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 谁来负起理念本土化责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49:35
近些年来,从国外引入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在国内颇为流行,然而,一些理念引入后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将引入的理念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让信息化教学新理念“本土化”,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和借鉴的日渐增强,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与内容也日趋融合,这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尤其显著。
近几年,流行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技术令信息化教学一线的教师目不暇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基于电子教室的分组教学、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异步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国也先后颁布了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标准等一系列的标准,以期规范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实践。
毋庸置疑,目前国内流行的大部分信息化教育理念是由国外引入的,然后再通过课题实验、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广开来,最终移植到课堂。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却经常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理念引入后要进行本土化改造。
缘何好的理念没有好的效果
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在教学一线已经有普遍反映。虽然我们在大力提倡“校长更新领导观念”、“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但是先进教育观念却无法冲出优质课、公开课的局限而在普通课堂上生根发芽。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现行的考试评价等环节。真是这样吗?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理念本身对教学的适用程度上。试想,一个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全校普遍采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自主研究、动手实践,这需要多少机器、多快网速、多少课时?所以,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非一些人所评说的“观念落后”。教师只有在短时间的课堂内把自己多年研究的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科知识学习。这也是很长时期内我们认为网络广播、投影机教学更“实用”的原因所在。
基于实践进行反思,我们会发现还有不少关于理念不适应实践的情况。例如,分组教学中不少学生偷懒、不作为;分层教学中,学生水平难以定位,影响效果……
理念本土化需要以学生为本
大量实践证明,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并不能适合课堂,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优化,才能更适合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出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对从国外引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进行本土化,要以学生为本,充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何更有效地达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和素养促进这些目标,是信息化教学观念本土化的核心所在。
只要以学生为本,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分组策略,我们完全可以把每组人数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避免在合作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学生难以适应;分层教学,我们可以以主题难度分层,多分几层,并少一些级别区分,学生选择的灵活性会加强;网络课堂也不一定非要热热闹闹,应更多侧重一些学生独立思考,讲求一种新的习惯,而不是当场气氛。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针对课堂实际改造理念,以去粗取精的办法生成本土化理念。例如,精简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除去大量的零散环节,把理念精髓循序渐近地植入课堂实际。这样,能让研究、探索的过程更加简明,能让活动的目标与教学的目标更加统一。把网络学习的主题相对放小,学习的线索相对明确,目标要求也相对放低,涉及的技术应用也相对减少,学科本位的知识与技能会更突出。本来,外国学生的技术基础是相对较强的,繁杂的研究环节、技术能力可能不影响学科进程。但是,我们的学生如果因为技术问题过多地耽误了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要针对我们的学生技能水平及潜力适当改造教学方案,体现出网络研究性学习的高效。
谁来负起理念本土化的责任
要明确由谁来负担理念本土化的责任,要先搞清国外的教育理念是怎样引进来的:第一种来源,是由教育部门引进的,由专家、学者实施,他们对国情会多一些考虑;第二种来源,是由社会各界的学者介绍、翻译而来,这种社会来源往往只起到一个传播作用,对国内的实践不会作科学的跟踪调查。相对而言,第一种来源是更具科学化的引入方式。但是,国家不可能对教育理念引入实行“包办”,社会力量必然会更大范围地影响到理念引进的质量。而社会人士对理论本土化再造工程并不热心,等到一种教育理念的风吹起来之后,弊端防治只能靠个人的实践来避免。
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课题实验,也宜加大政府管理力度,防止照搬外国模式,防止形成虚拟化的信息化教育成果。如果引进的观念不能真正为课堂效力,会在财力、人力上造成巨大损失。所以要重视各项信息教育相关标准的细化、说明,对标准实施的评估力求明确、完善。
如何让信息化教学新理念“本土化”,让信息化教育的实践与理念有效结合,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http://www.edu.cn 2006-08-04中国教育报作者:曾范红 王爱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