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媒体空前引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46:12
个人媒体空前引爆
互联网周刊  2005年06月27日  陈德君 宋妍 宋亮
  地铁车厢、家属大院、工作地、大场面现场……拿着新款手机、或戴着耳机晃悠的人,他们可能正在以严肃的态度“经营自己的媒体”





  人人都做媒体
  
  地铁车厢、家属大院、工作地、大场面现场……拿着新款手机、或戴着耳机晃悠的人,也许不只是“社会中坚”们撇嘴评价的小玩闹了,正经的说他们可能正在以自以为严肃的态度“经营自己的媒体”。

  博客,是他们的阵地。个人得以掌控、人人亦可成为读者、交错影响到社会千丝万缕的“自媒体”、“新媒体”正在以燎原的速度发展。约有250万美国人维护着自己的博客。2005年,中国的博客有望突破1000万个。随着中国的几家主要博客站点推出新业务,如中国博客网在六月推出了移动博客、音乐博客等几项新业务—而博客中国的移动博客早在2004年12月初就开通了,音乐博客则有可能会在2005年的7月份推出—个人媒体形式将可以更加丰富,发布和欣赏手段通通变得更加灵活。

  

  当媒体们遭遇“自媒体”

  博客的热门话题和博客人数一起以惊人的红线速度飙升,人们饶有兴致地讨论媒体不完美、而“自媒体”很发达时,媒体撇嘴不干了,“自媒体”沾沾自喜。

  在博客世界里,有的人仍然热衷于还原每天的日常细琐。他们不喜欢陌生人的唐突闯入,也不讨论政治和经济。但有的人就借着这个价廉物美的传播工具,持续地批判、规劝、讽刺、褒奖、戏谈、笑侃,过一回把不能纸化的观点发布的瘾。

  在MSNBC上活跃已久的美国人Eric,早早迈入了“新闻工作者”的行列。当然,这只是他的兼职。他将自己对政治的“深刻研究”在个人博客上发扬光大,同时要革传统媒体们的命。浏览一下其博客,从《时代》到《AOL》无一不被他抨击,几乎可以收集成一本世界杂志报纸大全。他说,绝大多数媒体就像一群蛀虫和苍蝇,对声名显赫的大企业不轻易说半个“不”字,整天围着政客和高官贵族点头哈腰。6月17日,Eric在博客中写到:“公开发表的那些评论和叙述往往是垃圾一堆,用来掩人耳目都嫌累赘,哪怕是《华尔街日报》?商业巨头控制着他们的一切,控制着除了思想之外的一切,所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派胡言罢了。”另一位同样草民出身的美国博客Mike在自己MSN上的博客中表现得比《洛杉矶时报》更幽默有趣,其中更有锋锐。Mike抱怨:“当美国的犯罪行为已经闹腾得让人心惊胆战时,那些真实公平的报道在哪里?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新闻队伍广泛的不公正行为就否决了那些正义的声音,看看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纽约时报》著名外交事务专栏记者、坚定的反战主义拥护者),我们就会心情平静许多。他在911事件后撰文分析恐怖主义的根源,并第三次获得了普利策新闻评论奖。其实,这些真相如果不是被有意识地保护起来,恐怕就连印度的车夫也会明白的。”

  当成千上万的“读者们”偶然得到了各大著名媒体尚未公布的消息时,他们不由得沉醉在对博客新鲜内容的巨大反应里。比如CNN负责伊拉克战争报导的副总裁兼总编伊森·乔丹就因报道失实,被民众的博客揪出来而悻悻辞职。

  韩国的网络报纸《OhmyNews》,打起了利用博客冲击媒体的主意。这份最初由四个先锋青年跳出主流媒体一手创办起来的互联网报纸,至今已经四年多的时间了。如今每天两百五十多则新闻、两百万的人流量以及三万五千个普通民众的支持,使其在博客媒体中名声大噪。

  有许多专门的网站和纸媒为了鼓励博客参与进来,煞费苦心地颁了奖,给予肯定。Newstatesman网站把这种奖项取名为“新闻媒体奖:2005年博客”,意图为那些有影响力的新闻博客提供一些心理慰籍。6月,英国博客Oliver提供的一则政府驻地中心地带遭遇炸弹袭击的事件报道,时间、地点、过程一应俱全,还有对事件的联想和分析。这则博客新闻被摆放在该网主页的最显眼位置。

  许多人都因为博客媒体出了名。也许在生活中,你还以为那个人只是在以普通人的眼神去偷偷打量外界呢。小心,也许他是媒体的神秘监察官,也许他是最权威报纸的特聘记者。

  

