寻找。

1959年10月12日

1967年1月13日

1975年2月3日

1976年9月20日

1979年1月1日

1985年9月23日

1997年3月3日

1999年6月7日

2007年1月22日

2008年5月26日

2009年9月28日
  *.*.*.*   2009-9-30 23:43:33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08 楼
■六十花甲
“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那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大清国泰民安?'同治中兴’以来的兴旺气象又跑到哪里去了?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慈禧的一段独白








  *.*.*.*   2009-10-2 21:41:28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09 楼
  *.*.*.*   2009-10-2 22:37:54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0 楼
“一生中,我的五个转折点是:信奉耶稣基督,娶了我老婆,养孩子,竞选州长,听我妈的话。”――布什
节日快乐!
',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2009-10-4 22:54:5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1 楼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冰心
■男人、女人的欲望人生

【链接】
http://www.94pp.com/show.php?tid=266
  *.*.*.*   2009-10-7 18:37:43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2 楼
“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窃听器,不管你开不开机,都能被窃听上。”——《窃听风云》
■小心!你可能正被窃听!
(稿源:南都网)

你可能被窃听了。这是现实,而不是电影情节。
你明明刚刚才和合资者说起这次能出的买卖底价,为什么对手马上就知道?你只是在座位上伸个懒腰,自言自语庆祝手上的工作总算完成了,为什么老板总能第一时间加派新的任务?你只是在马路上偶遇了初恋对象,为什么老公连你们之间的谈话都一清二楚?
很明显,你被监听了。
如果你还记得电影《窃听风云》里的那段台词———“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窃听器,不管你开不开机,都能被窃听”———你就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处在“危险”之中。
电影中的种种窃听手段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手机窃听,演员们不时提醒自己的同伴,谈话时要把手机电池拿掉,以免被窃听。
窃听器,这个看上去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却真实地存在着我们身边。在广州电器市场上所卖的“窃听器”跟火柴盒大小差不多,配有一个充电器和一根导线。窃听的原理很简单,只要买一张5元包月的手机卡,插在窃听器里,把它放在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拨打黑盒子里面的号码,窃听器就会在不响铃的情况下自动接通,进入接听状态,周围的声音都可以监听。窃听器的待机时间最长可达一个月左右。更有一些窃听器就装在电源插板里面,随时充电随时窃听,不存在断电无法窃听的情况。
商家表示,手机窃听器购买者大部分利用在商业以及情感等方面。有些妇女为调查丈夫是否有不忠的行为,还有一些家长购买监听设备用来监视孩子是否迷恋上网等,至于是否有人利用这些监听设备进行违法活动,有商家表示,“窃取商业情报易如反掌。”
目前市面上卖的窃听器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种是插入手机卡,只能通过拨打卡里的手机号,实现窃听的目的。
第二种也采取插入手机卡,但比第一种先进,除了按照第一种方法监听之外,还有自动回拨功能,更加方便窃听。
三是电影《窃听风云》里显现的,一种手机窃听软件,只要输入对方的手机号码,就可以达到窃听。
在天河电脑城有一种只能窃听10多米的,还有一种插电话卡的,价格要300多元。只要把卡插进去,打电话过来,就可以窃听对方说话内容。就像两部手机通话一样,只要接通,放在这个环境内,就可以监听。它的形状像电池一样,嘟嘟响三下就接通了,就相当于一部可以自己接通的手机,花费只是正常的通话费,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可以监听。
窃听器可以24小时开机,随时进行监听。使用很简单,待机一个月,搞个短号,5块钱一个月。放在车上可以听到车里的声音,范围是半径10多米之内。充满电可以用30天,电池用完了可以再充电。
“M200”盒子内侧写着“本机放在车上可以对被盗汽车进行监听和定位,放在家里随时可以监控小孩、老人、病人。与电脑连接可以群发短信。与各种探头连接可以防盗报警,煤气报警等。本机用大容量聚合物电池,待机30天。手机、M P3、M P4充电器可以直接充本机。”
电影《窃听风云》里,只要输入对方手机号码就可以窃听的软件在电器城也有销售,价格在3000元左右。有了这套软件,只要输入对方手机号码,对方手机接打电话或者有短信进出,都会有提示,然后可以进行监听或者监视。买这个软件的人,大多是生意人。
对于摆卖的合法性问题,档主笑称,“就像卖菜刀一样,有的买去切菜,有的买去杀人,这个管不了。自己只负责卖,不管是谁来买,都会卖。”
  *.*.*.*   2009-10-9 10:44:5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3 楼
“不错不错,越秀山适合做山水别墅盘……”——网友
■PS图会一语成谶吗?
□子强

