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 就《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答《新周刊》记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3:37:21




  •     记者问:有“法国的麦克卢汉”之称的波德里亚,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入手,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展开了对消费社会的分析。这位今年3月份逝世的哲学家写过一本有名的书叫《消费社会》,您认为他这本书对当今的中国消费社会有何观照意义?

        郑也夫:我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引用了近百个作者的一百多部作品。你独独挑出波氏问,说明一提消费中国读者多会想到他。很遗憾他不是贡献最大的学者,虽然我也将他列为消费研究中有影响的十几位作者之一。波氏是能将简单问题说复杂的人,当代法国社会学界盛产这样的人。我喜欢能将复杂问题说清楚,哪怕稍稍简化一点的学者。西托夫斯基、契克森米哈伊、弗兰克,是我更看重的学者,他们的书对我们的启发更大,因为那道理透彻、清晰,不虚玄。我也注意到,有时人们对读不懂的东西更迷信。这也是一种消费时尚。但我不信邪。


        记者问:您的两本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和《消费的秘密》中,都是将“消费”这一领域当做“隐性的意识形态”来立论的,那么,消费真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吗?是谁主宰了消费?为什么消费者会乐意被驯化?

        郑也夫:我说过“隐性”吗?我在书中明明引用且认同了美国社会学家埃文的话: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谁是意识的首领?不是政治家,不是无冕之王――新闻记者们;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没有第二个意识形态,只有一个意识形态,就是消费;它的首领不是政治家,不是记者,而是商人。至于如何驯化消费者,我们后面再说。


        记者问:人们一直在争论,消费的需求是被调动起来的还是本身存在的?您的看法又是如何?

        郑也夫:消费的需求无法先于该商品而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美国右翼经济学家吉尔德说过:“需求只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才达到与供应相等:只有通过我们骗人的政治,他才取得骗人的最高权力。如果他的产品是新的,或许过些时候他就会创造需求。但是,需求并不是已经存在的。……生产者在引起、形成和创造需要方面起着主要的、首创性的作用。”其刀笔刻薄、清晰,我无法也不需要再作补充。


        记者问:在您看来,消费和阶层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一些阶层人士在通过消费进行身份识别,而另一部分阶层人士则属于过度消费?

        郑也夫:消费研究的教父凡勃伦告诉我们:贵族通过其“有闲”和“炫耀性消费”来证明和显示他的身份。炫耀性消费常常就是“过度的”。所以不一定是“一些”、“另一些”,有时他们是重合的,就是说,有些家伙就是要靠着过度消费让别人认清他的身份。当然也有我这样的怪物,一方面觉得自行车真的挺好,另一方面愿意以此拉开我和那些炫耀者的距离。现在似我这样的怪物也不少了。


        记者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品牌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全面的成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成功

        郑也夫:消费的时尚当然是攀比富人。我们的社会已经融入消费大潮中,西方比我们阔,他们的品牌不想在中国成功都不行。何况他们的商人也是垂涎中国市场的。愿打愿挨,就这么简单。


        记者问:有报道说,中国已经成为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国,奢侈品为什么在中国这么流行?

        郑也夫:因为我们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暴发户。暴发户是最可怕的,暴发户的一大行径就是暴殄天物,挥金如土。


        记者问:现在不少人都有“后购物沮丧症”,就是在购买的时候是高兴的,一买完就觉得没用、就想扔掉。这种反复购买的机制是如何形成的?

        郑也夫:懂得吸毒上瘾者的心理,就明白消费症患者了,差不多是一回事。买或吸的时候过瘾,完了事可能后悔,想戒,但戒不成,因为已经上瘾了,下不了贼船了。


        记者问:中国人的消费行为特征有几种极端:一种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一种是“不求最真,但求最像”;一种是角色扮演。在这些被异化的消费行为中,您认为与20年前的消费模式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郑也夫:第一种特征可不是中国人能垄断的,全世界巨富们的炫耀都是如此。什么最好吃?家常菜,可惜炫耀不成。稀缺、贵重才能炫耀,稀缺的食品就一定好吃?其他方面是同一个道理。不求真,求像,是进步。工业的本质是复制和模仿。我总和人讲,别买真首饰,买好看的、能以假乱真的廉价首饰,因为效果一样。30年前才是一道真正的坎,之前温饱还没有解决。


        记者问:您的家庭消费和您的学生的消费相比,具有怎样的区分度,您如何评价和看待年轻一代的消费观?

        郑也夫:我出行以自行车为主,我进商店都是直奔主题,决不滞留。家庭免谈,有个权利问题,家庭成员未必愿意把内部的事情放到公共平台上。年轻一代的消费观不管好坏,都是他们的父母们培养出来的,都是独子政策的函数。我敢这么说:养两个孩子未必比养一个孩子费用高?你信吗?不信算算帐。


        记者问:最后,除了广告、营销等技术手段之外,究竟是什么使得大众变成“消费者”的?

        郑也夫:这是我的书中一上来就清楚交待过的:“消费机制由五种行为或心理构成:广告,降低消费门坎,商人通过买通官员和专家而操控社会,人们物质崇拜的心理,时尚。广告、降低消费门坎、买通官员和专家,三者均为厂商的行为。广告造就了消费世界的音响和氛围。买通官员和专家消除了对倾销某一商品的社会制衡。降低门坎消除了消费者的价格约束。这三个手段中,降低门坎是最正当的,尽管其社会效果也并非单向。物质崇拜是人类,当然也是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它的流行版本就是以物品证明身份。时尚是商人打造的“候选”中蒙受大众青睐的商品、风格、消费方式,因此可以说它是厂商和顾客的“共谋”。以上五者,构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消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