  博客里的新玩意

  “自媒体”博客似乎比那些知名媒体们更早成为一个多种形式、全方位传播的“媒体”。文图并茂,现在还可以“声情并茂”。

  出过五张专辑的英国乐队Sterephonics习惯在如日中天的音乐博客网Myspace上留言,公告他们的演出行程和时间。这三个帅气羞涩的大男孩偏爱“清爽摇滚”,有时候也称自己是“超人”。除了用音乐博客做免费的宣传栏,在有闲情逸致的时候,他们还喜欢在博客上写上几句感受。例如英国时间3月17日下午四点多,“我正在听《Word Gets Around》,我想知道你们最喜欢Sterephonics的哪张专辑。虽然之前这个问题被翻来覆去地问,可是这是在Myspace里,在我们私人的小空间里,答案也许不一样吧。” 粉丝(fans)Nelle在其性感火辣的照片旁留言回复:“无论如何,Sterephonics始终是我的最爱,我深深地迷恋专辑《演出和鸡尾酒》,昨晚你们在芝加哥的演出简直让我疯狂。太棒了!”Sterephonics称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妙的,可以和其他音乐狂热者——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的朋友一起享受音乐博客带来的快感。

  中国博客网的移动博客从今年4月份试用至今两个月的时间,约有了三万多名“移动博客”。音乐博客七八天的试用时间,已经有五万多名的注册用户。

  网名叫笨笨熊的杭州男子操着一口的吴侬软语,也许是在软件公司做事的职业背景,他早早成为一名“移动博客”。从事移动博客一个月要花费笨笨熊大概20元钱,就是手机GPRS的包月费。以前国内的网站提供的所谓“移动博客”几乎只有手机彩信的方式,价格比较昂贵。后来中国博客网的移动博客开始提供试用,笨笨熊恰好又换了一只合适的新手机,4月初,他在新手机上安装好客户端软件,然后去东北出差。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出差;“我有一个死党同事,整天窝在公司办公室,却偏偏是个喜欢到处旅游的主儿,很羡慕、嫉妒我。一定要我把每个城市的美丽景色和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和他分享。早上我在杭州机场,拍下了杭州机场大厅的照片,写上文字发到我的博客上。中午转战沈阳。在去沈阳市区的路上,看到了五里河体育馆,我就顺手用手机拍了些照片,写上以前对辽足的狂热心情发到博客上。中午为了犒劳自己,我跑到韩国烧烤店大吃了一顿,顺便把美食照片发到博客。过了半个小时,我的死党发短信过来写了一个字:‘爽’。下午坐车到内蒙通辽,进入内蒙境内的时候刚好碰上春季的第一场沙尘暴,我们南方人很难得碰到沙尘暴,就把昏天暗地的场景拍下来发上去了。晚上到了通辽,一下车就被客户拉到特色蒙古包餐厅吃烤羊腿、喝奶茶,味道十分美妙。我把这些照片配上心情文字发到博客上,惹得同事一定要我买一堆奶茶带回去。”

  在杭州念大学四年级的新新人类双子玩音乐博客。“我男朋友和同学在学校搞了一个小乐团,他们就是一群希望有平台展现的普通人。音乐博客不一定要玩音乐的人才用,我喜欢在上面写一些对音乐的感觉。专业的人玩技术,不专业的人玩感觉。”他们通常用手机录歌,然后用数据线上传到博客中。“刚开通的时候很兴奋,好像是有了一个新舞台,我知道blogcn的流量很大,就意味着会有很多的人听到他们的作品。”双子说:“玩博客一直让我有种被释放的感觉,这个舞台太大。即使我不能像木子美一样有那么大的反响,也至少能有个不落伍的生活习惯和交际圈子,这样的成长才正常。”

  还有一位老博客吴虹飞,她的头衔很长,从名牌大学硕士到乐队主唱再到女作家,呢称“阿飞”。博客聚会上,阿飞率领“幸福大街”乐队一登台,下面就开始骚动。她正在为将要出的下一本博客日志集《征婚启事》拍摄图片。“博客像鸦片,它会让接触的人都上瘾。从日记到博客,我持续了20多年,不过日记终归是日记,博客是博客,我从不在博客里写隐私。” 吴虹飞说:“我出名也不是因为博客,我更热爱我的乐队和音乐,我想以后我会活跃在音乐博客里。博客发展的方向,一种是内容的添加;一种是形式的,让博客有更丰富的表现形态,以后肯定会出现更多的如影像、音频、动漫等。我很期待。”