一张外墙上写了两个“拆”字的镇海楼图片,被加上“地产商去过越秀公园”的标题发到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关注。由于网络流言过于泛滥,所以有句话叫“无图无真相”,当然,在PS时代,有图也未必有真相,这两个“拆”字,确实也只是“楼主”——— 网帖楼主,非镇海楼主———PS上去的而已。但是,这张图会不会一语成谶?毕竟,从东山新河浦小洋楼拆除事件来看,地产商的想象力和执行力,都是绝对不容小觑的。曾经五毁五建的镇海楼,如果有第六毁的话,最危险的敌人,还真可能就是地产商。
“拆”字横行中国,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这20多年,正是中国城市化最迅猛的时期。我们的城市化,除了城区向郊区扩张,还包括了旧城的改造与重建,在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无数的老房子灰飞烟灭。而墙上那个白漆刷成、用一个圆圈起来的“拆”字,便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个深刻的记忆。正因为此,热爱自嘲的朋友,甚至将中国的英文“CHINA”演义成了“拆啦”。“拆啦”运动台面上最主要的推动者,便是无处不在的地产商了。
在网络世界的传说里,地产商的战斗力俨然已经与城管不相上下,所以,有了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也应该有镇海楼之“地产商去过越秀公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地产商其实也和城管一样,只是被高估的一个群体,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地产商什么威风都使不出来。各级政府支持地产商的原因并不复杂,也并非纯粹是出于利益纠结,而主要与我们的土地所有制有关。在当前的法律和体制背景下,所有土地使用方面的变化都没办法绕过政府,再纯粹的商业开发,也必须由政府“征用”土地,再将使用权“出让”给地产商,至于“征用”的原因,当然是出于“公共利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完全由地产商和业主自行谈判的拆迁个案,一例都没有。正如东山新河浦小洋楼拆除一事,地产商其实是合法拆楼,经过了有关方面的授权和许可。如果镇海楼墙上真的出现了一个“拆”字,那一定也是经过了批准,他们才敢在这栋摘斗摩霄、目空今古、历经千万劫难的文物头上动土。
在各方的争取下,东山新河浦小洋楼拆除事件有了一个还算理想的结局:剩下的不拆了,已经拆了的也要复建。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地产商也有收获:“政府打算对其进行一定的合理补偿”。在商言商,他们并不是要跟小洋楼过不去,搞这个项目也就是想赚钱,有钱赚就行,管它是卖楼来的还是政府补偿来的。
新河浦那几栋小洋楼暂时保住了,但更多占据了风水宝地的古建筑正在地产商的虎视眈眈中岌岌可危。它们先来一步,自然占的都是好地方,可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年的精心选址,埋下了今天面临拆除危险的种子,而它们不可能个个都有各方呼吁、书记市长关注而得以暂且偷生的命运。就像越秀山上的镇海楼,如果有一天,它的墙上真的出现了一个带着圈的“拆”字,希望那只是涂鸦艺术家的杰作,而不是真的要“拆啦”。
●网友跟帖
五羊君:以前不信,现在?好信!
紫气东来:有关部门说:它属违章建筑,没有报建手续。
一丁:唔使“有关部门”话,佢自己都承认自己系危楼,门口嘅对联就有一句“万千劫危楼尚存……”
  *.*.*.*   2009-10-9 15:18:1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4 楼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国军新一军军歌
■台湾不排除阅兵庆祝“民国建国100年”
(稿源:星岛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台湾当局行政院长吴敦义7日说,有必要扩大庆祝“中华民国建国100年”,据他了解,总统府筹备会没有规划阅兵,但这不表示绝对不会列入考量。
吴敦义表示,据他了解,总统府即将成立的扩大庆祝“中华民国建国100年”筹备会,考量的项目没有规划阅兵,但这不表示绝对不会列入考量,因为还有一段时间,他愿倾听指教。
他说,提早筹划庆祝活动有必要,岛内体育界准备把100年来在国际体坛上发光发热的杰出人物出版成书,文化、音乐、科技界也是如此。
资料图:台湾阅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2009-10-10 9:45:15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5 楼
“真正远离了故土之后才深深体会到,他乡就是他乡,故乡就是故乡,什么都替代不了它。”——题语
【网荐】
■身在曹营心在汉
(稿源:南都网)

