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读和释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43:50
老子读注
作者 李聃
来自武当网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第一章
[原文]
道⑴可道⑵,非常道⑶。名⑷可名⑸,非常名⑹。无⑺,名万物之始⑻;有⑼,名万物之母⑽。故,常⑾无,欲以⑿观⒀其妙⒁;常有,欲以观其所徼⒂。此两者⒃同出而异名⒄,同谓之玄⒅。玄之又玄⒆。众妙⒇之门。
[今读]
可导民众之『道』是依据天之道推演出来的圣人之道,指导我们民族思想的理论基础,民族社会顶层设计指南,人世间万物之宗。各个阶段涌现的执道者是领导我们事业前进的核心力量。『道』是『导』所依,『导』是『道』之化,『道』『导』相生,『导』处『道』为之事,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
可明事物之『名』是我们民族表达客观事物概念的符号文字,是民族意识之始态,思维的构件。『道』是我们意识之变态,一切科学知识之总和。『名』循『道』而正,『道』因『名』而明。『名』『道』相生,『道』处『名』之事,这就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辩证之路。
一切事物都可抽象为包含着始态和变态,象开关一样的两态事物。伏羲以偶符“”表示始态,以奇符“—”表示变态,建立起分析事物的二元一阶模态。『始态()』中潜藏『变态(—)』的基元,『变态(—)』中留有『始态()』的倩影。此两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是西方哲学的辩证法之父。
后世诸子百家都是围绕这两个符号再命名和定义而建立自己的学说。《老子》称之为[无()][有(—)],秉承伏羲符号的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易传》称之为[乾(—)][坤()],颠倒了伏羲符号之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把事物内部的始态()和变态(—)移到事物之外而成为统治一切之本源,为后世宗教的传入敞开了大门。
在始态“”占有主要地的正常阶段,始态“”的作为(《老子》称之为『无为』)总是力求展现该事物的妙本(任何新事物必然具有区别其它事物的独特的本质属性),维护其生命;变态“—”的作为总是力求展现事物的贪求,推动其发展变化。反者道之动或物极必反,事物总是从其正常阶段发展到变态“—”占主要地位的反常阶段,事物发生质变而走向消亡,新事物随之诞生,在新事物重新确立始态“”的主要地位。事物在不同阶段随着主要者的易位,其发展规律不同(故姬昌称之《易经》)。执道的守业者着重研究事物正常发展阶段的规律,以掌控事物持续健康发展,获得事物最大的存在性。执道的革命者着重研究反常阶段的事物变化规律,以迅速实现变革,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所以事物中的始态“”和变态“—”同生共长,但在事物中的作为不同或相反,始态持本,变态改革,可谓之为『同出而异为』。它们如同调制玄色染料中的黑“”与红“—”。所以我们可以称事物正常阶段的『同出异为』特性为『玄』。『玄』在正常阶段同一性占有主要地位,在反常阶段斗争性占主要地位。
复杂事物的始态“”和变象“—”各有其始态“”和变态“—”,构成各自的『玄』,将两组符号排列组合就可得到(始之始)、(始之变)、(变之始)、(变之变) 的二元二阶系统。此四者排列组合十六种相互作用的『玄』,在各自占主要地位的阶段起着主导的作用。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始之始)和(变之变)构成事物之主『玄』,决定事物的性质。
如果二元二阶系统中各项再分下去,将三组符号排列组合就可得到 ?(始始之始)、?(始始之变)、?(始变之始)、?(始变之变)、?(变始之始)、?(变始之变)、?(变变之始)、?(变变之变) 的二元三阶系统。此八者排列组合六十四种相互作用的『玄』,在各自占主要地位的阶段起着主导的作用。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始始之始)和?(变变之变)构成事物之主『玄』,决定事物的性质。文王《易经》提供一个二元三阶系统的应用举例,对灭商兴周的执政队伍建设和国家发展中的六十四组关系的掌控原则(以“六”字头标识)和达到的目标(以“九”字头标识)提出了建议。。
事物的始态和变态各自包含众多的特性和关系所构成属性群组,掌握事物两组属性群内部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区别,是进入【道】的大门。这就是初生于人皇之『和道(—)』,完成于黄帝之『争道( )』,保存和运用于文王之『易道()』,发展和阐释于李耳之『玄道(衜)』,现代化于毛泽东之『民道』的最核心的精髓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