  

  

  芙蓉姐姐网络成名三部曲
  
  大陆最近也出了一位具有超级人气的“许纯美”式“自恋”加“娱众”的人物,“芙蓉姐姐”事件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影响最大的个人媒体典范。“在网上,每天都有5000多人等待着芙蓉姐姐的新照片和新文章。”无论数字是否准确,这场表演和观赏的热烈程度是勿庸置疑的。无论从相貌身材、还是学识财富来说,“芙蓉姐姐”都可算作既非“无甚可取”也非“无以伦比”的普通人,但是她的知名度却横跨清华、北大两大高校,继而扫荡神州大地和海外华人圈,从网络到了网下成了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六月,芙蓉姐姐的日程表里挤满了媒体采访和嘉宾访谈等活动安排,以至于更多的记者将要等到七月份才可能有幸与芙蓉姐姐当面交流——这种超人气的表现不知会让多少半红不黑的娱乐明星嫉妒得脸色发青。

  “芙蓉姐姐”的名字出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网络女名人已被媒体充分挖掘的后芙蓉时代,“等待中的看客”则成为了这幅恢宏画卷中的新意象。当然在“公关”介入之后,这个女孩很可能成为一朵人工雕饰出的芙蓉。

  

  隐私

  芙蓉为什么会红?这大抵是与她坚持不懈地输出个人隐私有关。这些私人的故事有的听来颇为悲惨:高考前遭遇车祸,车祸受伤后失去爱人,参加过N次高考和N次考研统统失利。同时,芙蓉也发布了一些口味浓烈的信息:比如自己的三围数据,虽然它和照片上的目测尺寸出入很大;大胆地披露自己的择偶标准,表示希望与比自己年轻八岁的男生交往,这样才能匹敌她那旺盛的青春活力;震撼力最大的是她常年在论坛里张贴自己的挺胸翘臀照,拍摄场景大多选在北大和清华的校园,并有意无意地在照片旁边配以“我为清华骄傲”或者“我为北大自豪”的字样。

  做完这些事情,芙蓉姐姐就火了。

  她成了若干网络女名人中的奇特个案,虽然她的文字里没有木子美的男欢女爱,照片上也没有流氓燕的一脱成名。她依靠的是对自己的美貌和聪慧那份超乎想象的自信心。

  芙蓉姐姐的成名轨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始终图文并茂地展现自己,从不让自己的话语和形象淹没在众多的新贴里等;但大多数所谓的网络名人只是被一个版面、一个论坛、一个类群所认可,而芙蓉姐姐简直具有跨性别、跨年龄、跨职业、跨地区“全盘通吃”的巨大“魅力”。

  

  看客

  面对芙蓉,立足于造星运动的这传媒那卫视要好好地研究和反思了,就像唱片公司要对着异军突起的刀郎作自我检讨一样:怎么原来就没发现大众还有这样的需求,这个需求究竟是什么?

  芙蓉的隐私图文激起了人们跟贴、表态的冲动,连一贯沉默的“潜水员”都忍不住出来冒个泡。芙蓉爱好写作并传播自己的隐私,这种隐私恰好很对人的胃口,并且老少咸宜,从而形成了一种产销两旺的态势。芙蓉的隐私充满了自身的特色,相对于其他那些表述主题单一的网络女名人来说,芙蓉提供的谈资就好像一摞54张的扑克牌,可以在不同的人手里幻化出成百上千种玩法,尽可能多的满足人们的各色需求。

  在有关芙蓉的议论中,最热门的是考据芙蓉的个人资料,也就是她的隐私:她到底是哪所大学的,她的照片是谁拍的,她的低龄男友长什么样儿,她的三围究竟是多少,她的车祸、高考、考研故事可信度有多高……社会上有那么多说话不着边际的知名学者和影视红星,偏偏芙蓉遭遇的考据在范围和程度上都远超过了他们。流行就像莫名其妙发痢疾,人们偏偏选中了这位平凡女子来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探索发现之旅”。

  在成就了一档益智类节目之后,芙蓉姐姐还让人们心里那阴暗的一面找到了光明的出口。漫画家朱德庸曾说:当两个陌生女人在街上相遇时,她们的眼睛里会冒出千万把刀子,射到对方的身上,心里同时念叨着“这个贱货”,当然这一切都在女人的意念世界里发生。而到了网上,情况就变得大不相同了。芙蓉的心理素质似乎超强,她对任何置疑、甚至漫骂统统置若罔闻,只沉醉在自己的美好世界里。于是女人们出手了,把心里郁积的不快畅快地倾泻在芙蓉身上,用女性那生而有之的恶毒言语去诋毁她,每日一骂后简直可以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另一边男士心中的压力似乎也需要舒缓,也将矛头对准了芙蓉,在大环境和大趋势的掩护下,男性可以在“欣赏”芙蓉之丰乳肥臀的同时,将这次讨伐演绎为无上光荣的正义行动。

