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入市不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良策 [南都社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58:19

[社论]入市不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良策

类别:时事评论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浏览量:16  发布时间:2009-10-25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透露,人保部对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是非常重视、非常慎重的。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正在积极地探索一些有效的办法,包括对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以及部分用于资本市场投资。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透露,人保部对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是非常重视、非常慎重的。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正在积极地探索一些有效的办法,包括对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以及部分用于资本市场投资。

    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确实是非常迫切的问题。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高积累、低工资政策,缺乏对养老保险的资金积累。因此,养老保险要承担双重的任务,既要保证当前已退休人员的养老,又要为未来的养老积累资金。原劳动部副部长刘永富曾透露,截至2004年底,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达7400亿,且还会以每年1000亿的速度增加。由于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开拓社保基金的来源,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一是将国有股减持部分划拨社保基金,二是将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从表面上看,两种途径都是为了填补社保基金“空账”,充实国民权益。但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两者大异其趣。前者是将产权模糊的国有资产与国民权益直接挂钩,从而为国有资产找到真实出资人的过程。而后者则是将国民私人账户上的财富,以模糊的产权结构投入资本市场。判断一项改革是否有利于国家财富保值增值,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项改革能否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国家财富与国民利益的直接联系。

    以此判断,将国有股划拨社保基金是明智之举。如前所述,我国社保基金底子薄,最根本的原因是计划经济时代重积累、轻分配,同时国家对各种社会保障采取“大包大揽”的政策,这就是说,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所积累的国有资产,本身就包含了未支付的国民社会保障基金。与此同时,在国有资产股份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尾大不掉的“大小非”问题,即大部分国有股是“非流通股”。而在市面上流通的股份仅占总盘的小部分。这就导致股票市场始终处于大量资金追逐小量股票的“堰塞湖”状态,“大小非”一日不彻底解禁,利益集团对股票的操纵就一日难除。因此,将“非流通股”直接划拨社会保障基金,从而实现还富于民,于情于理都是最优选择。

    与之相比,允许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则必须相当谨慎。当然,有关部门在谈及保值增值时无不加上保障安全的前提,但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倘若一项投资可以“保障安全”,那么其收益率必定很低。而若要提高收益率,风险就必定会相应提高。无疑,要完成填补空账的任务,只能采取收益率高的投资策略。控制风险从何谈起?当然,也不排除有关部门通过优惠政策,将一些稳赚不赔的投资机会给予社保基金。但这又将导致社保基金先于市场获得内部信息,即使其本身不舞弊营私,也容易成为权贵资本用以操纵市场的幌子。再者,以巨量社保基金投入非流通股仍未解禁的股票市场,只会导致“堰塞湖”积累更大的风险。

    事实上,要为现有的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除了继续进行国有股划拨社会保障基金外,还有更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对社保个人账户负责的保值增值压力,形成对国有资产改革的倒逼机制。为国有资产找到产权所有者。

    道理很简单,倘若社保基金无法充当出资人的角色,对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无权要求国有企业提高分红比例,那么,无论划拨了多少国有股给社保账户,这些资产都不可以为国民权益提供好处,而且还随时可能处于漏损的状态。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应当从寻找主体出发,然后进一步将这一压力倒逼到国有资产管理之中,以出资人身份要求国有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向国家和社保分红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