刚刚出版的《广东消费蓝皮书》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与其父辈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老一代农民工的80%-90%会把工资寄回家或带回家,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却将收入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
出现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不难理解。老一代农民工虽然长期工作、生活于城市,但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城里人,也从来不敢想象自己能够成为城里人。城市虽在自己身边,但他们没有、不敢、也不能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在他们心目中,乡村依然是他们的家,城市只是打工、谋生之地,为的是在乡村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如果他们有大宗消费的能力,那也是在乡村,他们会把在城里工作辛苦结余的每一分钱寄回家里。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与他们的父母辈大不相同。他们中有很多人从小就跟随打工、经商的父母生活在城市,有些人则可能在中学毕业之后到城里寻求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论属于哪种情况,他们都有一种相当明确而强烈的信念:自己也应当生活在城市。他们在心里已经把城市当成了自己的家,而把自己户籍所在的、父母的家,只当成“老家”。他们已经做好了在城市长期甚至永久生活的打算。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生活期待,他们也过上了一种城市化的生活,与城市人口相差无几。可以预期,随着他们积累一定的收入,其中有些人会在城市购买房屋或租赁房屋,让目前的城市化生活方式得到提高,接下来他们将在城市成家立业,养儿育女。
应当说,新生代农民工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城市化来说是良性的。过去二十多年来,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但是,由于种种法律、政策与文化方面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分隔移植到城市内部,形成城市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割。在城市常住人口中,一部分是城市户籍人口,另一部分则是所谓“外来人口”。这两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尤其对城市的认同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从消费模式看,第一代外来人口身在城市而心在乡村。他们虽然在城市长期工作生活,但因为没有被城市当成市民对待,于是将在城市辛苦积攒的钱拿回乡村建造宽敞的房屋。事实上他们又不会在乡村长期居住,因而虽然花了钱,在城市的日常居住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等于占用双份房屋,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第二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实质是,他们自然地认同城市,生活方式也趋同于城市户籍人口。因为这一点,他们完全配得上一个新名词:新市民——— 当然,从贫富分层结构看,他们属于“穷二代”。随着这个新市民群体的形成和扩大,城市内部常住人口之间的隔阂将会逐渐淡化。这将使新市民的福利得到改善。比如,他们可以把自己的钱集中花在城市用于购买或租赁房屋,而不是到乡村去盖自己可能住不了几天的房屋。城市也可以从这一变化中得到社会与文化上的收益。比如,年轻的新市民们的生活方式与城市户籍人口趋同,意味着城市内部过于醒目的生活方式上的反差将会弱化。很多城市人口是以某种厌恶的眼光看待那些因为贫困和缺乏城市生活理念而过着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农民工的。现在这种情形将会减少。同时,随着新市民对城市认同的强化,市民头疼的治安问题也可能得到缓解。
但是,新市民心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来自新市民的自我角色定位本身:他们相信自己是城里人,应当居住在城市。由于这种信念,如果发生经济衰退,城市再也无法轻松地找到失业人口泄洪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阶段,失业总是发生在产业最低端,波及人口主要是所谓外来人口。但第一代农民工不把城市当作家,一旦发生经济衰退,在城里没有做工的机会,他们会主动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反正这里是自己的家。正是这个原因,过去两三次经济衰退期间,城市似乎都感受不到过于明显的失业压力。但新市民在遭遇失业时,很可能不会回家,而依然滞留于城市。在城市,失业就将是显性的,城市政府将面临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
新市民的城市认同和城市化生活方式也对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发展路径构成挑战。城市政府再也不能像对待其父母那样对待新市民,他们期望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他们也将像城市人口那样购买或租赁住房,收入又相对较低,那城市如何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对于这些问题,城市政府不能不未雨绸缪。
  *.*.*.*   2009-10-11 20:53:49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6 楼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
■80后夫妻流行家务骰子
(稿源:重庆商报)