  在一派否定言论中,也有网友歌颂芙蓉“执着坚强”的性格,把《长江之歌》和《啊,牡丹》等经典歌曲改编成《芙蓉之歌》,娱人娱己,不亦乐乎。有的人还很专业的讨论芙蓉在心理学研究上应该如何被归类。还有少数看客认为这场表演可能会伤害到芙蓉,希望大众的高烧尽快冷却,但他们的声音在玩闹的人群中显得如此微弱……

  众多的声音表明这不是一个难以置喙的话题,人们总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角度,去评论这场真人互动秀。在一来二去的观点交锋中,芙蓉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就像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被爆炒那样,人们围绕着并不整齐划一的判断标准去争论其间的是非曲直。

  

  公关

  博客早被大公司收编,成为公关的手段之一。反观个人博客,私人化的写作里同样充满了公关的精神,为一些心思左摇右摆的女性提供了解释自己、开脱自己的话语空间,比如芙蓉姐姐。

  看到自己在《时代人物周刊》上的访谈略显稚嫩,芙蓉立即在博客上给出解释,厚道地自称为“大家缓解压力的工具”;但思前想后,继而愤怒,声称今后将拒绝媒体采访,并以六个“哈哈”来表达态度的凛然;26小时后,芙蓉却“痛苦地做出了一个决定,违背了自己一贯的做人原则”,决定接受“几家大媒体”的采访。芙蓉措辞如此,似乎表明之前采访她的《新京报》之类的媒体不够大、不够权威,请粉丝们(fans)擦亮眼睛,不要轻信。

  与所谓的名媛不同,芙蓉没有接受过媒体培训,不太懂得如何以外交辞令周旋在媒体中间。所以在被媒体挖去了更宝贵的隐私后,芙蓉以个人博客作为公关的堡垒,传达出不同于媒体报道的声音,并挑选出几家信得过的媒体,希望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重装上阵。

  一位平凡女子,在与媒体的几次接触后,就这样迅速成长起来。人们猜测,她是否只凭自己的眼界和判断就造就了今日的名气,还是在幕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芙蓉声称重新接受采访之后,一篇风格迥异的文章出现在了她的博客上,说自己要减少博客的写作量,通篇不再自称为“藕”,上网IP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有人断言这是一篇捉刀之作。

  没想到这次“打假行动”却成了网友与芙蓉最后的会面。几小时后,芙蓉姐姐博客上的所有文章和评论彻底消失,只剩下白茫茫的网页好干净。

  一面是官方渠道的建立,另一面是私人渠道的关闭,这番周折耐人寻味。网络的“名”经常可以生出现实的“利”,而在以芙蓉之名的变现过程中,公关起码有可能让芙蓉姐姐不再自由,她也因此不再是一位平凡的女子。公关想做一副矫正眼镜,告诉大众:“你们的视力有问题,裸视的结果都是模糊的;只有戴上我这副眼镜,看到的才是真相。”以后,如果再想见到芙蓉姐姐的音容笑貌,可能都得隔着这层玻璃片了。

  

  

  新闻界坐在炸药桶上

  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随时可能引爆,特别是人人都成了新闻源头的今天

  

  2005年6月底,街头小贩兴奋的在北京繁华的CBD区——国贸过街天桥上叫卖一本《明星通讯录》,喊价1000元。大家应该已经想到,这是闹得沸沸扬扬的网上百位名人电话曝光事件的有趣后续。6月2日,某网站论坛上贴出一个名叫“六百位艺人的电话号码”的帖子,有追星族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拨了几个号码,竟然真的接通了明星。短短一夜之间,这个帖子被无数次的转载,不堪其扰的名人们纷纷拒接电话、转到秘书台或干脆关机大吉。著名门户网站开始以“名人电话号码曝光、娱乐圈几近瘫痪”等惊人标题进行轮番报道。该电话名单上除了章子怡、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演艺圈大腕榜上有名,巴金、池莉等作家的名字也在其中。更有意思的是,恒基伟业公司积极与这600余名名人联系,表示要免费赠送他们的“商务通隐形手机”,该手机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自动辨别陌生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并屏蔽于外。搜狐也要免费赠送名人们“星mail”,这些被曝光电话的名人们可以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全拼做前缀、vip.sohu.net为后缀的贵宾级邮箱来分担联络压力。

