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46:47

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 杨沐

经济纵横

西部的发展,重要的不仅是要有资金(和80年代比中国现在已经是不缺资金),而且是资金的获得方式。

西部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新的经济部门,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业、物流业、广告业、文化产业、休闲会务业、教育业、保健养生业等等。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在1979年从沿海地区开始的。1999年开始的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则是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一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4.4个百分点;一批内地新涌现的明星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南宁等,其耀眼的程度不亚于沿海的深圳、厦门;神木等偏远地区的小县城,一跃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西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逐步加快,从1999年的7.3%,提高到2007年的14.5%,2008年也达到12.4%,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长,至少可以说基本跟上了全国的平均速度,没有使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是少见的。

  和大部分先发展国家的,依靠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试错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产业政策,发挥后发优势,依靠政府有效地集中使用有限资源,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为外资和民间私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开展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

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

  这一模式很快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避免了市场试错的弯路,中国的GDP持续30年的高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大,贫困群体迅速减少;但其负面影响是分配过于向政府倾斜,政府持续垄断大部分资源,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不公正的收入差距扩大,污染严重,精英以外的普通老百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感和分享感较低,社会成本在越来越高。

西部大开发的成绩和问题也正典型的反映了这一发展模式的成绩和问题。中国的西部地区,地处中国的上风上水(有人说是中国之肾),有多种不同文化的原住民,是中国的水源、气源、矿源,也是中国社会和谐和安全的敏感点。西部大开发中,比起东部,更迫切地需要尽快克服和消除中国发展模式中的负面问题。笔者认为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反思的:、

一是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现代化也不一定要在每一个省区,每一个地方都一定要经过一个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但过去的西部大开发十年,基本沿用的是全面发展工业的老思路。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2.9%提高到42.1%。西部和中国的整体结构越来越相似。今后如继续走这条路,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西部地区既是中国的水源,几条大江大河的上游,又是中国的严重缺水地区,从整体来说是不适合大量人口密集性居住的,是不适合聚集大量人口来形成工业的规模经济性的。比如,陕西神木县城20万的人口现在每天缺水3000至5000吨,这可能不是要靠寻找更多的水源来解决(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是要靠减少本地的居住人口来解决。但较少的城镇人口,同样可能组成为现代化的矿区和旅游提供各种必要的有效的服务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和矿区,生活,生产和旅游服务所需要的各种工业产品,完全可以从沿海的制造业基地生产,通过现代化的物流渠道,最有效,最方便地及时送到西部的各位客户手中。

不同于东部的发展新路

  二是西部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就业不等于只有发展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三块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发展西部,不是要改变这一格局。三大基地的制造业的升级,不等同于要把它的现有的制造业转移到内地。而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通过在原有地区的技术升级来实现的,特别是带有污染的冶炼业,更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措施,消除污染。

  那些可以需要转移到西部的一部分,必须有更大的综合成本优势,而不仅是便宜的劳动力和地价。如重庆成都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可能是长三角通过长江的延伸;北部湾地区,是珠三角的延伸;内蒙等地是渤海湾的延伸。这样才能使西部的制造业继续保持东部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性,具有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全世界所需的制造能力是有限的,制造业所能容纳的就业机会更是有限的。西部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新的经济部门,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业、物流业、广告业、文化产业、休闲会务业、教育业、保健养生业等等。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

  三是西部未来的富裕,除了要增加就业机会外,可能也离不开现有的西部人口部分向东部迁移。雨水稀少的地区,地震和各种自然性灾害的多发地区,是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的。西部的大发展,不能忽视这些自然条件的制约。笔者在若干年前到甘肃夏河拉布伦寺的道中,经过一些村镇的集市,为这些地方有这么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感到震惊。这是靠近黄河的上游,一年没有多少天下雨的地方。这些年轻人的未来可能是在东部沿海,而不是在他们的家乡。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国梦曾是美国内地小镇的演变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小镇中的年轻人前往纽约,洛杉矶等地寻求自己未来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给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实际的变化。但奇诡的是中国梦至今还没有成为中国媒体、中国影视的一个主题,反而在不久前发生的韶关玩具厂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西部年轻人向东的寻梦过程变成了一个梦魇。 

  四是收入分配要有有利于西部发展的新结构。和国内一些学者常说的制造品的利润分配是向研发和行销这两端倾斜不同,近几年在世界市场上更经常地看到的是利润分配向资源国(如石油开采国)倾斜。中国西部现在已经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生产地,占全国已知天然气储量的64.5%,水力资源蕴藏量的82.5%,是世界上山岳冰川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仅有的高原原生态地貌,另外,还没有勘探的地方还占很大的比例。西部是否可以发展成就像澳大利亚(澳洲),和巴西一样,以资源开采,和为资源开采服务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通过资源开采公司所有权的收益,资源税的地方分成,为资源开产服务的产业的发展,等等,来获得良好的地方收益,并刺激资源开采业,和资源开采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

输血机制变为造血机制

五是应该逐步提高西部地区本地原住民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权和分享权。新加坡是1965年才建立的新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多种民族,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但通过提高各族群对发展的参与权和分享权,成功地化解了六十年代时一度尖锐的族群冲突。在80年代中中国学者王小强,白南生等曾通过对西藏的调查,写过一篇有名的报告:“把输血机制变为造血机制”。其思路至今都是有启发的,西部的发展,重要的不仅是要有资金(和80年代比中国现在已经是不缺资金),而且是资金的获得方式。应该使原住民有机会通过参与权和分享权,感到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本地的资源,获得发展的收益,获得发展的尊严,获得对国家的认同感。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从东部的改革开放开始的。当世界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实现经济大超越?和中国的模式是什么时,中国自己正在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下,反思西部的十年大开发。我们期待着在东部开始的中国发展模式,能在西部大开发的持续和深入中,尽快地得到改进和完善。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合作项目协调人,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