“摇的不是骰子,是寂寞”,近日,网友“莫莫”写下一篇博客,称自己老婆心血来潮买回来两个骰子,而骰子的六面竟是:买菜、做饭、洗衣、洗碗、擦地、发呆,绝大部分是家务活。“莫莫”称,有了这个骰子让他顿时感到无力与命运抗争,并将该骰子起名为“黯然销魂骰”。记者调查发现,“家务骰子”在80后小夫妻中很流行,在淘宝网上就有1000多家店铺在卖这种骰子。
不怕老婆搓麻就怕买骰子
“有人说,沉迷麻将的女人很可怕,我要说,不打麻将还要买骰子的女人更可怕”。80后重庆网友“莫莫”是一媒体记者,他在近日的一篇博客中写道,自己老婆买回来的骰子,连澳门赌场骰子王看到都要吓出冷汗,骰子有五面分别是:买菜、做饭、洗衣、洗碗、擦地,只有一面是发呆。
“莫莫”还写道,另外一颗骰子被老婆送给了好友老李的老婆,“莫莫”在博客中感叹,“看着老李长满老茧的双手,看着沾满油渍的衣服,看着这个决定命运的骰子,那一刻,老李的眼角有泪水滑落。他那种想与命运抗争,但又无能为力的痛苦,我懂”。
买家大多是80后女子
昨日,记者在沙坪坝女人街一家饰品店找到了这种骰子,骰子是用塑料制成的,和普通骰子的大小无异,“这种骰子销路很好,一般都是女孩子买”,店主李于婷说,这种5元钱一个的骰子深得80后女子喜欢,她笑着告诉记者,曾有一名女孩非常兴奋地买下一个,握到骰子的那一刻便说,将如何运用这个骰子,让家务活全部转到老公手中去。
“已婚男子的噩梦”
而记者在淘宝网上也看到,有一千多家店铺都有这种骰子出售,记者联系上曾在一周前购买过1个骰子的重庆买家“雨打芭蕉”,28岁的她是一位收银员,她说,以前和老公协议家务分工时,经常闹别扭,现在家务全靠“家务骰子”来决定,一切都靠运气,谁都别想耍赖。
“完全是噩梦的开始”,买家“牛仔不忙”,是一位33岁的已婚男子,他说,一个月前,在老婆的要求下,网购了一个骰子,这个骰子到来的结果就是,终结了自己吃完饭便能跷脚看电视的幸福时光,还要慎重其事的拿着这个不起眼的骰子决定做什么家务,而老婆总能掷到“发呆”,这一点让他非常窝火但又无可奈何。
骰子检测和谐度
重庆新思维心理专家关老师认为,因为洗衣、打扫这些家务事在我国传统观念里都是女人分内的事情,但随着男女逐渐平等的今天,家务活也在走向平等。家务骰子的出现让年轻女孩们找到了宣告这种平等的借口。家务骰子让有些不做家务的丈夫开始做家务了,也有些丈夫任你骰子怎么转,依然继续打着甩手看你做——其实这之间的差异,正好能反映出这个家庭的和谐程度,因为这种家务骰子具有娱乐性却没有强制性,掷点结束,不管嘴上如何抱怨,但依然能心甘情愿地按结果做家务,也恰好反映出二人遵守并维护家庭和谐的意愿。
网友:骰子是折磨男人的
这篇博客发出后,引来许多网友的共鸣,有的网友表示,这种骰子让男人几乎无法逃脱家务的魔掌,有的网友则称,家务骰子,让男人女人谁都别想不干家务活。
“倾盆大雨”:哈哈,超级好玩的骰子,让我家的懒胖猪也开始洗衣乖乖擦地了,兴奋啊!
“sdk9823”:这个骰子绝对是一个恐怖的女人发明来折磨男人的,我现在最想但又不敢做的就是丢掉这个骰子,阿门!
“刀客留情”:玩什么骰子,就算我老婆买来我还是照样不做家务。
  *.*.*.*   2009-10-12 17:12:4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7 楼
“孤单是一个人的寂寞,狂欢是很多人的寂寞。”——导言
■浪人,同样有生存的权利
□北极光

