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文本的冲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11:54

传媒与文本的冲击

——由一节语文课所感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想到这里时,许多人马上想到: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一杯水与一桶水);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与学、主动与被动)和该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应试与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想的,该做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如何面对传媒的冲击呢?

目前,笔者观摩了校内的一次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储备非常扎实的语文教师,课题是《木兰诗》(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执教者导入的方式是借“英雄”话题导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句提示:“我们知道的女英雄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让我们所有听课教师(包括执教者)都感到惊奇——“武则天、孝庄太后,花木兰(因为课题板书即《木兰诗》)”。

我们听课的教师当时你望我,我望你,最后都归结于执教者身上。

当然,执教者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无可非议,“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笔者之所以用“顺利”这个词,是因为这样的回答让笔者感到诧异。课后评课时,我们谈到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正是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乃至教育的一大问题,即教育如何应对丰富多彩的传媒冲击。

问题之一:学生为什么不知道“刘胡兰”却知道“孝庄皇后”?

当然,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清史》之类的书籍了解了孝庄皇太后,那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而且应值得赞扬。而事实上,他们正在看热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可见,学生不是认识了孝庄皇太后,而是认识了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孝庄”。

我们知道,电视剧,特别是这种电视剧,主要通过“野史”来吸引观众,于是充满了许多虚构情节。这样一来,学生到底认识什么样的“孝庄”呢?

同样,另一家电视台在播放电视剧《至尊红颜》,于是他们“认识”了“武则天”。

问题之二:学生如何知道真正的“孝庄”?

很显然,学生没能通过课本认识孝庄,也没有办法通过翻阅图书的方式认识孝庄,于是他们把电视剧中的“孝庄”当成了真正的“孝庄”。

据笔者初步统计:在本人所外的农村乡镇中,三所中学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笔者所在学校规模较小,是一个职业中学,只有六百余人,可图书室藏书不足百册!这样一来,学生何从知晓这些课本之外的知识?

问题之三:教育如何将学生从电视前“拉”到课堂?

相比之下,电视剧显然比课堂更具有吸引力,于是很多学生不愿放弃电视剧而宁愿旷课、逃学,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直至辍学。农村教育基础建设薄弱,少有像样的教具,如何面对“能带来视觉、听觉享受”的电视等传媒?学生厌倦课堂,是因为有更吸引人的地方;而农村留守家庭很多,家长疏于管理监督,学生自制力稍差,就会呆在电视机前而“忘了”上学。

因此,笔者想,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是新课标实施最大的问题,不是教学楼,宿舍楼,也不单单是师资力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东西!

一、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新教材里也正好体现了这些理念,于是有了“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课题。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无一不强调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当一个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时,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象我们学校这种图书室建设不完备的学校,何从搜集?“探究”的角度究竟有多广?学生究竟能知道多少?

二、传媒究竟为教学服务了多少?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知道郑伊健却不一定知道郑成功,知道李宇春却不一定知道李自成。学生知道的是电视人物,可电视传媒却又为学生提供了多少有益的影视作品?他们热衷于改编野史,因为可以提高收视率;他们少有真正的名著改编,因为一来有难度,二来难有高收视率。学生变“坏”,我们可以归结于传媒的影响,可事实是,传媒究竟影响了多大?

学生之所以知道“孝庄”是个英雄,是因为看了电视剧《孝庄秘史》;之所以知道武则天,是因为看了电视剧《至尊红颜》,知道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却浑然不知历史人物,为什么?传媒在影响我们。

假如学生通过电视了解了“刘胡兰”,我想那节课学生肯定可以想到她。而事实是我们学生忘了她。

三、学生信息的来源:传媒还是文本?

学生的这些现象,究其原困是学生充分接触了传媒而忽视了文本。据调查,学生在放假期间,90%时间是耗在电视等传媒之上,却不知道“四大名著”中的著名人物。谈起电视人物,学生眉飞色舞;谈起历史人物,学生却皱起了眉头。没有多少学生愿放弃电视剧而选择文本,没有多少学生愿意放弃电视剧而选择去看历史。

笔者不是历史老师,所以无意于评价孝庄与武则天,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不是传媒中的“心得”。因此,笔者认为,解决现实问题,应切实做好一点:丰富学校图书室藏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供足量的课外阅读文本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在阅读中了解典故,在阅读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学中的需要,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由此,笔者想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改变一个人的体魄远不如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我想,如果学生能正确利用传媒,而重点放在名著或正史的阅读上,那么,肯定比我们“教语文”更有益于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无疑又多了一条。

                                                                                               阳新县木港职业中学   陈绪永(chxy0073@163.com)