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1-其他类型-快猫文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07:23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11

    凝聚力还体现在内部关系上。我军是由起义后分散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的部队慢慢发展起来的,按说很容易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出现相互争斗和倾轧。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只要组织上合并,或迟或早总有一场火并。如晁盖等人上梁山后,首先就要除掉王伦。打着各自旗号的农民起义军,反抗朝廷时尚可团结一致,配合作战,可一旦打倒了共同的敌人,最后都免不了有一场自相残杀。为什么从各个根据地走出来的我军,却能够克服山头主义,很快就凝聚成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从未发生过自相残杀的情况?就是因为我军有明确的宗旨,是一支真正的“主义军”。

例如,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只剩8 000人,人困马乏,粮草枯竭,各方面都十分困难。而先期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徐海东领导下的红15军团,不仅人数上与中央红军差不多,而且武器精良,兵强马壮,给养充足。如果按农民起义军的规矩,应该是大鱼吃小鱼,两军合并后由徐海东说了算。可由于红15军团的全体指战员有信仰、有宗旨,徐海东不仅完全听从中革军委的指挥,而且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了中央红军很大的支援。难怪毛泽东直到晚年还一再谈及此事,称赞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多年来,国内媒体一直宣扬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其实,这是一种正面宣传。天下哪有不打败仗的军队?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我军打败仗,部队被打垮、打散的情况是很多的。但由于建军宗旨深入军心,部队由此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以致被打散后还能重新集聚,甚至一个不落地跑回来。罗荣桓元帅在回忆井冈山斗争的文章中,就讲过这么一个例子:“毛泽东同志曾率领三十一团的三营,下山去接应二十八团由湘南返回井冈山。夜间通过桂东地区,遭到敌人袭击,部队当时被打散了,大家很着急。但第二天清晨一集合,只少了一个担架兵。谁知当部队回到井冈山上时,这个担架兵早已回来了。”《星火燎原》(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编辑委员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16页。如果哪个企业能有当年红军一样的凝聚力,不用说,它肯定会“基业长青”。

我军的历史充分说明,志同,才能道合;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要想巩固组织,凝聚军心,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并使之深入人心。

一部中国改朝换代史也很能说明些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都要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招揽和团结天下豪杰。如果起义队伍一开始就挑明,打天下是为了某某首领最终当皇帝,试想,会有多少英雄能死心塌地为之卖命呢?

现代企业管理十分强调核心竞争力,认为理念体系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为共同的理念是企业与员工间的黏合剂。只有以共同的事业为纽带,以美好的愿景来感召,才能将员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如果只以金钱为媒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姻不可能长久。所以,企业也必须扯出“理念杏黄旗”,把员工统摄到宗旨的大旗下。理念有多大,事业才能做多大。

《公司为谁而生存》一书多处讲到这个问题:不解决宗旨问题,员工会感到“他们只不过是公司机器中可损耗的部件”,是公司用以达到其赢利目标的手段。“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受到严重侵蚀。”老板投市场的机,员工投老板的机,自然难以产生凝聚力。相反,如果哪个企业能够让员工感到“这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我们的公司”,该企业就一定能异常巩固,长盛不衰。

上述道理十分浅显,可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一些管理学家反其道而行之,到处宣传所谓的“打工意识”,认为只有强化了员工的“打工意识”,才有助于解决老板与雇员界限不清的问题,理顺公司的产权关系。关于这种错误理论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曾先后在四通公司、华为公司担任过高层领导的李玉琢,在其新作《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一书中,结合四通公司的发展演变,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做中国的IBM’和‘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干一番事业’曾将无数人才从四面八方集合到四通的旗帜下,人们在四通宏伟目标的激励下,充满了创业的热情,几乎没有谁计较过什么。”可20世纪90年代初,四通公司第二代领导人为了配合股份制改造,开始提倡“打工意识”,甚至在公司内部组织了关于“打工意识”的大辩论,将员工们的思想搞乱了。“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四通是大家的,为四通的成绩而骄傲,也为四通的困难着急。”而提倡“打工意识”后,大多数人对四通公司开始不关心,失落与失望成为伴随四通公司没落的基本情绪。四通公司后来的败落,固然有经营决策失误等方面的原因,但这些问题是明摆着的,并不难纠正。而“思想上的失败,意识上的混乱——把四通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强硬地用一些十分错误的(至少是可疑的)东西来替代——是无法扭转的。以这次辩论为标志,四通从根底上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