我在莫斯科的地铁里遇到过浪人:蓬头垢面,衣衫破旧,污迹斑斑,看不出颜色,浑身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屎尿味,臭不可闻。他们那身衣服日夜穿在身上,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换洗过了。
浪人经常是一个人乘地铁,都是男性。他一上车,乘客就像躲避瘟疫一样,四散开来,唯恐不及。浪人的污浊形象太刺目,身上的异味也太浓烈——不是一般的令人作呕,简直可以把人薰倒;即使离开他,臭味也早已在车厢里飘散,总会刺激你的嗅觉。没有办法,人人掩鼻侧目,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像看一个怪物。
浪人并不理会这一切,神态淡定,旁若无人,从容坐下,那一条长椅上,只有他一人,很宽松,因此,他会很快躺下,占满整条长椅,呼呼大睡——估计他没有急于要去的地方。
浪人污人眼目,散发臭气,实在是大煞风景。但他们不乞讨,不扰人,也没有其他危害民众和社会的行为。可是莫斯科就有人爱管闲事,对浪人厌恶透顶,欲消灭这一丑陋的社会现象。03年秋季,几个年轻人自愿组织在一起,目标就是寻找浪人,斩尽杀绝,大有为民除害的意味。这个小组很快就开始了行动,一个浪人已被他们射杀身亡,他们在继续寻找其他浪人。
杀害流浪者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一家报刊的记者欲写一篇相关关于浪人的报道,于是寻找到了那个行动小组的一员,从他那里得知了浪人的踪迹。
莫斯科街头其实有很多流浪汉,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他们相当一部分是酒鬼,无所事事(客观讲是酒精使他们致残,丧失了做事的能力),整天浪迹大街小巷,向人乞讨,或捡拾行人丢弃的啤酒瓶——里面还有一些残酒;或拾起行人丢弃的烟头,再抽上几口过过瘾。这些流浪汉有些人只是白天混迹街头,晚上则回到自己的住处;无家可归者或在地铁过道中露宿,或在街头树丛中过夜。浪人与一般的街头流浪汉有些区别,除了不乞讨,不在街头拾人牙慧,他们是真正的无家可归者。浪人也不在街头过道里过夜。他们有自己的地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来源”。
他们在哪里生活?如何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记者跟踪报道,揭示了这一切。
莫斯科郊区有几座垃圾场,巨大,各种垃圾堆积得如同一座座大山,在阳光下散发出各种令人不愉快的味道;起风时,上千万个塑料袋、废纸片哗哗作响,异味随风飘荡。垃圾堆中还有扔弃的小汽车、沙发、桌椅、床铺等。这里就是浪人的家。那些垃圾,大约就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了。
那位记者在一个周日,来到这里,想亲眼见识这些“另类”是如何生活的。
记者还挺走运,在离垃圾山不远处,看到三个浪人,年纪在20多岁至40岁之间。一个人面色黝黑,看样子像中亚人,好像患了重病,躺在铺在地上的一条旧毛毯上;另一个年轻些的坐在旁边晒太阳;第三个在远处垃圾堆中翻找什么东西。晒太阳的男子看了一眼记者,没有任何反应和表情。记者走过去,坐下,和他聊了起来。下面是他们谈话的一些内容:
记者:你们住在这里?
浪人:是的,我们经常在这里。
记者:你们有几个人?
浪人:4个。有一个人出去了。
记者:他病了?记者指指那个躺着的人。
浪人:嗯。
记者:什么病?
浪人:不知道。
记者:你们帮助他?
浪人:我们都互相帮助。
记者:看医生了?
浪人:没有,他自己会好的。
记者:可不可以问你,你以前是做什么的?
浪人:以前?(露出一丝笑容),我是工程师。
记者:上过大学?
浪人:是的,我毕业于xx大学。
记者:那你为什么不去找工作?
浪人:我有工作,辞了。
记者:为什么?
浪人:不为什么,很简单,不想那样生活。
记者:那么现在的生活……
浪人:现在很好,是我想要的生活。
记者:为什么?
浪人(耸耸肩):大概是不想有任何束缚吧,一切,家庭的,社会的,单位的。浪迹天下,四处漂泊,这种生活对我再好不过了……
记者:你的同伴是什么情况?
浪人: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我们都喜欢这样的生活,无牵无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记者:有人想杀掉你们,知道吗?
浪人:知道,(沉默片刻),他没有权力杀我们。如何生活,是我们的权力,我们没有犯法,别人不应该干涉我们的生活……
…………
记者无言。
看完记者与浪人的对话,我和那名记者一样,无语。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各种活法,各种选择,无奇不有。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权位,有人追求爱情,有人追求真理,有人追求自由。浪人的选择,是与垃圾为伍,他们本身的污浊,似乎可以说已经变为了城市垃圾的一部分。
浪人的话并不完全对,他们的肮脏已经影响了别人。他们所到之处让人望而生畏,掩鼻而逃,像逃避灾难。
当然,裹在肮脏的衣服里的也是一个人,他同样有生存的权利。
  *.*.*.*   2009-10-14 13:29:51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8 楼
■黑色星期天