  这些电话号码的来源究竟是谣传的沈阳某报娱记丢了通讯录、还是《艺术人生》被辞退的艺人联络统筹泻愤、或者侵入经纪公司的黑客高手恶作剧不得而知—该黑客声称手中还有同批从经纪公司电脑中“取”来的《合作服务场地》、《媒体名单》、《摄影造型师》、《影视公司》和《影视合作者》等五份联络电话名单,以及一份《明星发展计划书》等“机密档案”。似乎可以随时引爆下一波冲击!

  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随时可能释放,特别是人人都成了新闻源头的今天。

  2005年,手机号码曝光事件之前还有两件震荡性网络新闻。一篇娱乐,一篇财经—娱乐事件引发思想辩论,财经事件却影响了世界范围的投资人的生意。

  4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使用iPod、以及其中存储的250首歌曲列表在网上被公布。那天,布什兴致勃勃地蹬着一辆山地车在德州牧场遛弯儿,衣服外面挂着两根“可疑的”白线、耳朵里戴着苹果标志性的白色耳机。后来白宫证实了总统先生的这一私人爱好。iPod是女儿詹娜送给布什的生日礼物,一向挑剔的布什居然对iPod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无论是赴罗马参加葬礼,还是与以色列总理沙龙会面,布什身边都有iPod相伴。这些歌曲都是私人助理帮忙从苹果公司音乐购物网上购买的。250首“总统心爱歌曲”中,传统乡村歌手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如阿兰·杰克逊、乔治·琼斯等,范·莫里森的《褐眼女孩》是布什的最爱;此外,折衷风格的曲目也占有一席之地,像约尼·米切尔的《宝贝,我不在意》以及克纳克家族1979年创作的名曲《我的莎伦娜》。有人对这些歌曲的演唱者、曲风甚至歌词都进行了研究,指责“里面没有黑人艺术家、没有一个女歌手、没有25岁以下的组合、甚至也没有甲壳虫乐队。”这引起了女权和反种族主义人士的口诛笔伐。单句的歌词甚至都被研究者们揪了出来,如“看那些肮脏的思想,无时不在侵蚀这年轻人的心。”布什不但落下了乡巴佬的外号,还被称与其应有的价值观极为不符。

  2005年5月7日那个公共假日,中新社一位不擅长财经报道的值班记者偶然发出一篇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文章。谁知道该报道又被翻译成蹩脚的英文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网站。密切关注人民币走势的英文媒体们于是直接宣称中国将在下周宣布人民币升值。一时间日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疯狂了,大量的热钱早就在等待这一时机,从新加坡到斯德哥尔摩,世界各地的外汇投资人和经纪们乱成一片,度假的投资银行高层也焦急赶回工作现场。随后,文章撤下了、错误澄清了,只是交易的损失没人来弥补。

  之前,中国某著名日报网站还发出过《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的假新闻。文章中甚至有盖茨出席慈善活动的背景,被两枚发自附近的子弹袭击、立即被救护车送往附近的文森特医疗中心、于12点46分死亡等细节。很快,新浪、搜狐、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相继转发。搞笑的是搜狐还为此设立了专区,配发盖茨来华访问时的照片。虽然下面有还在等待微软官方说法的注脚,假新闻无疑是越传越大了。同时新浪、搜狐向手机用户也发出了新闻短信。最后CNN证实这是假消息后,新浪、搜狐相继致歉,狼狈不堪。不可思议的是,六天后韩国众多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再次重演了这一假新闻闹剧。种种事例不胜枚举。美国一名23岁大学生曾在网上发放有关Emulex科技公司的虚假消息,使其股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跌六成。新泽西州的15岁男孩列别德用8000美元做本钱,低价买入一些不受注意的股票,再以多个假名在Yahoo BBS上吹捧它们,最后高价卖出获利24万美元。“非典”期间的愚人节,一名停课在家的14岁香港少年将新闻组、ICQ上流传的“香港将宣布成为疫埠”的谣言复制成《明报》即时新闻网页的形态,并上传至近似明报网站的网址,导致当天下午香港居民抢购风潮;政府有关部门当天采取紧急措施辟谣,当晚并以“不诚实使用电脑”罪将涉案少年拘捕……

  蝴蝶效应被加速,任何一点小小的浪花都有可能借助媒体发达之便利演变成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