Sarah Brightman
',2)">
  *.*.*.*   2009-10-14 16:47:46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119 楼
“越来越富裕的人类却生活在越来越差的环境中,这就是现代文明带来的‘富裕环境病’。”——《自然科学活动》
■城市建设的一场狂欢
(稿源:南都网)

以令人惊骇的交通拥堵为标志,广州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城建规模。城外,北环高速全封闭维修需数月之久,南环丫髻沙大桥常年占道维修,进城成了艰辛之旅;城内,目前已有2000多个工地开工,从10月开始,81条道路的大中修工程全面铺开,全城中心区主要干道无一幸免,已经呈现的交通拥堵黑点达58处之多。除此之外,多达857个项目的迎亚运人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铺开,目前进场施工的不过70项。广州正在经历的,几乎是城市建设的休克疗法。
面对如此情形,市长张广宁近日对市区交通展开紧急调研,相应部门出台了对58个交通拥堵黑点的整治方案。但与其说市长是为深陷困局的广州交通把脉,为事无巨细的整治方案提供技术指导,毋宁说是以亲临其境的体验,来感受和分担市民的牢骚和怨恨。而且,这些缓不济急的措施,如何能浇灭市民在拥堵中日甚一日的心火,恐怕还需要市政部门放下架子,做好向市民公关的功课。
毕竟,一个城市迎亚运也好,几年一大变也好,都不只是大兴土木如此简单。更重要的,恰恰是在从容的建设、稳步的发展中提振人心,为城市前途累积持续的能量。这是包括亚运在内的一切城市盛事,所首先应该注重的目标。它看似是人文的、虚有的、精神性的,却正是市民随处可感的氛围和体验。因此,在大搞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尊重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日常体验,而不是以一种近乎粗鲁的建设方式置人心于不顾。这是“工地广州”最应该补上的一课。
迄今为止,公众虽然备受困扰,所能听到的市政公开说明,却无外乎如此,“我们借迎亚运大搞市政建设,就像家里来客人之前要搞大扫除一样,难免会有一个灰尘滚滚的过程。”这话就如同“广州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标语,听起来人人有份,做起来个个卸责。即便想向市政当局催问几句,为什么工期安排不能从长计议,为什么统筹协调不能井然有序,为什么沙盘推演不能及早着手,为什么对市民感受置之不顾,都被这唤起的迎客责任心压下去,仿若市民弃车跑步上班都应该无怨无悔了。
这样的公众关系处理不能令人满意。市政部门以毫不自省之心对待公众,尤其显得唐突而轻率。这反过来证实了,广州确实有意无意地把亚运当成了一场城市建设的狂欢,尤其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反过来却淡漠了在此过程中与市民的交流增进与人心凝聚。但如果这个城市的市民感受如此不重要,他们的生活如此不值得呵护,尽可以让他们堵在路上、笼在尘中、蒙在鼓里,如何期待能从盛事中感受到他们自身的价值?
就此而言,人大代表对广州大道绿化工程中一块石头的连连追问,进而质疑改造工程的招标程序和价目信息公开问题,都绝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毫无必要与刻意找茬,相反,这是公众参与城市盛事的方式。路边绿化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石头,为什么不公布工程改造价目,为什么总是园林局下属公司施工?在这些连珠炮似的问题之中,公众以监督和质疑的形式,得到了参与城市建设的体验。他们这才感到这“大扫除”的灰霾里有和大家相关的气息,并进而期待这亚运是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嘴出嘴的一项杰作。
广州应该从轰鸣拥堵的工地中转过身来,重视和安抚围城困境中的公众情绪。架桥修路是建设,“穿衣戴帽”是建设,绿化整治是建设,但不止于此,沟通民心也是建设,凝聚共识也是建设,批评监督也是建设,甚至这些软件方面的建设,才能真正标定一座城市的精神与亚运盛会的意义。穿衣戴帽、大兴土木也许可以为城市展示光鲜美丽的一面,但只有更深刻的公众认同与民意支持才能展示广州的真正内涵。
  *.*.*.*   2009-10-15 1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